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劳务经济三年规划

发布时间: 2022-05-07 13:15:02 浏览:

临泽县农民增收工程行动计划

——劳务经济三年规划

 

(2008年—2010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创建劳务输出品牌,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中共临泽县委临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输转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精神,制定2008―2010年劳务经济发展规划。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劳务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原则,抓输出、建基地,抓培训、创品牌,抓服务、保权益,逐步形成了“信息搜集、考察宣传、技能培训、组织输出”的发展路子,有力的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我县农村现实劳动力72654人,其中,可转移农村劳动力2745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7.8%。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劳务输转工作呈现出输转人数逐年增加,劳务基地不断拓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组织输转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务品牌初步创建等健康发展势头。但工作中依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技能培训滞后、外出就业稳定性较差、劳务收入不高等问题。全县可转移劳动力中,无技术技能的19900人,占总数的72.5%。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稳定性。同时随着制种市场的饱和,制种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减小,农民增收的压力加大。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从而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切实做好技能型劳务输转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壮大劳务经济,建成劳务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最终减少农民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就业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创建临泽劳务品牌,逐步实现每年在外稳定就业一批。

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巩固西部,开拓沿海,发展境外就业的思路,开拓新的劳务市场,培育劳务输出新机制;整合强化培训资源,狠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全力打造“枣乡缝纫”等劳务品牌。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市场配置劳动力力资源,政府开拓巩固劳务基地,各种社会培训力量培训劳动力,全社会齐抓共管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输出与稳定并重,突出提高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改善输出结构,提高输出质量为主,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型、体力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推进劳务输出机制创新,调整劳务输出地域结构、技能结构,促进劳务输出步入“输出人才—引回人才和资金”的和谐发展轨道。

2、坚持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突出抓好培训基地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将技能培训列入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建好基地抓培训,抓好培训促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拥有一技之长、市场需求旺盛的人力资源转变。

3、坚持考察回访,突出巩固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始终把劳务基地建设作为推介临泽劳务大军,占领外地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举措,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适合本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工资待遇、劳动保护较好的地域转移,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4、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抓好劳务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更加注重劳务输出市场运作机制的形成,鼓励劳务经纪人、劳务带头人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协会等一切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推动,努力形成多轮驱动的输出机制。

5、坚持创建劳务品牌,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依托县职教中心,围绕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好的工种和专业,抓好农村新生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形成培训输出技能人才,基地聚集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成就临泽劳务品牌的良性互动,达到品牌创市场、品牌增效益的目的。

四、目标任务

1、劳务输转质量显著提高。切实把培训后转移作为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的关键,各乡镇以2007年培训目标任务为基数,按每年递增20%的目标完成培训后输转任务,力争到2010年经培训后组织输出的人数达到1万人,实现劳务经济由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多次输出向长期稳定输出转变,劳务收入2008年增加940万元,按输转人次每人增收240元,农民人均增收75元,2009年劳务收入增加1190万元,按输转人次每人增收300元,农民人均增收95元,2010年劳务收入增加1375万元,按输转人次每人增收350元,农民人均增收110元,三年平均增幅保持在8%以上。

2、培训输转取得新突破。新华、鸭暖、沙河、平川劳务培训基地得到明显改善,实训设施得到明显增加,培训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各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培训,切实加强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开设农村劳动力训中有兴趣,训后用得上的专业,实现培训与输出的无缝对接。把培训后输转作为劳务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指标,加强考核。 2008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人,2009年培训7000人,2010年培训8000人,其中:乡镇劳务培训基地2008年培训3000人,2009年培训3800人,2010年培训4700人;县职教中心中长期培训新生劳动力2008年达到500人,2009年700人,2010年800人;县内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每年培训500人;县内各企业每年培训农民工1000人;输送县外各类技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企业每年培训1000人。各培训机构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把培训后的劳动力输送到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实现稳定就业,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把农村新生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减少农民2000人。

3、劳务基地更加巩固。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吸纳劳动力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辅射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明显提高。2008年全县在东南沿海新建200人以上劳务基地7个,每个乡镇1个,培育劳务经纪人52 个,其中,蓼泉、平川、鸭暖、新华、沙河、板桥各8个,倪家营4个;2009年全县在东南沿海新建200人以上劳务基地11个,其中,劳务输出示范乡镇各2个,其他乡镇各1个,培育劳务经纪人65个,其中,蓼泉、平川、鸭暖、新华、沙河、板桥各10个,倪家营5个。2010年全县在东南沿海新建200人以上劳务基地17个,其中,劳务输出示范乡镇各3个,蓼泉、板桥各2个,倪家营1个,培育劳务经纪人78  个,其中,蓼泉、平川、鸭暖、新华、沙河、板桥各 12 个,倪家营6个。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占到组织输出的50%以上。

4、市场运作机制取得新成效。鼓励支持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劳务带头人放手放胆参与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按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劳务经纪人、劳务带头人创办劳务输出中介公司。2008年扶持年组织输出500人以上的劳务公司1个,2009年扶持年组织输出500人以上的劳务公司2个,2010年扶持年组织输出500人以上的劳务公司3 个。劳务中介公司、劳务带头人通过市场输出机制,输出劳动力达到组织输出的60%以上。

