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金银花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3-26 08:24:18 浏览:

[摘要] 金银花为大宗传统中药材,为有效控制与提高其质量,本文总结概括了产地、种质、物候期、干燥方法等因素对其质量的影响,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金银花;质量;产地;种质;物候期;干燥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a)-0159-04

[Abstract] Flos Lonicera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is commonly and widely u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origin, germplasm, phenological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drying methods on the quality to control and improve its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Key words] Flos Lonicera; Quality; Origin; Germplasm; Phenological period; Drying methods

金银花又名二花、双花、银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等病症[1]。金银花主要含有机酸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成分[2-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保肝、止血、降血脂、降血糖、抗生育、解酒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菌痢、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高脂血症、肝炎、急性肠炎、各种皮肤病等40余种病症[8-16]。金银花种植范围广,在生产过程中其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和提高金银花药材质量,本文总结概括了产地、品种、物候期、干燥方法等因素对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

1 产地对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

药用植物体内的各种活性成分是植物为适应环境而合成与积累下来的。金银花植株适应性强,分布范围非常广,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不同产地因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不同会影响金银花植株体内活性成分合成、积累的发生与速率。辛华等[17]对11个产区金银花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绿原酸含量以山东平邑东阳产区最高,其次是河南密县产区,分别是广州产区的1.77、1.71倍,木犀草苷含量以河南安阳产区最高,其次是山东平邑东阳产区,分别广州产区的1.84、1.70倍。向曾旭等[18]对7个产地金银花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也进行了测定,结果河南、山东、江苏三大主产地金银花药材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5%、2.80%、2.46%,总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2.274%、1.82%、0.65%,显示出道地产区山东、河南的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远高于非道地产区江苏。此外,多项研究[19-25]也对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也都表明产地对金银花药材质量存在明显影响,道地产区山东、河南所产金银花药材不论是绿原酸含量还是木犀草苷含量均远高出非道地产区。

金银花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绿原酸和木犀草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但二者并不能代表金银花的全部药效。张重义等[26]对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测定了微量元素、绿原酸、总黄酮、环烯醚萜苷、常青藤皂苷元、齐墩果酸等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道地产区金银花药材中锶、铁含量高,铬、铅含量低,安全性较好;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含量较高,总黄酮、环烯醚萜苷、常青藤皂苷元、齐墩果酸含量也均高于非道地产区,但是非道地产区云南昆明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高于道地产区,山东日照地区的取样分析结果与此相似,这与两地具有较强紫外线辐射、利于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有关。张重义等[27]又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与土壤微量元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金银花药材中的微量元素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并无直接相关。有学者对金银花药材质量与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道地产区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区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结合生态因子推测,日照时数而不是土壤可能是其活性成分的决定因子[28]。

2 种质对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

金银花栽培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各产区均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品种。不同农家品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周凤琴等[28]和冉蓉等[29]对山东10个种质(小毛花、大毛花、小鸡爪、线花、红裤腿、大麻叶1、麻针、大鸡爪、大麻叶2、红梗子)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及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不同种质金银花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显著,绿原酸含量变化范围在1.01%~2.36%,木犀草苷含量变化范围在0.75%~0.221%,根据活性成分含量及金银花药材产量综合分析筛选出4种优良种质,即山东道地产区药农广泛种植的主流种质大毛花、小鸡爪花,以及产量较高、绿原酸、黄酮含量最高的线花及小毛花。杨敏丽等[30-31]对宁夏种植的匍匐形、巨形、树形金银花、大毛花及花王金银花等5种金银花的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明显,巨形和树形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分别为2.88%、2.80%,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其他品种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均不高于2.32%,匍匐形金银花最低,仅为2.10%;木犀草苷含量以匍匐形金银花最高,为0.0068%,其次是花王金银花,大毛花品种含量最低,仅为匍匐形金银花的0.39倍。金银花农家品种及栽培模式是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等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有优点,不能单纯以某种活性成分含量的高低来评价其优劣。树形和巨形金银花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通风透光,而绿原酸含量高低又和光照密切相关,因此其绿原酸含量较高。

