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社会宽容论》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5-20 12:45:02 浏览:

《社会宽容论》读书报告  

图书信息:  

        : 社会宽容论

  作   者:李振

  出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月第一版

    本:20

    码:552

写在前面的话:  

宽容为本,和而不同。宽容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或境界,而且是一种世界观。

背景简介:  

尽管不宽容和歧视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之中。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学术等领域宽容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确实应该跨入并且正在跨入一个更加宽容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个人、群体、阶层、城乡、国际以及价值观念、信仰、精神追求等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纠缠的复杂特征,迫切需要探索社会宽容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而《社会宽容论》这是通过探索社会宽容的内涵、实现主体、社会依据(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社会冲突、社会变迁等),对宽容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予以回答。这里重点分析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社会宽容的关系,即第三章的内容。

   

一、社会宽容的含义。  

1.社会宽容的复合性。社会宽容不是简单的彼此隔膜的“互不干涉”,这显然具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特征,与社会宽容所要求的彼此平等的内涵不相符;社会宽容也不是传统理解的容忍、忍耐、逃避,尽管传统的宽容思想带有直接的现实性,但其中含有许多“不得不”宽容的色彩;同时,社会宽容也并非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不是那种随意性、等量齐观的相对主义态度,因为宽容始终与责任、惩罚等紧密相关。

2.社会宽容与创新。社会宽容本身将构成一套逻辑体系、话语方式,具备对既有事物和新事物的解构、重新解释的功能。一个处于新时代的国家、群体、个体必须强调创新、竞争和开拓竞争,而创新必然涉及宽容差异性、创造性的问题。通过对社会盛行的各种思想、现象进行反思,通过社会宽容的方式、实现策略的分析,会发现一些异于寻常的新的理解方式。

   

二、社会分层的宽容空间。  

1.社会分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的教育水平、就业机会和文化观念等使得许多人在各种界限的约束下确定自己的阶层地位和阶层身份。一个口头上宣扬自由和宽容的社会,如果客观条件做不到职业选择、就业机会的均等,大量的人员被束缚在固定的阶层领域而无法动弹,这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社会不宽容。这样,道义上的宽容和私人美德常常成为庇护体制陋习的一种托词,需要反思、警惕甚至反抗的对象。我们不能期望这样的事,“无论慈善事业怎样把它人道主义化,无论社会保障全国最低标准政策的系统设施怎样限制着其中最恶劣的过分情况,结果必然会把社会分为两个永久性的,有时甚至是世袭的阶层——一个富裕的阶层,另一个贫困的阶层。”

2.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上层集团对于下层人员和群体流动的限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秩序的稳定,并可使上层容易的获得和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换句话说,崇尚控制和计划性的社会,高贵的人眼中只有不知足甚至显得很“贪婪”的赤贫下层,这确实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3.社会分层的实质是人们利益和观念的差异,因此,促进社会流动、保持社会活力、促进阶层和解,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4.社会阶层的宽容空间与社会阶层的分布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职业、收入、教育、地位等。在诸多客观约束条件中,一是经济资源,不同的物质资料享有程度决定了社会阶层实际享受的权利和义务程度。二是政治权力,拥有政治权利既可以保持政治上的自由又可以更容易的获取经济资源。三是文化权力,即由教育文化程度决定的社会阶层行为和态度。另外,种族、宗教信仰等都是某种阶层特色的重要标志。

   

三、建立宽容导向的社会阶层融合新机制。  

社会阶层之间是否构建起一个相互依赖、互补的关系,以及各阶层之间存在的参照群体的性质如何,是社会分层与社会宽容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阶层关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主观情感和判断的关系都决定了阶层之间宽容的可能空间。通过社会宽容的角度积极探索和营造出以宽容为导向的社会阶层融合新机制,促进各阶层做到相互之间的包容,则是社会宽容实现的必要内容。因此要通过增加社会宽容空间、有效地激发各阶层彼此交流、交往的进取精神,可以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也增加社会的自由平等机会。改变传统积习、传统制度、既得利益人群安于现状、知足常乐、难得糊涂价值观,促进社会进步,保持社会活力。

下面就书中所写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建构精英分子的合理均衡分布机制

精英分子的合理分布应该是各领域、行业都存在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求同存异、鼓励自由批评,由此形成社会宽容的阶层分布结构。由此一来,可以使精英的产生更迭动态化、边界开放化。

2.建构社会阶层互动的整合机制

建构社会阶层互动的整合机制,需要塑造出公共的对话和协商、对话渠道,并建立对弱势群体、利益受损者的救助机制,形成社会一体化的“共同意识”,使得社会宽容获得社会阶层的共同认可,成为社会行动的共同准则,促使社会宽容的扩展。

换而言之,如果社会宽容所引发出的仅仅是个人的感动,或者仅仅限于某一个阶层范围内,就像我们现在主流媒体炒作的“感动中国”,则完全说明社会宽容中的“社会性”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展开。

3.增强知识、文化在社会分层中的比重

知识和文化是创造社会平等流动的环境和氛围的最好方式,通过各种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性,不仅在阶层内部塑造机会平等的氛围和空间,也在整个社会刺激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强调经过个人努力、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中国广东许多城市严重存在的代课老师问题,不能仅仅视为历史问题和体制转轨“遗留”,从更深的角度看,这是地方主政者对知识文化弥合阶层差异重要性认识不足的体现,试想教师这一最能体现人类灵魂锻造和光辉的职业,尚不能同工同酬、价值和地位平等,还能指望这种差异会产生出对学生正面的价值观诱引?

4.注重技术和信息促进阶层流动的巨大威力

应善于利用技术改造、升级,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塑造共同的话语空间,让各阶层彼此聆听,真实了解处境、心态和诉求,进而在阶层地位平等、个体选择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增强阶层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塑造出社会宽容的“信息空间”。

在中国当今社会中,互联网就是这个功效强大的通道,之所以会有平民热衷其中,以及不少官员下意识反感和恐惧网络民意等现象,足以证明这一通道化解现实不公和促进公民意识觉醒等方面的巨大威力。

5.改变管控和公共服务思维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从社会宽容的角度探索社会分层机制,必须认识到,我国分化出的新阶层已经无法通过使用传统阶层语言的延伸、增加修饰语、替换限定词等方式进行界定,传统社会阶层的解构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

尤其是当代中国“工人”基于所有制不同的身份多样化,使得传统的“工人阶级”划分不再充足的解释现实问题。例如“农民工”、打工族“作为崭新的社会阶层,其身份不应该被凝固,否则会终止了他们进入其他阶层的可能性,也会使主政者满足于传统政治控制术语而失却了对新兴阶层处境、诉求的关注。

如果我们依然延续传统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控制方法,被边缘化的群体就将始终被边缘化。“为百姓谋福利”、“鼓励创业”、“送温暖”、“送政策”等口号,反映出管理者对社会现实的过时理解,脱节于公共性。这样的社会控制方式的实质,依然是限制阶层流动、控制阶层机会、提高某些阶层的进入门槛、促使阶层隔离,必然无法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信任,使社会阶层具有不公平、不宽容的特征。

   

总结现代社会随着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社会流动更加频繁和多样化,导致了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我们更需要通过社会宽容来缓解这种矛盾和冲突,增强合理的社会流动,用社会宽容来解决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有序和健康的社会运行秩序。

相关热词搜索: 宽容 报告 社会 读书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