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6篇)

发布时间: 2024-02-19 09:32:03 浏览:

篇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转型

  作者:梁冬冬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2期

  【摘要】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我国近代思想政治的发展状况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的,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将思想家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史研究的主线,将救亡图存当做是研究的主体,将社会和谐看做是整个研究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史的发展有较全面的掌握。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史;救亡图存;社会和谐

  一、思想家研究是主线

  近代中国的发展饱受风霜,不仅要受到西方列强的打击,同时还在救亡图存的思想推动下,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近代化,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将思想家研究作为主要研究线索,继而引发其多种社会热潮,对救亡图存的过程进行探索,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围绕着局势的不断变化,逐步展露出发展的头角,开始登台亮相,成为我国近代思想政治发展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最早在资本主义领域中对救亡图存道路进行探索的思想家是冯桂芬,郑观应以及马建忠等看做是中坚力量,通过中西对比,将学习的目光放在了西方民主制度上以及工商经济上。

  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进行较量的过程中,以失败告终,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走向何处成为我国知识分子所思考的问题。中国的近代政治思想史在沿着探索的道路,从地主阶层的开明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民族资产阶级推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马克思主义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带领着人民逐步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也有了新希望。

  二、救亡图存是研究的主题

  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来说,救亡图存是主题,就像是一条主线将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思想链接在一起,成为近代我国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五四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封建思想的闸门打开了,继而开启了系统、全面的新时代,在最近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使得救亡图存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史学习的主题,在整个过程中,虽然落后以及倒退的思想在不断干扰,可是历史前进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纵观历史,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之前,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将希望放在对西方科技学习方面,开始逐步朝着救亡图存的目的迈进,五四运动的出现,给中国的发展历史带来了希望,陈独秀以及李大钊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触,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为救亡图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毛主席看来,无产阶级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先锋,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民族独立以及自强的道路,这样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顺应百

篇二: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篇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AL—2)

  导言

  一、政治思想释义

  1、政治的三层含义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B、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的表现形式

  C、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思想,指观念、主张和理论形态

  3、政治思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政治斗争,它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阶级或集团对国家政权的态度

  二、近现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1、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中国往何处去,提出不同的求国、治国方案

  2、1840年到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各个阶级的国家理论、治国方案、政治观点与主张、各种社会思潮与影响,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特点与规律

  3、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A、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

  B、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

  C、思想体系兼容性

  D、思想方法的应用性

  三、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1、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

  2、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

  3、思想体系兼容性

  4、思想方法的应用性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

  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儒家思想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个人道德修养是建筑理想生活与政治的基础,个人道德是为构建理想社会而奋斗,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合乎伦理原则的社会秩序

  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即将天人格化,并提出性三品说,初步完成了儒学适应君权与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体系

  3、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学传入

  4、唐朝儒释道开始合流

  5、在两宋时期,在二程、周敦颐、朱熹的努力下,三脚三成合流,提出了天理君权论,即认为世界

  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理,世间的一切都是这个理的投影;认为理有对立性,即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但对立并不并立,因此要求人存天理去人欲;强调修身养性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

  1、经的本义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代称,对经的研究称为经学,后因孔子对经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又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的统称

  2、不同时期经的内容

  A、西汉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B、东汉的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

  C、唐朝的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宋朝的十三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

  3、中国学术发展的七个阶段

  A、先秦诸子百家

  B、两汉的儒学

  C、魏晋的玄学

  D、南北朝隋唐的佛学

  E、宋明的理学

  F、清朝的汉学

  G、现在的新学

  4、清朝学术转向的标志——提出批评弊政,改革现状,反对妥协,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

  一、改革派的形成

  1、阶级斗争的加深是促使改革派形成的客观条件

  2、清王朝日益腐朽的统治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壮大了改革派的队伍

  二、改革派的政治主张

  1、批评封建弊政,要求进行改革,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他主张重人才,变科考,重臣威

