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弥勒文化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 2022-05-18 13:50:02 浏览:

弥勒文化包括印度弥勒·阿逸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中国浙江奉化布袋和尚有关的文化现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逐步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国化得最彻底最完美的是弥勒菩萨,从法相庄严、戴冠危坐的形象转化为裸露大肚、笑口大开、体态自在的光头和尚。这位光头和尚就是唐末五代奉化僧人布袋和尚,佛教界称之为“弥勒化身”“布袋弥勒”。

奉化是布袋和尚的出世、成长、出家、弘法、圆寂、安葬之地,具有深厚的弥勒文化积淀。布袋弥勒文化又是以和谐和乐为核心内容,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用材料。为此,我们通过走访布袋和尚遗迹,听取流传在奉化各地的有关布袋和尚传说,阅读两次在奉化举行的全国性弥勒文化研讨会的有关论文,初步疏理出弥勒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佛  像  

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弥勒佛像,自从五代后梁在奉化第一次出现以后,逐渐风行全国,以至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几百年雕塑专家和民间艺人的加工修改,达到了至善至美的程度。在全国众多的塑像中,艺术水平之高,制作数量之多,普及范围之广,堪称第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弥勒的大肚,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宽容厚道、严己宽人、宽大为怀”传统美德。中国的老百姓一向以为肚子大的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吸纳不同观点,忍受冤枉委屈,曾有“宰相肚里好撑船”之说,还用“肚量放宽,事情总会异明白”,劝慰受到冤枉委屈的人们。而弥勒的大肚远非古代宰相可比。他容天容地,岂止容纳小小船只。大肚宽容是处理好人间关系的良方。比如,有一对夫妻,曾经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搞得“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闹到分手边缘”。后来受到弥勒形象的感染,遇到矛盾,互相忍让,避免冲突,最后风平浪静,家庭和谐。家庭关系改善之后,同事关系、社会关系也随之改善。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大度宽容是家庭、单位、社会和谐的滑润剂。

弥勒的大笑,显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有多方面的意义。笑是健康之源。人们常说,笑一笑,百年少。笑可以延年益寿。笑是致富之道。人们又说,和气生财。笑可以改善人间关系,增加物质财富。笑是一种力量。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毫不自馁,迎难而上,最后,得以战而胜之。笑还是化解矛盾的软化剂。面对怒气冲冲的对方,如果不是以怒对努,而是笑脸相迎,平心静气,耐心解释,就会使对方逐渐软化,使矛盾得到顺利解决。弥勒的笑,是欢喜的笑,乐观的笑,诙谐的笑,有很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有人说,看到弥勒的笑,心头的乌云逐渐驱散,烦躁的心情逐渐安定,对未来产生了希望。现在许多商家都在门厅内供奉布袋弥勒佛像,向顾客表示微笑服务,有助于店主与顾客的和谐。

弥勒的自在,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特征。其他的佛像,都是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唯有布袋弥勒,坦诚自然,无拘无束,似坐非坐,似卧非卧,随随便便,体现出平民化的风格。平民百姓,劳动之余,很需要席地而坐,舒展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弥勒的这种姿态,也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与大肚、大笑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

布袋弥勒佛像的这些文化内涵,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增砖添瓦,所以有人称之为“和谐标兵”、“和谐大使”。许多佛教信徒,在朝拜弥勒之后,受到弥勒形象的感染,心胸豁达了,心情开朗了,性格温和了,与家人、亲友、同事相处和谐了。

偈  语  

布袋和尚生前留下许多偈语(佛教中的一种诗体),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比如,他在《插秧偈》中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是边退边插,人往后退,秧向前进。“退后原来是向前”,既体现了插秧的辩证法,也体现了生活的辩证法。人们常说:“进一步剑拔弩张,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当人们相互争执的时候,不要寸步不让,步步进逼,而应相互礼让,以退为进,恢复和谐。

又如,他在《忍辱偈》中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人生在世,总有是非憎爱、知己冤家。如何对待?布袋和尚主张“忍辱”、“共和”、“放开笑口”。这对心态和谐、人间和谐、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

他在《趋利偈》中说:“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害人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偈中表达了布袋和尚的名利观。他认为趋利求名只是白忙一场,利与名常常害人非浅,只有赶快回复到爹娘生下来时的本来面目,才能纯洁心灵,成为觉王(即成佛)。这对于过于热衷功名利禄,且陷入苦恼而不能自拔的人们,也可说是一服精神良药。

