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乡镇高原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5-25 15:55:02 浏览:

乡镇高原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为及时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精神,全面掌握我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找准XX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选准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现将XX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镇情

XX镇属XX县东大门,地处云贵两省二县一市交界处,国道326线和省道长巧线穿境而过,途经8个村委会。牛栏江流经7个村委会。2011年全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251个村民小组11893户41293人,工农业总产值23806.3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93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8元,人均有粮450㎏。辖区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0826亩,最高海拔2401米,最低海拔15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204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963毫米,无霜期206天,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全镇9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或二半山区。是一个以烤烟、蔬菜、畜牧、林果、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新建镇。素有“万亩蔬菜之乡”的美誉。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1.蔬菜产业

1.1XX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蔬菜产业是XX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XX镇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XX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发展渐成规模,得益于其独有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XX镇境内最高海拔2401米,最低海拔1572米,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963毫米,无霜期206天,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牛栏江流经境内形成的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XX方圆50公里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

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种植技术成熟。XX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有健全的科技推广体系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产业布局明显。“十五”以来,XX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和壮大蔬菜产业,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以XX冬早蔬菜为主的低热河谷万亩蔬菜生产基地。

交通区位优势:XX镇位于XX县东部,地处两省(云南省、贵州省)二县(XX县、威宁县)一市(XX市)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距XX县城80公里,XX市区70公里,贵州省威宁县城107公里,国道326线和省道长巧线贯穿而过,途经8个村委会,镇内所有村委会均已修通沙石路,交通便捷。

1.2XX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蔬菜作为XX镇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蔬菜产品远销云贵川、重庆、西安等省市,赢得了“万亩蔬菜之乡”的美誉。

1.2.1产业规模做强做大。镇党委、政府把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成立机构,出台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公司带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公司基地互动促进结构调整的良性发展,蔬菜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良种化发展,逐步形成牛栏江沿线河谷区以大蒜、辣椒、番茄、西葫芦、鲜食甜糯玉米等冬早蔬菜为主,半山区以“甜杂一号”辣椒、白菜、青菜等夏秋山地蔬菜为主的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XX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11年全镇种植蔬菜27500亩(含复种),实现产值6200万元,农民人均创收1610元。

1.2.2技术支撑不断巩固。一是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在蔬菜种植适宜区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推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大胆引进各种名、优、特、稀蔬菜品种,推广种植优良品种达20余个,党员带头种植作示范,2万余人直接从事蔬菜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正大面积推广,蔬菜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蔬菜基地要求,XX镇被省级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二是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采用集中培训、分类指导、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通过“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累计举办各类培训100余期,对5480名农民进行了产业技能培训,达到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公司发展订单农业的发展路子,有效地推进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2.3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一是协会带农户。坚持“支部带协会,农民得实惠”的路子,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建协会,在协会中成立党支部,走支部带协会的发展路子,登记注册了XX县锦祥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XX蔬菜产销协会、黄梨水洼子蔬菜营销协会、马鞍辣椒协会、白甜糯协会,大水村辣椒协会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会员达4320人。在合作社和协会的带领下,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使XX的蔬菜种植面积上规模、质量上档次、农民收入上台阶,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菜农4680户,建立商品蔬菜基地24000亩,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60元。二是公司促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蔬菜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组建了由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外地客商等组成的黄梨蔬菜公司、永兴蔬菜营销有限公司和绿丰农产品营销有限公司,联结种植基地6000亩,产业从业人数45人,带动农户1130户,2011年营销蔬菜1500万公斤,实现产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50万元,成为XX蔬菜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1.2.4冬季开发渐成规模。近年来,XX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小春马铃薯、辣椒、大蒜、鲜食玉米种植为重点,引进韩国娃娃菜、台湾长寿豌豆试验示范种植,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攻单产,改善品质增效益,强化服务促发展,突出特色促增收,冬季农业开发为主的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1年,全镇种植冬早蔬菜12500亩(含复种),总产值2836万元,仅蔬菜种植一项,农民人均创收1070元。

1.2.5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品牌意识的树立,生产和消费品牌产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品牌产品逐渐被关注,注册了“牛蓝江”牌蔬菜商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初见成效。

1.3存在问题

XX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但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蔬菜产区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灌溉条件差,制约了全镇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牛栏江东岸原有撒依大沟一条,可灌溉治补、黄梨、盐塘三个村近1/3土地,但因年久失修,不能发挥作用,甚至连源头的治补村都满足不了灌溉需求;上半山区主要以小水池、水窖灌溉为主,满足不了大片土地的灌溉。遇持续特大干旱,农民只有采取挖深井抽取地下水、到距离较远的水源地拉水等方式灌溉,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