  2、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他主张严禁鸦片,团结御侮,抗俄守边

  3、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魏源

  三、改革派的评价以及历史地位

  1、与顽固派的比较

  A、对西方的认识上,二者都比较模糊,但改革派头脑清醒,开眼看世界,虚心向西方学习

  B、在禁烟与抗战上,改革派态度坚决,措施得当

  C、在对待人民的立场上,虽然二者都是统治集团,但改革派却认为民为国之根本,民心可用,可利用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

  D、在国内政治主张上,抨击弊政,揭露危机,要求改革

  2、评价

  A、首开风气,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

  B、思想启蒙,唤起觉醒,放眼看世界

  C、掀开近现代民族革命的序幕,部分反映了近代历史的主题

  3、历史地位

  A、爱国主义的思想家

  B、地主阶级的补天派

  C、学习西方的首创者

  D、近代史上第一批民族英雄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

  一、洪秀全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

  1、利用一神教打击中国的多神理论,同时树立自己的形象

  2、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3、天堂改为地上天国的思想

  4、洪秀全对此的作用

  A、利用宗教的形式掩护自己,蒙蔽敌人

  B、利用宗教教义发动组织群众

  C、利用宗教的戒律仪式以严格纪律,增强内部的凝聚力

  D、对现实的抗议

  二、拜上帝教的局限

  1、一神论的教义的排他性违背了中国民众传统文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内部统一,也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阶层加入反清行列

  2、宣传上帝的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主宰性,抹杀人的作用,这既束缚了人积极性,又使其领导人思想僵化,无所作为

  3、神学具有虚伪性,它成为领导集团争权的合法外衣

  4、神学具有虚伪性,它只许诺美好的未来,但却无法解决人世间现实的矛盾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A、1853年颁布,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a、土地国有,平分土地

  b、建立圣库制

  c、实行乡官制

  d、提出男女平等

  B、革命性

  a、是历代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c、向农民展示了美好的未来,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C、落后性

  a、主观空想性

  b、生产与分配的脱节

  c、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d、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2、《资政新篇》

  A、无土地问题的主张,不适合农民的口味

  B、因天平天国后期内部离心倾向严重,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贯彻

  C、太平天国后期战事频繁,无暇顾及

  D、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四、思想评价——发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既有以往农民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

  洋务派的政治思想

  一、洋务派的形成

  1、洋务,亦称夷务,初指禁烟、海防等,后指对外事物以及从外洋来的事物,由夷转洋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其性质属于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洋务派的简况

  A、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一部分——辛酉政变,湘淮两系

  a、湘淮讲经世致用

  b、大多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抱负,了解民间疾苦

  c、来自阶级斗争比较激烈地区,非常精明能干

  d、敏感性,对政治嗅觉将

  e、大多靠办团练起家

  B、镇压农民革命的产物

  C、也是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产物,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中外“和好而形成的二、洋务派的主张与评价

  1、自强、求富主张。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以对内为主,兼有对外;封建性、垄断性极强;由效果上看最后都失败了,既未强也未富。

  2、力保和局的外交思想

  A、抵抗招祸论

  B、以夷制夷论

  C、民不可峙论

  3、中体西用思想。是在师夷思想下产生的,求其用而遗其体,以中学包罗西学,不可以以西学驾凌中学;改良派首倡,打开了中国文化缺口,引进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中体西用的内涵开始不断变化;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以资本主义之花接封建主义之木;当人们要求冲破禁锢学习西方时,这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人们要求冲破旧体时又起了阻碍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改良思想

