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从“共同富裕”深刻意义和内涵(4篇)

发布时间: 2024-02-19 14:48:03 浏览:

篇一:从“共同富裕”深刻意义和内涵

  

  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消除贫困、改善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富裕”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平,体现着物质丰富、精神富?和?活宽裕程度;“共同”体现的是让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从经济层?看,主要表现为较?的收?和财富?平,还涉及收?分配状况,反映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程度。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推动?质量发展提?城乡居民收??平,让全体?民进?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劳动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活。从社会层?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其重要表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等。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从?常?活层?看,???民群众?活富?,在居住?式、消费?式、?为?式、交往?式、思维?式等??形成良好的?活理念和习惯。我们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坚持先富带动后富,朝着共同富裕迈进。

篇二:从“共同富裕”深刻意义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共同富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党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梦想,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古代中国关于大同世界的理想和近代西方世界关于乌托邦的设想之中。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共同富裕只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幻想而已。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一切私有制社会的规律性和历史趋势,系统地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社会制度前提、社会途径以及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等方面内容,从而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共同富裕的理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最一般基础和前提,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其他一切理论相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次揭示并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物质生产力及其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理解为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一般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即追求物质福利和富裕水平的提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不仅如此,历史唯物主义还进一步揭示了人类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福利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众所周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强调物质利益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是,它将所有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理论中。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了物质利益对于所有人的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所具有的阶级性以及在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历史性。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具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和阶级利益以及不同的富裕水平。从历史实际来看,一切统治和剥削阶级都具有比被统治和被剥削阶级更高得多的物质福利和富裕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但是,由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因而,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当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产生了社会剩余产品的时候,随之就出现了社会分工、阶级和阶级分化,于是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与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历史上先后产生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形态的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是所有阶级社会的共同特点,而在一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阶级的劳动的共同特点,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恩格斯指出:“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还很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成了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2](P459)因此,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剥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的根本前提,即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揭示了不同阶级社会的共同本质,而且还揭示了不同阶级社会之间的更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性以及共同富裕的历史

  性。具体来说,虽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不同阶级社会之间的一种更替,但是,由于这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以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段为基础,而且由于这几种不同的阶级社会具有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分配在阶级关系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具体来说,奴隶制条件下的奴隶主不仅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而且直接占有奴隶的人身,因而,奴隶社会是一种绝对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封建制条件下的庄园主或地主虽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农民或农奴对地主阶级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由于农民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和一定的人身自由,从而农民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相比奴隶而言是大为改善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产阶级虽然因为占有资本从而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因而,社会财富也就主要由资本家占有,但是由于劳动者获得了彻底的人身自由并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雇佣劳动阶级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相比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农民阶级而言是进一步改善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阶级社会的更替过程,一方面需要认识一切阶级社会共同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剥削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从一个阶级社会到另一个阶级社会的发展仍然表现为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而不能将所有阶级社会完全等量齐观。

  四、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3](P11)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为了揭示这个规律,《资本论》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从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这一基本矛盾出发,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等三个维度,深刻地揭示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两个方面的必然结果,即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以及由资本积累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造成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造成社会矛盾的日益深化和尖锐。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积累规律决定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的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言始终不足;由于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常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遭到破坏,有时则是严重破坏;由于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产生了与相对过剩人口同时并存的资本过剩,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再生产条件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产业资本向虚拟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转化以及资本主义信用的无限扩张;商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和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与流通之间的矛盾以及产业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成为必然的周期性现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将被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所替代的生产方式。当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消亡或者被取代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充分地揭示了工人阶级运动和革命在这个历史变革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并不是从道义或者是仅仅从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一种简单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客观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这个历史地位和贡献在于,正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36)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能,另一方面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

  《资本论》的理论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获得无止境的剩余价值,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资本积累及其发展,社会财富必然在资本一方不断积累的同时而贫困则在劳动一方不断积累,因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趋势。即使在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当代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的资本》一书中,用无可辩驳的各国统计材料再一次证实了马克思在100多年前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所做的深刻理论分析和预言。马克思的理论表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社会财富和

  收入再分配的办法,都无法消除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趋势。因而,不能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和民众平均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中国人高,就否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贫富分化现象和事实,也不能因为一些发达国家例如北欧国家的贫富分化程度比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英国要低,就认为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都充分表明,要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

