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8篇)

发布时间: 2024-02-21 10:00:07 浏览:

篇一: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分配不平衡,很多县域受自然资源匮乏、交通条件差等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

  2、经济发展依赖性大,县域经济主要以省市政府的专项投入、地方政府的重点开发和部分企业投资等为主要经济来源,导致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单一化。

  3、服务能力不足,由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各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较弱,使得一些资源无法有效的得到利用。

  4、发展不均衡,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一些地区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发展缓慢,造成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建议:

  1、加强资源配置,把政府投入、重点开发、企业投资等作为支撑,实施综合性投资,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把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

  3、推动发展均衡,加大对发展迅速的地区的监督和管理,适当抑制高速发展,为发展缓慢地区提供更多支持,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4、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篇二: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偏长、普惠性差:县域经济发展仍多以传统产业为主,这些传统产业存在着低技术含量、落后工艺以及粗放经营等问题,财富普惠性较差。

  2、产业基础较弱:县域经济发展仍以产业基础较薄、技术含量低、设备投资不高、经营结构不合理的低端产业为主,而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3、资源枯竭:县域经济发展受限于自然环境的负面因素,如水资源枯竭、土壤污染等,导致重点产业发展萎缩。

  4、产品同质化严重:县域小型企业投资少,研发和创新能力弱,无法满足不断改变的市场需求,产品同质化严重,增加了市场竞争的难度。

  5、人力资源不足:县域大部分企业仍靠农民工及其他低技能人员解决实际劳动力需求,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有限,导致人力资源质量低,无法有效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二、建议

  1、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政府可及时制定有利于就业创业的政策,出台具有时代特色的就业补贴政策,利用失业救济金等手段来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和水平。

  2、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投入,并利用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技成果产业化;注重以合作研发的技术支持赋能县域产业改造;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3、深做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入先进技术、机械装备,加强供应链管理;补充发展政策支持,促进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好对接企业能力,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完善环境治理体制:完善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的环境管理体制,以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化技术改造,落实节能减排等措施,积极构建良好的环境产业发展空间,充分挖掘绿色发展的潜在潜力。

  5、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力度,丰富教育内容,着力全面

  提升留守儿童及基层劳动教育,提高县域发展的人才素质,着力解决企业雇佣新技术高端技能人员时所面临的人力资源转型问题。

篇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WORD格式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

  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

  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

  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

  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作为社

  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

  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

  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

  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专业资料整理

  我

  WORD格式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

  最现实的发展

  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

  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

  十六

  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

  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005年出台的中央

  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

  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没

  (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

  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

  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

  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

  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

  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

  90%的比重用于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

  (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

  。因

  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

  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二、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纵观县域经济发展总的态势是好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历史等方面因素,以及县域经济本身固有的特点等原因的影

  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是农业农村“统分结合”不完整。目前,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在“分”的层面上基本上是无所不及,特别是各项惠

  农政策的实施,二轮延包的规范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分”的格局。但由于集体经济的名

  存实亡,“统”的层面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分”过“统”欠

  的现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近年来,各地为招来更多的客商纷纷降低门槛,让利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但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降低标准,竞相提供过分的“优惠”,甚至以损害群众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这种恶性竞争加大了

  县域招商引资的难度,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严

  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也使各地失去了招商的平台和载体,土地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瓶颈,招商引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自主发展能力差。目前,县级财政收入仍然较低,基

  本属于“吃饭财政”,甚至是“饥饿财政”。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随着农业税的免征,财政收入大部分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

  种补贴,因此,对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欠帐,难以为县域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层次低,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大头,附加值低,三产业比重偏低,二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

  并且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

  设,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

  变。

  五是自主调控能力有限。随着金融、税务、工商、土地等

  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部门管理权上收,这种条件分割的行政体制

  使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大大减弱,对本地区资源不能合理调配,有效利用,使很多想办的事办不了,办不好,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三、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应从县域

  “三个结合部”的特点、实际出发,将县域经济臵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形势、格局中

  来思考、定位,整体上应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民营

  为主体,城镇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和方向。

  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免征农

  业税、各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不能从根本提升农

  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必须在认真落实

  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村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当前

  进一步深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具体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要突出两大重点:

  一是以工业统领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随

  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本就困难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虽然有转移支付,但很难满足债

  务化解、工资发放、公益事业等正常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必须要靠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工

  业,这既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又是培植新财源,再造新饭碗的有力措施,更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就既

  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在以工哺家的同时,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

  二是抓龙头、中介、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

  结构调整。面对当前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要适应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展工作,改变“统”的主体,通过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来引导、服务、示范,发展农业,活跃农村,致富农民。抓龙头,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植后续的,发展