3 物候期对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合成与积累是一个动态过程,可能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点其活性成分含量达到最大值,中药材品质会同时受到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节律和环境条件两方面的制约,因此采收时间不同就会造成金银花药材产量和质量产生差异。金银花植株花蕾的形成与开放时间为每年的5~9月,且表现出一定的分期性。朱小强等[32]对不同发育时期金银花绿原酸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随发育阶段逐步提高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含量不断降低,至银花期达到最低,仅为三青期的0.49倍。刘志阳[33]和刘晶等[34]也对不同花期金银花绿原酸及其他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均显示三青期花蕾绿原酸含量最高,二白期花蕾与其相近,其他各期花蕾或花绿原酸的总收率较低。随着发育程度的提高,金银花植株花蕾或花中挥发油的总收率不断提高,综合权衡,金银花以在二白期采收为宜。徐迎春等[35]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物候期采收的金银花产量和质量差异明显,第一茬花产量最高,约占全年总产量的56.9%,其后几茬花产量逐次降低,第二茬花产量占总产量的28.4%,三、四茬花的产量显著降低,分别为总产量的8.39%、6.48%。第一茬花绿原酸含量最高,为7.57%,其次逐渐降低,第三茬花降低至4.83%,仅为第一茬花的0.638倍,第四茬花稍有回升。金银花植株分茬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植株营养状况变化及花蕾数量不同而发生变化,植株不同茬次花期的持续时间逐渐缩短,一、二茬花期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6 d,三、四茬花期之间的间隔仅为9 d。因此,不论是从产量还是质量方面考虑,为确保总年度金银花药材的丰收,都需要对第一茬花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茬花处于早春至夏末期间,气温逐步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有利于金银花绿原酸的积累,第二、三茬花发育期处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降雨量大,不利于绿原酸的积累,第四茬花发育期处于秋季,气温回落,降雨量减少,因此绿原酸的含量稍微回升。

4 干燥方法对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

目前金银花干燥方法主要有晾晒、蒸晒、烘干、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等,根据金银花的品质和加工成本,各种干燥方法各有利弊。彭菊艳等[36]分别用蒸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晒干、冷冻干燥、烘干6种方法干燥加工大白期金银花,并对其内在品质及外观形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蒸后烘干样品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均最高,分别是烘干的2.23、2.31倍,其次是微波干燥。微波干燥、蒸后烘干和冷冻干燥所获得的金银花外观品质较好。高晓艳等[37]比较了微波杀青烘干、滚筒杀青烘干、烤房烘干、晒干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结果微波杀青、烘干法干燥的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最高,是晒干样品绿原酸含量的2.21倍,其次是滚筒杀青烘干法;木犀草苷含量以滚筒杀青干燥法最高,是烘干法的1.17倍,其次是微波杀青法。张继环等[38]比较了微波干燥、自然晒干、烘干、硫熏金银花中的木犀草苷含量,结果微波干燥金银花木犀草苷含量分别是烘干、晒干的1.29、1.38倍。包卫华[39]分别用直接干燥、蒸后晒干2种干燥方法处理金银花,结果其绿原酸含量分别为1.0%、5.7%,蒸后再干燥的金银花样品中绿原酸含量比直接干燥的样品高出5倍多。宋健等[40]用不同方法对金银花进行干燥处理,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及外观色泽均显示微波干燥法、杀青法、蒸后晒干法、真空干燥法优于烘干法、直接晒干、阴干法等。有研究证明,金银花在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会导致金银花颜色变劣、活性成分含量降低,且褐变程度与绿原酸的相关系数为0.975[41-45]。一般温度从0℃-55℃,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绿原酸含量不断降低,到55℃酶活性达到最大,到65℃开始突然下降,85℃多酚氧化酶快速变性,绿原酸氧化缩合受到限制,含量不再降低[46-49]。微波干燥、杀青、蒸法干燥均在短时间内快速升温、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绿原酸含量较高,真空干燥因氧气浓度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减轻酶促褐变的程度。缓慢升温干燥时,多酚氧化酶活性先增强后被灭活,因此金银花药材的色泽及绿原酸含量均逊于其他快速干燥方法。新鲜金银花中多酚氧化酶和酚类物质在细胞中呈区域分布,因此新鲜或低温干燥的金银花无褐变或有轻微的褐变现象。当受到外界机械损伤或其他因素影响时,细胞结构遭到破坏,酶类物质的分布区域被打破,褐变现象就会发生。金银花在烘干等干燥过程中,细胞内的水分向外扩散破坏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和酚类物质的区域分布被打破。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升温会促使细胞破坏程度加大,褐变现象加重。当细胞含水量较少时,温度对细胞结构影响降低,且酶的活性也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因此在干燥过程中可用程序升温法,即先用较低温度使金银花的水分含量降低至50%左右时,再提高干燥温度,一般是40℃热风干燥7 h,再用60℃热风干燥至恒重[45]。

5 小结

目前有关金银花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研究结果多不统一,某些结果出入很大,这与某些研究设计不合理有关。如在研究产地对金银花质量的影响时,有些研究者只是收集不同产区的商品金银花药材,至于种质状况、采收时间、干燥方法、小气候情况等均未交待清楚,而这些因素对金银花质量的影响均是非常大的,这势必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金银花产量与质量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关金银花质量控制的报道较多,但对活性成分代谢途径的研究较少,从代谢途径入手探讨影响金银花质量的因素,对于实现金银花质量的人工调控,确保“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生产目标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金银花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除解热抗炎外,还能抗氧化、抗生育等[11],国家现行药典仅以绿原酸与木犀草苷含量作为评价金银花药材质量的指标尚不全面、合理,建立一个运用多种指标全面评价金银花药材质量的技术体系仍是目前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2,412-413.

[2] 贺伟.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研究进展,2007,4(24):8-11.

[3] 王志天.金银花中3种有机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谱法定量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0,20(5):293-294.

