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22-09-07 13:50:03 浏览: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所以民族音乐文化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而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更能表现出深厚的国家文化背景、音乐语言、旋律气息、音响特性等。作为最古老民族之一——羌族,羌族人能歌善舞,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歌不行,无舞亦不行”的说法,但是由于羌族没有自己文字的记载,所以羌族除了用语言來传递信息之外,他们还会用自己独特的音乐与舞蹈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色彩。然而采用音乐剧这一形式与其融合更能把羌族文化通过现代舞台手段体现得更加国际化。

【关键词】羌族音乐文化 《根》 音乐剧 融合

【基金项目】课题及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科研经费支持”;四川音乐学院一般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的中国音乐剧探索,项目编号:CY2015103。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68-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形成我国“多元一体”的格局,文化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感是共同的纽带,文化是共同的根脉,各民族的艺术是思想情感中最原始的模仿和反映。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民族文化之风,音乐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另一种语言符号,“音乐是世界的共同语言”,而音乐剧这一特殊的舞台样式更是成为了讲述故事、表达情感、抒发情感、传递情感的工具。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藏、羌、彝是这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形成极具特色的藏、羌、彝文化带,羌族音乐成为文化带上一个脉络,羌族民歌历史悠久,在现代社会环境影响下,特别是汶川"5·12"特大地震后,它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必要、更受重视,将羌族民歌运用入音乐创作就是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式之一。

在羌族音乐剧《根》里,正式描写了一帮当代大学生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与羌族老乡们共同战斗,整个音乐剧大量采用羌族音乐的配器,通过爵士音乐风格的编曲,把具有历史悠久文化的羌族音乐中那远古游牧生活的特点,和岷江上游山区农耕生活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有仪式歌、酒歌、萨朗歌舞、劳动歌、山歌(原生态)等。羌族自称“尔玛”源于古居一代的西戎牧羊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羌族音乐种类很多,羌人唱民歌时也是很有讲究的,羌人唱民歌的时候要分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类型的民歌如:劳动、节庆、婚嫁、丧礼、祭祀等。因此在《根》的音乐剧里,也重点展现的这些场景。

一、《根》中关于劳动的音乐场景

劳动歌属于羌族民歌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民歌,主要有地歌、收割歌、打场歌和撕玉米皮歌等。其中有的节拍较为规整,有的节拍较为自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和对唱三种。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有的则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羌族劳动人民的眼中,歌声是劳动的伴侣,劳动也离不开歌声。因此,民歌在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羌族民乐的劳动歌中又分为个人劳动歌和民族劳动歌,一是,曲调与动作保持一致的歌曲。这种歌曲需要集体劳动的协调性,由一个人作为指挥者引导劳动和演唱,众人听从指挥跟唱合作。这种指挥者一人充当领唱者,众人充当和唱者的演唱方式称领唱与和唱,简称“一领众和”。此类乐曲由领唱部分的歌词内容“领歌”与和唱部分的“和歌”两个部分构成。如《志愿者之歌》、《劳动场景》。

二是,曲调与动作不完全一致的歌曲。这种歌曲不需要集体劳动的协调性,由一人演唱,演唱时叙说劳动的内容,描述特定环境下的劳动兴趣,时而加入特定劳动动作的节律来提升劳动的功效。众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劳动动作,如《羊角花开的地方》、《纳吉纳那》。

劳动歌中有节奏的调子,包括部分配器,演唱时叙说的部分都是现代爵士音乐的来源,而剧中表达劳动场景的舞蹈编排风格也与其相似的结合了羌族舞蹈和爵士舞蹈的基本元素,曲式规整,节奏性强。

二、关于仪式的音乐场景

仪式是指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价值和意义的行为活动,这些行为动作通常不具备直接的工具性目的。在羌族音乐中仪式歌分为婚礼仪式歌和祭事仪式歌,祭祀仪式歌又分为葬礼仪式歌和出征仪式歌,如《丧歌》、《罪恶带走》、《孝顺父母》、《团圆歌》、《波涩》,《出征歌》、《打猎歌》等等。在《根》音乐剧中,展现了羌族最古老的新年仪式《萨朗》,其中唱法和舞蹈动作的编排都有讲究,所唱时间也有讲究,仪式歌是羌族民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剧中表现的祭祀曲调恢弘,婚礼歌曲调式古朴,融合了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的音乐表达方式,欢快而又庄严。歌词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吉利和祝愿的词语。

