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蹲点某村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5-17 11:35:03 浏览:

  根据XX市委关于开展以“服务‘两创’,再增感情”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蹲点调研促“两创”活动要求和统一安排,3月18至26日,本人对XX镇**村开展了蹲点调研。在一个多星期的实地调研中,我通过开村委座谈会、慰问困难群众、上门走访、参与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召开民情恳谈会等形式,对**村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普通群众等各个层面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接触、交流,初步了解了村两委班子的现状,以及村级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XX镇西面,现有人口1276人,住户423户,共有耕地面积380亩,围塘地100亩,正式党员28名,村基层组织健全,机构精干,村两委文化水平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共有7人,其中村支委有一名书记、一名文书,村委有一名村长、副村长、三名委员,文化程度高中(中专)以上5名。特困户和低保共16户,政府每年每人补贴1200多元。去年村人均收入4500元,主要从事建筑业、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全村企业很少,仅有1家铸造厂稍具规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当薄弱,2007年村级集体收入3万余元,主要收入来源:黄湾塘74亩塘地承包给人养殖每年分红1.1万元,藤岭隧道每年分红1万多元,以及镇里塘地承包分红1万余元,该村经济发展在我市农村中属于中下水平。但是该村在农业与人口普查、民事调解、基层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村也存在一些关于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村民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应当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建房问题。由于村民调地难及村庄规划与农保地性质限制等原因,“农民建房难”成为村民反响最大的问题。据了解,全村2005—2007年,陆续安排40间宅基地,目前尚有30户村民要求建房,其中有30间建房指标亟待落实。细究“建房难”原因,其一,村集体留地规划不妥,跟不上发展,村庄建设规划显的比较零乱,土地利用率不高。其二,村里各队组在村民建房用地上难以打破“队界”进行统一调剂。按现有中心村规划,农民建房必然实行集中安置,而不是象原先一样零星分散布局,这就要求中心村规划区内涉及的各队组的宅基地必须进行统一调剂,但各队组在处置自己宅基地时“各自为政”。

(二)集体经济问题。由于没有村级企业等原因,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据统计,200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万余元,而全村垃圾清运、公共厕所用水用电、路灯照明、弱势群体补助、党员干部会议误工补贴和村干部工资等开支达3.6万余元,这中间的收支缺口,常令村干部绞尽脑汁。  

(三)基础设施问题。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该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村道建设方面的呼声特别强烈。目前该村急需建设的主干道路共600多米,按水泥路宽7米标准计算,约需投资为60万元。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建设资金短缺,村道建设问题难以解决。   

(四)村民饮用水问题。**村由于受地形、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村民的饮用水问题比较突出,虽然绝大部分村民都安装自来水,但除了饮用水外,其他用水来自水井、引泉、集雨等设施。村里集资修建供应自来水的小水库存在供水不足、水质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尤其是秋冬两季,村民用水十分紧缺。  

三、蹲点期间工作情况。  

蹲点期间,按照市委蹲点调研促“两创”活动要求,走访了“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低保户等各个层面人员,分别在3月18日上午、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召开了民主恳谈会、民意倾听会、民情分析会,仔细了解村民生活生产状况,认真听取村民和村干部的建议意见,开展了以下几项调研工作:   

一、搞好三项调查。即实地调查了解村级经济发展问题,实地调查了解村级企业情况,实地调查了解**村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情况。   

 二、走访三批群众。即走访了一批率先致富的农村群众,如农业专业户、企业经营者等;走访了一批生活水平中等的普通村民群众;走访慰问了一批生活困难的村民群众(16户),并为每人送上300元慰问金,把党和政府关切困难群众的浓浓之情送到广大村民家中。通过走访不同类型的农民群众,全面掌握农村各个层次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总结经验,分析把握农村群众致富发展的潜力。尤其是对**村20多户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了仔细的排摸,分析他们造成贫困的原因,然后将他们进行分类,分为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12户);家里丧失主要劳动力的(3--4户);虽有劳动能力,但生产积极性不高的(俗称懒汉5--6户)。实行因人而宜,分类指导,对一、二类人群尽力将他们纳入低保、社保,实行社会救济,由政府供养。对第三类人群,教育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争取早日实现脱贫目标,我们不求一时谋长远,帮助他们选择发展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技术帮扶。争取通过几年的帮扶,帮助他们脱贫走上致富道路。  