5、劳务品牌的凝聚作用和效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创建劳务品牌,重点结合新生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合理设置专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力争三年内创出枣乡电子、枣乡电焊劳务品牌。各乡镇依托劳务品牌,开展缝纫、电子、电焊、建筑等专业培训,沙河、板桥、新华要做大做强沙建劳务、板桥货运、振华劳务等品牌。以枣乡劳务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以娴熟的技能和诚实守信的务工理念,打响枣乡品牌,形成品牌带动劳务,劳务促进品牌的良性循环。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目标责任。劳务产业是全县主导产业之一,各乡镇、相关部门要认清劳务产业的发展形势,要把劳务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严格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兑现奖罚,制定严格的考核奖罚机制,明确工作职责,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确保我县劳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明确单位职责,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农办对劳务输出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建立培训输出目标责任制,列入乡镇、部门年度考核。切实把培训输出纳入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中,增强相关部门做好培训输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财政部门要将劳务输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落实,并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和使用。三是职教部门要把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和务工人员素质需求,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为目的,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的教学管理体制。四是各乡镇要对本乡镇富余劳动力资源搞好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本乡镇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及年龄、结构、务工意向和现有的技能状况及培训愿望,建立数据库,为农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和阳光培训组织好培训人员。五是阳光办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阳光培训,要做好阳光培训各项工作,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愿望,坚持实效、实用、适时原则开展培训。六是宣传广电部门要搞好农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的宣传报道等工作,在县电视台开播劳务供求信息节目和引导性培训知识讲座。劳动保障、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培训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我县劳务产业的发展。

3、开辟劳务基地,拓宽输转领域。一是继续加大劳务基地建设力度,坚持“巩固西部,开发沿海,发展国外”的工作思路,完善劳务回访考察制度,在现有的用工单位中筛选建设一批稳定的劳务基地,在长三角地区开发建设一批新的劳务基地。各乡镇劳务站要经常保持与用工基地的联系,认真做好基地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及时解决用工基地提出的问题,不断扩大劳务合作的领域;要加强劳务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高劳务合同的履约率和满意度,做好输后稳定工作。二是采取措施巩固已建劳务基地。各乡镇对200人以上劳务基地要派驻劳务工作人员驻点协调解决问题,县上对10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要设立劳务协调联络处,并派驻专职人员,做好维权服务,招商引资,推介临泽劳务品牌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派驻干部稳基地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实实在在抓在手上,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派驻人员的考核管理,要对派驻干部弄虚作假行为作为行政效能投诉的重点进行处理。

4、长期与短期并重,全面开展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城乡联动,多措并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要明确培训对象。县职教中心抓好对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农村退役士兵和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各乡镇做好新生劳动力的组织工作和培训后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和各乡镇农科教中心对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严格培训标准。培训单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实际操作训练,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至少掌握一项技能,且能够达到用人单位上岗要求。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严格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集中进行技能鉴定考核,成绩合格的核发《职业资格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检验培训质量的标准。劳动监察大队要加大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力度的监察,从源头上治理无证上岗现象发生,要认真落实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工资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与工资挂钩政策,鼓励劳动者参加培训和持证上岗。三要确保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新生劳动力培训经费由政府补贴与培训者共同分担的机制。四要明确培训重点。对新生劳动力,职教中心要根据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围绕创建劳务品牌,重点开展电子电器、电焊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培训。要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6个月—18个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培训人员掌握岗位生产操作技能,胜任岗位技能要求,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各乡镇劳务培训基地要根据外出务工人员愿望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工单位需要,积极联系用工单位,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走订单培训的路子,争取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要广泛调查市场,开展当前市场各类短缺专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储备各类劳动力资源,做到随用随出。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一是要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平台。2008年,进一步完善各乡镇劳动保障平台硬件设施,建成县乡网络通畅、传递迅速的劳动力市场网络;2009年,重点抓好新华、鸭暖、平川、沙河四个乡镇的村级劳务信息网络,形成信息直接到村的劳务平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乡镇村社的劳务输出信息平台,通过劳务信息发布系统,做好劳务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馈,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合理有序。二是建设劳动力资源库,对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建档立册,实行网络化管理。

6、壮大劳务中介组织,推动市场化运作。劳务输出经纪人是农村民间职介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要坚持少干预,多扶持,快发展的原则,多提供就业信息,多提供法律支持,多提供业务指导,不断促进劳务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要通过业务指导、维护权益、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优秀务工人员向劳务带头人迈进,劳务带头人向劳务中介公司发展。                                            

7、建立激励机制,外出、返乡全程扶持。一是要落实劳务输出计划生育政策,对劳务输出计划生育户、二女户优先照顾。二要解除后顾之忧,对外出2人以上的家庭及外出无主劳力的留守妇女家庭,各乡镇要成立帮工队、互助组,在春种秋收等农忙季节开展帮扶援助。三要做好“引凤回巢创业”工作。对有一定技能和资金的返乡人员,要从思想上引导、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法律上保护,让他们树立起在家乡创业的信心,形成 “外出打工—积累资本—自我发展—回乡创业”的劳务输出发展模式。

8、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县电视台要开辟专栏,加强对全县劳务产业发展及实施中长期技能培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要大力报道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和技能型务工典型事迹,要通过宣传典型,典型带动的方式,激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各乡镇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巡回报告会、培训会等形式,通过技能型务工收入与体力型务工收入的差距对比,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后输转。要树立一批外出务工时间较长、在输入地稳定就业的成功典型,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外出稳定就业,努力营造劳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务 规划 经济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