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不同配伍、煎煮及服药后时间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3-15 08:20:04 浏览: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配伍、煎煮及服药后时间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以揭示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与其发汗作用的相关性。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A)组、麻黄(B)组、麻黄+桂枝(C)3组,空白组10只,给大鼠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他每组各40只,分别给大鼠灌服煎煮15 min或30 min的麻黄、麻黄+桂枝水煎液,于给药30 min或60 min时,观察大鼠后足趾肉垫汗腺着色点数和大鼠后足跖肉垫汗腺分泌量。 结果 (1)在给药液温度、室温相同的前提下,C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均明显多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煎煮30 min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明显好于煎煮15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服药30 min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明明显好于服药60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麻黄配伍桂枝,在煎煮30 min,灌药后30 min时发汗作用最显著。

[关键词] 麻黄;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大鼠足趾;发汗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98-02

麻黄源于《神农本草经》,为辛温解表药,具有很强的发汗散寒解表作用,世人皆知。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所含挥发油发汗作用强,起效较快,维持时间长[1]。麻黄的发汗作用是否会因配伍、煎煮时间以及服药后时间等因素而受影响,目前尚未见诸相关报道。本研究仅就其不同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对麻黄发汗作用进行了动物试验,旨在揭示麻黄发汗作用与其配伍、煎煮时间以及给药后时间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清洁级SD大鼠,90只,体重180~200 g,雌雄各半,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医动字04057号。

1.2 药物

麻黄、桂枝,均购自石家庄市乐仁堂药房。麻黄煎煮15 min药液:取麻黄50 g,加8倍量水,浸泡40 min,煮开锅后,文火煎煮15 min,纱布过滤取汁,加水5倍煎煮同前15 min,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 g/mL(相当每毫升含1 g生药)。麻黄煎煮30 min药液:取麻黄50 g,加8倍量水,浸泡40 min,煮开锅后,文火煎煮30 min,纱布过滤取汁,加水5倍煎煮同前30 min,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 g/mL(相当每毫升含1 g生药)。麻桂药液:取麻黄50 g,桂枝50 g,加8倍量水,浸泡30 min,煎煮方法及药液浓度同麻黄。

1.3 试剂与仪器

和田-高原氏试剂A液、B液。真空泵(SHB-ШA,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电子天平(万分之一)(METTLER TOLLEDO AE240)、自制集汗管、微距摄像机(Nikon)。

1.4 方法

SD大鼠试养1周后,随机分为A、B、C 3组,除空A组10只外,其他组各40只。实验条件为室温(25±1)℃,给药夜温度在(35±2)℃。B(煎煮15 min、30 min)、C(煎煮15 min、30 min)各组给药剂量3 g/200 g;A组给等体积加温在(35±2)℃的生理盐水。灌服一定温度的药液后分别在30 min、60 min时,参照李春香等[2]的观察方法,记录大鼠足跖部紫色着色点数目及汗液分泌量。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应用SPSS14.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LSD),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煎煮时间、配伍、服药后时间对大鼠足趾汗腺着色点数目及分泌量的影响。与A组相比,各给药组,不论煎煮30 min,还是15 min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数目及分泌量均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煎煮30 min组明显优于15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各组无论服药后30 min还是60 min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数目及分泌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30 min组较60 min组数目与分泌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各组大鼠足趾发汗情况明显好于同等条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麻黄源于《神农本草经》,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其味辛、苦性温,主入膀胱经,善开泄毛窍,发汗解表。麻黄发汗作用显著世人皆知。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所含挥发油、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尤其对高温环境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但不同的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等对麻黄的发汗作用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未见诸报道,故本实验主要从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等不同条件观察其发汗作用。

本研究主要观察大鼠后足趾肉垫发汗情况。因大鼠属于一般哺乳动物,其小汗腺主要分布于足底,即大鼠足趾肉垫部位[3],该处无鼠毛覆盖,且易于操作和观察。本研究分别采用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观察不同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目还是其汗腺分泌量,各煎煮30 min组明显优于15 min组;各灌药后30 min组明显优于60 min组。由此可见,C组煎煮30 min、灌药后30 min时,其发汗作用最显著。即麻黄发汗作用与其配伍、煎煮时间以及服药后时间因素具有相关性。同时提示即使具有发汗作用强的药物麻黄,若不能相须配伍、或煎煮时间不能保证有效成分大量被煎出、或超出服药后有效时间段(半衰期)等其作用也会降低,故使用中药,尤其是发汗中药,一定注意科学配伍、煎煮时间及服药后时间段,以使药力益彰。

笔者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麻黄药液在常温情况下给大鼠灌药,其发汗效果不理想,故根据《临床中药学》有关“发散风寒药宜热服”论点[4],选用给药温度在(35±2)℃,室温在(25±1)℃。观察发汗情况选取给药后15、30、60 min多个时间点。结果在15 min时其汗腺着色点不明显;30 min时汗腺着色明显显现,同时发汗量明显增加;但后随给药时间延长其汗腺着色点数及发汗量明显减少。故本研究选用给药后30 min和60 min两个时间点进行观察对比。解表药大多辛散易挥发,且含有挥发油,煎煮时间不宜太久,以免影响药效。故本实验选用煎煮15 min和30 min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同时本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影响发汗因素的调整,如药液温度、室内温度等,其实验结果与传统记载相吻合。所采用两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重复性好,且可相互验证。本实验旨在揭示麻黄发汗作用和配伍、煎煮时间、服药后时间的相关性,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在选用麻黄发汗时,应注意在给药20~30 min间避风寒,适当加衣盖被,以助发汗驱散病邪;同时也应预防外邪乘机入侵,加重病情,出现重感。麻黄与其他辛温解表药配伍,其发汗作用是否与上述结果相同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0-243.

[2] 李春香,陈进成,丁芳,等.桂枝与桂枝汤对大鼠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医杂志,2011,3,(6):515-516.

[3] 熊平,蒋灵芝,苗维纳.麻黄汤解表发汗的研究方法及临床运用[J].中医研究,2003,16(5):55.

[4]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60-61.

(收稿日期:2012-11-02)

相关热词搜索: 麻黄 发汗 配伍 服药 作用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