  1、改良是以一种量变的方式达到社会的改变,通常是由上而下的非暴力表现的2、列强入侵时,顽固守旧时要求变革;革命与反革命尖锐对立时;新政权建立后采取某些改良措施

  3、不是从自己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理论,而是直接由西方接受符合自己的理论

  4、组成成分

  A、洋务派分化出来的官僚

  B、长期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传统封建士大夫

  5、分界,以中法战争为界,前期主要是提出经济措施,后期进一步提出政治上的要求

  6、思想的主要内容

  A、体用兼学,采用西方议院制

  B、反对西方列强侵略

  C、要求发展工商业

  二、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1、学术思想

  A、师从朱次琦学习宋明理学

  B、张鼎华影响其早期改良思想

  C、1882年见廖平,今文经学

  2、政治活动

  A、先后七次上书清帝

  B、开创万木草堂,培养变法人才

  C、实质是为维新作舆论与组织的准备

  3、变法思想

  A、要想救亡图存,必须变法

  B、要全面变法,“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C、政治变革是诸变法的核心

  4、理论依据——托古改制

  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1、核心是去苦而求乐

  2、实质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抨击封建制度的黑暗,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描绘了大同社会的蓝图

  4、理论基础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

  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勃兴

  1、日益严重的民族社会危机——《辛丑条约》

  2、清政府的日益反动腐朽

  A、资本输出的进程加快

  B、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

  C、进一步加强了对华的政治控制

  D、清对内进一步加强剥削、压迫

  3、内容

  A、反帝爱国思想

  B、反清革命思想

  C、反封建思想

  4、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二、三民主义的形成

  1、影响思想

  A、太平天国的影响

  B、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C、改良主义的影响

  2、形成过程

  A、1894年创办兴中会

  B、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伦敦蒙难

  C、1903年8月,东京青山练兵场军官训练入学誓词中首次提出

  D、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时正式提出

  E、1906年中山先生正式提出三民主义的概念

  3、内容

  A、民族主义

  a、反满兴汉

  b、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压迫

  B、民权主义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实行五权宪法

  c、军政、训政、宪政

  C、民生主义

  a、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b、节制资本

  4、不足

  A、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B、民主革命不彻底

  三、三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对帝国主义由幻想到坚决反对

  2、对军阀取消斗争到坚持斗争

  3、中中共、苏俄由了解到合作

  4、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5、民生耕者有其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出现

  1、中国人学习的目标

  A、早期的改良派学习英国

  B、康梁学习日本

  C、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美国

  D、激进的民主派学习法国

  2、内容层次

  A、技术

  B、制度

  C、思想文化

  D、总的趋势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3、结果——不是一部成功的历史,说明资产阶级学说不能挽救中国,但促进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社会的新陈代谢

  4、19世纪末,马克思之名首次传入中国,梁启超

  5、片面性

  A、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是零星的、片面的B、仅仅将它作为一个流派来介绍

  C、宣传介绍者是资产阶级,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并不准确,多有歪曲错误之处

  二、新思潮的涌入

  1、五四时期是思想界异常活跃的时期

  2、主要思想

  A、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民主主义思想

  B、帝国主义时的各种思想

  C、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特点

  A、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兼容并包,模糊不清

  C、不注意理论内涵的界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较低

  三、马克思学说主流地位的确立

  1、新思想打开了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窗口,没有新思想的涌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会更晚,在实践中认识,在斗争中确立

  2、马克思主义确立的途径

  A、通过比较,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B、通过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C、通过思想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D、通过教育争取,引导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3、确立的阻力

  A、反动势力的恐慌、仇恨

  B、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家的阻止

  4、主流是事物的本质,可以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不在于其信仰人数之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历史之趋势

  四、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1、历史的选择说到底是人的选择,然而人的选择又非盲目的选择,而是人根据时代的形势、国情的选择

  2、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怀疑与失望

  A、辛亥革命的失败,导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

  B、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导致对西方文明的怀疑

  3、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A、预示着美好的愿望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苏俄的两次对华宣言,给中国以较深的印象

  D、中国传统的古已有之的大同思想

  中间派的政治思想

  一、中间派的形成

  1、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形成了国共对立的政治局面

  2、中间派的主要派别

  A、共产党内部分裂出来的陈独秀

  B、国民党内部分裂出来的邓演达

  C、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改组派

  a、失意政客

  b、官僚

  c、知识分子

  d、失意的军阀

  e、是汪蒋权力之争的产物

  D、反蒋实力派

  E、小资产阶级团体

  F、人权派——主要是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胡适的《人权宪法》是人权派形成的标志

