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城市绿色文明和绿色文化的定义\特征及内涵

发布时间: 2022-03-26 09:53:52 浏览: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定义、特征及内涵,简述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面临的问题。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定义、内容和特点,建议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最后指出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 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2011)07-0022-04

Urban Green Green 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Gao Jie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Co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Hohhot,01002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outl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problems facing cities.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tent and features, recommend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should strengthen ecological culture. Finally the green consumer will be the mainstream of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civilization;ecological culture;green consumption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就不断的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原有的纯粹的自然平衡状态,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人工生态系统,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达到平衡状态,不断的创造了人类文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文明形式是原始的采集文明,后来发展到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的工业文明。采集文明阶段,是一个纯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展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改变了原始动荡不安的迁徙生活,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生态演替规律,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共生的结果。工业文明依赖于各种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不顾一切的掠夺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加,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全球性的问题。它带来了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正随着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而面临消亡的危险。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工业文明引起自然界向无序膨胀只不过是为了摆脱贫困的饮鸩止渴的行为。工业文明实际上是一种“黑色文明”。

在采集文明阶段,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到了传统农业的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还没有造成大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普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甚至到了疯狂掠夺的程度。直到20世纪的今天,人们才理智的发现,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人类自身也出现了无节制的膨胀。出现了诸如人口爆炸,过度采伐与开垦,土地退化,森林减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造成资源耗竭;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等等一系列的环境大范围污染问题。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开始思考生态文明对于人类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如何协调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在人类进行经济生产的同时,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后工业发展时期工业文明的反思,提出了要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的观点。

1城市生态文明

1.1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继“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来的,是学术界在讨论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向上提出的一个创新概念。我国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固定形式确定,目前学者主要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地肥沃,草木茂盛,环境优美,物种和谐,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步入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轨道。这种观点从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提出人类在开发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时的态度。生态文明的目标和实质是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这是把生态文明看作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有机统一系统的观点,要求人们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生态文明。

有些学者提出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最高形式,它不仅包括各种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而且包括人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它是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因而也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文明。这种观点比较新颖,与前两种有本质的不同。前两种都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是需要现代人调整和转变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并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文明形态。而第三种观点的泛化认为生态文明概念覆盖了历史的各个阶段,使得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大背景。

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而言的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它以绿色科技和生态产业为重要手段,以人、自然、社会共生共存的深刻联系作为人类认知决策、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证,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道德思想的形成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生态位和生态美学意识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态思维是生态文明社会伦理基础,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柱。

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生态文明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合理资源配置,对资源的开发投入补偿资金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并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运行体制和生态化的生产力构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1.2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和精神文明为指导,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繁荣”,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生态文明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它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体现。生态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二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和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的崛起,这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三是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的建立、完善和相应的环保机制的形成等,这可以看作生态文明的制度成果。

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是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用生态伦理学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的主张有:倡导森林保护;倡导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倡导改进农耕(因地制宜,鼓励使用生物天敌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施肥等);倡导合理利用水资源;倡导合理利用能源;倡导进行物种保护;倡导大气保护;倡导人口控制等。

生态文明具有的特征体现在生态环境价值上升为最高的价值之一,人人都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环境科学和环保技术是最发达的科技,环保也是规模最大的行业,它资金雄厚,吸引就业人员最多。生态文明主要依赖较洁净的能源与可再生的能源的利用,太阳能,水力发电,潮汐发电,风力发电、核电以及冷核聚变发电。生态农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替代传统产业蓬勃发展。

1.3生态文明的特点

在文明社会,作为后起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体现为:①生成的特殊性。生态文明是在近代,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同时萌芽的,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长期处于萌芽性状态。②作用的特殊性。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虽然同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发挥着支配性作用,但相比而言生态文明的“作用”更基础,它对物质文明也起着若干支配性,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和现实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先决条件。③发展的特殊性。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不能单独地、专门地进行,只能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及其建设为“载体”。生态文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属人性的特征。

生态文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全面性。生态文明存在和发展对象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主动地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②和谐性。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③高效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通过再生、转移、循环、转化等得到再利用,在各行业,各部门间建立起协调、共生的网络化系统。④持续性。生态文明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的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为依据,以人类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2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意义

2.1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路。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新世纪。生态文明观提出的原理和揭示的规律既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又适用于社会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哲学观认为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在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这个复合体中,既存在着斗争性(如向自然索取),又存在着同一性(如爱护、改善自然,人与自然同步发展,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并且又以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这种同一性。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进行教育。

