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区委书记在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22-06-09 18:10:02 浏览:

这次会议,是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2009年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10年工作,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新一轮科学发展。下面,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效,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

2009年,是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受重大挑战和考验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年,顺利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5亿元,增长17.8%;规模工业产值突破两百亿元大关,达到206.9亿元,增长50.1%;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6.6亿元,增长44.9%;农业总产值37.6亿元,增长15.1%。全地域财政收入达到21.7亿元,增长2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30.5%,地税收入在全省县市区率先过10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8亿元,增长53.7%;外贸出口总额1800万美元,利用外资1780万美元。jp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1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1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6048元,增长11.5%。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5.1亿元、55.2亿元。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柑桔、茶叶产销两旺,新发展桔园3万亩、茶园5000亩,总产分别达到xx万吨、xx万吨,综合收入高幅增长;畜牧业增产增收,生猪出栏90万头,继续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粮油生产稳步发展。“三园示范”建设成效显著,我区被纳入全国标准果园、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区,精品桔园建设标准成为“国标”,建成3个标准化省级万头猪场。新上萧氏茶叶高新科技工业园,邓村绿茶万吨出口加工基地建成投产,稻花香集团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企业”,黄金卡农产品加工园被纳入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之一,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区”。五大工业板块加速壮大,机电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之列,矿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9家,累计达到178家,居全市第一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1家,稻花香集团、长江高科电缆分别实现产值50亿元、30亿元,“萧氏茗茶”成为本土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1项,获专利授权66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重点景区、旅游名镇建设加快推进,荣膺“湖北省旅游强区”。房地产开发水平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业持续活跃,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单位。

——项目工作力度空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累计争取国家投资项目121个、落实资金2.58亿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78亿元,居全市首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累计兴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82个,完成投资50.2亿元,江重机械制造、坤艳中药饮片等9个项目相继投产,德凌铜产品深加工、稻花香三峡科技包装工业园、娃哈哈启力饮料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江重速度”谱写了项目服务新篇章。开发区园区建设多点突破,乐天溪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鸦鹊岭精细化工集中生产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02亿元,新增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姜家湾220千伏输变电、雾渡河110千伏输变电、小鸦路延伸段、发展大道延伸段等工程进展顺利,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落实无偿援助项目41个,到位资金6625万元。

——城乡建设亮点频闪。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夷兴大道、城标广场、宜兴路城区段、平湖大道街景立面改造等工程全面完工,小溪塔大桥建成通车,冯家湾三峡专用公路互通立交匝道、东湖大道、锦江大道丁家坝段、夷陵楼、鄢家河大桥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编制村庄建设规划40个、乡镇区域控制性详规5个。农田水利、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大力实施农村畅通工程,完成保宜路、张莲路、小金路改造,硬化农村公路610.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通客车村比例达到95%。扎实开展了旅游线路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平安畅通县区”。改造农村危房554户,扶贫搬迁100户,解决安全饮水4.2万人,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1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达到110家。龙泉镇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试点,军田坝村被命名为第二批“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成第二个年度“惠民计划”,民生难题进一步破解。文明创建成果丰硕,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验收。隆重纪念“九四”暴动80周年。完成了6个乡镇文化站改造,建成40个农村体育活动室、100个农家书屋、18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下堡坪乡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樟村坪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乐之乡”。东湖小学建成开学,鸦鹊岭高中和小溪塔高中顺利合并,校点布局进一步优化,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jp2扎实开展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基层医疗卫生设施逐步改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合率达到95.5%,住院补偿率达到50%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区”。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货币化分配工作,廉租房建设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610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8478人。启动外出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工作,被征地农民、移民等特殊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区社会福利院建成投入使用。坝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邪教工作进一步加强。物价、工商、质监、审计、统计、人防、气象、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进步,统战、民族宗教、新闻外宣、人事、编制、档案、史志、机要、保密、接待、机关事务管理、工会、妇联、共青团、老干部、残联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特色新区”主题,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破解了一批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开展“四找”落实“三保”的经验被省市推介。人大、政协忠实履职,充分发挥代表、委员作用,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继续深化争创满意机关活动,机关效能进一步提升,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党员干部经常性学习机制不断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退职补助等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继续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扎实开展,非公党建、机关党建经验受到省委肯定,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实施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两点三网”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后劲有待增强,生产要素瓶颈制约问题仍很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争强进位、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