[4] 张捷,谭生,建姜韧,等.金银花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医药,2004,3(1):8.

[5] 阮俊,黄永林.金银花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4,26(2):153.

[6] El-Sayed AM,Mitchell VJ,McLaren GF,et al. Attraction of New Zealand flower thrips,Thrips obscuratus,to cis-jasmone,a volatile identified from Japanese honeysuckle flowers [J]. J Chem Ecol,2009, 35(6):656-663.

[7] 刘琪.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45.

[8] 张志美,郭时金,付石军,等.金银花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6):89-91.

[9] 李珍,房方,陈建伟,等.金银花的药用价值及美容功效研究进展[J].海霞医药,2013,25(7):51-55.

[10] 包信通,郭承军,王峰.金银花对流感小鼠肺损伤保护作用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583-584.

[11] 庞瑞.金银花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5(3):77-80.

[12] 吴钉红,杨立伟,苏薇薇,等.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4,27(2):142.

[13] 王强,陈东辉,邓文龙,等.金银花提取物对血脂和血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3):40-42.

[14] 袁毅君,宋瑛.清热类中药的抗生育作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21(5):28.

[15] 关炳峰,谭军,周志娣.金银花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与其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0):127-129.

[16] Chun-Whan Choi,Hyun Ahung,Sam Sik Kang. Antioxidant constituents and a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 from flos lonicerae [J]. Arch Pharm Res,2007,30(1):1-7.

[17] 辛华,丰杰,程若敏,等.HPLC测定不同产地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樨草甘[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60-65.

[18] 向增旭,高山林,郭巧生.不同产地金银花种质资源化学成分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554-2557.

[19] 蔡清宇,郝特,李曼玲,等.7份不同产地金银花质量初步调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5):246-249.

[20] 李红霞,王雪芹,李振国,等.不同产地金银花与山银花主要成分含量的比较[J].中国药房,2011,22(31):2935-2938.

[21] 宋平顺,卫玉玲,陶耀武,等.不同产地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樨草甘含量的HPLC法测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31-35.

[22] 陈军,舒翔,余南才.中药金银花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160-161.

[23] 武煊,黎晓敏,熊仲良,等.山东和河南及重庆产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436-439.

[24] 张永忠,蒋宇涵,刘嵩.市售不同产区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医学信息,2013,26(2):346-349.

[25] 孙曙光,刘伟,徐倩,等.不同产地硫熏和烘干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669-672.

[26] 张重义,李萍,李会军,等.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金银花质量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86-789.

[27] 张重义,李萍,陈君,等.金银花道地与非道地产区土壤微量元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07-214.

[28] 周凤琴,冉蓉,李佳,等.山东10个不同种质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及其品质评价[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7):478-481.

[29] 冉蓉,孔庆悦,周凤琴,等.山东10个不同种质金银花中木樨草苷的含量测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753-756.

[30] 杨敏丽,郝凤霞,张林,等.不同品种的金银花及金银花的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含量的比较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6,25(增刊):122-123,126.

[31] 杨敏丽,王丽婷.金银花不同品种及不同部位木犀草素含量的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666-669.

[32] 朱小强,杨雄.金银花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5,(5):36-37.

[33] 刘志阳.金银花采收期的试验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0,(1):24-25.

[34] 刘晶,张燕丽,付起凤,等.金银花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28(3):49-50.

[35] 徐迎春,周凌云,张佳宝.金银花产量和质量的物候学分析[J].中药材,25(8):539-543.

[36] 彭菊艳,龚月桦,王俊儒,等.不同干燥技术对金银花药用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044-2050.

[37] 高晓艳,凌娅,萧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金银花中绿原酸、木樨草苷含量及指纹图谱比较[J].世界医学技术,2010,12(2):289-293.

[38] 张继环,王萍.不同加工方法对金银花中木樨草苷含量的影响研究[J].齐鲁药事,2011,30(11):653-655.

[39] 包卫华.不同产地加工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研究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05-1707.

[40] 宋健,张会敏,石俊英.金银花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杀青烘干干燥法[J].中药材,2008,31(4):489-490.

[41] 赵桂明.不同干燥方法对金银花质量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9):273.

[42] 齐红,盛华刚,张超.不同干燥技术对金银花质量的影响[J].药物研究,2010,14(19):36-37.

[43] 陈德经.干燥方法对金银花质量影响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1):277-280.

[44] 邢志霞,崔燕兵,刘伟.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硫熏和烘干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J].药品检验,2013,10(6):98-100.

[45] 候爽爽.金银花热风干燥过程中颜色劣变机理及抑制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1.

[46] 王丽霞,陆蒸,林启训,等.福云6号茶叶茶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1):213-215.

[47] 杨昌鹏,黄华梅.果蔬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的控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0):135-138.

[48] 郭友超.传热学原理在绿茶杀青技术的应用[J].茶叶通报,1982,(5):25-28.

(收稿日期:2014-04-06 本文编辑:张瑜杰)

相关热词搜索: 因素 质量 影响 分析 金银花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