  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

  抓

  中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

  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带动产业发展,填补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政府从具体生产环节“退位”的空白。抓大户,就是培植扶持农

  村种、养、加、产、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他们身

  处群众之中,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到、学得到,带动一方

  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通过“三抓”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

  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之路,从根本上提升

  农业农村经济。

  二)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县域发展重点。新形势

  下的县域经济上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其实就是发展工

  业经济,没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和高质量的生产水平,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全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区域经济“补钙壮骨”,才能为

  岗位,为农业现代化造就坚实的物质基础,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

  为财政贡献强大的财

  (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全面提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

  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提供就业多、带动

  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须从县域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县域的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周边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

  业,突出发展重点,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但发展工业不能遍地开花,不能小而全,要在区域上实现集聚,发挥扎堆效益;

  在产业上实现集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具体到襄阳来说,我们的产业定位就是发展“四大支柱”:一是机电汽配,抓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必

  但具体的产业定位如何确定是县域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住二汽、日产、雷诺三大汽车集团“金三角”计划全面实施的机遇,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汽配产业,打造汽车产业走廊。

  二是粮油食品加工。发挥襄阳农业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正大、万宝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食

  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

  纺织服装。

  抓住入世后纺织服装行业全面利好的机遇,以孝棉纺织集团、白云纺织、美丽服装、高柏斯制衣企业为骨干,全面提

  高纺织服务企业生产能力。

  四是现代物流。

  抓住襄樊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场外移的机遇,规划建设襄阳现代物流园区,襄樊市长征种钢材市场已先期全部迁入;

  同时,市水果市场、陶瓷市场也将后续迁入市场。

  华中光彩大市场是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特大型商贸物资项目,涵盖零售、批发、仓储、配送、电子商务、会层

  等功能。

  三)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支力。克服为招商

  而招商的倾向,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招商引资为招商

  “择”资,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与资源优势结合,在突出特色精

  深加工上做文章。根本本地在农副产品、矿产、旅游等方面的特

  点,因地制宜,重点引进精深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突出特

  色,打响品牌,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与产业优势结合,在

  延伸产业链,形成扎堆效应,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区

  位优势结合,在扩大开放、重点引进上做文章。邻近城市、邻近

  大型工矿企业的地方,要发挥“近水楼台”优势,着力于配套城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市发展、服务企业,甘当配角,发挥自己。与国企改革结合,在

  盘存量吸引增量上做文章。

  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来重组,利用知名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盘活企业,变

  充分

  闲臵资产为发展资本,增强发展活力。

  在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启动县域民间资本,激发本地群众的创业热情,大商顶天立地与启动民资铺天盖地相得益彰,动力。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围绕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从热衷于审批的管制型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使招

  增强县域发展自主

  强化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健全一条龙服务体系;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凡事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干预,彻底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努力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作为财政

  对经济结构调节的着重点。

  财政要把降低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作为主要切入点和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手段。加快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

  移支付规模,着重从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缩小地区差距。

  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财政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

  银行和农信用

  要善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增加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

  款营销力度;

  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不断高速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授信额度,适当下入垡审批权限,放宽贷

  款期限,尽力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

  贷投放计划,明确每年支持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计划,要有刚性的信

  不因政策

  调整而随意减少信贷投放,确保资金取于本地,用于本地。

  四是放宽县级管理权限。当前,县级的审批权限小,审批

  程序和手续繁锁,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予地方更多的发展自主权,进一步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县级政府能够在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里,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足、用活这些政策。

  专业资料整理

篇四: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五篇)

  第一篇: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

  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

  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

  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

  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第二篇:全县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县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转型发展的压力。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县传统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优势不断减弱,而非金属新型材料、碳酸钙中下游、新能源产业、健康

  服务业等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亟待根本破解。

  二是结构优化的压力。工业上,我县一些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第三产业上,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新业态发展刚刚起步,基础较差,经验不足。

  三是要素约束的压力。土地方面,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资金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劳动力方面,劳动力价格正在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不足。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一是基础支撑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增长方式换档升级,我县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支撑

  现主营业务超百亿元,让“中国钙都”的梦想成为现实。农业上,注重发挥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中国玉兰之乡这三个国字号品牌的优势,强力发展以辛夷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柞蚕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玉兰为主的苗木花卉业,把农业做成工业,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做强旅游业,实现三产融合。同时,加快发展养老养生产业,依托南阳万家园养老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老年病预防治疗、保健养生、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省首个养老产业集群。

  二是提升载体平台水平。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以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为龙头,非金属新型材料、碳酸钙中下游、石材、汽配铸造、农业精品示范园等区中园建设为支撑,依托鑫泰钙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整合产业链条,促进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加快关键性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不断强化适合园区发展需求的物流、金融、咨询等专业化配套服务功能,以人性化、特色化的园区环境增强产业吸引力。同时,支持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加大资源、要素、服务整合力度,建设专业园区、子园区,促进企业集中布局。

