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2023年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六篇)

发布时间: 2023-12-12 15:48:03 浏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2023年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六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2023年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六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篇一

通知指出,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根据安排,首批试点的13个地区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通知要求,各地编制的规划必须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通知称,试点地区要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通知还明确,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上述试点地区不少已经开展相关工作。其中,杭州正在抓紧编制《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日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及初稿撰写工作。深圳市也已经形成了该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初稿方案。

此外,一些试点城市则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措施。重庆市发改委称,为推动低碳经济,重庆将大力发展7大新兴产业:能源生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led产业、风电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建设节能产业。预计到2015年,7大新兴产业的产值可达1.2万亿元。

发改委要求,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在试点过程中,要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

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篇二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2月31日批准的《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目 录

一、基础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效

(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构成(四)面临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行动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

(三)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

(四)提高城市碳汇能力

(五)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

(六)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四、重点行动和工作分工

(一)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二)优化能源结构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五)开展低碳示范建设

(六)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

(七)增加城市碳汇

(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

(九)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十)创新完善政府引导体制机制

五、实施步骤

(一)起步阶段

(二)攻坚阶段

(三)总结阶段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完善激励机制

(三)扩展国际合作

(四)强化宣传引导

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将天津市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之一。为扎实推进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发〔2007〕17号)、《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津政发〔2010〕14号)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6.1%,2010年天津市生产总值9224.4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54.6∶42.5优化调整为1.6∶52.4∶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

(二)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效。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加。2010年天津市能源消费总量681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65%以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分别为58.1%、36.9%、5%。“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能效水平持续提升,以能源消耗年均10.8%的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年均16.1%的增长,2010年天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826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05吨标准煤,分别比2005年下降21%和25%。

(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构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初步核算,2010年天津市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约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包含电力调入或调出所带来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约占总量的95.5%、3%和1.4%。排放源中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所占比例分别约为93.4%、3.3%、1.5%和1.7%。林业碳汇吸收量约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四)面临的挑战。一是调整优化难度较大。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约占83.7%。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入推进,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等大型重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重工业规模有所加大。二是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天津市能源需求总量继续增加,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随着节能边际成本增加,以及冶金、石化、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达产,节能降耗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能源结构调整潜力有限。受资源禀赋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制约,未来一段时间内,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量大幅提升的难度很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努力探索特大型城市低碳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重点推动、循序渐进;
坚持科技引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公众参与;
坚持立足市情、统筹兼顾、务实求效。

(三)行动目标。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8%;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9%;
服务业增加值占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林木覆盖率达到23%。低碳城市理念纳入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规划;
温室气体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促进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得到全社会认同;
建设一批低碳示范试点;
以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初步显现。

远期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5%以上。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低碳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将低碳发展纳入天津市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加快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高端产业链条;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冶金、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
努力培育知识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居民低碳意识,合理引导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动居民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

(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以培育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太阳能和地热利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开展新能源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壮大新能源产业;
拓展天然气气源和应用领域,优化火电项目,提高热电联产比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继续实施燃煤锅炉改燃或拆除并网;
继续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工业能效水平,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

(三)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开展产业、能源、建筑、交通、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园区、社区、小城镇低碳示范建设,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为全市低碳发展提供典范和经验;
研究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引领低碳城市建设;
加快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地方技术规范和标准,研究并推广低碳产品标识和认证;
研究设立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低碳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城市碳汇能力。继续搞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因地制宜营造成片林地;
加快实施道路、河流两侧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林业碳汇总量。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管护,改造低效林和灌木林,培育适宜的林木种苗,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五)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根据《“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要求,逐步建立温室气体基础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动态及影响情况;
编制完成天津市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
推动完成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分解落实碳排放控制目标。

(六)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引导体制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编制实施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细化低碳发展目标任务;
鼓励区县及产业功能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落实责任;
成立低碳发展协调机制和专门机构,组织落实试点工作;
完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机制;
研究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建立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鼓励专业化公司参与低碳示范试点的建设和运营;
创新能源产品价格机制,促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四、重点行动和工作分工

(一)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抢占低碳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壮大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90%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协作单位:市科委)

2.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化工、水泥、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加强对冶金、电力、化工、石油石化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节能监管,充分利用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手段,抓好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动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环保局)

3.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巩固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休闲、房地产、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创意产业、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科委、市金融办、市民政局)

4.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农业高新技术为引领,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推广抗逆品种,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农村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力度。(牵头单位:市农委,协作单位:市水务局、市科委)

5.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群化、用地集约化的思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着力打造临港装备、南港石化、航空航天等十大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工业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两核两轴两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构筑滨海高端、环城高端、中部特色、北部休闲观光等四个农业功能区。(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

(二)优化能源结构。

1.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蔡家堡、塘沽、东疆保税港区、沙井子及马棚口二期等沿海及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
鼓励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继续加大地热利用的推广力度;
推进先进的地(水)源热泵、生物质能利用等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应用。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

2.提高天然气利用比例。巩固和稳定现有天然气供应,积极开拓新气源;
完善天然气门站、管线、储气设施等配套工程;
继续拓展天然气在居民燃气、汽车、电厂、供热等领域的应用,稳步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和使用量。到201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8%以上。(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供热办、市交通港口局)

3.调整优化火电项目。继续实施“上大压小”政策,结合电源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有序推进热电联产机组的建设,加快北疆电厂二期、南疆热电厂、北郊热电厂、北塘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增热电联产电力机组800至1000万千瓦,集中供热系统中热电联产比重达到40%以上。依托北疆电厂、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绿色煤电项目,大力发展超超临界、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gcc)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

4.推进燃煤锅炉改燃或拆除并网工程。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逐步实现天津市供热锅炉改燃或热电联产替代;
落实陈塘庄热电厂外迁和第一热电厂、永利电厂等小火电关停工程;
继续推进10吨及以下单体燃煤锅炉改燃或拆除并网工程;
推进和平区无燃煤区试点建设。(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环保局、和平区人民政府)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提高工业能效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把项目能耗准入门槛,从源头防止高耗能低水平项目的建设;
加大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支持力度,推进冶金、电力、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效水平。(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协作单位:市科委)

2.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合理用能评估制度;
以“平改坡”、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为重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制定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建设分项计量和远程传输数据采集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制度;
启动农村地区低碳建筑试点工作;
鼓励能源服务公司进入节能建筑改造市场。(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科委)

3.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探索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促进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

2、3、5、6、9号等线路,启动建设地铁

4、7、10号及z

1、z

2、z

4、b2等线路;
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增加运营车辆,优化公交线路,提高服务水平;
开展机动车黄绿标管理,全面推行汽油车国ⅳ以上、柴油车国ⅲ以上排放标准;
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开展港口能效考核和节能指标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牵头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协作单位:市环保局、市科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公安交管局)