  五、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从而揭示了从阶级分化到共同富裕的过渡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在事实上科学地说明了“共同富裕”本身所具有的两种内涵。马克思以当时的英国、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状况为背景,把通过工人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2](P435)并全面分析了这两个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和由此形成的劳动者之间在富裕程度上的关系和差异。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可以知道,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分配上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由于这个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2](P434)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按劳分配的内涵和内容:“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显然,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阐明了按劳分配的性质和特点,“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是平均来说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虽然有这种进步,但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

  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2](P434-435)

  马克思的上述分析充分表明,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在保证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平等的同时,又会由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而造成事实上的个人消费资料占有量上的不平等。因而,这个阶段相比以前一切阶级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个劳动者或所有人共同富裕的社会,但是,这时的共同富裕仍然仅限于每个人获取个人消费资料的权利上的平等,而不是指事实上的消费资料在量的占有上的完全相等。换句话说,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个人消费资料分配和占有上的差别,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均贫富”。马克思指出:“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P435)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前提条件:“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P435-436)毫无疑问,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个时候的人类共同富裕,已经不再仅仅体现为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完全平等,而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巨大提高,从而使物质财富的个人占有失去了过去所具有的意义。这就是说,一旦人类进入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原本意义上的物质财富分配和占有上的共

  同富裕,已经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是已经实现的结果。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清晰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共同富裕的不同涵义。

  六、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把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而且也把争取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权利理解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内容之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4](P65)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了“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首先在发达国家可能采取的一系列经济上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氓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7.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2](P460)

  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5](P247)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以上论述都表明,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才能克服一些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片面和错误认识。例如,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在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行了普遍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及政策,并且平均物质生活水平比中国高,因而,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资本主义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又比如,过去以及现在,一些人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只能讲究无私奉献,而不能追求任何物质利益即使是合理的物质利益,更不能追求物质生活上的不断富裕,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再比如,由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共同富裕缺乏科学的认识,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均贫富”,也就是所有人在财富分配和占有上的绝对平等和同步发展,并且以此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只有实行了“均贫富”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否则就是假的社会主义;等等。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认真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进一步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必须坚持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中级、高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是符合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的。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虽然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但是,我国国民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左右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趋势,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成为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根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

  会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大旗,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及其主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党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篇三:从“共同富裕”深刻意义和内涵

  

  思想|观点对“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分析及建议在建立高效、精准、规范、透明的二次分配体系基础上,有序引导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三次分配制度安排,不断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温柔之手”的同向发力,逐步增大三次分配的比重,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张银平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研究和部署如何促进共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共同富裕。我们讲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的按阶段进行,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在致富的道路上要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众所周知,共同富裕与居民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有着紧密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社会公平正义不可能自动实现,效率也不可能持续提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警戒线,高于0.4很容易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既关系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富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两项重要工作。会议着重强调我国将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上加大力度,从而确保社会分配公平正义,最终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让人民共同富裕,就要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社会发展环境,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到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当前,我们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Copyright?博看网Bookan.AllRightsReserved.