  三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共性需求,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鼓励和引导专业园区、骨干企业树立高端合作理念,拓展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创建品牌、申报专利,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晰市县审批、核准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对列入市重点的建设项目,在审批、土地、资金保障上予以优先倾斜,加快市直部门联审联批进度。

  三是增加要素保障。由于项目用地严重不足,很多有技术、有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好项目迟迟无法落实建设,请求市里在用地指标上对南召给予倾斜照顾。我县地方财力有限,现有投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较小,企业融资能力不足。建议适度降低融资和财政担保门槛,支持我县联合捆绑发行债券,盘活资本市场,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上予以倾斜,帮助我县企业克服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是完善发展机制。在差异化发展上,建议市里统筹做好产业布局,根据各县区的资源、产业、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重点发展产业目录,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防止产业同质化、竞争无序化等问题加剧。在一体化发展方面,建议市里根据全市产业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区域龙头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各县区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按照县域产业具体情况,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努力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集群。

  第三篇:发展会展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是××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9.7万人,外来暂住人员80万人,流动人口20多万人。××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2.2万人,绿化覆盖率40.2%。2005年,××市实现gdp300.1亿元,其中一产8.82亿元,二产138.65亿元,三产152.6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9:

  46.2:50.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43100元,折合

  54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5.03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年底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5亿元(比我市多7.6亿元)。

  一、××市的批发市场和会展产业

  2005年,××市集贸市场成交额388.9亿元,其中仅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就达288.5亿元。大规模的小商品批发业务,使××扬名全世界。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是世界小商品之都。

  ××正在建设的32.4平方公里国际商贸城,其第一期工程324亩已在200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792亩第二期工程又在去年投入使用。国际商贸城商品具有“小、全、廉”的鲜明特点,汇集了34个行业1500多个大类的32万多种商品,批发业务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

  ××的会展博览业对经济商贸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创办的“中国××小商品博览会”,2002年升格为国家商务部主办的国际性展会,到2005年共成功举办了11届,今秋将举办第12届。为使会展博览多样化、经常化,××市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了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6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国际会展博览中心。

  二、×ד文博会”的几点启示

  1、发展大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会展平台。今年4月7日至9日举办的2006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是由浙江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文化产业促进会和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主办,××市委、市政府承办,其宗旨是展示文化成果,创造文化商机。来自国内16个省市、港台地区及新加坡等国家的7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展,国内外共有20多万经销商、采购商到会展中心寻求商贸业务,3天会展成交额达13.6亿元,其中102个国家3100多名外商采购业务达7.3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54.1%。在此之前,××有着连续两届成功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基础和经验。正是由于××有了会展博览中心这个平台,会展博览成为××小商品批发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我市要发展经济和大文化产业,需要打造一个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高效性的交易、交流、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会展业。会展博览业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应把它纳入大文化产业范畴,列为“一六五”工程和重点项目,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2、要高度重视会展博览业对经济商贸和大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的会展博览产业,其运作机制是政府鼓励、市场运作、文化为媒、企业搭台、经贸唱戏、各业受益。3天博览会20多万客商到××做生意,成交额达13.6亿元,几十万种商品走向100多个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效应。××市拥有文化经营单位5000余家,文化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市正是高度重视会展博览业,仅2004年,各类文化产品市场营业额就达200亿元。我市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是大文化产业带动,但大文化产业又靠什么带动呢?会展博览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吸引相关产业的人才到宜春投资兴业,集聚人气,还可以带动广告业、印刷业、物流业、信息业、装修业、建材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大发展。2005年,××接待国内外客人366.9万人次,其中会展博览业就是一个很大的带动因素。因此,发展会展博览业应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通过优先发展会展博览业,给生产商和经销商提供交易、交流的平台,促进和带动我市经济和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说一首歌、一幅画、一部影视作品可以使一个城市走红的话,那么发展会展博览业,或许就是加快宜春走进全国、走向世界的催化剂和一条捷径。

  3、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国际性的博览会,注入文化内涵,实施文化包装。参加此次博览会展示的,不只是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产品和用品,还有很多饮食、生活及日用品,如××本地传统酿造的丹溪米酒、××传统姜糖(生姜加糖)都在现场展示生产工艺和展销产品,也有现代的电子炊具、保健按摩器械等,更多的是演艺业、传媒业、广告业、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数码网络等新兴产业和产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市也借机推出了3万多种

  光盘制作的“原声音乐”产品,并邀请任贤齐、张靓颖等11位明星、歌手签名促销。但从参展来看,我省仅有进贤毛笔和龙虎山旅游局参加展销,没有看到我市的企业和产品。我市的酒类、竹雕、竹编