三、召开三个会议。一是认真宣传和宣讲十七大精神,强调虚实结合将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教育落实到位,并结合实际重点了解村情民意和发展思路。二是与村委干部一起研究分析**村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其中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换届选举、群众生活保障、贫困家庭帮扶、青少年教育等问题。村长严金怀谈到村里几个青少年人沉迷赌博,荒废学业,养成小偷小摸习惯,关系到农村青少年如何教育问题,村委如何承担责任,加强与他们沟通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关注他们业余生活,督促他们走上正途。提出村委应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解决办法,“关爱下一代,关心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村两委干部提到农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如何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期探索、亟待解决的严肃课题,对此,建议将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所面临的问题,实事求是形成情况反映,按组织原则向上级汇报,以引起上级的重视,从而完善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召开民主恳谈会,党员、村民代表计30余人参加。村民反映了当前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饮用水的问题,大家呼声较高,要求尽快落实白溪水库,以解决村民饮用水困难;另外,提出排污问题所涉及到的道路建设、资金问题以及翻砂厂的污染问题。  

四、实地踏访,谋划村级经济发展思路。(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依托现有的资源,是不断挖掘潜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研究的问题。**村后背靠山,山地土壤稀薄,无法种植农产品,不能发展种植业,所以要另劈途径,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林资源和山上空余民房相对较多的优势,围绕养殖无污染、不喂食饲料的本地鸡,发展村级经济,同时,帮助解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二)依法经营山地。在实地考察山地,了解实际地形后,我发现山地面积不小,如果能进一步做好规划,根据山形地势,将山上仅有的几户人家迁下山,腾出更多的空间,整理出土地,引进企业落户办厂,促进村里经济发展,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或者引进资本投资,引进项目开发,增加集体经营项目,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五、指导做好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村级换届选举是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哪个地方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必定是那个地方的班子有凝聚力、战斗力。本次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按照“一评两推一选”的实施办法,选好配好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一位群众公认党员拥护,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努力形成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选拔使用新机制,认真巩固党支部农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3月19日开展了群众对村两委、全体党员的测评工作,3月25日进行了村支委的推荐工作,4月1日村支委选举。整个村级组织换届工作过程,镇领导、驻村干部非常重视,动员部署及时有效,准备工作扎实细致,组织机构健全有力,全体党员认识到位,起步早,管理民主,工作进展有序,选出村党支委员5人,严子云、严金怀、张妙福、张永培、张纪雪。   

四、蹲点感受。  

(一)班子团结,善于思考。最深刻的感受是**村的“两委”班子比较团结,善于利用村里条件,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庄环境,增加村民收入,在群众中起到核心作用。近年来,村班子筹措资金,从村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办了大量好事,主要有:村内主干道全面硬化,总长度2000多米,自来水入户率95%;全面清除露天粪坑,卫生厕所改造率100%;增加主干支道路灯60多盏,有线电视入户率80%;配置公共厕所,由专职清洁员负责清理;全村80%村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村绿化率28%以上。  

(二)民风淳朴,民心思进。走访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村内社会风尚良好,邻里和睦,无打架斗殴和重大刑事案件,婚丧、生育和建房等没有铺张浪费的盲目攀比现象,村民待客热情。近年来,村民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在比较其他乡镇发达村(居),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村民富裕程度不高,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村民中存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希望政府有重大的项目投入,来带动**村发展。  

(三)管理民主,集思广益。**村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十佳好搭档”、“先进单位”等,村内重大事件均征求广大村民意见,要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民主的管理机制,使得村民敢于提建议、乐于提建议,这一点在民情倾听会上可以感受到。  

五、几点思考。  

开展蹲点调研是十七大精神主题宣教活动的再深化,是服务群众创业、切实改善民生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蹲点调研活动推动了领导干部和机关力量沉到一线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抓落实,是一项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既有利于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更有利于推动工作落实,服务群众,夯实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如何围绕“服务两创,增进感情”的主题要求,抓好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是摆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通过这次蹲点调研,我有以下几点粗浅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各地农村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村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找准特色做文章,抓好强村作示范,主攻薄弱促平衡,特别是要在“立足优势,彰显特色”上下功夫,而不能机械类比、照搬照抄。各村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和水准,使之充分体现当地的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和文化特征,避免千篇一律。在村庄的规划和建设方面,要综合考农村不同区域条件和所从事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不同的产业特色以及历史承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因素,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使各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工业不够发达的镇村,要善于“东边不亮西边亮”,积极发展花卉果蔬、畜禽养殖等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园艺农业。例如**村有山水资源优势和生态景观优势,所以要把庭园经济与“农家乐”的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养殖业,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狠抓村集体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区许多村的实践表明:如果村级集体经济雄厚,全村各项事业发展基本上走在全区前列,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强。相反,如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事事都需要村民筹资筹劳,不仅会加重农民负担,而且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会逐渐丧失。 发展集体经济,要坚持增收节支原则,政府要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对村级经济薄弱的村,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职能部门对口帮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为民办事能力,巩固保持村级干部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实现管理民主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村两委的核心带头作用。要大力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群众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活动,特别要加强民主监督。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完善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他们长期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农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他们老有所养问题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步,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为全体农民加入农村养老保险创造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蹲点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