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螺旋是上升过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最高境界。人类活动如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生态便呈现为一种文明生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按生态平衡的规律办事,尊重自然,亲善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节制的利用自然,人类改造世界自身的强度和范围不要超过自然所能调节的限度。产业耦联生态文明网链结构系统的建立。

要正确建设生态文明观,一是培养人们的科学利益观。要理解人类利益是在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中产生的,人的利益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利益获取是一种创新,而不是赤裸裸的占有和掠夺;人类利益是一种责任,它不仅仅是一种获取,同时也是一种付出。二是节制遏止人类的不合理消费需求,例如饮食等追求新奇、珍奇等不良行为。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饮食方式造成的。第三,规范约束人们的逐利行为,要节制无限膨胀的欲望,引导正确的资源观。

2.2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观是现代城市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文明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谋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是医治现代城市弊病的良药,生态文明应该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准则。

2.3生态文明城市

当今不同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如山水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信息城市,全球城等。但是城市的发展应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综合不同学科理论,提出一种真正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我们认为文明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合理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生态文明城市是指一个自然和谐、社会文明和经济高效的符合生态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应当摆脱工业文明时代的负面影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当积极把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建设中。生态文明城市理论能够为人们寻找城市问题症结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并提供系统的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有效对策。生态文明城市成为21世纪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城市生态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准则和建设规划,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滞后,生态产业发展薄弱,生态建设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以“规划”为先导,指导城市建设发展;以“创安”为基础,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以“文化”为主题,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以“创建”为契机,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教育”为手段,提高市民的素质;以“人”为本,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社区)。在实现城市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城市。

3城市生态文化

文化是群体共享的一套价值、信仰、习俗的象征体系,它反映理想和生活方式,引导行为的规范,也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创造就是创造生活,生活必然受地域文化控制。只有当城市从现实生活、历史事件及地域条件中获得文脉,延续场所精神时,城市人居生活才具有了文化含义。城市只有显露多彩的特色,人们才有归属感,认同感。当代荷兰建筑师凡·艾克认为“当今各处的城市已变成一种组织化了的毫无特色的地方”,城市人文特色逐渐消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得到的长足的发展,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的同时,也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充盈。在经济发展建设的同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必须继承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城市。

3.1生态文化的含义

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动物以本能的方式生存,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人类迎接生态文明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体现了人类谋求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进程和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类选择生活方式价值标准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和转化”。所谓生态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从而保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也有人认为生态文化是关于人与其生存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文化。

生态文化作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包括体制文化、认识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自然的人化加上社会的自然化就是生态文化。从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到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之处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适应性、俭朴性和历史延续性。

生态文化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生态文化以整体、和谐、还原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培养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继承历史文化的群体生态智人、管理者。生态文化建设在宏观上要逐步影响和诱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渐诱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塑造一类新型的决策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社区文化、科技文化。

3.2城市生态文化的内容

(1)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生态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文化总是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肩而行,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变化时,文化也就发生了变革,走向了新的高度。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审视人类文化史,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段: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生态文化。这四种文化是自然发生的,逐步发展的。当人类摆脱了蒙昧,就走向了原始文化,严格的说,原始文化是一种“准文化”,是以自然主义为中心,以依附和屈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农业文化,尤其是工业文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扬人的主体旗帜,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大行其道,人类成了自然的主宰。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文化的推动,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创造的成果还多的物质成果,这是一个“人定胜天”的时代,正当一种乐观的工业文化气息在人们上空飘荡时,工业化赋予我们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当今世界的普遍关注,今天我们享受工业文化带来的果实的同时也吞咽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的恶果。

20世纪的文明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但也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割裂和冲突。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起来,而生态文化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近年来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化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生态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现代化城市处于崩溃状态,在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物质文明背后是生态野蛮。东方天人合一思想自然观,简朴和谐的消费方式和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手段,是发展中国家一种宝贵的生态财富。生态文化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是长远的,将更深刻地影响各种学科乃至社会的整体发展。生态文化中一些主要观念对人们的研究及实践有很大的启发,生态观念对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有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全面影响。“21世纪人类的选择是从传统文化走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建设生态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人类新的文化选择。这是人类发展的绿色道路,即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统一的道路。

(2)城市生态文化。城市化水平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才是社会发展水平真正重要的标志。城市生态系统既有其自然地理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文化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环境除了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外,还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环境,涉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美学、科学理论、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制度等。

通常所说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城市意象,指的是精神文化环境,它是城市人更高层次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城市生态环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城市生态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环境,具有大规模、高密度、高异质化、实用化、审美化的特点,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此亦表现的最尖锐。现代城市病的表现。城市人长期承受着心理压迫感和精神桎梏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文化观念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观念支配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变革首先应从文化领域开始。