  3、主要主张

  A、社会性质,认为中国既非封建主义也非资本主义,而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支配下的社会

  B、革命性质应该是反帝反封建,反蒋独裁的平民革命

  C、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赞成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二、政治主张

  1、共同点

  A、对外既反对帝国主义,也反对共产国际

  B、对内既反对国民党的蒋介石集团的专制独裁,同时反对中共的土地革命

  C、通过改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不同点

  A、在共同点上态度有所倾重

  B、抗战、团结、民主

  C、民主统一,多党政治

  三、历史作用

  1、政治主张为什么失败

  A、帝国主义打破了建立共和国的幻想

  B、得不到人民大众的广泛支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C、独裁专制阻塞了其实行的可能

  D、根本上讲其力量弱小,缺乏坚实的基础

  2、影响

  A、削弱了反动阵营的力量

  B、促进了国统区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本质的认识

  C、扩大了民主革命阵营的力量

篇四: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篇五: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文

  关键字:问题

  思想史

  近代

  政治

  研究

  思想

  社会

  思潮

  思想家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状况与未来

  (1200600514曾燕

  200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五四”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本文是一篇探讨思想史研究问题的理论,全文主要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状况展开论述,兼论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亟待实现的突破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展望。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

  近现代

  发展

  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奇特的模式:动荡多变,悲壮激烈。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种种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五四”之前的思想史主要包涵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于近代思想史多有论述,但不以“思想史”命名。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思想史著作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而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则是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大北书局1935年)。检视“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⑴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1.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概而言之,既有封建主义的挽歌,更有资本主义的炫耀,还有社会主义的憧憬。所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异常复杂的图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信仰追求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更何况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社会心理沉淀而深深地溶于其血液之中,很自然,他们容易回到传统思想的老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2.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在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西学东渐,即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来去自由,无所约束,社会经济状况从根本上产生影响,文化自身的内容也产生复杂的综合反映。思想转型时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冲突与融合问题⑵近代中国思想在吸取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时有偷梁换柱之举。曲解、阉割其精髓,牵强附会,以假乱真,或陈年古董贴上“新学”的标签,或标榜“新学”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由于阶级基础的脆弱,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既没有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庞大悠久的思想体系,更不能像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的完整深刻的理论大厦那样,建立自成一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体系。⑶3.直面现实,尖锐激烈近代中国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异常激烈,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往往又是杰出的思想家。现实斗争往往使得他们不可能像欧美或中国古代一些纯粹的思想家一样,静居书斋、冥思苦想、构造体系,而常常是在从事现实斗争时营造思想体系的,这一方面使得政治思想在近代思想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大厦的主体建筑。另一方面又使近代中国各种政治思想具有浓烈的火药味。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基本上和近代中国的衰落同步进行。由于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处于空前动荡的年代,他们还来不及精心构造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投入迫切等待他们的现实政治的残酷斗争,他们的思想也只得跟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局势和随时学得的各种知识,矛盾错杂地向前发展或向后倒退,现实政治的发展与政治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⑷4.追踪时代,不断前进这一时期,是中

  国政治思想史的变革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各学派面目出现的政治思想形态已不复存在。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一浪高过一浪,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也明显地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丰硕成果,主要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在现实斗争的土壤中栽培浇灌的,作为“批判的武器”,在近代中国“武器的批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思想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著作,如石峻、任继愈、朱伯昆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李泽厚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胡滨的《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赵靖、易梦虹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年、1966年)等。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习惯于以阶级或派别划线,将思想家区分为进步或反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于思想家自身思想的、内容和价值等重视不够。“文革”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政治思想史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需要提出的是,与内地的状况相反,此期海外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则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成果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和介绍。⑸