  类、旅游资源等,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没有在这个国际平台上露面现身?要使自己的产品走出市门,打入国际市场,就要积极利用国际性的会览平台,否则,我市大文化产业只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而文化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还须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包装,这样才能使国内外的经销商青睐。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组织市内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会展,这既是对企业的最好服务,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最好行动。

  4、发展我市会展博览业的建议和设想。××花1.6亿元新建了梅湖体育中心,现在的梅湖会展博览中心与体育中心相连,南北呼应共用一个广场,使得××显得更气派和更现代。当前,我省会展博览业还比较落后,但终究要发展,现在谁抢到了先机,谁就可能先抢到财富。我们建议政府应规划我市的会展中心,如可以把体育中心广场南面的青龙高科和超市搬迁,利用这一块地盘建设会展中心,这样可以与体育中心资源共享,兴办会展博览产业。把体育中心与会展中心连为一体,形成我市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也可以显得更开阔和更大气。建设会展中心要有前瞻性,保证50年不落后。我市的会展博览业可以从农副土特产品、有机食品、房地产、医药产品和糖烟酒类产品展销起步,先市内的,再赣西和全省的,然后再全国和国际的,逐步发展壮大,打造和打响“宜春博览会”的品牌。(第四篇: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民营经济是以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经营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随着镇党委、政府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即: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结构有所完善,贡献逐步攀升。

  民营经济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还未形成具备迅速扩张能力的基础;虽显示出自身的特点,但还未构成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特色。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总量不大,民营经济注册资本不高,发展水平不高。造成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除了民营经济本身的管理机制、发展结构问题外,在外部

  条件上重要地位与社会待遇的矛盾,资金需求与资金流向的矛盾,投资需求与投资环境的矛盾也是造成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大各项措施落实力度,努力创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和创业环境。

  (一)加大思想解放力度,突破对民营经济的束缚。目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不够解放。解放思想的本质就是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解放思想必须鼓励探索,允许失误。不进行探索,就不会有突破;不宽容失误,1就不会有创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抓突破。要突破对民营经济准入市场的束缚,所有竞争性领域,都要让民营经济进入,不得有任何限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打造民营经济投资创业的福地。资本是投资创业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基础。民营经济需要加快自身资本的积累,更需要加大对外部资本的集聚。发展民营经济,必须确立“藏富于民”、“蓄水养鱼”、“先予后取”、“与民让利”的思想。如果商务成本较高,税赋负担较重,如果民资领域的项目风险都大,效益都低,本地的民资就会留不住,外地的民资就会引不进,创业的民资也会长不大。要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型和农产品深工型等四类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加大环境优化的力度,加快建设民营经济的服务体系。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硬环境是成本,软环境也是成本。受区域位置和实力的制约,乡镇为投资者降低“硬性成本”的条

  件毕竟有限,但政府服务的“软性成本”下降的空间却很大。要

  加快建设以政策性引导、商业性为主、互助性补充的多形式、多

  渠道、多层次的民营经济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经济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大载体建设的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新的形势下发展民营经济,既要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增强对优势民营资本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更要在更高的起点上,依据市场

  机制的作用,放大区域民营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要从坚持可

  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地建设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效应,使这四大载体成为催生民营经济的孵化器,建设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平台。

  第五篇: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党委书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来,**乡党委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对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调研,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2011年全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完成任务2600万元的71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512万元,增长49.6%;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5412万元,增长54%;农业总产值达到8100万元,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较上年增长75.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0元,较上年增长53%。

  (二)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大力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工程。

  土地平整取得突出成效。不断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可灌溉良田的有效灌溉和农业丰收,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规模产业,实现了苹果创强目标。

  5、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等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美化、亮化了村庄。

  (三)城乡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建工作按照“拉开框架、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先后实施了人行道扩建、下水道修建、行道树补植、路面店面改造等10余项小城建工程,城乡亮化率、绿化覆盖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完善了小城乡功能规划,对小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特别在整治环境卫生上花了大力气,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新建了多个垃圾台和一个垃圾填埋场。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就全乡总体发展局面看,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社会和谐繁荣,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相对粗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果业、建材业、煤炭产业发展局面良好,但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相对比较迟缓,集群招商的效果不明显。三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强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经济薄弱村仅限于整治农村环境。另外,大多数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思想偏差,只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忽视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乏力。四是对外开放领域不够宽广。体现在重点大项目引进乏力,引进项目质量偏低等方面。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根据当前的发展局面,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果业强乡、打造全省文化名乡、建设全市商贸大乡”的发展思路,工业上上规模,农业上创特色,城建上讲个性,三产上聚人气,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建设水平、社会和谐水平、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立足培优扶强,挖掘发展潜力,在工业经济上上规模。工业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我们要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和节能降耗减排要求,大力发展工业。突出重点抓工业。抓好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增加值。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工业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实施名牌战略,积极争创省优、市优品牌,大力培育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主导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优势。建好项目抓工业。认真研究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引进培育一批新型工业企业,带动乡域经济整体实力扩张。强化服务抓工业。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全力支持工业发展,继续实行乡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思想向工业统一、精力向工业集中、措施向工业倾斜。

