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溯源与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3-05 09:56:05 浏览: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它与建构主义理论、非线性自组织理论在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上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对于高校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能力;建构主义;非线性自组织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①

创新意识指创新主体内在追寻未知、解答自身困惑的一种自我心理驱动,它是创新主体在面对未知或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未知欲望。它是创新的始发地,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经验、实践、知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而发现新问题,并针对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新理论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又包括:发展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五种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把创新思维构建的新想法和新观念付诸实现,实现从观念到成果的能力。实践是检验和实现创新思维中所提出的新设想的唯一途径,也正是实践把创新思维与空想区别开来。

二、创新能力与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他认为人在认识现实的过程,现实对人产生一种新的认识的刺激,然后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这种刺激进行与原图式(原认识)对比,以此达到一种认知的平衡。当新的刺激无法与原图式匹配并同化,人就会创造或修改原图式,使新的图式与新的刺激匹配,从而达到认知的平衡,如此循环,以更新人的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个体以自身诉求为出发点,以工具为中介,主动积极的构建过程,其中有意义的认知学习更是复杂的、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发生着的情境脉络之中。

第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背景、原有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的一种简单积累,而是新的信息、认知与旧的信息、认识的冲突和刺激,引发个体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结构重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存储和利用,而是新旧信息之间的互融互动。

第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接收的新信息、新图式有主动的反应,即个体对新的未知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并积极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索和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由于求知的本能被激发,新的信息与问题在这种求知本能的驱动下,个体通过思考和动手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对学习者个体来说,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和发展。

第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体在新情境中必须懂得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学习,在进一步新的信息和经验的同时,提高学习者个体的思维水平,改变思维角度,从而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能过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从而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想象空间、直觉思维等能力。

第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当个体处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更能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发挥他们互动交流学习的能力,把原有的经验与新的信息结合,应用于实际情况,激发学习者个体对事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学到新的技能。

三、创新能力与非线性自组织

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是由普里高津等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等创立的协同学等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构成,并不是单一的理论。②但由于他们均是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它是一种自发的、无指令的、自主地组织、创造、演化,从无序中走向有序的过程,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非线性自组织理论。而我们根据创新能力的结构组成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特点是和自组织系统相契合的,因此,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无疑也可以用来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第一、开放性的创新能力培养

非线性自组织理论认为,从无序走向有序意味着其中系统熵的降低,而系统熵要降低必须从外界吸收负熵论,这就要求系统是开放的系统。③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要求大学生的个体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学习足够多的信息,以及接收各种信息源的刺激。这就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习系统是处于开放的状态——向科学、向书本、向师生间、向教室外、向社会开放,这样学习中的大学生个体才能吸收足够多的信息与刺激,从而在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减少系统的无序程度,最后从无序走向有序。

第二、非平衡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平衡状态是事物处于一种简单、低级、混乱的原始状态,无法产生自组织,而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非平衡的出现才能使系统由涨落或突变进入有序结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是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打破学习个体原来的旧观念和旧思想,通过新事物的呈现,新与旧发生冲突,然后通过个体的实践进一步调整验证新思想的正确性,最终使创新能力以一种全新有序的面貌出现。

第三、非线性元素作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与学生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而这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前期未曾预见和准备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中原定计划的随机变动;学生提出的问题;突然事件等。

第四、从混沌走向有序的创新能力培养

混沌理论里,事物发展的结果对过程中的条件有着异常的敏感,即结果与结论是不能被确定的,它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④但混沌理论同时也指出,只要把握其过程中的条件,结果是可预测的。

四、相关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应用

把建构主义理论、非线性自组织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高校以相关理论来指导教学,开拓、创新教学新思路,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第一、注重有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于学习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因素,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宥于最初的教学目的,而是把教学目的当作一种认知的框架,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探索和创新得到真正的科学认知。

第二、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性,把握好教学有序与无序的关系

在改变过去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新模式,在开放的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甚至结论也可以多样化,所有的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开放、多样的,是从简单、混乱、复杂的问题走向有序、高级、规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叶蓓.试论高校创新精神的培养[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10(3):69.

2. 李世海,高兆宏等.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李卫东.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分析[J].延安大学大学报,2006(4).

4. 游达明,陈凡兵.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业创新系统熵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21.

5. 蒋洪池.从混沌理论看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和无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3).

6. 陈兴德,覃红霞.试析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责难和改造[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① 李世海,高兆宏等.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② 李卫东.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分析[J].延安大学大学报,2006(4).

③ 游达明,陈凡兵.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业创新系统熵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21.

④ 蒋洪池.从混沌理论看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和无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3).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蒋震机电工程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溯源 创新能力 理论 大学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