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市委书记在教师节庆祝表彰暨创建教育现代化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22-06-14 18:35:02 浏览:

今天是全国第**个教师节,我们欢聚一堂、共庆节日,表彰先进、激励前行,动员全市上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特别重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职员工在温州教育战线上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支持教育体制改革,自觉参与其中,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全市广大在职教师、离退休老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温州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则是实现“两富”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近期省委省政府下达了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达标要求,提出到2015年80%的县(市、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市”为载体,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温州转型发展的持久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其中固然有各方面的因素,但深藏于温州人血液中的教育文化的持久竞争力,才是温州模式发展的最核心动力。温州古有永嘉学派,近代有孙冶让办学推动教育近代化进程,现代教育史上也出过苏步青、谷超豪这样的教育大家,这是温州发展的精神文化动力,由此也创造了温州模式的辉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面临的危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温州既是巨大的激励因素,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去年全省不包括温州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而温州只有6667美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近年来温州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即便未来8年时间温州能以全省平均水平增长,那时全省人均gdp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温州人均gdp还只有1.3万美元,还在现代化大门之外。“两富”现代化的实现,如果没有温州的份,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差距,赶上差距。

这次随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到西部地区进行对口帮扶,那些地方相对欠发达,在过去的想象中都是非常落后的。但到了宁夏、青海、贵州之后,一个星期下来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震撼。在工业区里看到的企业,规模、档次、效益都比温州现有的企业高出一大截,很多还都是温州人办的企业,而且雇的都是大学生;城市环境非常好,高楼林立、马路宽敞,高速公路通达每个县;干部的精神状态也完全不一样,“白加黑”、“5+2”,干劲十足。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今年贵州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可以达到110%,是温州去年投资率水平的两倍,这么高强度的投资就带来了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东部地区,近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6%。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再有10年就会超过浙江,更不要说温州。所以,按照目前温州的发展情况,前面标兵渐远、后面追兵渐近,如果我们不努力工作,如果温州不加快发展,很可能就会成为欠发达地区,成为人家对口帮扶的对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市场经济讲究竞争力,世界的资源是稀缺的,竞争力强者得。在资本、土地、人力资源三大要素中,温州不缺资本,温州有雄厚的民间资本;温州也不缺空间,从瓯江口到飞云江口,仅瓯飞工程、浅滩二期、丁山三期、龙湾二期等围垦就达28万亩。关键是缺人才,缺的是创新能力,缺的是人力资源的提升。从经济指标看,现在温州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新产品产值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说明温州是靠血汗赚钱,而原因就是温州的人力资源水平低于全省。在人才存量方面,温州每10万人拥有的人才数比全省低20个百分点。在人才增量方面,温州现在是人才逆差,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和回来的大学生相比,出去的多、回来的少,这还包括了外地来温就业的大学生。在人才结构方面,温州有230万创业人才走出去,把温州的理念、体制带到了全国各地,也使温州资本大量外流,“十一五”期间温州本地实业投资仅为xx亿元,而温州人在全国的投资达到xx亿元。去年发生的金融风波,固然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但关键还是自身产业空心化、资本外流,导致温州经济体营养不良、失血过多,寒流一来就伤风感冒。

市场经济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资源,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人力资源,但温州有230万企业家资源外流。这些优秀的温州儿女大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到全国,在外地结婚成家,生下温二代,但这些温二代不愿意回来,在温州待不住,对温州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温州优质人才资源正在流失。同时,外地大量到温州来的务工者总体上文化水平偏低,这对温州未来持久的竞争力会带来巨大影响。按照目前趋势发展,经过两三代之后,温州是不是仍能保持活力、智力、实力,非常堪忧。

