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

发布时间: 2022-04-13 08:36:08 浏览: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便应运而生。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但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却发现有些选修课教学迈入了一种“迷途”。这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损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害于学习长效机制的形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认真反思,找准根由,调整思路,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科学创新,探索高效选修课。

一、抓住核心课程,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稳步提升

1. 以基础与均衡为指向选择核心课程

语文能力和素养均衡发展,打下全面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必要张力。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也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和能力,靠课内,更要靠课外,从而逐步建立起在语文学习方面个性发展的金字塔。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不仅从小学习莎士比亚、歌德和狄更斯的作品,还努力学习天文、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学会了一手娴熟的金工技术,他努力在自己脑中堆砌知识金字塔,这使他后来在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创立量子理论。他因此成为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基于基础和均衡,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张力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落脚点。因此,选修课教学中要抓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这些内容一定要保证开足、开好。如:对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论语〉选读》等;对学生的现代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文章写作与修改》。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 “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

面对高中语文现行的十五本选修教材,我们就应当改变教材观,要让新教材的理念、内容、篇幅、难易程度去适应教师与学生,而不是强迫教师与学生去适应新教材,要树立“教材是一种服务”的意识。面对教材,我们就必须要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提取澄清而新鲜的活水,给我们的教学增色生辉。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

“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学情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只有36个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

“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合”,就是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比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

“立”,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古代诗歌欣赏》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也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专题编排,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

二、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发展

1. 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主体性”更高,“自主性”更强,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语文选修课首选的教学方式。从选修课的设计思路看,语文选修课的五个参考系列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深广的空间,学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课题。例如,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阅读文化论著,关注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专题研讨,等等。此外,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授课方式的确定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又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选择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否强调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是验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把握的重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演讲式等都可作为学习过程与方法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采用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JP2〗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阔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 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课标”用学分来描述学生选修的“业绩”,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学分10分的前提下,鼓励并建议学生从五个系列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而且给予那些爱好语文,希望进一步发展其语文特长的学生以拓展、深造的空间,他们可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获得6学分,总共可获24学分。学生不仅因模块设置而获得了更大的选修自由,而且在获得基本学分后还可获得最高学分。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要“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评价应注重过程,突出考查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有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大学选修课程所具有的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如果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当成一个人来看,那么她无疑是一个三四岁的儿童,她要走的路还长,她可以自叹“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还刚刚开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目前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也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相关热词搜索: 迷途 选修 高中语文 课教学 走出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