  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真正繁荣,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逐步实现的。首先受到关注的,是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不少,比较早的有:邵德门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桑咸之、林翘翘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陈旭麓的《五四以来的政派与思想》,高军、王桧林、杨树标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评要》等。其他一些思想史著作如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哲学史》,张锡勤的《中国近代思想史》,李华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等,也主要以政治思想史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思想,如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伦理思想等,虽也有学者涉足,并有著作出版,但总的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相提并论。⑹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近代思想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则是它的迅速发展和全面繁荣的时期。据不完全的统计,自1991年至2001年的11年间,发表于国内各类学术刊物的有关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论文,约在2000篇以上。其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还是在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取得大量有价值的成果。⑺主要表现在:1.思潮史研究蔚成风尚,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断代史研究更加深入思潮是某一时期具有群体特性的思想倾向,反映了该时期普遍的民众心理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思潮为线索构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无疑是对此前研究的重大突破。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思潮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较早以“思潮”命名并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著《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此后以思潮命名的著作日渐增多,如吴雁南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戚其章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胡维革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黎仁凯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高瑞泉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等等。这类著作多以思潮为线索,分类撰述。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思潮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蒋俊、李兴芝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罗检秋的《近代诸子学与思潮》,江沛的《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丛书”等。此外,还整理出版了一些相关资料,其中由“五四”专家丁守和主编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近代启蒙思潮的资料性著作。研究者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都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不下十余种。这些著作在研究领域的广度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以降大陆学术界学术开放的程度。2.思想家研究进一步深入思想家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思想史研究的重点,许多近代政治思想史著作大多是以思想家的思想为主线来架构的。在思想家的选择上,主要选择的是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所谓进步的思想家。但近年来,随着思想史研究的深人,学术界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家的选择上,改变了先前只研究一些主要的进步的思想家、而对许多次要的或所谓反面的人物关注不够的倾向,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过去没有或少有人关注的思想家,如曾国藩、楼仁、张之洞、梁漱溟、林语堂、杜亚泉、章士钊、张君肋、罗家伦、傅斯年等,开始进人到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郑大华的《张君动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梁漱溟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高力克的《杜亚泉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左玉河的《张东荪传》(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李细珠的《楼仁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邹小站的《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都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多的思想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比如,戊戌变法后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是中国思想界执牛耳的人物,由于梁启超当时居住在日本,其思想深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思想的影响。然而以往学术界对此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谈到日本思想对梁氏的影响时都比较空洞,人云亦云的内容不少。郑匡民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对于梁启超所受日本思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梁启超思想的认识。⑻3.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学科出现的年月并不短,但思想史界一直缺乏方法论的自觉,对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政治思想史与社会思想史的区别,以及政治思想史的具体研究方法等等,都缺乏有深度的讨论,直到今天学者们对政治思想史应该研究哪些内容还不太明了,许多政治思想史著作写进了哲学史或者社会思想史的内容,学科界限混淆不清。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一些“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近代哲学史”著作在内容上也并无多大区别。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西方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思想史之方法的输人,中国的学术界也对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诸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较大反响,2001年南开大学举办了“思想与社会”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强烈呼吁打通政治思想史与社会思想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成为学者们率先思考的研究课题。提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有徐大同、陈哲夫、谢庆奎、朱一涛、刘泽华等。⑼他们的认识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论域的开拓起到了引导定向的作用。如刘泽华先生认为,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思想化,二是思想(观念)的社会与社会的思想观念,目的是要“呈现出‘思想的社会’、‘社会的思想’以及‘思想社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为理清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等问题,从而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应当借鉴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建立本土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范式。⑽总之,近年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等问题不仅受到关注,而且成为热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人必将推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深化。4.对中间派别政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方法,评价更加客观公正90年代,学术界对于中间派别政治思想的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一方面,从新的立场、理论和观点出发,得出了一些新结论,纠正了许多原有的说法;另一方面,一些以前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新领域开始进人大家的视野。例如对胡适和人权派的研究,学者们既指出了他们争取民主、人权,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进步作用,也指出了他们所存在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梁漱溟政治思想的研究等等⑾。

  三、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蔚然成风,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及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研究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相当严重。如一些学者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在批判辛亥革命时,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假设的前提出发,得出了辛亥革命搞糟了,打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发生,中国就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结论。有学者把此种观点称之为“如果”史学。这种“如果”史学显然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⑿。2.盲