(四)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1.引导绿色出行方式。巩固自行车出行比例高的优势,完善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系统,营造良好的自行车、步行空间环境;
增加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合理引导市民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地铁”的绿色出行模式。(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协作单位:市规划局)

2.培养低碳消费习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媒体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编写市民低碳行为导则和能源资源节约公约,发挥水、电等资源类消费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增强居民节约能源资源和低碳意识,引导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低碳消费为时尚的消费习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民政局)

(五)开展低碳示范建设。

1.低碳产业示范。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和新能源低碳产业试验区为依托,重点开展风力发电设备、绿色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发光二极管(led)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低碳能源示范。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区太阳能、地热能和非常规水源热能应用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公共建筑推广光伏发电技术,扩展地(水)源热泵、地热井等地热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规模,构建以太阳能、地热能和非常规水源热能利用为特色的低碳型能源利用体系。(牵头单位:保税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电力公司)

3.低碳建筑示范。

(1)低碳楼宇建设示范:以绿色建筑设计为基础,以“零碳排放”为目标,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低碳大楼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绿色建筑认证示范:推进空港经济区办公区a地块和研发区b地块开展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认证工作,推广认证经验,鼓励其他园区或企业参与leed认证,提升天津市绿色建筑水平。(牵头单位:保税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4.低碳交通示范。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构建以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交通为主导的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人性化的绿色交通设施和环境,制定完善的交通管理政策,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引导绿色出行,减少个体机动化交通。(牵头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5.低碳技术示范。

(1)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示范:联合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绿色煤电igcc项目和大港油田,开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牵头单位: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智能电网示范: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配套工程为示范,探索研究区域智能电网构建技术,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能力。(牵头单位:市电力公司,协作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6.低碳园区示范。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家级低碳产业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以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为平台,组织开展低碳技术推广;
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开展低碳发展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牵头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2)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低碳型宜居示范新城建设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服务等低碳产业;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智能电网,建设无燃煤区;
永久性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牵头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3)于家堡中心商务区:以低碳示范城镇建设为重点,以绿色建筑优化设计及低碳先进适用技术集成为支撑,通过低碳理念的城市环境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实现综合体内的全面低碳排放,建设局部区域“零碳排放”试点。(牵头单位: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4)滨海高新区:以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建立以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为主的节能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引导低碳节能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滨海高新区科技创新辐射作用。(牵头单位: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5)空港经济区:以打造低碳经济先进区域为目标,大力引导低碳发展,建立低碳型能源利用体系,建设分布式能源站;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养低碳示范企业;
优化能源管理制度,开展能源信息化管理,组建低碳节能联盟。(牵头单位:保税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7.低碳社区示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分别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和南港生活区建设低碳社区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的变革。(牵头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市民政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开发区管委会)

8.低碳小城镇示范。以太阳能、地热能、浅层地能、工业余热等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为重点,在静海县大邱庄镇开展低碳小城镇示范建设,实现新城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安置区新建建筑100%为绿色建筑。(牵头单位:静海县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六)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

1.建立低碳发展相关标准和评价制度。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系统、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鼓励企业或相关机构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要求,研究制定天津市节能低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并推动低碳产品认证。(牵头单位: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科委)

2.搭建自主创新平台。组建低碳城市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为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低碳技术研究所;
研究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低碳领域相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科委,协作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3.建立低碳服务体系。加大对企业低碳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服务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服务作用;
构建碳信息数据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和分析研究,为低碳发展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协作单位:市商务委、市科委)

(七)增加城市碳汇。

1.增加林业碳汇。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实施高速公路、河流两侧、农田林网、城市周边及村镇绿化建设工程。在蓟县、武清区等立地条件较好的西北和北部区域、地段,因地制宜营造成片林地,增加森林面积;
强化道路、河流景观绿化建设,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区县级道路、乡村公路、河流两侧实施造林绿化,内侧实施景观设计,形成较宽生态林带。2011至2015年累计造林4.9万公顷,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3%。(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协作单位: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市农委、市规划局、市建设交通委)

2.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加强现有林地管护,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加强对蓟县山区现有森林保护和工程区管护,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
加强森林防火防御体系和林业病虫害预防体系建设;
对低效林和灌木林进行健康和近自然经营,并补植改造;
优化林木种苗建设,重点培育适合天津自然条件的抗性强、耐盐碱树种。(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协作单位:蓟县人民政府)

(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

1.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及时跟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进程,依托当前经济、产业、能源、森林、土地、环境、气象、海洋等监测、统计和管理体系,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市环保局)

2.编制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编制完成天津市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推动完成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

3.探索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以天津市温室气体清单为依据,分解落实碳排放控制目标,将控制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到各区县,研究并逐步建立区县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考核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

(九)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1.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体现地方工作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包括总量目标、配额管理、监测报告核查、交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基本框架体系,有效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在2013年实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试运行,扎实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形成符合天津市社会经济特点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金融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统计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2.建立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积极开展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的自愿碳减排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配套的登记结算、信息发布、核证认证等制度,积极开发交易产品,完善交易服务,培育交易市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金融办、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十)创新完善政府引导体制机制。

1.编制实施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两方面,全面谋划“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细化目标任务,为建设低碳城市,完成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奠定基础。(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建设交通委、市气象局、市海洋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法制办、市统计局)

2.研究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落实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低碳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披露考评信息,建立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监察局)

3.完善促进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用好用足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天津市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通过建立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机制,适时予以调整和修订,保障和促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法制办)

五、实施步骤

(一)起步阶段 (2011年至2012年6月)。正式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低碳发展氛围。重点工作包括:成立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天津市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示范建设,组建低碳城市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设立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等。

(二)攻坚阶段 (2012年7月至2014年)。深入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不断总结实施成效和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部署,不断完善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工作举措和政策措施,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工作包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考核体系,编制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体系;
制定完善一系列促进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政策法规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机制;
全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
建立低碳发展标准与评价制度和低碳服务体系;
全面开展低碳示范建设;
增强低碳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

(三)总结阶段 (2015年)。继续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建设进度,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价。重点工作包括: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总结评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示范建设成果和经验,根据国家要求和天津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天津市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并加强与国家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各区县和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二)完善激励机制。研究设立推进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宣传培训及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专业化公司参与示范试点的建设和运营,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利用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促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三)扩展国际合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按照天津市的统一部署,各区县、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技术转让、交流对话等活动,充分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各种机制,增强国际先进低碳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拓宽对外合作范围和渠道。各区县、各部门要做好与市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沟通工作,确保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保持一致。

(四)强化宣传引导。强化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对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宣传,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的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
举办针对政府部门、企业界、咨询机构和科研人员以及社区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培训研讨班等,提高对低碳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篇三

发改气候[2010]158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 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去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后,各地纷纷主动采取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一些省市还向我委申请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必要。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我委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试点范围

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经沟通和研究,我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三、具体任务