中央判断,今年是国际国内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省、市委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步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足真功,把着力点切实放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从国际形势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将是后危机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趋稳,主要经济体出现好转迹象,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回升向好。但是,世界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变数,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不振将在较长时期存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大。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从政策导向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释放的信号表明,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基调没有变,但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强,货币政策将由“宽松”向“适度”调整,银行信贷有所收缩;中央资金安排也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地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效应,纷纷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已经从政府推手转化为各地内在需求。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对转变发展方式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要“壮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培植后劲”,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巩固和强化长江沿线第四、中部地区第三的地位,为四年翻一番、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打下坚实基础和赢得战略主动。对此,我们必须勇于担责,顺势而为,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中抢占先机。从客观条件看,夷陵恰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机遇期。今后几年,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深入实施,宜巴高速、宜万铁路、汉宜城际铁路、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全面提速,夷陵处于众多战略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叠加聚集区,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机遇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机遇,关键看我们能否有效把握。我们一定要满怀信心,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各级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实之要、谋远之策。近几年来,我们围绕特色新区奋斗目标,坚持“四个一切”,大力推进“四个倾力打造”,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2009年,我们在应对危机中克难奋进,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先导,不断凝聚共识,形成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二是始终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三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区和农村协调发展;四是始终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谋划未来。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但并不表明前进的道路一帆风顺,更不表明我们可以沾沾自喜、高枕无忧。必须看到,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我们务必要高度警觉。首先是忧患意识不强。满足于关起门来看发展,缺乏危机感。现在,全省各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我们周边也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左右有强兵,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如果自我陶醉,不要说实现超越,就是巩固现在的地位,也是激流行舟,不进必退,慢进也是退。其次是发展空间受限。平台上,开发区核心区规划没有实质性突破,容量基本饱和,其它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功能不够完善,层次仍然较低,空间布局制约成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第三,发展后劲不强。抓后劲、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投资。我区虽然储备项目较多,但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型、产业延伸配套型、重大战略投资型项目少,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能带动区域经济大起跳的项目更少。努力在重大项目投资上实现突破,提升项目质量,是我们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产业效益不高,尤其是工业聚集度较低、产业链条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三次产业急需提档升级。无论是远谋还是近施,都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是好字当头、又好又快。我们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是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是方向、是主线,要求我们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老路;发展是前提、是基础,要求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夷陵区情最大的实际还是发展不够,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够大,市场主体不够多,发展速度不够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做大总量,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首要目标。有发展才有转变,有转变才能更好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把调结构、上水平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往高端、高效、高标准方向发展,力求重大项目建设有大手笔,产业升级有新突破,结构调整有新进步;必须继续坚持工业主导发展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经济、项目第一抓手”理念,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综合实力;必须突出以循环农业经济为引领,带动柑桔、茶叶、优质畜牧三大产业提档升级;必须超常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大商贸中心建设和旅游经济、总部经济、物流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必须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快规划、建设、管理、产业等各方面与主城区无缝隙对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主城区;必须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转化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必须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企业滚动发展,推动全民创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这“八个必须”,集中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对夷陵提出的新要求,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落实到全年工作措施中,具体体现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中,不浮躁但必须要有紧迫感,不攀比但必须要善于科学比较,不压指标但必须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切实做好转变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更大空间的发展。

三、明确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特色新区建设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决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之年,更是建设特色新区的关键之年。

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区、循环农业惠民、商贸物流兴城,全面提升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在壮大实力中提质增效,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深入推进特色新区建设,努力在科学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预期目标是: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

这些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保底目标,各级各部门要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

工作重点是:

(一)争创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农村

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统筹发展。

1、以“百里走廊”为抓手,提升优势产业。切实发挥“三园示范”作用。加快建设小鸦路“百里精品柑桔走廊”、宜大路“百里高效茶叶走廊”,建精品桔园5万亩、高效茶园2万亩以上;以改善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稳步发展畜牧业,出栏生猪95万头、出笼家禽1000万只以上。加快破解石灰岩、页岩地区产业“空心化”难题。推广“河谷种茶、山腰建池、山顶建园”模式,推进黄柏河流域“百里生态林业走廊”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干果、中药材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新发展核桃1万亩,中药材等其它经济作物2万亩以上。稳定粮油种植面积,创建5个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普及“低成本、宜推广、见效快”的农村实用技术,加强标准化技术规程运用,构建柑桔、茶叶、动物疫病统防统治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2、以“亿元龙头”为重点,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抢抓“四个一批”工程建设机遇,按照创建全省一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目标,加快夷陵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步伐,力争全区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xx亿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利用贷款贴息、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政策倾斜手段,大力支持以萧氏、邓村绿茶、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为代表的茶产业龙头企业,以嘉源、荣盛、晓曦红为代表的柑桔产业龙头企业,以昌伟农贸、三元生猪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以上,力争亿元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促进产销对接。坚持培育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加强市场拓展,建成北京新发地夷陵柑桔批发市场,至少培育引进1家年销售xx万吨以上的大型柑桔销售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农商对接,搭建农产品外销平台,支持稻花香、萧氏茗茶、邓村绿茶、绿秀、晓曦红、昌伟、十八湾、山里来、巴人部落等品牌农产品进京入沪,扩大市场份额。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壮大农合组织,实现专业村全覆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以“一城两园”为示范,建设生态农庄。按照“三年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大变化”的要求,着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以稻花香集团为依托,以柏临河为轴线,以东西泉村、水府庙村、金银岗柑桔示范场为重点区域,加快建设龙泉酒城、精品桔园、现代庄园,全力支持龙泉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村带动效应,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进程。扎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着力建设黄柏河集雨工程示范区、简当河生态流域试验区,加快改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抓好“生态农庄”建设。以整县整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试点为契机,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力争90%以上的乡镇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引导发展“猪—沼—菜”、“猪—沼—楼—田”等循环发展模式,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建设和太阳能利用,完成“一建三改”4000户以上。

4、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技能培训。依托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阵地,进一步壮大农村科技明白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三支队伍”。发展劳务经济。继续推行“就近培训、就地转移”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引导农民理性有序外出务工,确保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6万人以上。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兴业。

5、以增强发展活力为导向,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提高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农村集体服务功能方向转变。引导土地流转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仲裁机制。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村级财务民主管理、乡镇“代理”网络化步伐。扎实抓好清产核资、确权领证、建章立制等基础性工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稳步开展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完善集体土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加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力度,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二)打造沿江新型工业强区,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坚持推进园区集约化、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产品品牌化,壮大总量、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拓展平台。一是把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作为最基本的目标。支持“一区多园”竞相发展,形成多园并进、多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加快把小溪塔轻型综合工业园、龙泉酒类饮品工业园打造成百亿级工业园区,推动鸦鹊岭精细化工集中生产区、黄花新型建材工业园、乐天溪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等园区加快发展。二是把拓展发展空间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着力拉伸开发区核心区骨架,尽快启动南蔡下片区开发,建成发展大道延伸段、小鸦路延伸段等交通主干道。加快电力、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10千伏雾渡河、鸦鹊岭输变电工程及丁家坝开闭所建设。加快土地收储报批工作,全年收储土地2000亩、征地清场1000亩以上。三是把创新投融资机制作为最需要破解的难题。积极探索商业用地开发经营,开展bot、bt项目融资试点,对经营性项目委托投融资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其它各种金融资本进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资本投资为一体的多元筹资机制,力争全年融资10亿元以上。

主攻项目。完善项目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项目分段服务制,继续推行项目建设“一线工作法”,健全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营造齐心协力抓项目的氛围。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围绕产业升级、企业扩张,着力新上一批投资过亿、过10亿元的项目。准确把握投资政策导向,加强项目包装和申报,力争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实现新突破。加强部门协作,继续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突出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重大项目招商,确保全年引进项目完成投资xx亿元以上,其中过10亿元项目1个、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力争引进1—2家世界500强或国内100强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商务部、上海、青岛、黑龙江等地以及省直部门支持,加强与三峡总公司等中省驻宜单位的联系沟通,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和企地共建工作,争取对口支援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引进利用外资水平。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坚持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理念,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合理安排,促进项目早落地、快建设。重点加快江重机械制造二期、德凌铜产品深加工、娃哈哈启力饮料、华润红旗三期、稻花香三峡科技包装工业园、萧氏茶叶高新科技工业园、弘洋硅酸钙板等在建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达效。

