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服务中心城市构建和谐社区

发布时间: 2022-05-04 08:00:10 浏览: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切实履行服务中心城市职能,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按照“夯实基础、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求,以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为抓手,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的社区建设还有不小差距。

一是经费不足。这是困扰社区的核心问题。由于区财力不足,而市财政划拨部分又十分有限,财政补贴仅仅解决了居干的工资和少量办公经费,缺口部分需要社区通过发展居办经济等方式自筹经费解决。这迫使社区必须发展居办经济,容易导致居干精力不够集中,工作重心发生偏移,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建设当中。

二是办公缺房。根据中央[找文章到☆大☆秘☆书☆网(http://www.zqwdw.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及省有关文件的规定,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面积必须分别达到80和120平方米以上,两者总面积必须达到200平方米。而2005年前,我区56个社区居委会中,房屋总面积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有16个社区,占28.5%。加之不少社区并没有将房屋全部用于办公及活动,因此,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在200平方米以上的仅有城东迎春社区一家。办公及活动用房紧缺,给社区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社区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是队伍不专。一直以来,社区承担着城市低保、社区救助、民事调解等几十项社区服务工作和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加之经过几次区划调整,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因此,要搞好社区建设,居干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当务之急。尽管2004年,我区通过公开招聘及换届选举后,居干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三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是居干待遇还不够高,不足以吸引一些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居干的经济待遇与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政治待遇上,还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个人发展空间不大。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居干队伍的稳定。

四是关系不顺。首先,社区与政府部门关系不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是党委、政府开展城市工作的前沿,社区的功能定位应体现在服务加管理上,以服务为主,以服务带管理。不少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各项工作进社区成为时尚,“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认为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就是简单地在社区挂牌子、搭班子、下担子,把工作推给社区,把考核压到社区,而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工作进社区、服务到居民。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疲于应付各条各块布置的台帐、工作和考核。根据粗略统计,一个社区目前仅各类台帐和牌子就有二、三十种之多,“权小责大、费少事多”,处境十分尴尬,工作不堪重负。其次,社区与物业公司关系不顺。主要是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居委会因职责分工不明确,出现了经济利益之争、工作职责之争、服务设施之争,导致关系不够协调,造成工作不落实以及相互推诿扯皮。再次,社区与驻区成员关系不顺。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驻区单位)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社区建设工作有“上热下冷”的现象。

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居委会,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瓶颈”。只有彻底有效地加以解决,才能形成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促使社区居委会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真正发挥其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以夯实基础为着力点,构建社区建设平台

    载体和队伍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长期制约我区社区工作的突出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为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投入机制,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解决社区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拓宽思路,多着并举,逐步形成财政投入、部门支持、有偿服务、社会资助的多元化社区投入机制。一是财政投入一点。社区居干工资和办公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二是向上争取一点。进一步加大协调和上争力度,积极开展部门与社区挂钩结对活动。三是街居自筹一点。各社区房屋出租、发展经济等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由所在街道统一管理。对街道招商引资所形成的新增税源,其地方留成部分,按照比例以奖代补。四是社会赞助一点。在开展公益性活动时,本着自愿的原则,接受社会和驻区单位赞助,以补充活动经费的不足。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有地方办事”的问题。2005年,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积极呼吁下,市、区政府将社区“两房”(办公、活动用房)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由民政、发改委、规划、建设、国土、城管等部门组成的社区“两房”建设工作班子,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切实解决社区基础设施不到位的问题。首先,合理规划,选址定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的要求,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加快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的改造和建设,确保3年内,使老城区和新城区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分别达到150和220平方米的标准。其次,统筹管理,整合资源。加强对社区用房的管理,各社区出租的门面房优先用于解决办公和活动用房不足的问题。对房屋虽多,但比较分散的社区,加大调剂整合力度,集聚资源,满足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的需要。第三,整体联动,分类实施。对无社区用房或面积不达标的老城区社区,采用“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的方式筹措资金建房、购房或租房,并协调有关部门简化手续、加快审批、减免有关规费。对老城区改造中拆迁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争取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的支持,落实重建方案。对单位型社区由单位负责解决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对新建住宅小区,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确保办公和活动用房及时移交社区。在社区“两房”建设中,市区两级机关83个挂钩共建单位共投资1580多万元,60个社区新增“两房”面积7128平方米,累计达11536.3平方米,社区用房平均达192.3平方米,已有52个社区达到了设施规范化建设要求,其中“两房”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家。“两房”建设工作将于今年上半年全部结束。

(三)加强队伍建设,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队伍建设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关键所在。要实施聚人工程,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机关干部下派挂职、优秀居干留用等多渠道选拔社区干部,特别注意从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优秀人才,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2004年,我们面向全区公开招聘6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居委会干部,极大地提高了居干的整体素质,目前,大部已成为社区的骨干力量。要实施培人工程,提升居干整体素质。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坚持系统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能力的培训。要实施留人工程,提高居干政治和物质待遇。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完善社区干部待遇的保障政策。对思想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的,要给予政治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奖励,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二、以示范带动为抓手,培育和打造精品特色社区

    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自身特点,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建设内涵为目的,着力培育和打造特色社区。

    (一)全面开展“星级社区”创建评比活动。组织各街道认真对照《海陵区“星级社区”创建标准》,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创建计划,排定序时进度,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区委、区政府把“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与先进评比和奖励挂钩。今后,凡向上推荐各类与社区有关的先进,原则上从“星级社区”中产生。

    (二)着力培育社区亮点。以先进地区的精品、特色社区作为标杆,认真学习借鉴,在巩固、完善现有特色社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涵,强化服务,做到精品更精,档次更高。要把社区固有的优势、资源与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打造品牌,创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打造出一批全市有名气、全省有影响的特色社区,加快形成我区社区建设的亮点和品牌。

    (三)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区由社区管理的党员人数已近5000多人.社区党组织要加快建立健全“组织生活”“争先创优”、“民主评议”等各项制度,完善党建工作网络体系。要围绕“好班子、好队伍、好服务、好风气、好制度”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创建“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取得社区党建工作新突破。

    三、以强化服务为关键,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衡量社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社区建设要始终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大社区、大服务的发展要求。

    (一)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实体产业化的要求,紧紧围绕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这一核心,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社区服务站室为载体,以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为依托的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

    (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和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设立社区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互助帮困等便民服务。积极组织、动员在校大中专学生和社区居民参加志愿者活动,切实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好的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队和社区服务站进行大力宣传,给予表彰。

    (三)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从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适应社区发展趋势出发,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增强服务功能,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要定期组织便民利民服务活动,扩大影响,以实际行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美誉度。

    (四)开展社会保障服务。各社区要面向老年人、儿童、残抚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和特殊对象,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经常对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困难户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落实城市低保政策,真正把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五)开展创业就业服务。充分开发利用闲置设施和富余资源,简化登记手续,放宽市场准入,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市场化,扩大社区就业容量,使社区在缓解就业压力上发挥积极作用。各街道要结合自身实际,把社区创业和就业服务纳入社区工作考核目标.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切实增强社区为居民创业就业服务的责任感。

 

 

相关热词搜索: 中心城市 构建 和谐社区 服务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