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最新《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4篇)

发布时间: 2023-05-31 08:18:02 浏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篇一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篇二

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1课时

幻灯片

20xx年3月

高三(6)班

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① 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

三次:岸上闻曲 船上听曲 船上再听曲

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

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

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
年长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

作者为什么要叹息?

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

齐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 卧病 地僻 心苦

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

齐读第五节,思考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⑤ 你怎么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句的情感内涵?(讨论进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强调本诗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听了不禁潸然泪下。一千多年后,一篇《琵琶行》,我们读了唏嘘不已。人生的沉浮谁能主宰?只可叹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请同学们再读2、3两节,找出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句,并说出你的体会。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交流的语句:

l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曾经年轻貌美,才艺出众,却不知年长色衰后竟有那样凄凉的人生!

l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l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回想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风光无限,有豪华奢侈的纵酒放歌,有醉生梦死挥霍光阴,和今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年长色衰,无奈委身于重利轻离的商人,所托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独守空船

看江水冰凉,明月无情,这时刻是何滋味?以景衬情。

l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

“忽梦”实非偶然。内心时刻被巨大的沦落感侵蚀着,那一道道纵横的泪痕实在是无人倾诉而无奈时的一种情感释放呀!白日的痛苦谁都不愿带到梦里。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梦也痛苦,然则何时而乐也?

l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贬谪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兼济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连阴雨,雪上加霜。

耳不闻雅乐,眼不见令人赏心悦目之景,见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这样的感伤之景,听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从中来的杜鹃声和猿哀鸣,怎能不时时被贬谪之意包围?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良辰美景无人同赏,一人独饮用孤独寂寞酿制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与“丝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显然有寓意,流露对贬官的怨言。

l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兴奋、激动中看出对丝竹之声的饥渴,这实在是贬谪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评价学生的发言,以一副教师自创对联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上联:琵琶女奏琵琶曲,弹者有心,听者有意

下联:白居易叹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凄凉

横批: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篇三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
“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
“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
“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
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篇四

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一课时

1:白居易简介(略);

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

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

(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

(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

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李贺〈〈李凭箜篌引〉〉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琵琶行 分析 最新《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4篇) 最新《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4篇) 《琵琶行》教案设计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