  中国民商2021年第11期/总第107期目前,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国正在构建初配通过市场实现,侧重市场效率;二次分配通过政府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实现,侧重社会公平;三次分配则为社会富转移支付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裕人群及企业自发进行转移支付,侧重道德义务及社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会责任。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是构当下,可能会有人问,现在提“共同富裕”并把第建分配体制的重要设想。三次分配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会不会又回到大锅饭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看到针对“共同富裕”这时代?其实,“共同富裕”的提法是时代发展到一个阶个话题,许多专家和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和政策解读,段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后自然发生的,是时社会反响非常热烈。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据恒大集团研究院研究团队《中国收入分配报告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今天党和政府适2021:现状与国际比较》的研究显示,中国收入基尼时提出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是对“打破传统体制束系数从2008年的峰值0.491见顶回落,近年来维持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四十多年在0.46-0.47区间。2013—2020年高低收入比的均改革开放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一个中心、两个基值为10.64,在较高水平区间运行。中等收入群体逐本点”党的基本路线在更高层次的发扬光大。那种怀渐成为“夹心饼干”,收入增速落后于高低收入群体。疑回到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年代是不可能的,是对当而财富差距比收入差距更为显著,近年来虽有所缓前“共同富裕”政策的一种误读。和,但2020年再度扩大。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降至如何正确理解“三次分配”2019年的0.697,但2020年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目前,对如何进行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还0.704。2020年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有不少模糊认识。有一种说法是,过去讲“效率优比例升至30.6%。另外,社会流动放缓,财富的代际先,兼顾公平”,而现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还传递加强,机会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凸显。低收入有的人认为,强调“三次分配”,似乎只有“三次分配”群体翻身进入高收入群体的可能性在降低;相比于中才能促进或实现“共同富裕。其实,我们应该看到,间收入群体,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更“在坚持发展中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为明显。在结构层面,城乡差距解释了中国收入差距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一二次的绝大部分;地区差距显著,东部——西部差距较大;分配的基础上发展“第三次分配”这是应有之意。但行业收入差距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明显,信息技术类第三次分配还是广大企业家和先富起来的人对社会工资最高、农林牧渔工资最低,非私营企业比私营企回馈捐赠,是自愿行为不具硬约束。因此,我们在理业的行业收入分化更大。解三次分配方案时,还应该多了解这些年进行的收虽然以上这些数据和分析并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入分配改革情况。通过数据的收集、统计、对比还是能反映出当前的一首先,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专家学者提出一些些真实情况。适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方案,包括一次、二次和三早在1994年,经济学家厉以宁就在他出版的《股次分配方案。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一、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提及三种分配方案:一次分二、三次分配执行是分别由三个部门来完成,就是商Copyright?博看网Bookan.AllRightsReserved.

  思想|观点业、政府和公益部门。其中商业部门是最基本的部门,它负责创造财富,提供服务,提高整个社会的总福利;而政府部门行使“再分配”职能,通过税收、收费、补贴和救济等方式,在商业部门第一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性;而公益部门通过社会自发的慈善力量,由分散在社会的毛细血管,根据自己的资源、智慧影响力,对前两次分配的结果,进行第三次分配查漏补缺。简言之,就是商业靠工资来完成初次分配,政府通过税收来行使再分配,最后公益部门通过捐献来实现三次分配。我国跟发达国家相比,在慈善机构筹款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仍然以企业为主,个人的积极性还不高。我国第三次分配目前关注的领域仍是教育、医疗健康和扶贫等传统领域,对科学、文化、国际事务、环境和公共卫生等“大慈善”领域关注不足,还存在范围拓展和结构性优化的空间;还有就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和赠与税,这导致大部分富豪和中产阶层都会选择将积累的财富直接传给子孙后代,而不会考虑进行慈善捐赠,这就使第三次分配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和制度基础。因此,此次中央对于第三次分配的强调,可以说是在为公益事业建立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制度变革来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让分配主体从企业延伸向个人,同时拓展三次分配关注的领域,让新的三次分配有别于仅仅靠捐钱捐物的传统慈善行为。总之,要想从根本上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就需要从制度性、基础性、法治性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进“共同富裕”,真正重要的是“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因为这两次分配,才是基础性的、制度性的,是法律强制性的。例如,就“一次分配”而言,我们能否大幅提高最低工资,能否推出劳动限时制,能否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数,能否对农民工、外卖小哥、清洁工等风险高收入低的人群有政策惠及,能否对低保、养老、失业、特困人员建立实名救助等。因此,前两次分配对于推进“共同富裕”意义更加重大。搞好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十四五”规划将慈善事业纳入其范围,进一步明确了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一、二次分配的基础上搞好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呢?笔者认为,共同富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在搞好一、二次分配基础上增加三次分配,最终让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从宏观上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我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未来15年里我国保持14.7%到14.9%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到2035年人均GDP可达22000美元。因此,现在就要使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高技术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等量资源消耗的经济附加值,调整产业、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我国逐步进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坚持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依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劳动、资本、资源、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体制机制。通过完善职工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劳动者工资随个人技能和贡献、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同步增长,让劳动者腰包鼓起来。Copyright?博看网Bookan.AllRightsReserved.

