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乡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经验交流材料

发布时间: 2022-05-30 12:30:02 浏览:


    xx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尚兴村为示范点,逐步推广扩大创建面,始终坚持把创新转变为恒久的坚持,把局部探索转化为广泛的实践,把群众美好愿景变成为生动的现实,不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新期待,在推动发展、提升素质、纯朴民风、改善环境上狠下功夫,引导农民创造文明、享受文明,引领农民冲出经济洼地,构建精神高地,引领农村、农民与全国齐奔小康。

  一、基本做法

  (一)党政重视抓创建

  重规划,抓推进。认真制定中长期规划,使创建工作目标逐步变为现实。严格按照省、市、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要求的目标,围绕目标,结合实际、规划和分解创建任务,确保创建重点突出,扎实推进,巩固提升。

  重成效,抓落实。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每年都要召开党政办公专题会、推进会、现场会等,及时明确创建任务,调度工作进展、解决突出问题,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合理安排创建资金,保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帮助群众出点子、解难题,保证了创建工作任务、措施、资金及时到位,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在我镇得到深入推进。

  重特色,抓精品。结合本地经济条件,重点打造高水平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进一步结合地域特色,提高群众受益面,扩大创建覆盖率,开展支柱产业型、乡村旅游型、民族文化型的内涵丰富、品位较高、特色突出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顺应群众需求抓创建

  坚持“富”字当头,推进富民工程,强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同时围绕“学在农家”,培育学习型农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扎实开展农村政治思想教育,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等阵地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涌现了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围绕“乐在农家”,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每年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经费中拨出专款,扶持、组建农民文体协会和文艺宣传队伍,深入挖掘农村花灯、傩戏、等民间艺术,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围绕“美在农家”,构建和谐家园,以整治农村“五乱”为突破口,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用好机制抓创建

  坚持“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入户、群众自主”的推进机制。实行责任、工作、任务、目标四捆绑。建立了“干部工作在村、生活在村、考核在村”的“三在村”机制,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坚持“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资助”的投入机制。创建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群众投入为主,采取各级财政投入、单位帮扶、社会捐助、政策优惠等办法筹措资金,为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主要工作成效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已成为普惠于民,社会认可的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通过创建活动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实施,培育了新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文明风尚形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革除了农村多年陋习,农村“五乱”现象明显减少,“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追求新生活的热情不断激发,农民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技术咨询等,培育了自我,增强了致富本领,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群众性文化丰富多彩,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在农村蓬勃兴起,“文化墙”、“美术街”等成为农村新的文化景观,形成互帮互助、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自我提升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执政基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着力点,推动一批干部深入一线,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解决问题,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在真心为民办事、为民执政,巩固了基层执政基础。

  (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创新了社会管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对新村建设本着“聚散相宜”的原则,使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平安村寨”的创建,推动了个人自愿服务向有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化,实现了镇村干部服务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化,使农村社会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几点体会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使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一)坚持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与发挥党政引导作用相结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整个创建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要规范和提升,既不脱离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又要科学发展、适度引领,形成农民意愿与政府引导的良好互动。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开展创建,避免大包大揽、大拆大建。创建中充分发挥好党政引导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民主商议、相互借鉴的原则,推动农村良性发展。

  (二)坚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乡村的现代化,实质是农民的现代化,是农民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民主法治理念的牢固树立、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和谐上进社会秩序的建立,作为提升农民素质、构建农村“精神高地”的必备条件。坚持推动富学乐美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起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使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推动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把大处着眼与小处入手结合起来。创建活动立足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又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从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抓起,切实解决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利益问题。同时,根据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内容,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四)坚持把激发农村内部潜力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结合起来。创建工作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建设新农村显然远远不够,必须充分调动党政群各部门和社会各阶层、各类经济组织、工矿企业及一切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源投向新农村,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良好局面。

  (五)坚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部工作内容和主要抓手。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过程和基层组织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调度、同检查,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四在农家“创建的成效又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果,成为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创建资金投入不足。“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创建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推广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民居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三是产业形不成规模,发挥不了更好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村庄治理规划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村寨属自然村寨,村寨布局不合理,很多村民分散居住、不集中连片,没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整体规划,特别是没有具体的村庄整治(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美好家园建设缺乏有效引导,创建工作没有综合考虑排水、美化绿化、杂物堆放,垃圾处理、家禽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由于没有规划指导、也没有附属设施资金扶持,一方面导致新居建成后,厕所圈舍随意依附新居乱搭乱建;另一方面生产、生活垃圾无法实现集中处理,给美好家园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五、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我们要加强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的引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与民族文化建设、与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三)注重实效,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立足长远,坚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群众的幸福工程。

相关热词搜索: 农家 经验交流 乡镇 乡村 创建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