贝聿铭曾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应而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独特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城市选择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摈弃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潮,使文化、生态、环境三者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优美人居环境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策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规划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自然的多样性都协调统一起来。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世博会”使昆明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三位一体的大都市。昆明市“轴线”以五华山为制高点,从马市口到三市街,向南延伸,每一处名胜古迹都代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条轴线文化脉络清晰而完整,而且大城市的中轴线多重牌坊排列,与北面的圆通山、蛇山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天际线,是昆明特有的景观。再加上城区其他的古迹,点、线、面结合,形成强烈的文化环境氛围。

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在以下领域加强生态文化建设:①认知文化(哲学、科学、教育)②体制文化(组织、立法、政策制定)③物态文化(建筑、景观、艺术)④规范或准则(宗教、价值、道德)⑤行为(生产、消费方式、习惯)等。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方法以及科学和行政上的诱导,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态意识[24]。

生态文化是一种多元价值互相依存的“合和”精神,一种整体性、互惠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维护人类利益,又维护自然的平衡,最终使社会和生态系统共荣共存,协调发展的互利型思维就是这一文化的价值观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生态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在城市建设中,有时候经常把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混淆起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有区别的。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有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因而文化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先进文化”“腐朽文化”“反动文化”等的区别,但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多元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别很大。这些差别虽然存在着发展进步程度上的差别,但主要是性质上的差别,表现形式上的差别,即横向上的差别。而文明是体现进步、进化、发展的价值观,从物质方面说,它表现为一种成就,从精神方面说,它表现为一种意识、觉悟。文明的主要区别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即纵向上的差异。

生态文化是有关生态与文化关系的文化,具体来说,生态文化涉及四个方面:①生态对文化的影响。如生态对人文、对人们生活方式、对社会进程的影响,诸如朝代兴衰、政治动荡、人口迁徙、战争等。②影响生态的文化。主要有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构成、文化观念(哲学、伦理)、文化法规政策、文化群落、文化网链与传播等。③区域生态文化圈的特点和比较。诸如各地区、民族、社区的生态文化,涉及城乡建设、旅游景观、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④生态文化的发展轨迹,即生态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态文化学的任务就在上面四个。

4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技术,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技术做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根源于错误的科学技术观,科学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它也是我们改造社会和包治各种社会顽症的良方妙药。绿色产业是指采取低能源、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产业。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物质文明生产必须从保护环境出发,建立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重复利用,将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自然界自我净化的能力之内。同时,我们也要防止过激思想,不必要过度的绿色崇拜。绿色运动的本意是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二者的共存,而不是片面的强调一面而牺牲另一面,破坏自然固然不对,但把对自然的保护片面强调到无视人的合理需要,甚至牺牲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样是错误的。“绿色运动”已经陷入了对绿色的盲目崇拜,是在绿色口号下敌视人的科学研究,进而敌视人的生存与发展。

绿色消费也称为可持续消费,是实现人类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保证,绿色生产消费是城市生态化的战略重点,绿色生活消费是城市生态文化与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根据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关于绿色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和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需求的消费。1989年,英国发表了一本《绿色消费指南》手册,来教导消费者如何判断企业商品是否重视或符合环保标准。至今,绿色消费已经得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认可,并成为21世纪市场行销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熊国平.论绿色文明与绿色空间. 江苏林业科技, 1998, 25(9):99-101.

[2]熊辉, 张秋根.培育绿色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云南环境科学,2004,23 (3):25-27.

[3]李康.绿色革命与城市生态化21世纪城市发展,1006 - 3862(2001) 02 - 023–04 23-26.

[4]胡进.关于绿色文明文化体系的初步构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4.

[5]徐天祥,闵宪鲁.绿色文明战略:工业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山东环境, 2003,1.

[6]李久生, 谢志仁.略论中国绿色社区建设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03, 6 .

[7]余金保.舒新兴绿色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倡导.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2,2.

[8]王舒娅.绿色文明的主旋律——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云南电大学报,2001,2.

[9]江山.黄色文明——黑色文明——绿色文明——农机化发展必须适应“绿色文明”的兴起 福建农机, 2000, 2.

[10]沈长洲. 走向绿色文明时代. 走近科学, 2000,3.

[11]杨通进. 环境伦理与绿色文明. 生态经济, 2000,1.

[12]康福禄. 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绿色文明”建设.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0,10.

[13]王克勤,赵璟,樊国盛.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1):58~62.

收稿日期:2011-05-11

作者简介: 高杰(1980-),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热词搜索: 内涵 特征 定义 城市 文化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