(一)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要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试点思路,发挥规划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二)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试点地区要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三)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试点地区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加强能力建设,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试点地区要举办面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活动,提高决策、执行等环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

四、工作要求

低碳试点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辖区内有试点城市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支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试点地区要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送我委。

我委将与试点地区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示范。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主题词:气候变化 低碳 试点 通知

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篇四

彬县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低碳发展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崭新发展模式。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是国际共识,成为许多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争夺发展空间、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目前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和全球排放空间有限的大背景下,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彬县总体情况(一)彬县概况。1、自然环境与资源。

彬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1°c,年降水量579毫米,无霜180期天,是全国苹果、梨最佳适生区,盛产红富士苹果、酥梨、大枣、核桃等名优水果和干杂果,现有果园35万亩,是陕西省"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彬长煤田煤炭储量68亿吨,是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其中彬县境内储量32.6亿吨,煤区原煤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是优质的动力和汽化用煤,开发价值极高。境内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

彬县是咸阳市工业大县,又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全县现有煤炭企业10户,矿井12对,原煤年生产能力320万吨。有电厂4座,装机容量4.25万千瓦。近年来,通过对下沟煤矿、火石咀煤矿、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秦能公司朱家湾电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97亿元,县办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市名列前茅。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一五”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0.17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
农业总产值1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
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是“十五”末的8.4倍;
财政总收入15.6亿元,是“十五”末的9.9倍,年均增长43.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7.8%。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各县前列,跨入了陕西十强县行列。

(2)、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跨入全省能源大县。煤炭资源开发转化力度加大,原煤产量达到2002万吨,年均增长28.6%;
发电量达到1.5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4.8%。煤炭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6.3%。果、蔬、畜产值皆实现翻番。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627万元;
五年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全县在外劳务人员达到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在以煤炭、电力为主促进初级阶段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策划能力积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3)、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建成了一批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115个,建成50个。大佛寺井田、官牌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彬县煤矸石电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能源化工项目竣工投产。完成了彬湫、太程、太府、西早公路改造和330kv变电站、太峪河引水、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98.7公里。建成了范公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疾病防控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基础条件改善、优势资源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玉门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性气候区,年日照时数约3362小时,年总辐射量约6444.2兆焦/平方米,日平均辐射量18.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总辐射量最高区域之一,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空气纯净透明、无污染等特点,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境内可开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

(4)、城乡建设有效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和16个乡镇93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2处,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等工程。累计投资超过39亿元实施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改善了城镇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条件,县城已成为关中与陇东跨省边际地区经济实力最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承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龙高、小章两个“关中百镇”全面建成。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比2005年提升了14.6个百分点。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600多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参保率达83%;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低保率达90%和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低保率达95.3%和100%。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和救助金8652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应保尽保”目标。五年新增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2.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51元和5121元,是“十五”末的3.8倍和2.8倍。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目标要求。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煤炭安全形势平稳。开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加强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安定,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安全县。

(6)、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财政、投资、价格、就业、分配、农村经济、林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2006年以来,全县共签定招商引资项目131个,到位资金153.69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入驻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3、彬县主导产业及骨干企业概况

(1)彬县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彬县突出抓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上半年,预计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20.2%,带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6元,增长24.2%。

一是狠抓粮油生产。坚持调优结构,主攻单产,全县夏粮总产7.1万吨,油菜总产1万吨,油菜产量创历史新高。

二是加强果园管理。以现代果业项目建设为带动,完成果树修剪35万亩、追肥62万亩次,推广新优技术1万亩、果实套袋26亿只,实施果园保险8万亩。是扩大养殖规模。以pic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县猪牛羊存栏15.31万头、出栏4.83万只,家禽存栏29.5万只、出栏17万只,实现肉类、奶类、禽蛋类总产9856吨。

三是做大劳务经济。坚持一手抓劳务培训,一手抓组织化输出,新增组织输转农村劳动力8390人,累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2.4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7.23亿元。

(2)骨干企业概况: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集煤炭、电力、煤化工、房地产、建材、运输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下沟矿、百子沟五矿两对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21万吨,一个即将建成生产能力为90万吨的蒋家河煤矿和正在建设的2×200mw煤矸石电厂、筹建的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的雅店煤矿,全资子公司彬县永安运输公司、陕西宇源置业有限公司,控股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咸阳彬源洁净煤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彬煤实业有限公司,参股陕西彬长开发建设公司、陕西西平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天秦煤炭运销公司、陕西万晟通实业有限公司、彬县天柱水泥粉磨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资产总额39.7亿元,员工2858名。

公司始建于1956年,已有5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在煤炭的开采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公司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上缴各种税费1.68亿元,同比增长44%,成为市、县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累计向希望工程、抢险救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资助1000余万元,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司率先在全国煤炭企业中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三标一体”国际认证,位居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第84位。公司先后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全国依法生产先进煤矿、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中国公益明星企业,陕西省先进集体、文明单位、三秦慈善奖、十大科技成果奖,省市县各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技术优势突出。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与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上海运输研究所、邯郸分院、抚顺分院等科研院所以及美国赛吉满公司等国内外技术优势强盛的企业密切合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将下沟煤矿改建成了年产3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达到了技术装备一流、管理水平一流、经济效益一流、生活服务设施一流的水平。这种企院合作、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做法被全国煤炭科技大会誉为“陕西彬县模式”,在全国煤炭行业进行推广。“30度大倾角皮带提升技术”、“水体下采煤技术”、“顶煤弱化技术” 等已成为企业无形的资产和宝贵财富,下沟矿已成为彬长矿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资源优势明显。建设的蒋家河煤矿总投资6.7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井田面积2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491万吨。筹建的雅店煤矿总投资26.2亿元,设计生产规模600万吨/年,井田面积80平方公里,资源储量63675万吨,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投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

发展潜力巨大。公司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延长煤基产业链,发展循环多元经济。建设的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利用煤矸石、矿井疏干水发电,该项目总投资19.6亿元,2007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5月建成投产;
建设的12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2008年5月建成投产;
筹建的二甲醚煤化工项目,建设规模100万吨/年,总投资82亿元2008年9月开工建设;
同时在西安、咸阳投资1.9亿元参与房地产开发;
组建的彬县永安运输公司、陕西万晟通运输公司和咸阳彬煤实业有限公司,年可承担300万吨的公路运输和108万吨铁路外运任务。

未来前景广阔。公司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技术、资源优势,做强煤炭主业,做好电力、煤化工、房地产、运输、建材等非煤产业,到“十一五”末,蒋家河煤矿、水泥粉磨站、2×200mw煤矸石电厂、雅店煤矿、二甲醚煤化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公司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4、主导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国家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四园区带动五产业”的发展格局。主要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彬县农产品加工园区;
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
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主的林家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以科技示范、观光为主的彬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四个,带动大棚礼品西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大棚食用菌种植产业、大棚晋枣种植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5个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彬县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投入生产,并引进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0户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和基地协作配套模式,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安排就业人数3000人。

