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音乐与心理的交融

发布时间: 2022-04-09 10:10:18 浏览:

2011年7月,北京紫玉饭店迎来了音乐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两个学术研讨会。8—10日,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一百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就音乐与心理的交叉学科展开学术的碰撞、交流。举办方中国音乐心理学会是中国音协下属的二级学会,于2002年成立并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召开第一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其后每三年召开一次,继第二届在星海音乐学院和第三届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后,今年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第四届研讨会。11—14日,由亚太音乐认知科学学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认知科学大会(The 4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the Cognitive Sciences of Music)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该领域专家学者百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上,音乐知觉与认知国际联合会于1989年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国际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在三大地区(亚太、美洲、欧洲)交替举办。亚太音乐认知科学学会(APSCOM)成立于2000年,自成立以来已开过三次会议,第一届在日本,第二届在韩国,第三届在日本,本届学术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

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会议亮点之一:专家报告与分组研讨相结合,“小心理”纳入“大心理”。国内会议围绕“音乐”与“心理”的交融主题,以主会场专家报告,三个分会场专题论文宣讲的形式,展开音乐心理学的跨学科研讨。会议由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会长、星海音乐学院的罗小平教授主持。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林崇德作了《中国心理学的现状》学术报告。林教授从大心理学的范畴给代表们介绍了我国心理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对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热情洋溢地邀请中国音乐心理学会纳入中国心理学会的分支,使音乐心理学学科研究依托和汲取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更为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获取新的屈伸张力和活动平台。以大心理学的视阈构建音乐心理学学科体系成为本届学会的亮点。

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作了《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运动过程》的学术报告。报告以四部音乐欣赏著作——黄自《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对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阶段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比较,以“再论”为题提出了音乐欣赏与心理运动过程的新认识,引发与会代表热烈提问。张前教授提出音乐欣赏过程是对音乐的审美感性体验,但是音乐本体的理性认识因素也是必不可少;音乐欣赏方式具有多样性,而在更多情况下是对音乐的综合、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关于音乐欣赏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一个层次,即音响感知和情绪感受阶段、情感体验的内在心理发展阶段和对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阶段,虽因欣赏者和欣赏方式不同,从欣赏规律来说,欣赏阶段的划分还是有助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渐达到音乐欣赏的更高层次。

星海音乐学院罗小平教授的报告《老年精神音乐学(Psychogeromusicology)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分析了老年精神音乐学这一新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优势和问题,讲述了对“夕阳人“的研究是“朝阳事”的意义,提出了该学科领域一些开拓性的研究问题。首都师大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的报告《音乐心理与行为动力学研究——训练模型与案例研究》,从人的表现本能欲望和内在心理动力成因出发,以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音乐治疗的不同情境背景,以实验设计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了音乐心理与行为动力训练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意义。

亮点之二:以学科研究模式纳入问题研究模式,渗透音乐学其他学科领域跨学科研究。音乐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学科体系构建方面还不成熟,本届会议从研究导向上由传统的学科研究模式纳入问题研究模式,由“宏观叙事”引入“小型叙事”,注重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音乐治疗学、音乐科技学等音乐学领域姊妹学科的交叉研究。由此认识到,音乐心理学还应该与大心理学领域交叉融合,从而获得多学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更加有助于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就读于德国马丁·路德哈勒-威腾堡大学的蒋聪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的李小诺、杨燕宜,在音乐认知心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作了专题论文报告。杜丽丽《音乐治疗中的意向性研究》探讨了音乐心理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陈泽铭《让联觉飞——儿童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分解组合法》,做出了音乐心理理论研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探索。蒋存梅《以汉语为母语失歌症者对音乐音高的加工》,以俗称“五音不全者”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对音高的掌握展开音乐心理方面的探究。张璇的论文《不同类型音乐的放松效果及生理唤醒对比》以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了都市压力人群减压的音乐心理研究,引起代表的热议和讨论。

亮点之三:放低学术架子,锻炼学科新人。本届研讨会没有“摆学术架子”,把研究讨论提升到专家层面的学术论坛,而是广纳音乐心理学科新人。来自国内九所音乐学院和许多综合类、师范类大学音乐或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甚至本专业的本科生也积极参会,提交论文,研讨提问。积极投身本学科的年轻一代,给音乐心理学持续研究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本届名誉会长张前教授高兴地连声夸好,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后学可畏,本学科发展有望”。武汉音乐学院研一硕士生范肖洁带来了研究论文《关于艺术院校器乐学生音乐兴趣的调查报告》参会宣读。首都师大音乐学院研一的郭猛、王夏菲、徐艺等同学提交的论文,分别在环境影响对音乐心理能力和音乐心理的情感因素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还有一些本科生就自己所学专业也积极提问,在学术的交流中提高自己。

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认知科学大会

国内对音乐认知科学的研究尚少,本届学术会议在中国的首次召开,对音乐知觉与认知的研究开拓了国际视野,为中国音乐认知科学走向世界构架起沟通的桥梁。

音乐认知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兼具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性应用的音乐心理学科。现代认知心理学是西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转向,受其影响,传统的音乐心理学研究逐步渗透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如数学、物理学、实验学,音响学、语言学、生理学、脑科学、神经学、信息科学与音乐的结合。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音乐组织纷纷采用了“音乐认知”和“音乐知觉与认知学会”的称谓。研究者们将音乐学、心理学、生理学、神经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相融合,越来越多地把普通认知过程的研究结果运用于音乐知觉和认知领域。

本届会议,专家报告和专题讨论分别在音乐与心理的关系方面展开音乐认知与心理机制的跨学科探究。来自日本的学者就日本流行音乐的情绪维度、声音强度与共鸣激发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还有学者从小提琴专业演奏者演奏颤音时左手手指力度的研究、军鼓表演动作的情绪因素等音乐与心理情绪的问题研究入手,探索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完成音乐认知的心理情绪效应。韩国的学者在音乐与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探索了音乐人士与非音乐人士对音乐句法的生物磁反应特点、音乐情绪感知的脑机制研究、大脑对两个同时发生的复合音的加工机制;对于音乐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从认知神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训练对数学能力的影响等。还有许多学者,如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研究者们,从音乐与认知、语言、记忆、运动、文化和健康的联系角度,以实际问题的模式展开了研讨,如对音乐短时记忆形成的本体因素与音乐偏好发生的认知心理的联系展开研究。对音乐认知的研究,借鉴认知心理学通用的方法,广泛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人们在获取音乐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中,对音乐本体因素的知觉、记忆,大脑对音乐要素的加工过程以计算机模式呈现出来,如“听觉分析神经模型”、“音乐知觉的线性模型”等。

国际会议为我国音乐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与刚刚闭幕的国内会议形成学术上的纵深交叉研究,对促进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韩忠岭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相关热词搜索: 交融 心理 音乐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