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通识教育的规范化构想

发布时间: 2022-03-27 09:42:18 浏览: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高校通识教育要真正走向深入,而非流于形式,应该在规范化上下功夫。比如尽快建立各级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以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各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另外,高校通识教育在选课、上课、成绩评定等各个关键环节中,都需协调学校、教师及学生各个因素,方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通识教育;规范性;专门机构;关键环节

通识教育日益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在国内开展的通识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通识教育的规范化,以期为当下的通识教育提供一点有效的思路。

一、建立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笔者认为,建立各级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有着急切的必要性。在这方面,台湾教育界的做法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台湾主要大学都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作为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中心在大学成为一个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通识教育的独立教学研究单位,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提供人文与科技间的交流对话等。在修课规定上,许多大学要求人文与科学学院的学生应互相在对方领域修满一定的学分。授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讲座、研讨会、户外教学等。有些中心还出版了通识教育的刊物,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学,如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出版的“通识教育季刊”。随着网络发展,许多通识教育中心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不仅扩大自己的影响,也有利于进行同道交流,促进相互发展。这些做法,都可以成为我们建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的有益借鉴。笔者之所以主张建立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因为通识教育工作需要付出相当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才能有所成效。首先,通识教育开设的课程,一般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通识课程与核心课程。前者着重广博文雅知识的获得与涵养,后者则是选出学门中具有代表性的思考为重点,做充分深入的探究,进行科际整合式的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在对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领域可以共同思考、讨论、相互启发的“共同问题”的解决中整合不同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而这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统筹设计、规划一些核心课程并通过整合全校教师资源来进行。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鉴机制。建立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之后,可以有专门的人力及物力聘请专家学者组成通识教育评鉴小组,负责协调、规划办理相关评鉴事宜。鉴于大学院校为数众多、类型不一,可以先将大学按照类型分类,并针对各个不同类型学校的特色分别拟定评鉴办法,分期分批逐步实施评鉴。通过评鉴,一方面鼓励各大学重视通识教育的兴办,并积极树立自身通识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使各院校察知自身通识教育的问题,并增强改善问题的动机。再次,除了课堂讲授与讨论外,通识教育若能实施部分户外教学将大有裨益。比如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名胜古迹、艺术展览,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得到真切有益的熏陶。实施这部分教学也需要专门的机构、人员加以联络、引领。此外,还有诸多其他工作,如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都需要成立专门的分支机构予以负责。

二、规范通识教育的几个关键环节

高校通识教育实效的取得依赖于众多环节的有机统一。笔者试图从选课、上课、成绩评定等几个关键环节入手,探讨通识教育的可行性。高校的通识教育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并使之从中受益?这是一个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存在将各个院系的专业课直接拿来或者稍微稀释就端给学生的情况,这样通识教育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较之于一般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也不仅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知识的简单互补。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生命智能、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一个具备理想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将不只拥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批判思考,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对宇宙充满好奇,并知道如何进行探索。围绕这种核心精神,通识教育的课程应避免随意而开,而要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课程既不是各个领域的基本课程,也不是具穿透性的课程,只是推出来充数,结果误人子弟。在这方面,学校应通过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开课。只有吸引高水平的老师开课,才能避免通识教育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如果本校师资力量确实不够,那么建立区域性校际资源交流整合机制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区域性院校间成立联盟关系,以每个学校的课程发展特色为基础相互支援、互通有无。在选课环节中,学校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通识教育师生座谈会,借此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上课环节中,首先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在于对学生的启发。即使学生每上完一门课程对该领域能有全面的了解,但大学期间所修的几门通识课程,其所涵盖的人类知识范域何其有限,如何能穷尽知识领域?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启发上。其次,与此相联系的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传授方式比开什么内容的课更重要。教师怎么把广博、深厚、专业的学识用一种各个不同学科的学生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的授课老师准备太多资料,把通识课当成正式专业课在教,可是上通识课的学生很多都不是相关科系的人,所以就会听得吃力不易接受。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不仅使不同的学生都听得懂,还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觉得有收获。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需要不妨运用社会资源,多进行户外学习与实际的观摩。大学生未来都要走进社会,何不在校园时代,就能多与社会互动,吸取社会资源。在这点上,除了学生的自觉以外,更需要通识教育者适当安排课外活动以资鼓励。比如教戏剧欣赏的老师,不妨带领学生到戏剧院实实在在地看一出戏,或者请戏剧演员解说不同角色,相信会给学生很大的收获。在成绩评定这一环节中,关键是要解决所谓营养学分的问题。所谓营养学分,通常指一门课程可以轻松拿到学分:不点名,不考试,只有期中或期末报告。或是,考前给重点,考试背抄即过。总之四个字——混混就过。若有的老师平时上课不要求必到,学分很容易拿到,且学生成绩普遍高分,选课人数可能会很多。而那些认真严格的老师,则会令许多偷懒的学生望而却步,给老师的评价也往往不高。针对此现象,学校应要求任课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课程评分的严格性、公平性、实事求是。避免老师用高分讨好吸引学生,也避免课程成为学生不必上课、只参加考试、轻松过关混成绩的营养学分。通识教育工作者期望学生因通识教育而受到启发、陶冶,懂得思考、批判,而不再视其为可有可无的营养学分。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通识教育要真正走向深入,而非流于形式,应该在规范化上下功夫。比如尽快建立各级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以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各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另外,高校通识教育在选课、上课、成绩评定等各个关键环节中,都需协调学校、教师及学生各个因素,方能取得实效。

作者简介:刘丽霞,女,山东莱西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济南大学教研项目“大学文化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关系研究——以通识教育为研究视角”(JQ0805)及济南大学文学院教研项目“书院式经典阅读课程的建设构想”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构想 规范化 教育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