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建成食用菌大棚1300亩、菌种厂1个、食用菌加工厂1个,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安排1000人就业;

林家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完成发展农家乐的30户90孔旧窑洞改造工程建设、420亩生态体验观光园建设、50座大棚晋枣采摘园建设、10亩蔬菜采摘园建设、1000平方米鱼池建设、3处烧烤园建设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安排300人就业。

彬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占地5亩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及高效农业生产为主的智能温室建设;
占地10亩以育苗及蔬菜种植、展示为主的连栋温室建设;
占地40亩以蔬菜和果树种植生产为主的日光温室建设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形成“l”形布局,形成功能完备的园区。园区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安排200人就业。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6.18亿元,增长20.6%,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6.2%;
第二产业增加值103.35亿元,增长25%;
第三产业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为10.6:75.9:13.5。人均生产总值41884元,折合美元为6638美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1.8%,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3亿元,增长14.7%,其中:农业产值22.71亿元,增长15.5%;
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10.5%;
牧业产值1.91亿元,增长7.3%。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6.2%。粮食播种面积40.65万亩,粮食总产13万吨,其中夏粮7.1万吨;
秋粮5.9万吨,粮食实现九连丰。油料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0.96万吨。水果总产46.72万吨,增长2.8%,其中苹果产量41.9万吨,增长6.2%。完成造林面积5.9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水产品产量65吨。肉类产量5736吨,增长5.5%;
奶类产量5892吨,增长2.2%;
禽蛋产量5340吨,增长1.9%。年末牛存栏2.03万头,猪存栏3.64万头,羊存栏4.29万只,兔存栏23万只,家禽存栏31万只。

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060座,累计达到8660座;
一村一品示范村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社区(新村)建设特色凸显。投资2.87亿元,实施了57个新村庄建设项目,建成农民新居2800多套。开工建设了水口镇馨苑等5个“集中居住、设施完善、管理统一”的新型社区。(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07亿元,增长33.2%;
实现工业增加值99.34亿元,增长25.3%,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72.9%,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4.5%,拉动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
实现销售产值193.41亿元,同比增长25.6%,产销率为97.9%。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9户,规模工业总产值197.59亿元,增长29.1%。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煤化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户。华瑞新区机械厂及华远新型陶粒加工项目,腐植酸复混肥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工业技改和新建项目进展顺利。蒋家河煤矿瓦斯抽采系统建成运营,大佛寺煤矿通风瓦斯(乏风)氧化发电厂并网发电,陈家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3号井技术改造项目、县电力公司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全面建成;
小庄煤矿、下沟煤矿沫煤洗选系统等重大工业项目快速推进,日产30万方煤层气开发、外墙保温干挂陶瓷板等项目有序实施。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煤总产2945万吨,增长15.1%;
发电量14.4亿千瓦时、增长64%;
果汁1.23万吨,增长28.1%;
水泥21.67万吨,下降1.4%;
混凝土24.75万立方米,增长135.5%。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县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企业8户,完成产值12.45亿元,增长20.4%,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16.8%。房屋施工面积79.12万平方米,本年新开工面积72.87万平方米;
竣工产值6.86亿元,房屋竣工面积34.64万平方米;
年末从业人员4547人,全员劳动生产率31.45万元/人。(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亿元,增长2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1亿元,增长26.5%。新增固定资产34.18亿元,施工项目110个,投产项目48个;
施工房屋面积126.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1.67万平方米;
竣工房屋面积2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18万平方米。农户投资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按三次产业分:第二产业投资68.12亿元,增长8.93%,占63.6%,二产投资中工业类项目投资达到67.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38.99亿元,增长34.7%,占36.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8.44亿元,增长26.3%,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1.92%,支撑整个投资稳定增长作用十分明显。在97个重点项目中,总投资过亿元以上项目有22个,本年完成投资81.4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额的82.7%。

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实施民生类工程46个,完成投资8.89亿元,增长42.2%,其中:道路运输投资4.69亿元,增长14.3%;
教育投资1.05亿元,和去年基本持平;
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0.78亿元,增长1.9倍;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1亿元,增长91.4%。

保障性住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2个,完成投资3.09亿元。保障性住房新开工1795套,竣工1639套。

房地产开发增长平稳。全县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4户,完成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26.6%。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8个,房屋施工面积20.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9万平方米,办公楼0.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1.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4.43万平方米,销售额1.3亿元,销售套数489套。(五)、交通、邮电通讯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讯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全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297公里。年末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33285辆,其中:营运性汽车2132辆,载客汽车136辆,载货汽车1996辆。

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收入6419万元,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07万元,增长7.7%;
电信业务收入1980万元,增长34.7%;
移动、联通业务收入2532万元,增长1.4%。

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946户,移动电话用户272730户,互联网用户18302户;
有线电视用户56901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7.5%。(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7亿元,增长16.4%;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1亿元,增长23.1%。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84亿元,增长17.2%;
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1.9%。按消费形态分,实现商品零售15.87亿元,增长14.6%;
实现餐饮收入2.8亿元,增长27.7%。

物价涨幅减缓。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9个百分点。(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加。财政总收入30.33亿元,同口径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亿元,同口径增长43.6%;
财政总支出20.95亿元,增长10.6%。

金融业运行良好。到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01亿元,增长7.9%;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9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为67.7亿元,增长15.2%。

(八)、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和卫生

文化、科技、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6万册,体育中心、文化大厦主体封顶,镇村文化硬件建设和农家书屋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文体活动场所逐年增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年专利申请60件,专利授权28件,转化专利13项,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组织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8个,立项3个,其中国家、省、市级各1个,争取补助资金264万元,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大佛寺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侍郎湖和程家川古民居、公刘教稼苑、金池革命旧址分别被评定为3a、2a景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大佛旅游节、第四届柿子节暨公刘农耕文化节。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在全市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彬县教育园区、新民教育园区投入使用,北极、龙高等6所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启用,小章、炭店等7所镇公办幼儿园主体竣工,18所学校青少年宫建成开放,办学条件彻底改观,育人环境大幅改善。特殊教育起步良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315人,二本上线1091人,创历史新高。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29人,在校学生1.87万人;
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29万人;
小学105所(点),专任教师1473人,在校学生2.62万人;
幼儿园48所,教职工951人,学生数1.3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1人,在校学生78人;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