  (二)立足富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新农村上创特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牢商贸重乡基础。培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区经济、村组经济,努力形成“户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特色、外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稳定粮油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油产量和质量。突出发展鲜干果产业、蔬菜产业和畜禽养殖业,扩大苹果、蔬菜和畜禽养殖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公路、沼气、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性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推出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村容整治、乡风文明的示范点。提升农民素质。利用好“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共同建设和谐**。

  (三)科学规划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在城乡建设上显个性。根据城乡的产业、人居等发展需求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将全乡划分为行政区、商贸区、生活区三大区域。根据功能区划分特点,规划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步行街建设及街道的绿化、亮化和配套设施建设。

  (四)立足壮大特色,积足发展后劲,在繁荣三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乡地处铜川、富平、蒲城三市县交界中心的区位优势,做活商贸物流,繁荣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餐饮、批发零售、娱乐、建材等商贸服务业,按专业特性分类规划建设商业街,吸引大型商贸零售业落户**,加快步行街和建材街建设,大力发展物流经济,使我乡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流通于一体的人流密集、物流通畅、商流兴旺的中心区域。

  (五)立足争资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在扩大开放上求突破。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迈出招商引资大步伐。充分发挥**的生态、资源、交通优势,抓住产业项目、税源项目、品牌项目不放松,切实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产业政策,精心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中央、省、市盘子,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接替有序。借助省内外各类节会,大力宣传推介,吸引客商在**投资兴业。构建全民创业大格局。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在全乡上下大力营造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生动局面,为商贸重乡建设助力添彩。营造加快发展大环境。坚持服务为本,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畅通“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大的支持、最佳的发展平台,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住,可发展、能赚钱。

  总之,我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

篇五: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试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

  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

  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于战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2005,03.

篇六: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一、x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x、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全县三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和效益较低,高技术类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受到制约。第三产业比重小,不利于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

  x、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不够协调。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步入低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景气,导致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x、工业化进程加快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预计仍在x、x%以上。在重工业中,能源消耗高、污染较严重的行业比重较大、增速较快。从生产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预计仍在x、x%以上。从投入看,煤炭、水泥投资增幅预计均超过x%。由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和投入较快增长,导致总体耗能规模随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扩大。因

  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给节能减排工作也带来较大压力。

  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加快产业项目建设。

  按照“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要求,重点推进项目。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上,推进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世行贷款奶源基地项目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在矿业开发项目建设上,推进大多铜矿、锗矿、北泰铜业二期和轻体承重节能建材项目建设,开发铜、锗等矿产品的下游加工产业链,实现矿产资源过腹增值;实施二道水库及北部山区供水、多金属矿开发、煤矿项目建设。在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上,扩特色经济林果、食用菌种植;搞好特色养殖和格林纸业前期对接,形成林木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科技产业带。

  二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作

  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项目。实施组团推介,搭建部门间“无障碍”投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产业和项目,通过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推动招商;组织招商小分队广泛联络,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通过重点拜访实现上门招商;委托在外我县籍人士为招商员,开展家乡宣传推介;实施引凤还巢计划,吸引更多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借助县域内投资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商家来投X业。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项目库,确保招商质量和落地实效。

  改善招商综合环境,实行挂牌跟踪服务,严格兑现招商承诺,激励和调动客商投资创业的热情和全县人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不折不扣地执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护外来客商投资权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形成“亲商、尊商、重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转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当前,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

篇七: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02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

  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05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05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00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05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

  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主权。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

  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5、要加大对县级上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是向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在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6、要大力营造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氛围。要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工作,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县域经济实质性的扶持。尤其要加快省直部门的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优质服务。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县域监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监测范围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县市和城区分别进行,全省共107个县市区,2014年为24区83县市,我市为1区(临渭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包含在临渭区)10县市(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富平、韩城、华阴,卤阳湖包含在蒲城);2015年为25区82县市,我市仍为1区10县市;2016年为27区80县市,我市为2区9县市,华县撤县设区成华州区,列入城区监测范围。

  (三)县域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指标五大类,其中县市93项基础指标33项考核指标,城区71项基础指标28项考核指标。指标涉及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综治