  目“创新”,走极端创新永远是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就历史学科而言,任何创新都不能背基本的历史事实。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都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是对海外学者观点的生吞活剥。比如,有的学者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并把它与“文革”相提并论。这就是对海外学者观点的照抄照搬。任何对海外学者新观点、新见解的生吞活剥与真正的学术创新不可同日而语。二是矫枉过正。长期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些人物、思潮和流派的评价,往往以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作为褒贬的标准,凡被认为是进步和革命的人物、思潮和流派,则加以褒扬,反之,则加以贬斥。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凡对过去被认为是进步或革命的人物、思潮和流派则加以贬斥,凡对过去被认为是落后或反动的人物、思潮和流派则加以褒扬。如在评价保守与激进思潮时褒保守,贬激进;在评价改良与革命时褒改良,贬革命;在评价戊戌时期的思想斗争时褒以王先谦为代表的守旧派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贬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等等。我们过去对一些被视为落后或反动的人物、思潮和流派研究不够,缺乏对他们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不对的,现在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研究,给予他们一定的“同情的理解”,推翻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但矫枉不能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不问青红皂白,凡是以前被贬斥为落后或反动”的人物、思潮和流派,都加以肯定和褒扬。3.孤立地形而上学地看待问题,片面的文本解读如对一些思想史的研究论著,只局限在思想家本身的著述之中,满足于罗列思想家的若干思想主张,而对于思想家思想的时代以及时代的议题缺乏把握,对于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没有进行细致梳理,对于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何种形式对于当时社会发生了何种实际的影响没有进行具体考察,对于与思想家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缺乏应有了解。于是,思想家的思想和主张与思想家生活的时代的关系,与前人思想的关系,与同时代思想界、知识界的关系,以及对于时代与历史的影响等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思想成了思想家闭门造车的产物,成了游离于现实历史进程之外的精怪。4.用大概念解说思想大概念泛指那些指称不当,概括失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且冰冷无情,抹杀思想者们个性光辉的词语。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使用大概念主要见于叙述和评价思想者思想的场合,其特点是用一套不适于所述思想的话语体系,歪曲了思想的本来面目及实际影响。比如,在论及康、梁及其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因与目的时,人们常说:“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政治运动,目标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维新派追求的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向地主阶级夺权”。这里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等,都属于大概念。因为联系到1898年的中国情形,我们不难发现,“资产阶级”这个词很难把握。到底哪些人属于资产阶级呢?那个时代我国的资产阶级刚刚萌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很不容易。它不像我们说“中国人”或“士、农、工、商”那么一清二楚,毫无歧义。为了理解这个词,我们必须仔细归类,把当时各阶层的人过一遍筛子。这样,“资产阶级”这个似乎使叙述简单化的词语,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⒀。5.向前不向后,缺少接着说一些研究者只停留在思想的把握和梳理上,不去延续和发展思想,这是思想史研究的又一误区。政治思想史可以接着思考的话题很多,因为它不光是学说史,更是问题史、问题思考史。政治问题常具有复杂性、持续性,很多问题前人发现了,但尚不能很好地解决。研究者缘此思考、求索,可以在前人的结论上得出新结论。政治思想史就是一部问题史,这些问题可延展的空间很广阔,所以值得接着说。比如,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梁启超的新民说、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都应继续发展,它们中的意蕴还有很多未穷尽的地方,联系现实还有很多应深化的地方。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趋势及亟待实现的突破这些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的涌现,一些受到广泛社会关注的研究课题的热烈讨论,一些新的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崭露头角,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术领域发展、兴旺的生动反映。同时,这个领域还有