卫生工作健康发展。县医院门诊综合楼、中医医院新院区二期等项目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远程会诊系统率先建成应用,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30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929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512张。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婴儿死亡率4.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农民达到28.56万人,全年为24.11万人报销医疗费用9533万元,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常住人口32.56万人,出生率为10.5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35.97万。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7元,增长17.2%;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51元,增长2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35元,增长18.7%;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27元,增长16.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2年末全县城镇已参加五大保险累计人数为14.97万人,其中:医疗保险3.43万人,养老保险3.81万人,失业保险2.31万人,工伤保险人数3.52万人,生育保险1.9万人。城镇居民0.48万人、农民2.5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14.29万人,当年为3.732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3866万元。(十)、资源、环境和城镇建设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县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0551公顷,增长2.2%;cod消减率7.2%,so2消减率19.29%。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26个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5.2亿元,超出年度计划投资15个百分点。泾河防洪二期工程启动实施,泾河南岸景观绿化带建成开放,滨河大道等市政道路工程基本完工,新增城市道路11.8公里,城区道路总里程达到58.32公里。供热范围继续扩大,供热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
集中供气一期工程顺利实施,铺设天然气管网33.3公里,发展居民用户6000多户,商业用户28户,建成天然气门站和汽车加气站各一座。城镇开发有序实施。新民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北极市级、水口县级示范镇建设全面推进,炭店、太峪、永乐等镇建设特色鲜明,树立了小城镇建设典型。全县建成农民进城住宅小区37幢1486户,城镇化率提高到43.4%。6、彬县教育、文化等发展现状

(一)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的浪潮让古彬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彬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全县人民,坚持“社会事业,教育为先”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改善、成绩亮点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彬县始终把改善教育投入摆在财政支出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5.38亿元,先后新建了范公中学、紫薇中学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宽改造了彬中巷,实施了城区学校及12所农村学校供暖工程和职教中心迁建一期工程,改扩建121 所中小学校,新建校舍13.27万平方米,建成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和师生餐厅31幢,维修、改造危漏校舍8.4万平方米,新砌围墙3.9万米,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楼房化。新添课桌凳4500 多套,添置图书20万册,购置各类教学实验器材6500多台(件),全县70%中小学装备了体、音、美器材室和各类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为87所学校配备远程教育设施317套,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156个,实施了52所学校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装配计算机教室82个、多媒体教室45个,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3.4%,全县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积极推进学校布点调整,累计撤并各类学校115所,全县学校总数调减为195所,中小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整合优化。

教师队伍得到加强。2003年以来,彬县先后4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067名,充实、加强教师队伍,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缓解。全面推行校长选任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狠抓师资力量培训工作,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51%、85.2%和98.5%,较2002年底分别提高了30、20.1和27.2个百分点,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涌现出任向东等一批善于管理、作风扎实的优秀校长,强欣等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以及以程长明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彬县、奉献教育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发展壮大了全县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

教育改革富有成效。积极落实国家“两免一补”和教育公共扶助政策,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课本费,对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行了补助,逐步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2003年以来,全县教育事业经费累计投入达到3.88亿元,对28.8万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3004.4万元,为15.1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书本费760.9万元,给26939名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625万元。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18万人次,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县财政一次性斥资0.34亿元,率先在全省彻底化解了学校背负多年的“普九”债务,为加快教育发展扫除了障碍。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已全面实施新课程,并在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经验,部分成果得到全省推广。

教育质量稳步攀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强化教育管理,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攀升。2009年,全县小学质检合格率达到88.3%,初中生优秀率达到26.8%,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387人,较2008年增加53人,增幅15.9%,位居全市第二。

近年来,彬县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陕西省远程教育先进县、陕西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咸阳市幼儿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彬县教育局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嘉奖,彬县职教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彬县中学、范公中学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市级教育强乡镇9个。

目前,彬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彬县教育事业也跨入发展的快车道,实施科教兴彬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改革,这些举措必将为彬县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必将为彬县经济社会的腾飞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彬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二)文化发展现状: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群众文化欣欣向荣,文物旅游蓬勃发展”,是彬县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现有文化、图书、戏曲、电影等各类文化单位数十家,行当齐全,共同发展。各类基础设施的兴建,改善了文化单位的窗口形象。彬县新华书店营业大楼、彬县电影院放映大厅、彬县文化馆多功能厅、彬县图书馆大楼的兴建,更使县城增色不少。各类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空前壮大,门类众多,形式多样,已有歌舞、卡拉ok、音乐茶座、台球、音像、图书、网吧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200余人。家庭文化消费急剧增长,vcd机、音响、电脑、电话已如进入寻常百姓家。彬县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和无线调频广播每日为群众提供着各类丰富多彩的节目。电视机普及率城镇达到94.5%,农村达到86%。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相互补充,基本覆盖了全县自然人口。文物保护卓有成效,珍品交流效益显著,以文物为依托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游人。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修建了大佛寺山门、三星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整修了彬塔,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央、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多种媒体推介,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大佛寺已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已初具规模,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安——彬县一日游将变成现实。——艺术活动,繁华似锦 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1992年5月,曹剑编著的秦腔现代剧《爱洒人间》(又名《村情》)在县城演出获得成功,剧本获九四年陕西省大型戏剧创作二等奖,受到省文化厅表彰。1994年8月,彬县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秦之声彬县群众秦腔演唱会”,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反映强烈。1995年,王耀华编著的秦腔现代戏《疯女的呼唤》在咸阳市演出获得创作二等奖。杨忠敏改编的《三凤求凰》被西安秦腔一团和彬县剧团演出。曹剑创作的《马嵬坡》在咸阳市《秦都》发表后获三等奖,由兴平县剧团演出200余场。2001年6月份县文体局组织参加了咸阳市建党80周年优秀文艺节目调演,秦腔表演唱《再造秀美山川》获二等奖。

近年来,彬县剧团抓住“文化下乡”的有利时机,不断开拓农村演出市场,驰骋陕甘宁,活跃在城乡舞台。县文化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艺活动。1999年8月18—19日在县体育场举办的彬县群众秦腔清唱会和卡拉ok歌曲大奖赛,观众达2万人次。1999年8月23日彬县电影院举办的“陕西秦腔名家彬县演唱会”获得空前成功;
2004年10月22日在电影院举办商芳会秦腔演唱会同样取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7月31日举办了香港影视明星何家驹演唱会。这些活动的举行,为今后文化事业经营单位的求生存、求发展摸索到了一条新路子。——文学创作,推陈出新