放大优势。一是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白酒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xx亿元,机电产业集群产值突破xx亿元。抢抓产业调控有利时机,依托鸦鹊岭精细化工集中生产区,突破性发展精细磷化工。二是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配套发展,在企业融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个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以上;继续抓好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成长型企业运行,加快培育一批十亿级企业旗舰,继续支持稻花香集团、长江高科电缆打造百亿强企;扎实推进质量兴区活动,增强企业“创牌”意识,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效益好的精品名牌。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围绕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聚焦优势板块,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突出发展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力争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xx亿元以上。

优化环境。进一步改进服务流程,推进行政服务提速,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政企、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企业融资服务,着力建设互利互惠的银企合作环境。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企业信用备案制度,指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着力建设文明守信的信用环境。加大对工业经济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心工业、人人为工业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着力建设支持工业的舆论环境。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政治上多关心、决策上多尊重、工作上多支持、感情上多亲近,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引导企业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既办企业、更做产业、还干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融入宜昌半小时经济圈,繁荣城市经济

以宜昌构建半小时经济圈为契机,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依托大交通,发展物流经济。坚持规划引导、交通先行,加快发展区域性物流业,争取把一批重点项目纳入省、市“十二五”规划。全力做好三峡游轮中心项目服务工作,加快完善虾子沟片区配套功能;积极配合三峡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启动靖江溪码头二期工程和坝区磷矿专用码头建设,提高翻坝运输能力,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全面完成雾殷矿山专用公路改扩建工程。启动小鸦路改扩建工程、宜黄一级路建设,打造宜昌主城区外环快速通道,带动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抓紧做好太张高速、汉宜一级路、大老岭旅游公路、夷陵货运站、三峡物流中心、黄柏河旅游码头、石牌旅游码头、三斗坪旅游码头等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着力推进多种运输方式快速转换、无缝对接,构建水陆联运新格局。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发展战略性物流龙头企业,引进第三方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发展一批联运企业和中间服务型企业。

对接鄂西圈,提升旅游经济。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启动“中国旅游强区”创建工作,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打造三峡旅游精品。依托三峡环坝、三峡晓峰等市场主体,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三斗坪旅游名镇以及石牌、新坪旅游名村建设,推进景区精品化、配套人性化、服务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全面完成神宜公路夷陵区段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任务,把一流的旅游资源建成一流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围绕宜大路茶叶观光旅游线、小鸦路柑桔观光旅游线、宜兴路黄柏河流域生态旅游线、张莲路旅游线和城郊休闲旅游圈,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加强旅游产品营销。高度重视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包装。更加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新农村建设融合互动,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以上。

发展新业态,做活商贸经济。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推进功能分区科学化。引进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启动城区标准菜市场改造工作,推进东方超市总部大楼等商贸项目建设,扩大消费需求。综合运用土地、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快完善仓储、配送等设施,精心谋划好中药材市场项目建设,促进长江市场规模扩张,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辐射半径。拓展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功能,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继续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补贴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快速增长。扎实做好财税工作,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

坚持差异化,壮大房地产经济。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房地产业差异化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着眼保障性,建设“百姓房”。加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逐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注重精品化,建设“百年房”。坚持高起点、大手笔,提升开发水平,适度推进住宅小区规模化、品牌化、精细化,着力向旅游房产、商业房产、餐饮房产和文化房产方向延伸。突出社会化,建设“生活社区”。切实加强住宅小区社会化管理,着力推行“社区自治、业主参与、物业服务、行业指导”四位一体的建管模式,不断提高物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推动“居民小区”向“生活社区”转型。

(四)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园林城区,加快城市化步伐

强化“主城”意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齐举,加速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建设“绿色夷陵、生态城区”。