  中国民商2021年第11期/总第107期第三,解决好地区、行业、部门之间劳动者收入差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群体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过大问题。推进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工薪同城同待距。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与初次分遇,加快完善公务员和其他公职人员基本工薪正常增配不同,它为弥补市场失灵而产生,能维持居民基本长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网。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第八,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和创新三次分配模式收入差距。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强化经营管是我国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一个新趋势。目前已有理者激励和约束,依法加强企业用工监督管理,健全些企业和企业家在探索新的分配方法,并付出实践。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督促比如,腾讯公司近日在三次分配领域的千亿投入,意企业给农民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应有的待遇,缩小味着这家企业正在试图成为三次分配的领路者。目不同行业、企业相同工种的工资差距。前,腾讯已投入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累计2次第四,要使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叠加发力。基1000亿元。除了出资之外,腾讯还发挥自身在信息尼系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化领域的优势,在基建领域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6左右,陷入徘徊状技能培训领域授人以渔,让低收入人群得到平等的教态,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还不够合理。因此,要育机会和公平的竞争机会,通过提高他们的技能以获想把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到合理水平,必须借助再分取收益。配。再分配应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分配手段。而且,第九,加快完善有利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还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制度,保护合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好的分配机制,所以,我们要在再分配机制上创出一逐步减少税收、非税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再分配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参与分配的行为,国家减税降费应第五,实现共同富裕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当从面向企业转变为面向居民,切实降低居民负担。量。要加强宣传引领,宣讲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群众另外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创业基地、科技的庄严承诺,正确阐释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早日建孵化器建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个体经营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者,充分激发创业、创新、创富的动力和活力,让更多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业者变成创业者,既增加劳动报酬,又增加利润类同时,我们要关注供给侧,保持潜在增长能力,也要从收入。需求侧,去保障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实现潜在增长力。总之,在建立高效、精准、规范、透明的二次分配第六,加快优化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支出结体系基础上,有序引导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构,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三次分配制度安排,不断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实现政收入群体。发挥财政资源“低端托底”功能,以“增低、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温柔之手”的调高、扩中”为主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形同向发力,逐步增大三次分配的比重,加快健全多层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格局,防止两极分次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结构,推进基本公共美好生活的需求。

  服务均等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责任编辑庄双博)第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健全多层次作者系《名家论改革》丛书主编Copyright?博看网Booka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从“共同富裕”深刻意义和内涵

  

  2022年共同富裕内涵及意义作文(完整文档)

  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4篇

  【篇1】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阅读答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悦纳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

  知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及中国应该怎么做;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和如何实现共享发展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

  难点

  悦纳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生活观察:1.我与父母乘坐高铁暑假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2.我暑假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整改。3.我暑假帮家人在市场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网上服装店却生意火爆。

  思考:思考:从三位同学暑假经历中,你发现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谈感受

  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

  一、预习教材,出示提纲

  1.中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2.在经济领域,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怎么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什么?

  4.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

  5.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应该怎么做?

  二、新授新课

  (一)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1、视频:《改革进行到底》片段——经济困境表现2.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3、教师小结:新时期,经济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有问题和困难。

  4、知识讲授:改革升级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6、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社会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

  (二)共享发展成果

  1、你说我说:你是如何看待“共享发展”的?

  3、教师小结: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4、合作探究: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

  5、互相交流小结: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方。

  三、教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阅读

  四、拓展延伸:视频播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读材料思考: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理解什么是共享发展

  学生读知识拓展材料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读书初步感知本课基本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理念

  板书

  走向共同富裕

  一、改革进行时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2、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应该怎么做?

  二、共享发展成果

  1、理解共享发展理念

  2、实现共享发展,中国应该怎么做?

  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发展变化大家谈

  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教师讲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相关链接: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归纳总结:(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板书设计

  走向共同富裕改革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对待改革的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不断弘扬改革精神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4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于理解。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篇2】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1、“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可谓部级干部首次承认中国的资本形式),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2、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万众关注、众目睽睽。决不能只是少数人百万、千万地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

  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

  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动乱,背后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

  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

  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

  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当年,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

  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人把“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打“业务牌”,曲线敛财;

  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

  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

  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员;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事。