九十年代,由彬县文化馆牵头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歌谣、谚语、故事三大集成,农民马胖娃的《马胖娃歌谣选》专辑,获陕西省第二届艺术成果优秀集体奖及编辑成果奖,由省文化厅予以表彰奖励。1993年5月,曹剑编著的文史专著《公刘豳国考》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记述了彬县的历史源渊,引起北大教授邹衡的关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96年12月,由宣传部牵头,从文化局、教育局抽调人员组织编写的《可爱的彬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彬县县委组织部干部杨存时出版了《彬州梨》。龙高镇人梁炜,出版了大型报告文学集《足迹》和小说《爱之劫》,多侧面地反映了创业者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与拼博。县文化馆闫可行,积多年创作经验,出版了《秦腔音乐创作探微》与《戏曲音乐的创变与发展》,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科研成果评比中,分别获得专著二等奖和论文三等奖,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奖励。1999年,曹剑同志编著的《苻坚评传》被列入彬县“四个一工程”,2000年9月获咸阳市“四个一工程”获优秀奖。《苻坚评传》文史一体,展现了苻坚的生平及得失,描绘出了十六国时期华夏诸族在血火洗礼中追求进步文明、相互交融的精彩画卷。杨忠敏编著的《豳风流芳》荟萃了各地的彬县文化精英。文学青年韩晓英的散文清丽隽秀,生活气息浓郁,2003元月在故乡彬县举行了其首部作品集《襟袖微风》的首发式,以“我卖我书”而影响到全市。魏西风近年来笔耕不辍,在《延河》等文学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县委、县政府也很重视文化建设,2000年9月出版了《彬县志》,2002年10月编辑出版了《邠州书画诗文集》,收集了我县能代表我县人文特色的古今书画诗文名篇100多篇,分文物胜迹、古今书法、绘画、雕塑篆刻、诗文选萃等五部分,装帧精美。各种书法、绘画展览经常举办,介明月、高秉章、高才林、崔德儒等书画名人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有何兴时、康成,也涌现出了任致远等一批新人。2001年文化馆青年美术专业人员任致远创作的《彩色手塑泥制作技法》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时参加陕甘宁三省泾河流域县区政协联谊会书画展,作品获三等奖。朱民乐、孙永琳、白冰峰等的新闻摄影作品不时见诸报端,宣传了彬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展示了彬县形象。近年来,在校园文学中,活跃着一支新军,创办了各类文学刊物,彬县中学的李永军主办的《豳风》在校园文学刊物中较有代表性,以“激发兴趣,点拨技巧、提携新秀、促进教学”为办刊宗旨,团结了学生中的一批爱好者,现已出刊五期。炭店魏峰等创办的《新校园文学报》、席平均创办的《蒲谷》文学社、郭凯创办的《半介文学班》,义门中学辛军平的《太阳树》等刊物,团结、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涌现出了一批文学新秀。彬师教师车夫结合教学工作,在学生中发展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文学风气浓厚。2003年5月,曹剑的小说《白土桥》出版、把彬县小说创作掀上了一个新高度。2004年3月曹斌的诗歌集《归鸟》及阎可行散文集《那年那月那天》入编咸阳著名作家程海领军的《西进文丛》,被文学界称为“陕军东征”之后的“秦军西进”,《华商报》称为“文坛陕军十年沉寂后再响惊雷”。梁炜的散文小品集《坎壈人生》、王萍的《健康与养生》、魏锋《爱的教育》、李小谋《风中的雨》、秦宝平《梦之湖》、胡忠伟《未带走的嫁妆》、大漠《第四宇宙的眼睛》等再次为彬县文学创作增添了活力。“豳文化”研究也被推上高潮,彬县文体事业局、彬县文化馆编辑出版了《彬州文化》,涌现出了黄金来的《邠州志译注》、曹剑遗著《直隶邠州志》点注等一系列作品及任致远、张志英等豳文化的探索者。电影公司、图书馆每年都分别举办《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征文》活动及《青少年读书征文》活动和电视演讲赛,每年大约有七千名学生参加。——群众文化,生机勃勃

改革开放以来,彬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立足县城,辐射乡村,经常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都举办各具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尤以春节期间的社火、灯展最为热烈。1993年元宵节期间,县文化局组织了彬县“灯展一条街”活动,全城一片灯的海洋。基本上每年都大张旗鼓地举办规模宏大、丰富多采的元宵节群众娱乐活动。全县二十个乡镇,绝大多数开展社火、亭子、狮子、竹马、旱船、芯子等活动。新民、小章、北极、炭店、永乐、曹家店等乡镇几乎每年都举行春节村际农民运动会。自始至终红火热烈,为节日增添了喜庆、详和、热闹的气氛。1993年5月,在县电影院举办了明星艺术家专场演出,特邀了张克瑶、孙韶、貟恩凤等十二名艺术家来彬演出。1993年11月,省戏曲研究院崔惠芳、李小锋为彬县朱家湾火电厂开业助兴演出。1999年11月再次特邀张智斌、弓永生等在县电影院为彬县广大观众奉献精神食粮。石国庆、冯健雪、刘远、雷安红、孙存蝶等知名演员亦曾多次来彬演出。2000年春节期间,尤其是县文化馆组织参加了市上举办的社火汇演,队伍庞大,气势雄壮,出动彩车一辆,锣鼓车二辆,亭子四个,参加汇演人员100多人,充分展示了我县民间文化的艺术特色,获得了咸阳市社火汇演二等奖。2003年举办的“吉羊迎春闹元宵”活动,声势浩大,共出动彩车20余辆,锣鼓队、秧歌队9个,机关单位游行方阵10个,约二万群众观看了游行观礼式。2001年以来,彬县的广场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彬县相继建成“豳风园”、“紫微广场”,与原有的县体育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每日晨练散步、或歌或舞、书声琅琅;
夜晚花灯照耀,人流如织。县文化馆健美广场,日活动人数达百人次。广场文化的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彬县文体局成立以来,在文化市场管理上“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坚持“扫黄打非”,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手段调控,行政手段干预,宣传舆论引导等措施,收到显著效果。目前彬县文化市场正向着“文明经营、优质服务、活跃生活、丰富思想”的道路发展,形成了责任权利统一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和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文化市场运营体系。——文物旅游,极具潜力

彬县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大佛寺、彬塔),省级5处,县级17处。全县230个文物点,分布在16个乡镇,馆藏文物上千件。这些文物及文物点,都成为彬县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特别是冯晖墓出土的彩绘浮雕砖、壁画及林家堡村出土的唐代梵钟等一大批文物为彬县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彬县发现的倒流壶成为耀州窑的标志。颇具地方特色的大佛寺杆杖、蒜窝等梨枣木工艺制品和彬州梨、苹果、大晋枣等已成为旅游者争相购买的旅游品。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春风,特别是在春节、五一节、国庆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和大佛寺三月八传统庙会期间,旅游接待人数不断攀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4月,在彬县举行的《翩翩》邮票首发式暨咸阳彬县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周活动中,古邠寻梦一日游激发了人们对古邠文化的向往。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将会成为彬县经济增长的支撑点。7、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