  很大的发展余地,发展空间。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更好地推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朝着更深更广阔的一片天地发展:1.进一步拓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领域现代社会政治思潮的研究,是我们未来需要开拓的领域。除中国现代史上精英人物和集团而外,中国社会民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又是怎样的?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如何将社会史的方法应用到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问题。以往的政治思想研究都研究思想家的精英思想,研究思想家个别人物的思想或某种社会思潮,似乎只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有研究价值,而相对忽略了至少是弱化了对民间思想的关注。这不仅使思想史的内容有所缺失,难以全面反映社会思想的面貌,而且反过来也并不利于对精英思想研究的深入。相信今后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仍将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点,但研究对象会进一步从主要的思想家扩展到一般的思想性人物,特别是温和的或保守型的思想家会继续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会更深入、更理性、更细致,对于思想家思想的追溯以及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进行比较会成为深化思想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向。我们要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重视对普通民众的思想研究,这也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2.从单纯的思想研究,扩展到思想与社会实践并重历史证明,只有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思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一种思想只停留在议论、著述上,哪怕再好,也说明是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需要的。所以,研究思想,不同时研究社会实践,是不行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同一词语、同一旗号下,常常会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含义,例如“洋务”,某些人所讲的“洋务”,同另外一些人所讲的“洋务”,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还有一点,就是有一些思想,单纯从理论上看,从学理上看,是完全错误的,但从实践上去观察,则往往又能看到有相对合理的一面,有其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一面⒁。因此,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是今后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个趋势。3.处理好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在逻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框架,仍然不尽完善,研究课题仍然不平衡,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倒三角形的态势,即研究对象在时间上越靠前,研究就越充分,反之就越薄弱。在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国学者普遍使用政治思想史与社会史之统一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并没有错,因为政治思想发展的曲线大体上是与社会发展的曲线平行演进的。但这样就忽略了政治思想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立性,而只是单纯地把政治思想当做社会发展的附庸产品。另一方面,不处理好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在逻辑,也会带来学科混乱,学科边缘模糊,譬如对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政治思想与法律思想、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等等之间的区别无法界定,这样都不利于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如何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辩证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平允、开放的心态,对中国政治思想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适度的把握,使人物研究更加理性化、个性化,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这一问题也在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相信他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政治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问题,仍将为学术界所关注和思考,随着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会运用于学者们的研究之中。4.突破单纯地“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话语模式,如实反映中国本土固有的政治思想文化资源在社会演变中的作用,展示思想界多元互动的生动格局。我国政治思想界的泰级人物萧公权先生坚信中国政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是拥有其学术价值的。他认为中国政治思想“其异与欧美者不在价值之高低,而在性质之殊别”。在这一前提下中国政治思想的显著特点是“重实际而不尚玄理”,“多因袭,少创造”。因此“盖西洋学术,重在致知。中国学术,本于致用。”“故二千余年之政治之献,十之八九皆论治术。”“中国政治思想属于政术之范围者多,属于政理之范围者少”。但是“中国政治思想虽比较乏系统、少变化,然而未必因此对于人类政治生活即无所贡献”“?中国政治思想,除具有研究之价值外,尚有不容轻视之本身价值。当然,我们说要重视中国政治思想自身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夜郎自大,否认与海外同行交流的必要。在思想领域,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相互撞击,使得