再如:他在《布袋偈》中说:“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些专家解释,“放下”是佛门修炼的最高境界,世人之所以产生各种困扰,都是由于“放不下”:放不下功名,放不下财产,放不下享受,放不下忧愁……一旦放下,那就摆脱一切烦恼,获得快乐“自在”,实现心态和谐,家庭和顺,社会和乐,世界和平。

传  说  

布袋和尚在奉化生活几十年,出世长汀村,出家、圆寂岳林寺,弘法雪窦寺,行善岳林庄,归葬中塔寺,足迹遍及全市。期间还曾游化天台、杭州、福建等地。他所到之处,都给百姓带来和谐和乐,流传着大量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充满着人民性、文学性、趣味性,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资源。2009年奉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成功,2010年,布袋和尚传说即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宗教局原局长叶小文,把弥勒的精神和理念归纳为“宽容、欢喜、慈悲、自在”八个字,这些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布袋和尚传说中,并与建设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宽容  布袋和尚从不与人争执,碰到别人无礼的言语和行为,总是一笑置之。比如,有一街头无赖,见他整天背着布袋,嘻笑过市,为当众显示自己能耐,夺下布袋,点火焚毁。第二天,布袋和尚依然背着布袋,来去如旧,无赖以为这只布袋定是新做,又夺而烧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布袋和尚都大度地容忍了。可是当无赖第四次去夺布袋时,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提不动这只空布袋了。至此,无赖才知布袋和尚不是凡人,乖乖地拜倒脚下,请求宽恕。又如,一次,布袋和尚到宁波天童寺挂单,进斋堂用膳,坐于方丈席上。知客僧叫他移位,他端坐不动。知客拉住其耳朵往下拖,结果知客走了丈余,耳朵也长到丈余,而布袋和尚却仍然坐在方丈席上。至此知客才知布袋和尚来历不凡。此时,方丈进来,喝令知客不得无礼,自己移座于下首作陪。从此,天童寺斋堂排座,改变了原来的格局。方丈的座位固定在下首。方丈座上供奉着布袋和尚塑像,塑像两边,还挂着一副风趣而工整的对联。上联是: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更长;下联是: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僧,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慈悲  布袋和尚十分同情百姓疾苦,一旦老百姓遇到灾害、疾病、困难,他都会挺身而出,排难解忧。比如有一年,长汀村受灾,颗粒无收,家家面临断炊危机。布袋和尚心急如焚,走到村里最富裕的洪太公家里,化得一升大米,挨家挨户,在空空的米缸里放一粒大米,嘱咐次日揭开盖子,便知分晓。第二天,人们揭开缸盖一看,米缸里装满了雪白饱满的上等白米。而且,缸里的白米,取了又增,始终是满满的。又如,一段时间,布袋和尚挂单奉化东面沿海的天华寺,天华寺遭毁后,自告奋勇留守岳林庄,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流传着筑堤造田等传说。晚唐群雄割据,战火烽起,岳林庄外面聚了很多流离失所的难民。为了安顿这些难民,布袋和尚发动群众,拦海筑田,把寺前那片长久废弃的塘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在筑海堤的那些日子里,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日傍晚,布袋和尚总要独个儿去几里外的横江口海边,用布袋背回黄沙,然后摸黑在提岸上边走边撤,而且笑呵呵地念念有词。第二天开工时,细心的人们总会发现,堤长高了不少。布袋和尚的法力加上群众的努力,海堤很快筑成。其他海堤,往往是又打木桩,又取海泥,还用石头,而布袋和尚率领之下修筑起来的这条海堤,竟是纯沙子堆积而成,而且固若金汤,潮不能毁。经过平整土地,一大片水稻田形成了,流亡的难民安家落户,过上安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欢喜  布袋和尚走到哪里,哪里就笑声不绝,一片欢腾。在他身边经常有十八个小儿相聚取乐,民间有“十八小儿戏布袋”的传说。布袋和尚也喜欢与青年人开个玩笑,打赌取乐。他熟悉农事,是个插秧高手。一次,路过一块农田,见五、六个小青年正在忙着插秧,便问:“日头老高,时间尚早,你们慌什么呢?”一位青年见是布袋和尚,马上回答:“你插秧虽快,也无法帮我们在太阳落山之前把这块田种好。”布袋和尚听此一说,不觉来了好胜心,说:“只要我下田,这块田保证能在日落前种好。”青年不信,于是双方打赌。当时日已偏西,而未种之田还有一大片,青年们认为布袋和尚必输无疑。布袋和尚不慌不忙,下田之前,拿过田梗上的一条扁担,插在地上,再摘下头上草帽,“戴”在扁担“头”上。扁担拄住了太阳,直到插完,还未落山,布袋和尚自然成了赢家。布袋和尚这一举动,既帮助农民完成了农事,又给农民带来了欢乐。