彬县每年产生的煤矸石接近150万吨以上,这些煤矸石每年要占地200多亩,还要污染河滩水源。彬县2007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9.6亿元的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和投资7000多万元的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使粉煤灰利用率达到80%。两厂建成投产后,可完全消化彬县煤炭工业逐年增多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目前,电厂两台机组已投入试发电阶段,完全投入生产,可新增年发电量22亿度,创产值6.16亿元、利润1.73亿元,相当于节约发电标煤72.6万吨;
水泥磨粉站也进入生产阶段,填补了该县多年来水泥生产靠外运的空缺。大佛寺煤矿更有惊人之举,投资 8000多万元,建起了具备现代化先进水平的瓦斯发电厂。该电厂2008 年6月建成投产,年发电量1.3万千瓦,让人们昔日谈之色变的危险气体成为新型能源。

彬县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的产品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全县大型煤矿都建设了洗煤厂,建起了煤矿机械厂等生产效益高的企业。煤炭、电力、果汁企业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和废水回收系统,实现了废水系统内闭路循环和达标排放。同时,他们还依托两个火力发电厂,利用富余热量,在城区推行集中供热,已开工建设总投资5600万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约6万多群众受益。还消除城区燃煤锅炉近百余台,年节约原煤10万吨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彬县还建成了规划面积173.58公顷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园区的发展趋势是煤—洗煤—瓦斯、矸石、煤泥—发电—电石—水泥—化工产品的产业集群。园区建设计划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园区内年工业产值将达到50亿元以上。为了支持该园区尽早建成,县财政慷慨解囊,今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企业技改项目贴息和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同时,彬县花大力气改变投资环境,千方百计招来煤矸石电厂、残煤气化发电厂、120万吨水泥磨粉站、煤矿机械厂、180万吨煤制甲醇和30万吨 gm新型车用改性甲醇汽柴油等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园区内已有6户企业建成入驻,力争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户,实现产值50亿元。(二)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情况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是原煤生产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2002万吨,是“十五”末550万吨的3.6倍。煤炭资源回采率由“十五”末的30%提高到80%以上。2011年,预计生产原煤2200万吨。二是煤炭转化取得新进展。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60万吨水泥粉磨站、大佛寺和水帘洞煤矿瓦斯发电厂建成运营,180万吨煤制甲醇等能源转化项目全面启动,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产业链条初具雏形。三是园区建设开创新局面。“循环经济工业、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园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进。其中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入驻企业6户,年均产值达到35亿元,集约化水平、机械化水平、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陶瓷工业园区规划、可研全面完成,一批新型环保节能项目即将入园落户。四是非公经济迸发新活力。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8800多户,2010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8.96亿元,占全县gdp的48.6%。投放财政担保基金2400万元,办理贷款担保手续1540多笔,发放贷款5.06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融资难问题。五是经济效益再创新佳绩。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39亿元,是“十五”末的8.5倍;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8.14亿元,实现利税30.9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9.6倍和18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了74.5%。预计到2011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可达14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140亿元,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我县工业发展为典型的二产强撑型经济(二产占gdp比重大于63%,同比增速大于13%)。

虽然,全县工业经济已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三)、试点工作基础

1、十二五时期低碳发展主要工作

(1).新能源利用:十二五期间全县沼气工程新增产能1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
生态校园项目新增10所,彻底解决旱塬地区校园的入厕问题;
太阳能、风光互补项目新增太阳能路灯5000座、太阳能灶10000座、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用户16000户;
建设一座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要供电系统的大型公共示范建筑;
生态农业大棚用太阳能照明100座,节约标准煤2000吨;
秸秆气化新增气化站2个,改造气化站1个,新增秸秆沼气100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
生物质固化燃料加工厂3家,年产生物质固化燃料10万吨,节约标准煤6万吨。全部项目完成后总计绿色新能源新增用户22000户;
农林废弃物利用率提高25%;
禽畜粪便沼气利用率提高20%;
农村秸秆利用率达到85%,节约标准煤62600吨。

(2).减排工作: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构建类型完善、覆盖城乡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为不断增加的环保需求提供有力的设施支撑,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分别投资4000万元和1900万元,推进彬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使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3万吨,年处理垃圾4.4万吨、总容量达到120万立方米。同时,在新民镇、北极镇、龙高镇、永乐镇、小章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及垃圾处理站,使农村生活污水年处理能力达到30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在文家坡煤矿、小庄煤矿 和雅店煤矿建设井下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站,减少由于煤炭生产造成的污染。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处理厂,南北管网4条,东西管网1条。2015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到1%,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场各16个,建成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场各10个。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及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促进煤炭、油母页岩、陶土等资源的科学开发。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县城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95%。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重点行业、企业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加强对煤炭、电力、果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和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到2015年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3%以上。

(3).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以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为重点领域,加快形成由传统支柱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公众生活消费方式转变三个层面共同主导推进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建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严格节能减排监管措施,继续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的力度,完成彬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热电联产改造工程,关停咸阳秦能电力公司3号机组。做好农村新能源建设续建工程,建设1000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同时鼓励使用太阳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三废”利用的研发力度,力争在以“三废”为原料的产品开发领域实现有效突破;
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改善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尽早跻身新能源产业链,形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推进节能环保,深化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发展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2015年,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800吨、11599吨,分别累计削减10%、15%。(4).实施重大环保低碳建设工程

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围绕文家坡煤矿煤化工余热发电、火石咀煤矿弃煤气化热电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二期、粉煤灰超细纤维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与新能源工程。

2、新能源工程。围绕大佛寺、小庄、文家坡通风瓦斯氧化发电厂,小庄、雅店、文家坡低浓度瓦斯发电厂,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油母页岩开发,单晶硅及硅片生产等项目,实施新能源工程。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天保、三北防护林,福银高速公路彬县段绿化,森林抚育,彬县中小河流治理,李家川、太峪河水库清淤改造,李家川、太峪河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厂二期,彬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文家坡、小庄、雅店煤矿井下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站,新民、北极、龙高、永乐、小章城镇污水处理站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站,彬县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及垃圾处理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等项目,实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综合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对危险废弃物、各种噪声源、辐射环境的监督管理,探索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引导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加强地质灾害预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环境预警监测体系,促进煤炭、油母页岩、陶土等资源的科学开发。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县城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标准的95%,建成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5).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全面落实总量控制目标

污染物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硬抓手,要紧紧围绕cod、so2减排目标,持续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确保“十二五”期间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到3800吨、11599吨,分别削减10%、15%。突出抓好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与规范化运营监管。建立彬县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彬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脱硫工程减排台帐,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脱硫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责任,控制燃煤煤质,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档案,准确记载煤质、脱硫剂品质和脱硫设施检修、停运、使用旁路排放烟气及非正常运行等情况,确保燃煤电厂脱硫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规定要求。(6).开展“环保扫黑”行动,提高城市气化率。

1、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城区集中供工程和供气工程建设,彻底取缔燃煤锅炉和黑烟囱,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供气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供气率分别达到100%、40%,实现城市清洁能源供给。