推进东接西进,拓展城市骨架。以城市主干道为支撑,加速与中心城区对接、积极向西北区域延伸,构建“一主两翼”城市发展格局。一主,即推进老城区提档升级。按照成片改造、加强配套、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产业“退二进三”步伐,促进平湖片区、丁家坝片区、冯家湾片区一体发展,着力把老城区打造成宜昌市商业副中心。两翼,即推进十里发展大道新区、十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发展大道为轴线,以高端服务业为方向,抓紧启动规划编制工作,逐步打通东湖大道延伸段、锦江路等“连城”干线,再造一座新城,力争把发展大道新区打造成城市经济发展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以小鸦路延伸段、发展大道延伸段为重点,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子,全面改善园区市政设施,着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龙头、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加强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位。按照“适度超前、彰显特色、打造精品”的要求,注重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四大工程”,努力“打造一带、改造一线、整治一片、融为一体”:以黄柏河河道治理为契机,实施黄柏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松湖路上段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开放河心公园,加强水景治理,精心打造黄柏河沿线“景观带”;在完成双虹路、平云一路、平云二路综合改造的基础上,突出行政办公、商业物流、交通通行功能,实施夷兴大道街景立面改造工程,着力装扮纵贯城区南北的“主干道”;围绕三峡游轮中心项目、三峡专用公路互通匝道建设,实施冯家湾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完善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配套设施,提升小溪塔城区入口形象,全面改造小溪塔城区“南大门”;实施便民利民工程,扩大天然气、数字电视覆盖面,统筹解决电力扩容、宽带提速、自来水加压以及环城公交、公共场所停车、城市公厕等难题,推进基础建设一体化。

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管理。坚持把城市管理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变突击整治为常年监管。强化制度建设。巩固环卫社会化运作成果,启动城市园林绿化管养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执法监管。增加执法管理投入,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严格规划控制,坚决遏制违法建设蔓延势头;深入开展出店经营、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随意开挖道路、超载超限等行为。强化市民教育。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事关城市形象的重要基础,深入持久抓日常言行,引导人人知荣辱、除陋习、讲文明。强化社区功能。深入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层和基础作用,促使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触角延伸、全面覆盖。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年活动,进一步理顺体制、明确责任、发挥作用,着力建设与特色新区相适应的新型社区,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注重规划引导,推进镇域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必须坚持把建设新农村与加快城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全面完成村庄总体规划、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突出旅游业带动功能,加强整体联动,加快特色民居改造进度,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把坝区三镇、黄花、雾渡河、邓村等集镇建设成为省、市旅游线路中的亮点。放大新农村试点效应,按照城市组团标准,推进龙泉、鸦鹊岭等集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集镇积极探索房地产开发等土地利用新机制,用市场化的办法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引导农民向中心集镇转移,增强集镇聚集功能。采取更加灵活的财税支持、项目捆绑等措施,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打造特色名乡大镇,充分发挥其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等重要作用,逐步打破“小城区、大农村”格局。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继续实施“惠民计划”。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宗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力营造创业环境,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鼓励全民创业,支持本籍在外能人志士回乡创业,扩大城乡就业。建成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精神病专项救助管理,做好优抚安置和防灾救灾工作,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做好残疾人工作,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完善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完成夷陵医院大楼主体工程,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水平。实施第二轮校点布局规划调整,建成上海中学,大力改善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条件,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提高管养水平,全面实现农村客运“村村通”。大力推进集中供水、分散引水工程建设,解决安全饮水6万人。加快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整村推进、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力度。进一步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大力推介夷陵本土文化。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生育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加强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精心编制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启动葛洲坝库区移民粮食补贴、坝库区原迁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政策,进一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保障三峡工程安全运行,认真做好国家重点工程服务工作。加强地灾防治和监测,加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肃认真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充实国防后备力量。

(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公民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以文明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加快民主法治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调动代表积极性,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开展工作。支持人民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大法律服务和普法力度,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农村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加强社会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点,巩固“平安夷陵”创建成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深入开展“除五霸、抓五小、解五难”行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信访工作,加大民情沟通力度,畅通诉求渠道,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规范信访秩序。积极探索源头维稳新机制,健全“大调解”机制,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不稳定因素,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继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邪教组织的防范控制、打击处理和教育转化工作。

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理论指导、制度保障、方法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