当前的经济困难显示温州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转折时期。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提前到来,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过去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源无限消耗、环境无限消纳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要素投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现在温州人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以后,很多都到外地发展去了,温州就成了低小散企业的孵化器,甚至孵化的都不是本地企业,像瓯海发生的“8·5”爆燃事故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长此以往,温州经济将难以为继,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其基础就是人才。一方面要改变温州的环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营造亲商安商的环境,把流失的人才招回来,使本地的人才不再流失,同时要营造人才洼地,把全世界全国的人才吸引过来,从而保持新温州模式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二、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现在,温州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教育公共品供给不足,二是质量和水平不高。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义务教育是完全的公共品,基础教育是准公共品,政府具有不可推卸责任,但现在总体上投入还远远不足。二是体制封闭。不论是非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由于体制封闭,难以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及其有效竞争,也就无法提升办学效率,具体表现为公办和民办的二元结构及不公平竞争。三是管理体制滞后。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管办不分,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没有形成学校法人财产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四是学校内部运行体制改革不到位。整个办学体制机制、用人权、分配权改革不到位,包括在社会保障、人事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体制机制。

去年我们抓住国务院确定温州为民办学校改革试点的契机,出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体系,通过加快民办学校改革,倒逼公办学校改革,形成各种力量办学的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各种不同所有制学校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不同学校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应该说,民办教育改革是温州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但产生的效益不仅限于民办教育,对全社会的教育体制都会有巨大推动作用。接下去,最基本的就是公办和民办教师在身份上没有区别,只实行资格管理;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教师在学校之间的流动不会影响待遇;从过去政府办学校转变为政府花钱买服务,对于不同所有制举办的学校,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平等的生均经费拨款,从根本上打破公办和民办学校的二元结构。文件都已经发下去了,各县(市、区)也都在逐步推进,现在有些落实得比较到位,有些力度还不够。下步,一定要按照民办教育改革的政策体系,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三、着眼于对外开放和发挥民营优势,努力把温州打造成区域性高等教育基地和全国职业教育基地

教育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但就温州来说,在看到基础教育差距的同时,更要看到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差距,因为这方面的差距更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大。现在温州有912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6,而温州的教育人口占全省的1/5。但全省现有普通高校80所、在校生96万人,温州只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7.5万人,只占全省在校生的8%;全省有46所高职院校、在校生36万人,温州只有4所、在校生2.7万人,只占全省在校生的7.5%。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有巨大的外部性,会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发动机。像北京中关村有几十所高校,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大学,波士顿有哈佛和麻省,世界上具有美誉度的城市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而温州高等教育发展不要说超越,甚至离平均数都还差得很远。现在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6%,而新兴国家一般为50-60%,美国更是接近70%,所以高等教育应该还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坚持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推进、多路径发展,按照“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标准,实施“111”工程,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各县(市、区)要按照“1650”大都市的整体规划,确保在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至少办1所高职学校。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温州的竞争优势所在,应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个有更多教授和大学生的城市一定会比有更多农民工的城市要强,生活的宜居度、文化氛围和市民素质都会大大提升。最近宣传部发动全社会用一句话来描述温州,很多人谈的是“商”字。商是温州的特色之一,温州人以商闻名、商行天下,但温州的发展不只是靠商。古时温州是南蛮之地,但温州人“南而不蛮”,凭的就是教育的兴盛和文化的昌明。温州模式之所以能够天下闻名,是因为传承发展了永嘉学派的精髓,义利并重的文化基因根植在温州人的血液之中,形成“四千四万”和“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的力量,温州才有今天的发展和竞争力。温州需要资金资本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但更需要教育文化的提升。一座城市如果仅仅只靠“商”字、“钱”字,那一定没有未来。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只看到“商”字、“钱”字,而忽视这背后的那个“文”字,既愧对祖宗、也无颜见子孙,我们应该留给子孙的是精神、是文化。温州不能充满“铜钱味”,而要有更多的“书香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进各类教育发展是温州打造持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有长远的眼光,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事业来推进。

四、着眼于强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保障,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体现教育优先,特别是要强化土地、资金等保障,加大学校建设的工作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做大教育投资平台。各类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更新办学理念,丰富办学内涵,改进办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广大教师要以身立教、潜心育人,严谨笃学、自尊自律,争做受学生爱戴、让群众满意、受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事关转型发展,维系民生福祉,关乎未来希望。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育一流的人才,实现一流的发展,建设一流的城市。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凝心聚力、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教师节 大会上 市委书记 表彰 动员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