  办、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农发办、市统计局、人民银行渭南支行14个部门或单位。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10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145.62亿元,是2010年的1.83倍,其中工业增加值538.78亿元,是2010年的1.92倍,占生产总值的47.0%,较201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15年临渭区生产总值306.81亿元,是2010的1.77倍,其中工业增加值83.64亿元,是2010年的1.46倍,占生产总值的27.3%,较2010年下降5.7个百分点。

  2、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10个县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46.97亿元,是“十一五”的4.39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3.71亿元,是“十一五”的3.59倍。

  3、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79亿元,是“十一五”的2.24倍;临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14亿元,是“十一五”的2.38倍。

  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

  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加快发展,活力显现,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3.6%提高到2015年的48.6%,提高了5个百分点;临渭区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4%提高到2015年的49.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5、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11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20000元,2015年县市区均超过23000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个县市区超过5000元,为5854元,2015年11个县市区均超过7000元。

  6、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亿元,是“十一五”的2.95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94亿元,是“十一五”的3.39倍。

  (二)“十二五”县域监测综合排位情况

  1、综合排位偏后,且呈后退之势。从下表可以看出,2011年外,其它各年排在40位以后的县市均在5个及以上,县市在全省综合排位整体偏后,且呈后退之势,2015年,我市10个县市在全省82个县市中排在60位以后的有6个(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2010年仅大荔排60位后。临渭区2010年在全省排19位,2012年上升到13位,之后连续下降,2015年又降到19位

  (三)2016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6年9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

  值423.74亿元,增长7.1%,非公增加值552.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74亿元,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22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5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2个区实现生产总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增加值139.04亿元,增长6.3%,非公增加值188.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82亿元,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6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9000元以上。

  三、县域经济发展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市差异较大,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一是从综合排位来看,2015年我市排位最好的韩城在全省排第2位,排位最差的澄城排第74位。和2014年比较,渭南进位最多的是蒲城,前进了3位,进退位居全省第21位,退位最多的是潼关,后退了17位,其次是大荔,后退了15位,退位幅度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按进退位分别居全省81位和79位。二是从经济总量来看,2015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311.29亿元,而最低的仅为36.55亿元,二者相差274.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8亿元,最低的刚过2亿元,相差16亿元以上。三是从发展速度来看,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10.5%,最低的县市仅为6.0%,相差4.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增长13.3%,最低的县市下降12.5%,相差悬殊。四是从2016年主要数据来看,GDP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11.7%,最慢的华阴仅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31.6%,最慢的澄城下降30.9%,华阴下降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韩城最高,达29784元,合阳最低,仅25495元,相差42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韩城最高,达12400元,澄城最低,仅8302元,相差4098元。

  2、发展思路不清,特色经济未成规模。一些县市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忽视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3、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2015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6:50.6:33.8,一产占比偏高,三产占比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比较高,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比较大,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少。

  4、产业类重大项目少,发展资金保障不力。项目方面,一是特大项目少,特别是影响当地生产力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额在10亿以上的特大型项目不多,产业类的大项目就更少;二是科技项目少,普遍存在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不强的问题,表现为自主品牌不多、终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少。资金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力不足,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二是县域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依然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5、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工业化又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缓慢发展,使城镇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城市扩容及撤乡并镇使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渭南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渭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属典型的大市弱中心,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5年全市县市城镇化率为40.8%,较全市水平低1个百分点,10个县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为60.16%,其次为54.67%,其它8个县市均在40%左右,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6、2016年度部分指标完成情况很不乐观。近两年,我市部分县市县域监测综合排位靠后,个别县市排位大幅度下降,而且从2016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部分指标不理想,如,2016年全市6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其中澄城仅增长1.4%,华阴仅增长0.1%;3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澄城、华阴降幅超过10%;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下降,其中6个降幅超过20%,白水降幅超过50%;3个县市区污染物排放未减反增,等等,这些都将影响2016年监测排位,受其影响,部分县市排位可能下滑,应引起高

  度重视。

  7、一些县市和部门对县域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县市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不够重视,心中无数,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思路不清,放任自流。一些部门的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县域监测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事,和本部门没有关系,不重视监测工作;个别部门指派一些不懂业务的人员来应付,业务人员业务不精通,报表差错多;有的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数据查询不理不睬,直接影响监测工作。

  四、抓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夯实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县域监测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负责县域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报表人员,并严格执行县域监测报表制度,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准确及时地上报监测报表。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本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监测考评中的排位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要积极督促本县市区相关部门,认真完成县域监测报表,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完善制度,推进监测工作。一是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协调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议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尽快出台加强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为了进一步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实现追赶超越,建议尽快出台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

