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白山黑水吟唱着大妃阿巴亥的命运悲歌

发布时间: 2022-04-09 09:48:02 浏览:

走进王波和他的《努尔哈赤后宫秘史》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吉林实力派作家王波最新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装帧精美、设计华丽、叙事宏阔大气的作品,于2012年8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后,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借这本书即将再版之际,我们来细细地欣赏一下这部历史大作所描绘的大清王朝龙兴初年风云跌宕的宫闱谜案。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以宏伟壮丽的历史事实为叙事基础,用娴熟劲道的笔法,精美的艺术呈现,精心地为我们描摹一场颇有沧桑韵味的宫廷权变,着力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女性艺术形象阿巴亥,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尤其可喜的是,作者还很知性地用现代人的阅读欣赏视角去考量,把历史风云的骤变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激情演绎了大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后阿巴亥在宫闱权争中悲情的历史结局。让我们从她善良多情并且短暂的一生经历里,真切地感受到她命运的悲喜和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作品语言质朴,文字流畅,故事情节波涌浪翻,人物情感起伏跌宕,犹如满清王朝建立初年的一幅活脱脱宫闱争斗凄美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从作品娓娓的述说里,感受到了极富张力的文学气场。

我对大东北了解不多,但此生却特别地期待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十年前我曾经到过沈阳、鞍山、丹东、大连等城市采访,仅此而已。说起来我对这块辽阔的黑土地的认知几乎都是来自于文学作品,恰好这两年读的文学作品多了,就时常勾起我对这里的一往情深。我特别欣赏迟子建、王波、李铁等一大批东北作者在作品中所带给我的对这片土地神奇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对这里人文情怀深情而恣意的展示。这些都使我在阅读《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时充满了一种很特别的情愫。

王波的这部作品就再一次地为我们讲述了辽阔无垠的东北大地上,那壮美无比的人文风情演绎,把广袤的白山黑水风光,把那段历史上很惨烈血腥的场景,把阿巴亥壮丽起伏的人生波折和悲壮情怀完美地进行了准确的描写,让我们阅读完作品后,内心里总是会弥漫着一种由衷的快慰。

王波出生于1963年5月,是吉林省吉林市人氏,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从1982年起,王波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一百五十余万字。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话剧《辅帅张作相传奇》,大型戏剧《玉碎香消》;中篇小说《丁香情雨》;纪实文学《铸就辉煌——杨靖宇将军的最后岁月》等。而这次我们所读到的他最新创作出版的大型长篇历史小说力作《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更是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峰,这一文学成就的取得,无疑使他在艰难的文学跋涉之路上迈出了无比坚实可喜的一步,我觉得这一点就特别地值得称道。

作品以冷峻的姿态再现历史

客观地说,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满清王朝的沿革和渐变过程是我们今天的受众所比较熟悉的了。我们现在从《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一书中读到的很多史实,此前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在浩如烟海的清宫小说和影视剧里有过反复的浏览观摩,有的场景和细节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但我这次阅读《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一书后,却依然有着一种全新的感受,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就要得益于这部小说成功的艺术创造了。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里面既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也饱含了作者难能可贵的文学追求,而且要写好这样题材的作品,自然要对浩繁的历史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样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作者的创作意志来说,必然也会是一个特别严峻的考验。而当我悉心地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才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努尔哈赤后宫秘史》这部小说的历史韵味,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满族所长期居住这一地区和阿巴亥这个人物的史料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早在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入关,统一了全国,从此满清王朝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

“白山黑水”是满族的发祥地。到了大清王朝的极盛时期,其疆域之盛,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随着土地的大片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广为推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轮廓大致形成。在农业飞快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辽阳、锦州、吉林乌拉、宁安等一大批较为繁华的经济中心。清朝统治者一直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多次借口要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采取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而本书中所着力塑造的历史人物阿巴亥,更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去关注的一个人物。乌喇那拉·阿巴亥(1590年-1626年),系海西女真乌拉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贝勒满泰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刚满十二岁的阿巴亥就在其叔父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来到赫图阿拉,嫁给了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两年之后,她又被册封为大福晋、皇后。天命十一年(1626年 )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于叆鸡堡。八月十二日卯时,三十七岁的阿巴亥莫名其妙地被逼殉葬,她死亡的时间距努尔哈赤去世还不到一天。随后,她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于福陵。

