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某县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22-05-16 14:35:03 浏览: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政府的要求及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定XX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0126万元,比2005年增加37887万元;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55.5元,比2005年增加2619.1元。农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良种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一五”期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经济总量、单位面积效益在增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粮食总产由2005年末的3.3亿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3.6亿公斤,增长了9.1%,平均亩产由481.8公斤,提高到508.0公斤,增长了5.4%。

(三)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强力推进以农田、水利及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了我县标准良田建设工程,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投资810万元,建成标准良田2.7万亩;农村沼气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250万元,建成大型沼气工程3个。

(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我县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大力推行“三退三进三结合”,坚持发展规模养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与实施沼气工程和生态养殖相结合。2009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9680万元,比2005年增加10108万元。截止到09年底,全县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6个,奶牛养殖小区5个,全县规模化养殖程度达78%以上。

(五)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我县围绕农畜产品的产、加、销各个环节,大力实施“放心食品工程”,依法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蔬菜农残量逐年下降。相比2005年,2009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由2.1万亩发展到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由2005年的3个发展到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认证  14个、地理标志认证1个:全县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认证企业40家,2个无公害畜产品认定企业。

  (六)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全县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七)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优质蔬菜产业化生产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全县共有农(畜)产品龙头企业14家,成为拉动我县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XX县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2、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展重点、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3万亩以上,单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粮食总产达到4亿公斤以上。实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6:1。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按照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和新乡市小麦高产开发“1346工程”要求,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加大示范攻关力度,建设高标准的高产示范区、示范方和攻关田,带动全县粮食作物均衡增产。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小麦建成3个亩产55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片、3个亩产600公斤的千亩高产示范方、10块亩产7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玉米建立1个亩产70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亩产800公斤的千亩示范方、5个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水稻建立2个亩产650公斤的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亩产达到700公斤的千亩示范方、4块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加快制订、修订主要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行“统一供种和区域连片种植、统一深耕和秸秆还田、统一拌种和精量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关键增产措施,实现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亿公斤。

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保护力度”的重大机遇,积极谋划农业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在做好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和标准良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大宗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立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县建成高标准粮田,努力把我县小麦经济做大做强,实现优质小麦种植规模稳定在35万亩左右,主攻质量,提高单产,提高效益,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产销、品牌化经营、专用化加工,提高强筋小麦的品质,打造我县强筋小麦精品和名牌。到2015年,优质专用小麦产量1.9亿公斤以上。依托生产优势,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加工示范区,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我县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重点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

2、以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为抓手,实现现代养殖业新跨越

一是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推进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以规模场和养殖小区为主体的规模养殖,加快发展集约化、工厂化的现代畜牧养殖企业,规范其生产标准,突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技术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规模饲养格局。到2015年,全县建设15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78%提高到90%以上;二是积极推进生态养殖。逐步加大畜禽养殖环保治理力度,指导养殖场户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生态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支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沼气等粪便处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项目。推进养殖-沼气、种养结合等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全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全县建成生态养殖场(小区)10个,养殖沼气发电工程1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三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群发展,着重建设现代养殖示范区,重点建设以史庄镇、徐营镇、冯庄镇、亢村镇、中和镇、大新庄乡、位庄乡为主产区的生猪养殖基地;以中和镇、照镜镇、史庄镇为主产区的蛋鸡养殖基地;以太山乡、亢村镇、冯庄镇为主产区,以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鸡养殖基地。2015年:猪、牛、蛋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29.72万头、0.47万只和245.6万只;猪、牛、肉禽出栏分别达到41.14万头、0.447万只和2400万只。

3、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提高我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方针,按照“统一、简化、优化”原则,制定完善全县主要农作物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远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把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推动农畜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区域建设,强力推进无公害农(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健全质量追溯、标识、责任追究制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全程监管,增加市场准入品种、扩大区域覆盖面。2015年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达25万亩以上,农(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5个以上。

4、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依托齐州麦仁、海元食品、玉米糁加工、嘉禾农业、绿丰果蔬、天行、永盛渔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优质水稻、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我县名牌产品和精品农业。逐步由“公司+农户”的形式转变为“公司+农民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扶持壮大我县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期货交易、网上交易。力争到2015年,培育省市级粮食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以上,建设粮食批发交易市场1个,打造3??5个省内粮食产品名牌。

5、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全力打造品牌农业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在农业高效园区的示范带动下,稳步发展高效经济、园艺作物。