  思想界呈现出五光十色、令人目迷神眩的奇特景观。这既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也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实际上,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方法很大一部分是于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我们要不断提高方法上的自觉,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和同海内外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互批评、比较与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何将当时的政治思想放在其时中国社会和世界思潮的大背景中去考察,通过分析复杂的历史条件,揭示出社会、人物思想观念的形成,评价其理论的正确与否,仍期待着我们的进一步努力。5.对五四运动、中西文化和现代化研究的趋向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中西文化和现代化等问题的讨论,目前已成为学术界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大大拓展、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如进一步深化了对五四时期科学和民主观念的研究。从而使学科框架进一步完善。关于二三十年代时中西文化和现代化等问题的讨论的研究,是90年代学术界开辟的新领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此后关于中西文化和现代化等问题的讨论,其意义不仅仅限于文化问题,同时也涉及近现代中国的总体发展道路问题。它涉及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两者是不是完全对立的?中国新文化应以什么样的基础重建,这种基础是否还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学术界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和关注,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走向深化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在于视角的转换、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运用、对五四思想文化的重新解读,那么,对于二三十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和现代化等问题的讨论的研究则更多地是新资料的整理、新领域的开拓,而进一步的深入反思和再认识则是下一步的事情⒂。6.关于中国共产党、中间派别与国民党政治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是中共党史学界的传统研究课题。90年代,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史学界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得出了许多新结论。但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首先,由于中共党史研究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研究范式,相对于现代政治思想史其他领域的研究,自身的理论更新则显不足。因此,如何在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加强理论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于中共政治思想的研究,如何突破那种空洞的单纯对理论模式的阐述,进行更加实证化的研究,在深人挖掘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同时,在转换视角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也是等待我们进行的工作。前面我们说到,90年代,学术界对于中间派别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间势力派系众多而复杂,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不全面的,许多领域尚少有人研究,或研究不深人,因此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展研究领域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同时,对中间派别的政治思想进行更加全面、深人的剖析,更加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他们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另,学术界对于国民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总地讲比较薄弱,所撰写论文的选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应该说,90年代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治思想的研究,在总体上是比较薄弱的,形成的研究热点比较少。因此,全面加强对国民党政治思想的研究,应该尽快被重视起来。笔者相信这也将成为今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⒃]。除此之外,其他若干重大问题,如革命与改良、激进与保守的思想分野与对比,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传统因素与外来西方文化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和评价,中国近代思想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相信都将会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⒄。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一方面,研究领域得以全方位拓宽,学科框架基本形成;另一方面,研究的深度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在今后,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加强个案研究,深人分析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泛泛空谈的多,深研究的少,宏观归纳的多,微观考察的少的问,并在此基础上,关注思想家与人民大众的互动关系,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与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研究结合起来,其研究就一定能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从而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层面!

  参考文献:⑴⑹⑿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字与研究

  2005年第1期⑵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篇六: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第一章

  1.

  经世思潮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2.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其异同

  3.“师夷长技以制夷”评析

  第二章

  1.

  洪秀全思想的考察

  2.

  《天朝田亩制度》述评

  3.

  《资政新篇》述评

  4.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5.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

  6.近代中国社会的农民及农民运动

  第三章

  1.

  洋务思潮述评(一般包括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2.

  李鸿章的“自强”与“求富”思想

  3.

  “中体西用”述评

  4.

  曾国藩思想研究

  5.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6.

  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7.早期维新派思想考察

  第四章

  1.

  戊戌维新思潮述评

  2.

  康有为变革思想研究

  3.

  《大同书》的历史认识

  4.

  严复与西学东渐

  5.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6.

  戊戌维新与思想解放

  第五章

  1.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述评

  2.

  简论章太炎思想的特征

  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4.革命与改良的现代思考

  115.秋瑾妇女解放思想

  第六章

  1.

  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2.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第七章

  1.

  新文化启蒙运动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历史地位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

  3.

  民主与科学的历史价值

  4.

  五四群体思想透视

  5.

  五四运动的重新认识

  第八章

  1.

  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

  科玄论争

  4.

  社会主义论战评析

  5.

  东西文化论战评析

  第九章

  1.

  国家主义派述评

  2.

  “联省自治”与“好政府”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结局

  第十章

  1.

  评戴季陶主义

  2.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探析

  3.

  思想史上的陈独秀

  第十一章

  4.

  评第三党

  5.

  人权派主张评析

  6.

  民主与独裁之争

  7.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评析

  8.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评析

  第十二章

  1.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评析

  2.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分析的考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第十三章

  1.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2.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之异同

  3.

  新民主主义思想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

  第十四章

  1简评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2.蒋介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第十六章

  1.

  中国民盟的政治主张

  2.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走不同?

  3.自由主义思潮评析

  4.中国政治保守主义评析

  5.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6.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困境

  7.佛教在近代中国社会复兴的原因

  8.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

  22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前瞻 思想史 中国近代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