二是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多数企业加工工艺简单,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附加值低,缺乏拿得出、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如黄梨大南瓜,虽一直小有名气,但始终停留在摆在公路边叫卖;再如近几年畅销成都、西安市场的“甜杂一号”辣椒,也只是简单的用纸箱包装,产品附加值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规模化发展速度偏缓。缺乏大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菜农种植经营多以散户为主,规模较小,效益不突出,集约化经营程度偏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慢,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产品销售网络不成熟,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大,菜农增收难。

三是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难度大,蔬菜产品质量总体不高,没有形成品牌化,蔬菜产品只能流入低端批发市场,进入不了大型超市和高端市场,靠数量取胜,质量效益低下。

四是主导产品不突出。产品品种多样性、季节供给均衡性与市场需求尚存差距,块状产业带优势不突出,栽培品种繁多,大部分品种栽培面积小,未形成规模,主打品种主导地位不明显,品牌化大规模生产受制约,仍需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蔬菜产业内部产品结构仍需大力调整。

1.4加快XX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XX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为目标,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优化布局,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4.1加快结构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挥XX立体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牛栏江沿岸发展以大蒜、乌干辣椒、西葫芦为主的冬早蔬菜,上半山区发展以甜杂一号辣椒为主的大春山地蔬菜。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完善《XX蔬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品基地农户管理办法》、分品种的各种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充分利用XX7个蔬菜产品已提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契机,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为基本要求,切实提高蔬菜产品品质。三是健全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为起点和最低标准,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完善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设施,实行市场准入和品牌战略,合格农产品加贴相应标签,农残超标或不合格农产品必须集中销毁,禁止入市。

1.4.2加快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一是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户,通过反租倒包、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农户现有的分散土地集中转包给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经营管理,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经营格局,提升XX蔬菜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扶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立专业协会,采取社员用土地入股,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社员按期分红,并通过为合作社打工,获取务工收入。

1.4.3加大冬季农业开发。XX具有发展冬季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必须坚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冬季农业生产的首要工作来抓。一是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水源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五小水利”等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夯实农业开发基础。二是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冬季农业开发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广农作物间套作技术,发展短、平、快的蔬菜,扩大复种指数,增加播种面积和农产品的供给总量,推进连片种植,打牢增收基础,全面提高冬季农业开发水平和效益。三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冬季农业开发水平和效益的重点来抓,确保实现高产示范样板品种优良、技术优良、品质优良,产量高、效益高,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同一产业的发展。

1.4.4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等工程,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新型实用农机具及配套、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技术;支持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根据不同农时季节特点采取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搞好对菜农的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的培训;通过举办蔬菜示范样板,技术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提高蔬菜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推广生态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优化蔬菜生产环境,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蔬菜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培训,力争在2—3年内,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专职科技员,每个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带头人,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

1.4.5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名特优产品品牌,并做好名牌产品宣传推介和商标注册、认证工作。二是强化品牌整合,强力打造能体现地方特色,市场比较效益好的农产品品牌,积极整合一品多牌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品牌效应。打造“牛蓝江”、“黄梨树”牌系列蔬菜产品,名牌产品,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

1.4.6完善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有关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健全蔬菜产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农业、科技等多部门筹集资金,建立风险基金,如遇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按种植面积用风险基金对菜农适当补助;正常年景及市场看好时,按种植面积、品种提起10-20元/亩的发展金,列入风险基金滚存,发展壮大风险基金,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有效的长期保护菜农利益。

2.畜牧产业

2.1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上半年完成生猪出栏46406头,存栏59127头,其中能繁母猪4100头,牛出栏1741头、存栏14713头,羊出栏5476只、存栏14389只,禽出栏75722羽。实现肉类总产5097吨。

色关村建立獭兔养殖基地一个,年出栏獭兔12000只,年实现利润15万元。   

2012年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00万元,在仓房村建成一个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已签署协议,正在进行厂房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可养殖基储母猪500头,出栏商品仔猪及肥猪1—1.2万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预计年收入450万元,年盈利100万元。

2.2存在问题

一是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二是缺乏加工企业带动,大部分农户饲养畜禽多为小而全,牛、羊、猪禽样样养,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户,但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缺少实力强的加工、销售畜产品的企业引领,产业链短,产、加、销脱节、靠外调或鲜销带动本地市场,养殖效益得不到稳定保障,与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经费投入不足,扶持力度还需加大。

四是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受周边市县疫情的影响和特殊的地域环境,加之近年来畜禽商品交易频繁,动物防疫防控工作任务重,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2.3发展建议

2.3.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把发展畜牧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3.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一是加大对大中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引进,促进畜牧技术人员的新陈代谢,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三是继续实施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吸引外资、私营资本等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畜牧产业;四是以奖代补,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激励机制。