围绕郑州、新乡两个大中城市,充分发挥地理、交通优势,突出一个“鲜”字,大力发展时令、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太山乡、照镜镇适宜发展。重点抓好两个基地,一是以太山乡太山村为中心,辐射塔洼、沙窝营、辛章、西寺营、东寺营周边村庄,大力发展时令新鲜蔬菜,如大白菜、大葱等和大棚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番茄等;二是以照镜镇东仓村为中心,辐射陈固、西仓、后李村、前李村、后寺村、前寺村、照镜、彦当,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早春和秋延后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番茄、芹菜等,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9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1.08亿元以上,建成1000座温室。使这两个基地成为郑州、新乡的重要生产基地。

以“三品一标”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品牌农业推进工作机制,实行强强联合,把品牌做大做强,做成名牌。围绕优质强筋小麦、优质玉米、稻谷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对英联饲料(上海)有限公司新乡加工厂、新乡市海源速冻食品有限公司、新乡市雪源面业有限公司、新乡市昊旺食品有限公司、新乡市解金精米加工厂、XX县宗兴玉米加工厂、XX县齐州麦仁厂等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良好、本土及引进的品牌农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遵循自愿、无偿、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农产品加工博览会等展会。围绕太山大白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品牌农业,开展品牌创建, 2015年累计创建3个市级名牌农产品,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

6、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利用我县现有种子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打造粮食核心区的机遇,依托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种子工程建设,培育自己本地的种业龙头,组建我县种子企业航母,实现育、繁、推一体。到2015年,全县小麦良种繁育8万亩,水稻良种繁育4万亩,实现年繁育优质农作物种子6000万公斤,力争把我县打造成豫北小麦、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加大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每年试验、示范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5个以上,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2个以上。2015年在县原种场建成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试验站1个。加快新品种更新步伐,严格控制具有严重缺陷或退化变劣品种的应用,不断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严格落实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提升种子质量。利用国家优势作物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推广作物原种和一级杂交种,小麦、水稻原种和玉米一级杂交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

7、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普及农村沼气建设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沼气建设的典型和经验,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我县形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和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到2015年底,全县户用沼气达到4.5万户,农村各种粪便无害化处理达到80%,在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内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50个,集中联户供气户达6000户;农村能源得到综合利用,农村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8、优化渔业结构,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大力实施渔业致富工程,调整渔业县域布局,建立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增加渔业投入,加快数量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的转变;大力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型和无公害水产养殖业,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认证,切实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放养水面达到5000亩,水产品产量3800吨,渔业产值0.33亿元。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拓宽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以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XX县园艺场渔场、新乡市永盛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走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之路。重点开发以蓝静湖渡假村集垂钓、餐饮、洗浴、住宿、水上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服务档次较高的休闲渔业基地,积极发展苏章营度假观光、休闲渔业。

9、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指导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生产。坚持多元主体带动、多形式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加快规范一批,努力提升一批,鼓励引导发展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建立县、乡两级培训服务网络,提高社员素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等制度,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形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品质优、区域性强的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市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成立XX县农民专业合作总社。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家,覆盖农户达到40%,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0家。

10、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一是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以区域农业服务站为纽带,县、乡、村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各种协会、学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巩固3个基层区域站建设,充实人员,完善装备,规范运行,充分发挥作用,并根据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逐步扩大区域站规模和数量。

二是健全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按照“市有中心、县有站”的标准,建成较为完善的农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并逐步向生产大户、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延伸,加强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和完善质量安全标准,逐步推广全程动植物检疫和农药、兽药、渔药等残留检测以及环境质量检测技术。完善现有检测站的设施、人员配备,增强检测能力。全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三是健全完善良种繁育和监管体系。以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试验及展示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快优质强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步伐。加强畜禽、渔类品种改良步伐,提高产量和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土壤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土、肥、水等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健全土壤肥力监测网点,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实行“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强化县级土壤化验室,健全完善土壤养分定位监测点,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

五是健全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服务站点,完善网络化管理和预警机制,提高疫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发展壮大动植物检疫队伍,组建专业防治队,配备专业设备和人员,争取在3年内专业防治队伍覆盖全县乡镇。

六是健全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体和“三电合一”、“农信通”等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延伸农业信息网络末梢。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实现互动和资源共享。拓宽信息服务领域,扩大对有针对性、实效和前瞻性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及时向农民提供政策、技术、气象、供求、价格等信息,确保农业信息服务作用发挥。

七是健全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继续开展以绿色证书培训、季节性农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为主的多渠道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创业素质和技能。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完善“定向培训、定向输出”机制,加大培训后农民的就业推荐力度,切实提高转移就业水平。

八是建设XX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个以上;依托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和中国农科院万亩试验基地,搞好位于平原新区至七里营一线现代农业示范带中亢村镇建设部分;沿新获路,在照镜镇、产业集聚区一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11、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架构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组织。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有序开展林地流转工作,加大林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林地流转服务机制。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培育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发展到5.48万亩。

  (四)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县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市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3、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技服务站建设,解决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并把服务站办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合作经济组织。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农业 二五 规划 某县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