  今年的两会,敢说的人特别多,譬如茅于轼同志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还说别拿主义当圣经。面对官场地震,地方受益的百姓不禁感叹。根据中央党校的数据,中国现有160万裸官(妻子儿女均在海外定居,一旦贪污腐败事发,马上出国家人团聚),按2000个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级市就有好几十个裸官。正常老百姓都能想到,这些裸官里,不是全贪,至少九成是贪的,贪得还很多。否则为何让妻子儿女定居海外?另外,这两年,高级干部的护照统统上缴,只有公务出差才能批准放行。说明什么?政府对此“太清楚了!”。近几年,一大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哪个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放在普通人可能吗?还有更多的事,网民翻个墙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总理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可能牵动整个华夏大地、兴旺或动乱的变革。但是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子好像都不清楚

  【篇3】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1.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3.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5分,共15分

  1.某商店售出一批皮大衣,其中几件有质量问题,属生产厂的责任,商店负责给消费者退换后,即

  向生产厂追偿。生产厂厂长称,在订立该批货物的购销合同中,已明确规定由生产厂多付15%的货物,生产厂不再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问:生产厂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2.受市工商局委托组成的质量监督执法小组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甲厂生产的电器严重不符合标准、足以造成人身伤害,该小组便以工商局的名义对该厂罚款2万元,并责令其停产停业。在处罚过程中,甲厂提起举行听证的要求,遭到拒绝。甲厂不服该行政处罚,遂以质量监督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问:(1法院是否应受理此案?为什么?如果不受理该如何处理?(2如果法院受理本案后,该如何判决?

  六、论述题(共10分

  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辨析题

  1.错误。这句话实质上是只要想得到,就会做得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可以决定存在,脱离客观实际,再好也是难以做到的。

  2.错误。邓小平提出,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目标。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也多不相同;

  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体力与智力的千差万别,每个劳动者面临的条件和机遇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种地区之间、劳动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要使全国及每个劳动者在致富的路上齐步走,实现同步富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等同起来,混淆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必然重刮“共产风”,回到共同贫困的老路上去。

  3.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五、案例分题

  1.答:生产厂的理由是正确的、合法的。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售出的商品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销售者依法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后,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追偿。对于修理、更换等问题,如果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合同中有不同约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合同约定执行。

  本案中,商店给予消费者退换产品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向生产厂家追偿也是正确的,只是忽略了事先在购销合同中已对产品质量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因此,生产厂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答:(1法院不能受理此案。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须有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所以甲厂不能以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告知甲厂将被告变更为市工商局再行起诉。

  (2《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所以在本案当中,甲厂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工商局及其委托的执法机构无权剥夺。据此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处罚决定(在本案当中理应撤销原处罚决定),并可责令被告(市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六、论述

  答:(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篇4】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近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探索在新的征程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思考共同富裕不能局限于经济收入,而是要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考虑进来。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既要不断增加经济收入,又要确保精神是富有的、生态环境是友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没

  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要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我们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要量力而行,不能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不能脱离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超越发展水平。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而是要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尽力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那么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就有责任来帮助后发展起来的人和地区,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前进局面。比如,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落后地区,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来帮扶落后地区等。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有系统观念,要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思考这个问题,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把握这个问题。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要注重挖掘和总结,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

  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虽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但完全有条件进一步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看,社会公平问题处理得好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至关重要。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很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更好地分配,也更有分配调整的回旋余地。因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调动各方面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靠勤劳实干兴邦,靠勤劳实干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此,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

  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通过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增强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初次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分配秩序和分配结果,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一是合理安排劳动、财政收入等在国

  民收入中的比例,发挥财税和金融资源的调配作用,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完善工资形成和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营造全社会崇尚劳动、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三是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出多样化的理财工具等,拓展居民收入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五是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研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更多低收入人

  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通过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加强再分配的调节性职能。一是完善税收制度,包括完善税种、合理确定各类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完善收入和财产的个人申报制度和税收监管制度、严格税收执法等。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构建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三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突出重点并

  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四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五是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完善有利于第三次分配的法律和法规、有效的民间组织监管机制、慈善捐赠的税收减免制度,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通过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增强配套制度的保障性职能。共同富裕离不开分配起点的公平化、分配秩序的有序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化,是各主体、各层面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合力作用的结果。保障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涵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包括公平教育制度、充分就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公平竞争机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普惠金融制度等。保障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对于分配秩序、分配格局等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从“共同富裕”深刻意义和内涵 内涵 共同富裕 深刻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