  3、立足县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突出特色,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做亮特色经济。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努力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招大引强,以强带弱,以大促小,引进更多的外部资金和产业类重点项目。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改善银企关系,规范担保行为,夯实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城投及民间资本的潜能,突破资金瓶颈。加快重点项目进度,对于已开工的项目,协调好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对处于报批审批阶段的项目,要加快完善手续;对年内应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要加强督查,促使其尽快开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民增收,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其资源优势兼顾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彻底改变矿产资源依赖型工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现代交通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研发会

  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发展,重视发展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中介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镇化进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县域经济在其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本文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入手,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2-01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与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第二,它又是一种开放型区域经济。尽管县域经济是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但它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第三,它是一种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又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型区域经济。一般而言,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由于规划意识较弱和规划手段的落后和人员素质的制约,长期以来缺乏对县域经济布局的合理规划,导致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工业分散布局的问题尤为严重。农村改革启动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涌现,也是导致县域工业布局分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对县乡基层干部政绩

  的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占绝对权重。在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县乡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工业布局进一步分散。分散化的工业布局必然带来城镇化的分散,城镇规模过小,遍地开花,城镇化质量不高,而且难以发挥集聚效应,不利于产业的升级。

  (二)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政策的着力点和要素配置过度向大城市倾斜,致使工业化的二元特征十分鲜明。国家只注重城市工业(主要是大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县域工业的发展基本被排斥在国家工业化整体发展规划之外,其发展难以得到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除沿海部分发达县域外,大多数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来自于三次产业之间的失衡性比例结构,也来自于各次产业内部不合理结构。

  (三)县域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布局在大中城市,国家科研经费主要流向了大中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严重短缺。布局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其科研选题主要来自于大中城市,科研成果自然也主要投向大中城市,其培养的人才也主要留在了大中城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对大多数县而言,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很不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低,科技储备匮乏,尤其是基础性成果储备更少。

  三、新形势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广大县域和县域经济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观的基本依托和主战场。城乡统筹的核心是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层面———县域经济上。城乡统筹的许多政策措施也只有在县域经济层次上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城乡逐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为此,县域经济在进行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台、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时,应自觉遵循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县域经济布局,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受行政管理体制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要在县域这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实施。如果产业布局与地理空间的具体情况不相适应,那么这些产业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布局比经济结构更重要。新形势下,调整县域经济布局,须要统筹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工业企业布局分散化和小城镇分散发展的模式。要实现县域工业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布局,把县域工业的集中发展与城镇建设统一协调起来。要有效利用原县城资源,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城镇化的经济中心。对于比较大的县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县,还可根据县域内的人口分布、非农产业基础等有选择的规划一个或几个中心镇,作为周边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集聚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周边农村非农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让城镇成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这既可创造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又可带动人口的集中,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反过来又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样,为数不多的、布局合理的县城和中心镇就会成为县域内的工业中心,并不断向着中小城市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县与县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县的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对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同时,县域范围小,资源整合难度少,易于集中力量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新形势下,县域工业的发展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县域的实际情况逐步培育县域的支撑产业。县域工业的发展不可再走模仿大中城市工业的老路,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和生态保护。县域工业的发展应主动与临近的大中城市进行对接,变被动的提供配套产品为主动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员,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源开发型县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基于市场比较优势,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县域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当前和将来的很长时期,对绝大多数县来说,农业是重要产业,是占人口主体的农民的主要就业领域和生活改善的重要来源,加快农业发展,依然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而这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应注重对专业农户的培育,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专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推进农户成员的非农就业,从而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立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2]赵志荣.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对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6(21)

  作者简介:霍帅领,男,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政治学。

篇八: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WORD格式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

  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

  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

  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

  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作为社

  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

  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

  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

  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专业资料整理

  我

  WORD格式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

  最现实的发展

  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

  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

  十六

  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

  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005年出台的中央

  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

  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没

  (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

  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

  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

  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

  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

  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

  90%的比重用于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

  (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

  。因

  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

  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二、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纵观县域经济发展总的态势是好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历史等方面因素,以及县域经济本身固有的特点等原因的影

  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是农业农村“统分结合”不完整。目前,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在“分”的层面上基本上是无所不及,特别是各项惠

  农政策的实施,二轮延包的规范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分”的格局。但由于集体经济的名

  存实亡,“统”的层面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分”过“统”欠

  的现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近年来,各地为招来更多的客商纷纷降低门槛,让利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但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降低标准,竞相提供过分的“优惠”,甚至以损害群众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这种恶性竞争加大了

  县域招商引资的难度,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严

  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也使各地失去了招商的平台和载体,土地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瓶颈,招商引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自主发展能力差。目前,县级财政收入仍然较低,基

  本属于“吃饭财政”,甚至是“饥饿财政”。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随着农业税的免征,财政收入大部分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

