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3-05 09:58:12 浏览:

摘要: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高校社工社团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锻炼实务能力、链接外界资源和宣传社会工作的重要平台,其发展越来越受外界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探讨出了目前高校社工社团存在组织定位不清晰,社会认可度低,可用链接资源有限,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远离平衡的组织系统,社团成员非线性发展不足等发展困境。并对此建议高校社工社团认清发展形势,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内外互动,增加非线性,完善各项体系机制,以促进其朝着更组织化、专业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困境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力量,自2000年以来,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极大发展。随着国家有关第三部门、NGO以及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系列政策的出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老师们也积极响应,或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链接相关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此同时,高校中也涌现出一批批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如济南大学同心圆社会工作协会。此类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以实现成员的共同抱负、增强个人实务能力和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为目标,由学生自愿组织形成公益性的学生组织。

本文认为,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简称社工社团)是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本着锻炼自身能力,发展社工专业,服务社会理念,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为需要的人群提供相关服务而自发组织形成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与其他志愿服务类社团相比,高校社工社团更多地是利用自身专业所长,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助人理念和技巧,致力于帮助有需求的人群;同时向高校学生提供服务,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作在高校的發展,并与校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提高自我的实务水平,检验自我理论学习成果,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在国内的发展,为更多人所认可和接受。可以说,高校社工社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举足轻重。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认为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可以通过一种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发展路径,最终形成一个有法律地位、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财力充足的NGO组织,可以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推动社会工作的长足发展。

1.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的基本特征

除了具有公开性、公益性、服务性、志愿性等一般公益类社团共有的特征之外,高校社工社团还具有:其一专业性,社工社团由学生依托社会工作专业自发组织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接受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指导,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助人活动的学生团体,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质。其二实践性,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这也就要求社工社团的发展更多的注重以实践为主的校内外活动,积极建设可供实践的合作平台,以增强社团成员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关系

近几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迅猛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深受政府重视和人民喜爱。目前,我国共有2452家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其中浙江、广东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突破400家,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运营、高校参与”的特点[1]。从官办到民办,再到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密切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高校社工社团的合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帮助其开展服务,以满足机构及民众的需求;高校社工社团则需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样的校外实践平台,锻炼其成员能力,扩大社团影响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高校社工社团两方合作,相辅相成,有助于双方长期发展。

3.高校社工社团与自组织理论的关系

对于高校社工社团来说,本身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特征性。无论从系统构成要素,还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说,高校社工社团的构成系统要件和组织特征都具有系统性。因此,对于社工社团这类具有系统性公益性学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来说,自组织理论视角可以很好地契合解释复杂组织系统的演化和发展机制,即面对诸多社团发展的内部和外部问题,自组织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类似于同心圆社工协会这样的社工社团,通过增强自身的有序性和组织结构的演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约束的发展机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这无疑为研究高校学生社工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契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的困境分析

4.1组织定位不清晰,高校社工社团社会认可度低

目前,在高校社工社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组织定位不清晰,很多学生和市民不了解社会工作,不能准确地区分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不同等问题,致使很多人经常将社工社团的活动简单的理解为单一的志愿服务活动,导致社会工作认可度低,活动参与人数少,品牌活动影响力不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社工社团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4.2可用链接资源有限,高校社工社团发展举步维艰

作为一个依托社工专业建立的社团,必然离不开专业的指导。只有从专业性入手,才能更快地找到社团存在的问题,帮助社团解决问题,促进社团良性发展。但很多社团尚未能很好地利用指导教师这一优势资源,使其岗位形同虚设,甚至少数社团无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可能会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导致活动效果减弱或失败,甚至出现社团发展方向偏离等严重问题。另外,作为一个高校学生社团,在资金获取和物资支持方面,均无法与NGO、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甚至是高校学生组织(学生会)相比。高校社工社团面临资金紧张、物资困乏,加之,学校支持力度低,社团可用链接资源有限,导致高校社工社团发展举步维艰,一步步走向恶性循环的死路。