3.蚕桑产业

3.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大水村、芦坪村率先引进蚕桑种植并获得成功,逐步向其它适宜种植村推广。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近三年的发展,XX镇的蚕桑种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镇已在大水、尖山、芦坪、里可、色关等村种植桑树3000亩,在大水村建成标准化蚕房50间,第一批蚕已养殖成功,蚕茧产量及品质高于其它同类地区,亩产值突破4000元。2012年3月,在XX镇召开的“两代会”上,把蚕桑确定为第五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力争通过加大扶持和强化管理,实现年新增桑树种植面积1000亩,到2015年实现6000亩的种植规模,亩产值达5000元,总产值达3000万元的目标。

2012年初,引进曲靖恒泰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万元,与XX镇芦坪煤矿、银坪煤矿等企业合资成立恒大种植有限公司,总投资415万元,在大水、芦坪等村种桑养蚕,建设标准化蚕房,通过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力度,努力把蚕桑培育成第五大支柱产业。

3.2存在问题

一是养蚕技术参差不齐。我镇蚕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难度大。蚕农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直接影响蚕茧质量的优劣。

二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应继续加大必要经费投入,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扶持大户带动小户发展,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使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稳步进行。

三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素质急剧下降,技术指导难度增加,制约蚕桑产业的发展。

3.3发展建议

3.3.1坚持发展不放松

发展蚕桑产业是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产物,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各部门要坚持狠抓蚕桑产业不放松,树立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3.3.2科学管理,提高质量

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和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加大对蚕农的培训力度,加大对桑园的管理和低产园改造力度,以科学管理的手段来提高蚕桑产业的质量。

3.3.3龙头带动促发展

在已建成的养蚕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养蚕大户,养蚕专业户,联户联养,力促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不断发挥大户、专业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蚕桑产业全面发展。

3.3.4加强服务提效益

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为蚕农着想,替蚕农解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服务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来提高蚕桑产业生产效益。

三、特色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1.发展现状

近年来,XX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农户的积极参与下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建的合作组织日益规范,原有的组织也在不断调整。XX镇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2003年1月成立的XX镇蔬菜产销协会,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技术协会18个,会员6238人。其组织形式正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规范化转变,服务领域正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实体化转变,经营模式正由服务型向产供销一体化转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发展步伐快,今年初到5月底全镇就新组建专业合作社1个,专业协会2个,且部分村组正在筹建新的合作组织;二是覆盖面积大,现有合作组织覆盖全镇17个村(居)委会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主;三是行业分布广,种植业10个、养殖业3个、加工业2个、服务业5个;四是发起类型多,能人(种养殖大户、营销大户)领办型10个、村组干部领办型5个、龙头企业带动型3个、事业单位牵头型2个。

2、存在问题

当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机制依然游离于现代企业制度与农民专业协会之间,还没有建立一整套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

第一,相关宣传与教育的缺失。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作用以及合作的基本原则不了解,认知程度低,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心,心存疑虑,对参与这一组织持观望态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农民摒弃原有的“单干”和分散的文化传统,树立良好的契约精神和高度的合作意识。然而,农民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和自给自足情结,合作意识淡薄,政府尚未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合作教育工作,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

第二,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人才。一是大多数合作社组织与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以入股形式存在的实体型合作社不多;二是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是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一个营业执照,既无生产,也无办公场地,章程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三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生产轻管理,未能实行产业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三,合作水平不高,合作内容单一。多数只在生产环节进行松散合作,产加销一体化的紧密合作不多,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占有率低,目前只有1个合作组织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

第四,政府扶持力度需要加大。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不久,在其创办、发展、规范、提高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才能健康发展。

3、发展对策

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我镇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多模式、多功能、网络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以促进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经验的宣传,把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体制创新、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新亮点。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加强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提高广大成员的整体素质、合作意识,让广大干群知道合作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怎么合作才有效率。其次要加强市场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骨干。

第二要强化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要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机构机构,并且各自职能分工明确。

二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遵循,以实现合作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是强化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把民主管理与能人管理相结合,调动会员积极性;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再次是拓展各合作社之间服务功能,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和引导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进行重组联合、做大做强,开展跨区域经营,积极打造功能性、稳定性更强的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强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规范内部监控机制。要健全监事会制度,在管理机构中要建立监事会,作为组织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完善民主监管制度,对重大业务等进行监察和监督,并定期向成员公布。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控制财务支出范围,加强财务监管,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四是增加合作经营的组织化收益。合作经营对农民要有吸引力,关键在于要使农民得到比不加入合作经营更高的收益,这高出的收益,可称之为组织化收益。组织化收益有五个来源:一是规模收益,特别是购销环节,规模采购生产资料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规模销售农产品可以降低费用成本。加工增值也是重要的收益来源。二是技术收益,合作经营引进推广技术,成员先于一般农户采用,生产效率更高。三是品牌收益,合作经营比分散农户诚信度更高,比单个农户更容易培育知名品牌,由取得工商执照的合作社注册,既能扩大规模,又可以降低成本。四是价格收益,合作经营出售农产品得到的价格比单个农户卖出的价钱要好。五是政策收益,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其收益最终归成员。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化收益越大,对农民的吸引力越高,合作的生机和活力越强。