三、羌族音乐结合音乐剧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形式

民歌的旋律本身就存在于民众生活中,所以羌人唱歌时不只可以传递信息它还反映出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但是根据地域的不同民歌的种类出现多样性特征,除了对唱、独唱外,还有男生或女生的重唱、合唱以及混声合唱等。在本地的羌族人认为“唱一个声部不好听”所以就形成了这要以男、女于羌族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乐趣之一,《根》剧中最大舞蹈场景就是《萨朗》,羌族人称集体舞蹈为“萨朗”汉族人称“锅庄”——作为羌族最有代表性的歌舞类型,其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男、女为两组围在空地上形成圆圈式队形,在唱歌跳舞的状态下顺时针旋转,演唱方式主要为男女对唱,男生唱一个乐句女声就要以卡农的方式重复前面男生声部的旋律,并以高亢、豪迈的吆喝结尾。舞蹈上大量采用祭祀祝酒的舞蹈动作,展现其宗教仪式的神秘与神圣,剧中志愿者们,在这样具有浓厚羌族特色的音乐中舞动具有现代爵士舞蹈元素的动作,展现了民族与现代文化的冲撞与对比、发展和创新。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更能享受美妙的听觉艺术。

四、从羌族音乐到民族音乐剧

音乐的演变中,“借用”与“变用”是两种方式,也是羌族音乐到现代音乐的必经之路,“借用”是以作曲家直接借鉴运用某种民族音乐语言的一种思路。这种最为直接的借用方式也是对民族音乐语言借用表达的最简单的呈现方式。通常表现为如在旋律、节奏因素借鉴中,完整或部分直接借用民族旋律或民间节奏特征。

“变用”是作曲家在融汇民族音乐语言的另一种思路它是作曲家常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借用”太过直接的呈现民间音乐语言而使作品过于传统没有现代作品的趣味特征,那么“变用”则是非常恰当的思路来借鉴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节奏特征以及音色特征。在旋律中体现为将旋律进行变化处理、使民族旋律赋予现代气息;在节奏特征中体现为变化民间数列型节奏的节奏数列、丰富扩大戏曲节奏的板式特征等;而在音色特征则体现为对民族乐器的多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运用以及将外来乐器赋予中国特色等方式“变用”这种灵活

的运用方式既可以丰富使作曲家所采用的民族因素,又可以赋予民族因素新的趣味性和特点。

第三种思路,“意用”之“意”,意为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认识及理解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民族音乐因素来加以运用。“意用”摆脱了对传统音乐因素的旋律曲调的依赖,创作出独具中国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作品。例如《根》在创作思路上是将其定义为“非传统文化戏剧思维”的音乐剧作品;剧中《何处是我方向》、《马光的离开》、《父与子》等音乐作品均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蘊。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以及现代音乐剧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意用”也在世纪中国作曲家音乐创作中借鉴民族因素的重要方式,在逐渐发展的作曲技法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力量。它反映出民族音乐在打破传统编曲系统、不断挖掘本民族新时代声音的不懈努力。也预示着羌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剧将走向世界舞台的巨大潜力。

五、结语

羌族作为最古老的民族,羌族音乐亦作为直接上最古老的音乐,羌族音乐剧《根》通过现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将这“云朵上的民族”经历了地震灾害后人们勇敢的重建家园的故事,从起步、繁荣、发展的十余年历程表现的感人至深。同时我们也惊叹于现代音乐剧给民族音乐带来的创新力量,在民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音乐表达的方式风,使新民乐推陈出新。在舞蹈的编排上羌族舞蹈与西方爵士完美的结合,使其舞台张力浑然天成,剧情中更是以当现代大学生闯入古老而神秘的羌寨,与老羌寨的村民们带去了新生力量的关怀和帮助,而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大民族情怀。

参考文献:

[1]崔善子、金艺风《羌族音乐分类再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5(2)

[2]肖珣《羌族民间音乐》,《成都师专学报》1996(2)

作者简介:

王小知(198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戏剧系讲师,研究方向:表演学,艺术学。

龚婷(1984-),女,重庆万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文学;艺术学。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与 融合 元素 探索 民族传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