2、开展餐饮业油烟治理,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和露天烧烤,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它清洁能源,安装收集油烟、异味的装置,切实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城市气化率 3、开展以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煤矿、储煤场和煤炭运输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煤炭经营企业和运输车辆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促进煤矿、储煤场、煤矸石场、运煤车辆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煤炭粉尘污染,净化和改善矿区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4.继续推进以水、大气、土壤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泾河流域治理为重点,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严格执行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水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控制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快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城区集中供热和供气、餐饮业清洁能源改造等工程,努力实现“气化彬县”目标。

(7).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完善城区周围防护林带及城区街道、广场、公园、机关单位的绿化带、草坪、花坛等种植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可绿化的土地,加快城区周边地区绿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采取多种手段,保留和扩大水域面积,尽量减少裸土面积,保护城市内良好的生态结构,控制和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全面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坡改梯、防护林建设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到2015年,全县植树造林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13.5%,森林覆盖率达到42%;
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和完善,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重点抓好自然保护区实施农村环境小康环保计划和生态示范创建“双百工程”,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土地整理。绿化美化县乡公路和区域过境干道公路,打造“一条公路、两道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生态公路。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达到130万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建成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实现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推动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县”。以煤炭、电力、建材生产为主导,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一体化产业链条,抓好煤化工余热发电、弃煤气化热电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建设,引导新建、在建工业项目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布局或进行生态化改造。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大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原材料和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推进“果-畜-沼”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构建以规模经济为依托的畜禽圈 养、水产放养、作物种植、粪便利用、地力培养之间的有效循环。到2015年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3%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目标。2、低碳指标达标情况(1)、低 碳 发 展 决 策指 标

近年来,彬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将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列入年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县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按照“省内当排头,全国争一流”的要求,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令人向往、倍加幸福的新彬县,全力冲刺“西部百强县”。新能源产业开发中,我县始终把煤矿瓦斯发电开发作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连续实施“攻瓦斯、战百万”行动,专门成立了瓦斯发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包抓,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科级干部驻企服务帮扶的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彬县县委、彬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安排意见》、《彬县瓦斯发电项目包抓责任干部工作责任制度》、《彬县瓦斯发电项目项目包挂干部工作考核办法》、《关于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安排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在我县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县重点加强煤层气和油母页岩开发利用,积极实施

大佛寺、小庄、文家坡通风瓦斯氧化发电厂,小庄、雅店、文家坡低浓度瓦斯发电厂,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煤层气开发项目,形成矿区配套瓦斯发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以上。积极实施瓦斯地面抽采开发,通过净化、液化处理主要用于居民生活、汽车燃料,2015年力争地面瓦斯抽采利用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建设百子沟流域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尽快形成油母页岩综合利用新产品,2015年页岩油产能达10万吨。积极策划发展生物质能源,鼓励发展太阳能利用等其他新能源产业。

(2)、低 碳 节 能 减 排 指 标“十一五”目标是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20%。2005年完成单位gdp能耗指标值1.880吨标煤/万元,2009年完成单位gdp能耗指标值1.485吨标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21%,完成进度105.49%,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十一五”我县能耗完成进度为119.13%,能耗总降低率为23.39%,居全市第二位。根据彬县环保局近年环境质量公报统计,2008年至今,我县二氧化硫平均浓度逐年降低,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标准(0.06毫克/立方米)。单位gdp水耗逐年下降,十二五期间预期达到94m³/万元指标。彬县近年来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据彬县工业发展局统计,全县重点耗水企业,如洗选煤业、果汁生产等80%以上的企业废水实现循环利用,利用率达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低 碳 能 源 指 标

彬县近年来在城乡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路灯、节能灯等低碳产品使用,目前,新建住宅小区、新农村95%用户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至2010年,全县城乡太阳能热水器用户已达2万多户4.5万平方米,推广节柴灶6000多个,节柴炕400多个,安装太阳灶1000多个。县财政先后投资2635万多元,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业大道、新农村、泾河防洪工程、县城新区等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多盏,安装太阳能景观灯6000多盏,完成了紫薇山太阳能亮化工程,不但美化了城区,有效节约了照明用电。推广高效照明节能灯5万多个。据彬县农牧局调查测算,彬县年产农作物秸秆总量10.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2010年,彬县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32%。彬县已将农作物秸秆处理列为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战略之一,另外,为充分利用我县秸秆资源,委托中西部发展规划研究院编制了《彬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规划》,规划秸秆气化新增气化站2个,改造气化站1个,新增秸秆沼气产量100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
生物质固化燃料加工厂3家,年产生物质固化燃料10万吨,节约标准煤6万吨。全部项目完成后总计绿色新能源新增用户22000户;
农林废弃物利用率

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篇五

发改气候[2010]158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 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去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后,各地纷纷主动采取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一些省市还向我委申请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必要。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我委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试点范围

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经沟通和研究,我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三、具体任务

(一)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要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试点思路,发挥规划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二)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试点地区要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三)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试点地区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加强能力建设,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试点地区要举办面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活动,提高决策、执行等环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

四、工作要求

低碳试点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辖区内有试点城市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支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试点地区要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送我委。

我委将与试点地区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示范。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篇六

2011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总结

为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加快节约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节能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根据《关于2011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的通知》(国管节能[2011]232号)文件要求,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决定在6月11日至17日举办2011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我局紧紧围绕“节能低碳新生活,公共机构做表率”主题,开展一系列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现将节能宣传活动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关于2011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的通知》(国管节能[2011]232号)文件要求,以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泛地开展节能教育,集中宣传节能降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倡导全社会共同节能,努力营造浓厚的节能氛围,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仗。

二、活动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制定了节能活动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节能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经济促进局全体成员为工作人员,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活动周期间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进行了周密详细的安排布署。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为了开展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切实提高节能宣传周活动的成效,以镇经济促进局为牵头单位,向各村、各重点用能企业下发通知,就本次节能宣传周活动的时间、主题、及相关活动要求作了具体安排布署:本次节能宣传周时间为6月11日-17日。6月14日为“低碳体验日”活动,在当天开展以下工作:①少开1天空调;
②少开1天灯,包括晚上的“亮灯工程”;
③少开1天电梯;
④少开1天车;
⑤反对过度包装。各机关干部积极响应,积极参加,在全社会营造声势浩大和良好的节能氛围,使广大民众了解、认识、接受节能环保观念,自觉参与到节能环保行列中来。

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各单位在办公楼或食堂张贴宣传画、悬挂节能标语,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大节能宣传,使广大群众和职工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形成节约。通过门户网站及时发布节能的相关政策、信息,面向公众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节能降耗的好处和政策,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

本次节能宣传周活动顺利进行,达到宣传周活动的目标,增强了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我局形成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节能低碳新生活,公共机构做表率”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单位部门的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我镇全面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工作总结 试点 低碳 2023年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六篇) 2023年低碳试点社区工作总结(六篇) 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