第三要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与发展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措施,努力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通过外出农民工不仅能带回技术和资金还能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发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第四要实施品牌战略。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确保食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围绕重点产业,在整体推进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抓好专业合作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引导专业合作社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特色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原产地保护,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一条符合XX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五要加大扶持力度。相关部门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范畴,投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资金可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财政资金扶持政策,整合使用各类支农项目资金,优先投向农民合作组织,重点用于贷款贴息、项目奖励、建立风险基金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调控作用。鼓励合作组织成员开展联保联贷,积极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

四、特色农业专业服务体系

1.专业体系发展现状

1.1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XX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1月,由于职能职责交叉,乡镇机构改革时由原农科站、兽医站、林业站、水务所、经管站、农机站等六个单位撤并组成,现有事业编制人员36名。承办农业、林业、水利、农业机械、畜牧兽医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等服务性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各组成部门单独办公,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各组成部门实行松散管理,相关财务债务没有合并,没有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原农科站成立于1980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7人,大学文化3人,大专文化6人(国民教育大学本科1人,其余初始文凭均为中专或高中),平均年龄40.3岁,2005年以后一直没有补充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治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由于存在没有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和人员等问题,近年来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没有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2012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30万元,建设业务用房,购置检验、试验、培训、办公等仪器设备,目前正在抓紧建设施工中,建成后可满足办公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要,但建设资金缺口大。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原兽医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中:兽医师8人,技术员1人,大学文化人,大专文化人,平均年龄岁,村级动物防疫员17人。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防控工作,年设立省级公路动物防疫检查站一个。

2.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政事不分

     乡镇机构改革实行后,乡镇站所合并成立农业综合服务站,乡镇站所工作与县级部门脱节,没有正常开展工作。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责不明确,导致出现“平时争着管,有事无人管”的局面,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大多数技术干部忙于政府行政事务中心工作,变成政府工作“多面手”,无暇顾及专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应用,在专业技术推广方面“专而不精”,加之基层工作琐事多,任务繁重,专业性不强,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难以完成系统的专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2.2 基础设施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投入较少,同时自身造血功能较差,因此,农业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无场地、无设备等现象突出,不能适应当前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没有形成市场经济下的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转化能力不高,难以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效果,农业科技游离于农业经济之外。

2.3人员素质不高,学历低,知识老化

      由于受当前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多年没有进人计划,没有新鲜血液做补充,加之前些年刚成立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乡镇农业技术机构,导致农技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农技站的发展,也不利于站内管理。科技人员纵向横向交流少,参加培训机会少,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信息掌握不足,知识老化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难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推广的需要。

2.4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滞后

科技园区作为先进技术的辐射源和示范推广基地,是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组装集成、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由于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和部分农民群众思想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加之对农户的推广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示范带动,科技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力度不大,使一些新的科技成果没有及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致使农业增效缓慢。

3.扶持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理顺体制,明确职责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担负着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对村技术骨干和农民示范户进行培训,并接受他们的咨询;接受行政委托开展动植物检疫以及对农资质量进行监督执法;对农情进行监测和预报;参与制定当地的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上级推广机构布置的试验、示范、推广、监测任务等。我们要明确这些基本职能,逐步走出纯粹依靠行政进行推广的误区,成为农技推广的主体。

3.2增加投入,改善设施

一是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力度,切实增加科技推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依法保护农技推广机构的合法权益,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做好项目规划和储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和项目支持,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3.3提高素质,强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学习和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一是建立长效的学习培训制度,要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相结合,制定配套的学习培训计划,保证技术人员每年都能参加相应的知识更新培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培训。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采取“请进来”,围绕我镇主导产业,邀请省、市、县有关专家深入村组,田间地头,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操作、讲课等形式为农民传授新技术;采取“送出去”,让科技人员和农民走出家门参加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针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可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等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农民。还采取“走下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到山头地头田头向农民面对面传授科学技术,大大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务工技能。三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促进农民科技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要不断拓宽绿证培训的专业范围,从单项技术扩展到多项综合技术,从产前、产中扩展到产后,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使绿证培训更好地为发展效益农业服务。

3.4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新时期科技推广要求科技人员变过去要求农民群众“怎么做”为示范带动群众“如何做”,转变科技推广流于“纸上谈兵”的形式。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变过去“填鸭式”推广为农民群众主动学习新科技、新技术,通过园区示范引导农户自发应用新科技、新技术,购买科技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高原 乡镇 调研报告 特色 农业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