阿巴亥的三个亲生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大清朝入主中原、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了清史上名震华夏的风云人物。那么,有人会问: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为什么会为其殉葬呢。这就是个谜,最后就演变成为了一个难解的清史谜案。

原本只是一段尘封了许久的历史,到了今天已然是成为了过眼云烟,而人们对它的种种猜测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辽阔的东北大地几经更替,岁月流转,但没有人能够解开这个谜。只有山河依旧,往事不再,喧嚣的灯红酒绿、繁杂的红尘滚滚,都俨然匆匆而过,只有那高高的长白山挺立静默,清清的松花江水悄无声息地一直东流……应该说这一段历史脉络还比较清晰,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段历史的诡异,才给作者留下了去发挥文学想象的空间吧。历史的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也为作者在本书中所有的文学构思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显然作者也是对这段历史了然于心的,同时他也从历史的缝隙中去寻觅到了施展创作才情的突破口。

艰辛备尝的创作道路

王波在架构这部长篇小说时,非常刻意地从历史的发展渐变过程中,去寻求文学创作的不竭泉流。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数年间翻阅了大量的史书,研究了非常翔实的史料。

据作者介绍,他曾经多次游览满族民居所在地,实地采访故事情节延展中所描摹的名胜古迹,试图从那些默默无声的残存遗迹里找寻到当年惊心动魄争斗的一些蛛丝马迹。为此,作者曾长期多次深入长白山地区,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里吸取营养,并多次访问了相关的古文化遗址,在民间做了大量的调查、记录和研究。作者所下的这些工夫,都为该作品增加了极其真实的历史厚度和可触摸性。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土生土长在长白山的人,王波对长白山、松花江畔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因果不仅有着无限的好奇,也充满了深深的眷念。所以,我们能够从他的小说中读到那些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的民歌和俚语。他把当地民俗民风温婉叙述,把长白山的冷峻旖旎,松花江的悠远甘美,狩猎民族的英勇剽悍囊括于胸,缓缓地流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我感知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对人性倾轧的无奈,也读出了阿巴亥绝望时的那种孤苦的心态。作者的淋漓尽致刻画,牵引着我会抑制不住地跟随着他的叙述通道,走进努尔哈赤率领众八旗女真军士厮杀的疆场,走进他统一女真各部,割据辽东,建立大金的那个久远年代。

我们都知道,满族的人文精神特征及内核是相当强健的,这个民族曾经以游牧为生,他们有着强健身体,性格豪放,秉性彪悍,敢作敢为,这一点我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也有过特别舒意的描写。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阅读《努尔哈赤后宫秘史》,就一定迈不开清太祖努尔哈赤那一生的辉煌业绩和他骄傲无比的戎马生涯,正是由于他走南闯北的历练和多年孜孜以求的血拼,才奠定了这个朝代迅速崛起,迅速地傲然挺立与世,但关于他的传位就众说纷纭了。传说中的努尔哈赤本来要把帝位传给多尔衮的消息不见得完全可信,后世的学者大多都倾向于努尔哈赤曾经考虑最有可能的就是传位给老大褚英和老二代善,可以见到的史料中皇太极与代善之间的争斗是最为激烈的了。多尔衮能征善战,也为清王朝后来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当时,多尔衮在努尔哈赤心里的地位还是远远不够稳定的,而且当时满清朝廷的实力也不够强大,这一点我们今天还可以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逼迫殉葬的事件里看得出某些端倪。因为在当时,他们母子俩其实还没有什么夺嫡的实力,最后才是皇太极在这场波诡云谲的争斗中占据了上风,赢得了最后胜利。

史料扑朔迷离对于文学家来说,是一个即好也不好的客观存在,不好的一面是具体的史料很难确切地找寻到努尔哈赤的传位真诏,因此对创作的把控相对就要难得多。但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必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着非常宽广而悠远的想像空间,使得作者的创作才情不再受到历史事件的束缚,老道的王波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契机。

作者很巧妙地把这一被后人难以知晓的谜构思成了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有了很强的可读要素。作者凭借着自己已经具备的相当成熟的创作理念,在创作本部作品时有意识地规避了许多历史情景的纠缠,用文学的意象手法避开了繁琐的人事更迭描写,把刻画的重心紧密地附着到阿巴亥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在她那悲情而又短暂的生命上做足了文章。