(一)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核心是鼓励党员干部自我超越,大力提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党员干部个体素质和党组织团体战斗力的提高。

坚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广泛营造全员学习氛围。当今正处在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形态,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重视并加强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对自己的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牢固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素质、学习就是效率、学习就是生活”的理念,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推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各级党组织要围绕贯彻落实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意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党员队伍。

坚持学习理论与学习技能相结合,不断拓展学习内容。着眼于提高理论素养,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吸取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经验,不断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着眼于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着眼于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坚持完善制度机制,着力推进学习规范化。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岗位培训、网络教育等多种方法,利用研讨班、报告会、读书会、辅导讲座、知识竞赛、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构建全方位的学习体系,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日读千字、月写一文、季看一书、年学一技”的自学制度,使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深化中心组学习制度,原则上每月集中学习1天,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天,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更新执政观念,提高执政能力。建立学习辅导制度,主要领导带头搞好学习辅导,有计划地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习辅导。建立考学、评学制度,把学习作为考察干部素质、评价干部实绩的重要条件,实行学习与单位评先、干部任用、工作考核挂钩。建立定期督办检查制度,使学习有督促、有检查、有保障。

(二)以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围绕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总要求,坚持活跃基层、强化基础,整体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三农”工作始终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书记肩负着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维护一方稳定的重任。没有广大农村党组织书记在一线拼搏奉献,党的方针政策就无法贯彻落实到基层,农村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从夯实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加强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重点是围绕知识型、廉洁型、能人型的标准,提高五个素养:一是在学习上下功夫,做科学发展的领路人;二是在发展经济上下功夫,做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既要有“不能带领富、不是好支书”的思想,也要有“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的胸怀。省委要求3年内,9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5万元。必须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抓紧制定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鼓励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各村党组织书记对此要具体化、方案化、项目化,因地制宜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兴办农业项目、依法经营集体土地、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难中求进,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三是在构建和谐上下功夫,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统筹推进区、乡、村三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充分拓展其功能,发挥一班人的表率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服务能力。四是在清正廉洁上下功夫,做办事公道的正派人。坚持公平待人、公道处事,以心正求公正、以公正服大众。五是在民主治村上下功夫,做知法懂理的明白人。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公开、规范有序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给群众一个明白、保干部一个清白。

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全面推进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深化“红领行动”,选派一批熟悉党务工作、有业务专长、工作能力强、能扎根企业的党员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专职副书记,当好企业参谋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关系协调员、党建工作督导员、发展环境监督员。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服务机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活动中心建设,形成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

强化服务功能,全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继续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大力营造“工作在社区、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氛围。积极探索街道党组织“大工委制”、兼职委员制。依托社区协调议事机构,实行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活动联谊,深化社区共驻,着力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党建新格局。

围绕服务中心,全面推进机关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以“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三提高”活动,大力推进“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促进机关党建工作“走在全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列、走在全省县市区机关党建工作的前列”。

注重增强活力,全面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继续推进“三支一扶”,加强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和管理服务。加大村干部助理培养力度,完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建立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村干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健全党内关爱帮扶制度,设立党员“关爱基金”,加大党员创业帮扶力度。加强党建信息员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反映基层党建动态、社情民意的党员信息网络。实施领军型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引进优秀急需人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管理监督,进一步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以争创满意机关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在“实”处用功,不断提高落实力。干部作风关系队伍形象,影响地方发展。近年来全区干部作风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严重,工作沉不下去,执行力亟待提高。必须进一步深化满意机关创建活动,大力戒除人心浮躁、人浮于事、作风飘浮的现象,推进思想上求实、作风上扎实、工作上落实,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爱岗敬业,做感恩奉献的表率;勤奋好学,做创新进取的表率;扎根基层,做优质服务的表率;脚踏实地,做求真务实的表率;团结协作,做高效和谐的表率。

以“严”字当头,坚决把好廉洁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免疫力。紧紧抓住公示权力清单、锁定权力运行过程、规范自由裁量权、实施网上公开运用等重点环节,加强权力运行监管。继续加强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巩固矿山整治、小金库清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成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投资项目审计、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大力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相关热词搜索: 全区 区委书记 讲话 干部 会议上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