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认识

发布时间: 2022-08-23 18:30:03 浏览:

[摘要]交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一个重要思想,文本中多次提及。通过写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工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其重要性。文章先是介绍交往在文本中的主要体现,随之介绍交往的作用,最后联系我国的实际,将交往思想与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交往;生产力;分工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事实上就是一部交往史。只要人类存在发展下去,这种交往就会延续下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思想,对现今我们认识交往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文中,马恩先后几十次提到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如“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民族内部的交往和外部的交往”、“世界交往”等范畴和命题。

一、交往在文本中的主要表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过:“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里的交往形式也可理解为生产关系。交往的内涵中不仅包含“生产关系”这个层面的社会关系,也包含具体的个人、社会团体、国家的交流。交往不仅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谈到意识的产生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的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是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物质交往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交换和交流。精神交往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见的交流,也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农奴获得自由之后从乡村来到城市,除了必要的劳动工具之外没有其他的资本,不可能自己成为一股力量,只能受训于行会师傅,并与师傅之间形成宗法关系。但这种行会中不存在什么分工,每—个想当师傅的人都必须掌握本行的所有手艺。“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这种分离在随历史保存下来的城市里继承下来,并很快就在新兴的城市中出现了。”由于分工,生产和交往得到分离,出现了商人并开始了贸易。城市之间也建立了联系,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也得到了交往,同时也促进了分工。“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文中举了腓尼基人和玻璃绘画术的例子,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即新发明在以后的传承过程中,交往的情况很重要,也许一次偶然的战争就会一切都从零开始。“过去农民为了得到自己必需的衣着而在乡村中附带从事的织布业,是由于交往的扩大才获得了动力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第一种劳动。织布业是最早的工场手工业,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工场手工业。”交往促进了劳动的发展,增加人们的需求,不同城市之间的交往和分工造就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新航路的发现,把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化,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也随之扩大,大大地刺激了工场手工业和劳动生产的发展。

二、交往的作用

(一)交往使个人的力量成为现实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人们通常根据马恩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观点,把生产力界定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时所说的只有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抓住经济关系,将经济关系上升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如果我们仅对生产力作字面上的理解,简单地将生产力视为其三要素的相加,显而易见就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忽视了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忽视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能力,难以真正理解人在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交往活动与生产力的论述恰恰可以弥补和纠正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理论研究有很大启迪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生产力时曾写到:“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从上述论述来看,这里的生产力范畴指向的是人们的个人活动与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生产力只有通过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也只有个人交往形成的共同活动,才会扩大生产力。

他说:“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生产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必须以一定的交往为前提。所以,生产力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之中的,并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形式使这种能力不断提高,没有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社会力量。

(二)交往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谈到分工时,一再强调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认为只有以某种社会性组织形式出现的人类群体,才会在劳动生产中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进行自发的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工商业与农业的分离、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每一次社会分工都离不开交往的发展。马克思强调“这种种细致分工的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使用方式决定的。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同样的关系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一个历史阶段人际交往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分工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进一步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而出现的。分工从最初出现起本身就包含矛盾,一方面,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使“每个人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而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需要政治,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可见,分工本身就包含矛盾,分工愈发达,资本积累愈增加,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也就愈剧烈,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演化为人们社会交往的矛盾。所以,交往与分工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人们交往的存在和发展,才会促进分工;而交往又是以人们在不同的分工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更强化和深化了人们的交往的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于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因而在分工基础上的交往所形成的扩大了的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它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相反地,它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各民族以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超越国界,卷入世界普遍交往的浪潮中o”特别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网络交往实践席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强化着人们社会结合的力量,调节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主要是消灭了分工的旧有性质,改变了分工的旧模式,由此产生出大量新的世界性矛盾和问题,也使任何世界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通过总体性的交往本身来解决。

三、交往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巩固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全面融入世界体系。

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个经济、政治、文化普遍交往和联系的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这一交往过程中来。我国正处于这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面对世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新世界、新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交往,正确把握交往和生产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才能把我国融入到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中,才能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国内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交往与合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头号题;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中之重。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有史以来的问题,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交往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正确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的产物。十七大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趋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新矛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大国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这些使得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抓住机遇,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政治潮流。

[作者简介]程芳,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德意志 意识形态 交往 思想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