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9-05-3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BOA150031)
【作者简介】 焦彦平(1993-),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和老解放区教育史。*【通讯作者】 栗洪武(1956-),男,陕西榆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老解放区教育史和高等教育学。
【摘 要】王通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隋代大儒,为了推行自己的王道政治和培养治国济民的佐治人才,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尤其在知识观方面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最主要、最具特色地体现在:在因志、因情、因时、因人分科而教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指导下,摒弃传统的章句义疏、名物训诂的教学方法,采用问对与启发相结合以及知之、行之、安之相耦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经世致用的目的。结合新时代的国情、教情,理性地反思其教学原则和合理地镜鉴其教学方法,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新时代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 文中子;知识观;教学活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6-0055-06
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河东郡龙门(今山西运城)人。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隋代大儒,通过文中子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确实造就了一批经世治国的人才。如《旧唐书》中对魏征有段赞语:“曾闻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对应,凡数十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性,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1】此外,房玄龄等人辅助唐太宗达成贞观之治,唐太宗曾说:“贞观以前,从我定平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2】魏征、房玄龄都是文中子的弟子,其才能与老师的培养密切相关,所用的治国之术都是文中子教给他们的所谓“王道”。因此,研究文中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探微贞观盛世的一些人才原因,还可以为当代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镜鉴价值。
1 由因志、因情、因时、因人分科而教所构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4个字并非孔子明确提出,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概括,即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但孔子不仅首创了这一教学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充分加以运用。文中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原则,其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可以说是因志而教、因情而教、因时而教进而达到因人分科而教的一个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
1.1 了解学生的志向,因志而教
所谓“志”,是一种意向活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理想,是激励个体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因此,了解学生的志向并且让学生言志和立志是学习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孔子一贯强调“志于学”“志于道”,孟子也明确提出“立志”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3】,文中子继承了这种言志和立志的思想,“陈叔达谓子曰:‘吾视夫子之道,何其早成也?’子曰:‘通于道有志焉,又焉取乎早成耶?’”【4】当陈叔达问文中子的学说何时可早日成功,文中子认为只要有志于发扬先王正道,又为什么要早成呢?可见文中子发扬先王正道的志向是何等的坚定、何等的持久、何等的坚韧。文中子还利用学生聚集在一起的机会,让学生各言其志。“子观田。魏征、杜淹、董常至。子曰:‘各言志乎?’征曰:‘愿事明王,进思进忠,退思补过。’淹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常也无事于出处。’子曰:‘大哉,吾与常也。’”【4】这其中董常至所言的志向与当时文中子的心境最符合,因而文中子对其大加赞赏。文中子在了解了学生的志向之后,采取因志而教的方法。文中子得知魏征的志向是侍从明君,在朝堂上尽忠尽职,知无不言;在家中思考君王的过失,尽力补救。文中子趁机鼓励魏征:“古之明王讵能无过,从谏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君失于上则臣补于下,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此王道所以不跌也。取泰于否,易昏以明,非谏孰能臻乎?”【4】这种因志而教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理想、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持久性,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情而教
所谓个性特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性格差异,而性格差异又是个别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个别差异是指人们之间稳定的心理特征差别,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它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文中子在充分掌握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因情而教。首先,文中子承认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可与共乐,未可与共忧”,有的“可与共忧,未可与共乐”【4】,这说明每个人的个性是自己所独有且与众不同的;其次,文中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和调查研究。所谓“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4】。通过观察这种方式,文中子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文中子对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了如指掌、了然于胸,而且还能如数家珍。文中子说:“义也,清而庄;靖也,惠而断;威也,和而博;收也,旷而肃;琼也,明而毅;淹也,诚而厉;玄龄,志而密;征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达,简而正。”【4】;再次,在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文中子还进一步将其细化至生活中和实践中。如“子谓姚义可与友久要不忘;贾琼可与行事临难不变;薛收可与事君仁而不佞;董常可与出处介如也。”【4】当有人谈到姚义交友广泛时,文中子说“广而不滥,又所以为能也”【4】。这些都充分说明文中子不仅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一些个性表征,而且更深入地挖掘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复次,文中子也看到了学生虽然个性不同,但现在还未达到“成人”的条件,还需要继续完备和提高。文中子说这些学生“若逢其时,不减卿相,然礼乐则未备。”【4】又言“姚义之辩,李靖之智,贾琼、魏征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可以成人矣。”【4】;最后,文中子依据所掌握的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因情而教。文中子的学生王孝逸曾对其诉说:“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4】,文中子在了解到王孝逸这个好利的缺点后,随之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4】又如,当发现董常有些懒惰時,文中子对董常说“我未见勤者矣。盖有焉,我未之见也。”【4】教育董常应该克服惰性,以勤奋而勉之。
相关热词搜索: 文中 审视 原则 方法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