我们多少有些了解封建制度下的大金国,妃嫔殉葬原本不足为奇,但以大妃身份、况且三位阿哥还年幼的情形下就去殉葬却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了阿巴亥的命运充满传奇色彩和悲剧性,她在努尔哈赤的犀利、专横与宠爱中,在储君之争的汹涌暗潮里,做到了审时度势,步步为营,她巧妙地周旋于众贝勒与妃嫔之间,不动声色地为自己的爱子谋划储君之位。然而,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在瞬息万变的权谋争斗中,猛虎终究难抵群狼,面对生死攸关的最后时刻,在抗争无果的悲愤之中,阿巴亥的母性自然而然地超越了一切,她拼尽全力为了保护她的儿子,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强加于她的死。作品中的一代大妃,一个聪颖美丽、卓尔不群的女人,因为舐犊之情的母爱,多年周旋于汗位的角逐中,在权利、欲望的激流里,起伏、挣扎,最终还是被残酷地吞噬。

作者为我们勾画的意境卓然呈现:面对荣华,面对权位,面对利益的诱惑,人们往往都会扭曲了自己的人性,失去本真最为珍贵的东西,而当这一切皆成为过眼云烟时,只有高尚的人性、母爱才是最为永恒的。我觉得,这才是这部作品最能够感动我的地方。作品很充分地展现出了人性自身的优点与缺陷,理性地回归到了艺术的真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所能够接受到气场的一部文学作品。

作品的艺术成就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一部历史题材作品,作者在创作这部叙事宏大、场面壮阔的作品时,与时俱进地考虑到了当下读者的阅读趣味,让我们在即能够感受到当年的历史氛围,同时又能够欣赏到艺术的本质,我觉得这是这部作品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的关键。

作者在写作中有着匠心独运的文学构思,他着眼于用现代的人文情怀和文学视角去解读那段我们相对较为陌生的历史片段,让我们阅读起来有一种很凄美的悲壮色彩。作品还为我们的悠古之思提供了一个异常广阔的飘飞空间,因而整部作品就有了很强烈的艺术张力。既让作品的演进脉络畅通无阻,又很雅致地凸显出了阿巴亥的柔美、多情和善良。这样的女人天性,即便是我们今天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会感觉到特别舒服,同时还充满了欣赏的意趣。

作品中还描写了大量的权争情节,特别是把皇太极的登基过程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我们看到,在诡异的权术面前,单纯、生死、存亡、权力、炫耀、亲情、计谋等等,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都被作者很好地展示出来,这就增加了这部历史小说的感人魅力。

作品对阿巴亥的刻画更是到位,从她还是一位天真烂漫的满族格格开始写起,在作者舒意而张扬的娓娓叙述中,写到了她入选为汗王努尔哈赤的大妃,再写到她成为三个孩子母亲;最后,在努尔哈赤命丧沙场后,作者更是浓墨重彩地揭示了她处心积虑地为多尔衮争夺汗位宣告失败的心路历程。最后一直写到她为了保护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的性命,不得已用自己的年轻的生命为努尔哈赤殉葬的悲壮结局,作者这样的构思使我对这位人物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肃然起敬。

作品很善于用细节描写来烘托主题,一开篇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韵味。美丽纯洁的乌拉公主——阿巴亥,还在她懵懂的十二岁时就嫁给努尔哈赤,作品很传神地讲述到“阿巴亥哭得满脸泪痕,她还弄不懂什么叫出嫁,什么叫婚礼,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努尔哈赤的小福晋。” 作者把她作为妻子、母亲的个人韵味写得特别地充分,也特别自然。

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大量的满族语、东北方言、民间谚语,满族的民俗、民歌、民间故事、长白山风光、满族狩猎等细节展示,这些描写,既增加了该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也使我们今天能够很理性地触摸到那个有血有肉的历史片段。

但我更看重作品中所展示出的风物、人情,以及为了衬托故事情节而铺排的很多叙述场面,全篇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奇的民间传说。作者把这些元素巧妙地嵌入作品中,使本书增色不少。该部作品的语言相当流畅自然,情节的延展和场面的描写晓畅明白,刻画的人物也鲜活多姿,这些元素都保障了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性。

〔责任编辑 丛黎明〕

相关热词搜索: 白山黑水 悲歌 吟唱 命运 着大妃阿巴亥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