  种补贴,因此,对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欠帐,难以为县域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层次低,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大头,附加值低,三产业比重偏低,二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

  并且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

  设,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

  变。

  五是自主调控能力有限。随着金融、税务、工商、土地等

  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部门管理权上收,这种条件分割的行政体制

  使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大大减弱,对本地区资源不能合理调配,有效利用,使很多想办的事办不了,办不好,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三、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应从县域

  “三个结合部”的特点、实际出发,将县域经济臵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形势、格局中

  来思考、定位,整体上应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民营

  为主体,城镇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和方向。

  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免征农

  业税、各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不能从根本提升农

  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必须在认真落实

  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村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当前

  进一步深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具体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要突出两大重点:

  一是以工业统领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随

  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本就困难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虽然有转移支付,但很难满足债

  务化解、工资发放、公益事业等正常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必须要靠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工

  业,这既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又是培植新财源,再造新饭碗的有力措施,更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就既

  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在以工哺家的同时,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

  二是抓龙头、中介、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

  结构调整。面对当前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要适应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展工作,改变“统”的主体,通过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来引导、服务、示范,发展农业,活跃农村,致富农民。抓龙头,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植后续的,发展

  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

  抓

  中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

  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带动产业发展,填补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政府从具体生产环节“退位”的空白。抓大户,就是培植扶持农

  村种、养、加、产、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他们身

  处群众之中,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到、学得到,带动一方

  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通过“三抓”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

  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之路,从根本上提升

  农业农村经济。

  二)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县域发展重点。新形势

  下的县域经济上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其实就是发展工

  业经济,没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和高质量的生产水平,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全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区域经济“补钙壮骨”,才能为

  岗位,为农业现代化造就坚实的物质基础,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

  为财政贡献强大的财

  (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全面提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

  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提供就业多、带动

  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须从县域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县域的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周边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

  业,突出发展重点,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但发展工业不能遍地开花,不能小而全,要在区域上实现集聚,发挥扎堆效益;

  在产业上实现集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具体到襄阳来说,我们的产业定位就是发展“四大支柱”:一是机电汽配,抓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必

  但具体的产业定位如何确定是县域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住二汽、日产、雷诺三大汽车集团“金三角”计划全面实施的机遇,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汽配产业,打造汽车产业走廊。

  二是粮油食品加工。发挥襄阳农业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正大、万宝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食

  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

  纺织服装。

  抓住入世后纺织服装行业全面利好的机遇,以孝棉纺织集团、白云纺织、美丽服装、高柏斯制衣企业为骨干,全面提

  高纺织服务企业生产能力。

  四是现代物流。

  抓住襄樊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场外移的机遇,规划建设襄阳现代物流园区,襄樊市长征种钢材市场已先期全部迁入;

  同时,市水果市场、陶瓷市场也将后续迁入市场。

  华中光彩大市场是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特大型商贸物资项目,涵盖零售、批发、仓储、配送、电子商务、会层

  等功能。

  三)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支力。克服为招商

  而招商的倾向,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招商引资为招商

  “择”资,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与资源优势结合,在突出特色精

  深加工上做文章。根本本地在农副产品、矿产、旅游等方面的特

  点,因地制宜,重点引进精深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突出特

  色,打响品牌,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与产业优势结合,在

  延伸产业链,形成扎堆效应,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区

  位优势结合,在扩大开放、重点引进上做文章。邻近城市、邻近

  大型工矿企业的地方,要发挥“近水楼台”优势,着力于配套城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市发展、服务企业,甘当配角,发挥自己。与国企改革结合,在

  盘存量吸引增量上做文章。

  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来重组,利用知名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盘活企业,变

  充分

  闲臵资产为发展资本,增强发展活力。

  在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启动县域民间资本,激发本地群众的创业热情,大商顶天立地与启动民资铺天盖地相得益彰,动力。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围绕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从热衷于审批的管制型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使招

  增强县域发展自主

  强化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健全一条龙服务体系;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凡事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干预,彻底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努力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作为财政

  对经济结构调节的着重点。

  财政要把降低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作为主要切入点和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手段。加快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

  移支付规模,着重从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缩小地区差距。

  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财政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

  银行和农信用

  要善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增加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

  款营销力度;

  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不断高速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授信额度,适当下入垡审批权限,放宽贷

  款期限,尽力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

  贷投放计划,明确每年支持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计划,要有刚性的信

  不因政策

  调整而随意减少信贷投放,确保资金取于本地,用于本地。

  四是放宽县级管理权限。当前,县级的审批权限小,审批

  程序和手续繁锁,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予地方更多的发展自主权,进一步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县级政府能够在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里,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足、用活这些政策。

  专业资料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 建议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