4.3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远离平衡的组织系统

耗散结构明确指出远离平衡和非线性可能是推进系统产生有序结构的有序之源[2]。高校社工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性团体,需要建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组织激励机制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研究中发现,由于内部规章制度管理体制不完备,部门分工不明确,社团活动单一,组织合作形式单调,使得社会工作的很多方法技巧和理念并不能在活动中直接展现和宣传,导致在活动中不能体现出专业特色,突出专业技巧,甚至被误认为是普通的志愿者服务,而降低了社团影响力,阻碍社团的发展。另外,社团负责人仍然秉持传统刚性管理思维,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公式化、简单化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团难以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协同关系,也很难有效发挥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无法利用组织涨落现象来触发社团管理工作的结构性突破。

4.4社团成员非线性发展不足,难以激发组织内部的活力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有序的重要动力。高校社工社团系统各部分和要素间的非比例、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被认为是全部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

[3]。对于一个具有多要素、多组织结构、多层次的高校社工社团来说,要形成高校社工社团的自组织力量,必须发展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增益。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社团成员作为独立元素,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所有的社团结构要素均通过社团这个主体进行连接,但参与社工社团系统发展的各个要素,缺乏一种相互整合成有机整体的力量,难以成为相互干扰、制约的相关要素,从而内部各要素之间无法通过有序结构显现出整体的相干性效应,致使组织内部活力缺乏。

5.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5.1认清社工社团的发展形势,明确社团进一步发展方向

一是深刻认识社会工作的宏观环境。随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社工政策的出台,中央对社工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各省市也发布了适应本省市发展的相关政策,这对于各地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二是深刻认识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4]。三是深刻认识社会工作各种组织的发展基础。随着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的成立,与社会工作联合会和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形成社会工作业界三会并立的局面。此外,全国60多个地区成立了地方性社会工作协会,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在各方面探索了很多很好的本土做法。同时,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等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发展的大量研究,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社工社团提供了理论依据。

5.2加强校内外的联系互动,建立有效的社团开放机制

在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方向的同时,社工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开放性体系的建立。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系统若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则其必须具有开放性,即高校社工社团发展必须加强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体来说,开放机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寻求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支持与帮助,申请活动经费和获得更专业的活动指导,并充分利用学校闲置的硬件设施。第二,加强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相互连接资源,探索社工社团发展模式,争取建立全面发展的社工社团。第三,结合本省市的情况,密切联系社工机构、妇联、残障中心等组织,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建立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虚拟平台,加强与省外甚至国外社工社团的交流互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强化对社会资源的挖掘整合,建立有效的社团开放机制。

5.3完善各项有效地机制体系,形成远离平衡的组织系统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远离平衡态即自组织理论的非均衡性问题——“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要形成有序的社团结构就需要远离平衡态,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考核激励体系。就社工社团言,在明确社团管理目的,细化组织结构基础上,建立各项有效的机制体制,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第一,健全组织激励体系。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平时表现和社会工作服务成果等方面,以社员的综合素质为辅助参考,采取民主表决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对成员进行考核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积极性和满意度。第二,完善教师专业指导制度,进行长期规划。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利用各種资源优势,加强专业老师对社团长期规划的指导。第三,建立有效地竞争和协调机制。社团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链接各种资源,扩大活动范围,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使成员更多接触外部资源,掌握有效外界力量,协调各方资源。社团负责人也应在社团中营造一种竞争氛围,鼓励社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包括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和社团成员之间的竞争,在竞争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协调的机制。

5.4增加社团成员的非线性,激发组织内部的发展活力

高校社工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促进社工社团发展的根本动力,各具差异的成员参与到社团中来,会使社团系统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体系。因此,充分发展成员的非线性,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及相互作用,才能促进社团的有序发展。对社工社团来说,突出社团成员的主体性和专业特色性是社工社团发展的前提。掌握社工专业知识,合理运用专业技巧,熟练掌握社工方法和模式,随想随思随学习,增强成员个体的参与性、认同感和积极性,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另外,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核,建立合理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对于激发社团成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浩.浅析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中的管理伦理议题[J].社会工作,2014,(4):72-78.

[2] G.Nicolis,I.Prigogine.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librium Systems, Dissipative Structures to Order through Fluctuations,J. Wiley & Sons,1977.

[3]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51.

[4]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http:///article/zwgk/fvfg/shgz/201111/20111100197275.shtml.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共青团济南市长清区委,山东 济南 250300)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工作 社团 困境 理论 高校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