自在  自在就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随遇而安,水到渠成,是一种难以做到的人生境界。自在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布袋和尚常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他身外无物,只有一只布袋,凡供身之物,尽贮袋中,所以“虚空无挂碍”。他又是个游方僧,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无须为衣食操劳。这种超脱的处世方式,使他能够“自在”地生活。布袋和尚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目少,问路白云头。”钵,是和尚化缘的碗。一只碗吃遍了千家万户的饭食,一个人走遍了千里万里的路程,这是何等的自在!他在云游中常常要看别人的白眼(青目是眼珠子,“青目睹人少”就是用白眼看人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自在心态,他以白云为友,并不感到孤独和寂寞。

楹  联  

弥勒佛龛两旁的楹联,经过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构思、创作、锤炼,留下来挂于寺院的数以百计。楹联数量多,质量高,流传广,影响深,构思巧妙,富含哲理,对仗工整,文辞隽永,是我国一笔文化遗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资源,给人们很多启示,举例如下:

启示人们大度宽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首楹联,高度概括了弥勒的宽容、乐观精神,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得到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赏识。他在参观河南洛阳白马寺时,看到这副楹联,亲笔把它抄录下来,传为佳话。奉化岳林寺有副楹联:“颜开千秋笑;腹容万古愁。”一个人如果永远带着笑容,没有任何忧愁,内心世界就可达到高度和谐。又如:“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开口便笑笑古笑今。”读之心胸豁然开朗,天地都能容纳,何况人间些许小事。

启示人们积极乐观  比如:“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启示人们时时开心,日日开心,不要被无端烦恼所干扰。“山门冷烟,总见他欢天喜地;布袋空携,却剩得大肚宽肠。”启示人们,不要因为受人冷落而影响欢乐心情,也不要为囊中空空而焦虑不安。“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载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没有,含哺鼓腹,与斯世同庆升平。”启示人们要积极控制心态。心绪不宁,都是自寻烦恼;要以坦荡荡的心境,与世人同享欢乐。

启示人们慈心待人  比如:“深妙圆融,笑纳天下事;慈悲大度,乐助世间人。”“大肚皮包藏佛教万卷;圆笑脸普度孽海众生。”“笑口常开,长令众生皆安乐;悲心无尽,普使法界悉清凉。”“高瞻远瞩,见世人多少黎民疾苦;大度宽容,装肚内几副菩萨心肠”等等。这些楹联,启示人们要助人为乐,以菩萨心肠解除黎民疾苦。

启示人们自在生活  比如,“笑而不言,十分欢喜;坐即是卧,一味安闲”。启示人们要欢喜、安闲地生活。雪窦寺的一副楹联:“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停之以笑,动之以笑,开颜含笑,相见随缘。”启示人们放下“一切”,达到无私、无我、无争、无忧的境界。“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安分守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这首对联以开玩笑的口吻,松散的语言,启示人们“安贫乐道”、“包罗万物”,对于化解世人焦虑忧愁也有积极意义。

还有一副楹联,读之令人捧腹。上联是“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下联是“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把自己放在无知无识的地位,就不会自高自大,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脱离群众,这也有助于人们和谐相处。

弥勒文化对于奉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奉化市委市府把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和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打出“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名山胜景、阳光海湾”四块旅游品牌。而要打响“弥勒圣地”这块品牌,必须依靠弥勒文化作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挖掘、运用弥勒文化也是我们宗教部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将不断扩大范围、深化内涵,对于弥勒文化作深入调查,持久地为奉化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弥勒 和谐社会 文化与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