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科融合贯通课堂教学(4篇)

发布时间: 2024-02-23 16:00:07 浏览:

篇一:学科融合贯通课堂教学

  

  构建学科交叉体系

  贯通课堂内外教学

  摘要:新世纪以来,武汉大学文学理论学科的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其思路与方法主要体现为做好“三个结合”和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结合”是指将文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将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三个关系”是指处理好师生互动、文学理论的传统与当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理论;社会实践;文学性;民族化;全球化

  近百年来武汉大学一直是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重镇。多年来,经过该校文学理论教学团队的精心设计、分工协作,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思路与方法主要体现为做好“三个结合”和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结合”是指将文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将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三个关系”是指处理好师生互动、文学理论的传统与当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一

  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关键在于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传统《文学概论》教学比较突出学科的专业特性,在教学中一般将传授视野局限于文学范围之内,以讲授、解释一般文学现象的基本原理为主要任务。然而,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以及中文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倡导,对传统文学理

  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中文人才,从2005年开始,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以多学科的融合为基础,更新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架构,使文学理论课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这一改革方向不仅拓展了文学理论的教学资源范围,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以更开放的视野分析、理解文学现象;同时,也使文学理论教学更能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广泛知识背景的新型中文人才作出贡献。

  改革教学内容,开设配套课程,重组知识结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学内部,而是融入了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符号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宗教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资源,并且文学批评实践中的理论分析对象也不再限于传统文学样式,将网络文学等新兴媒体形态也纳入教学之中,从而大大更新和丰富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这一传统课程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教研室大部分成员担任“211”工程的相关学科建设子项目,他们在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拓展了文学概论的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行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三级教学递进贯通的体制,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在本科生中努力发现、跟踪、培植学术性人才,引导、鼓励他们

  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定期向本科生介绍他们的学位论文设想,从而营造一个浓厚的研究型教学的氛围。

  对文学理论课程知识架构的更新,主要表现在跨越文学专业的限制,向其他学科开放。如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单一视野的模式,大量引入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大大拓展了《文学概论》的教学资源范围。多学科视野中的《文学概论》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分析、理解各种文学现象,也使《文学概论》课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从而更能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多学科视野中的《文学概论》课程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能更有利于适应多层次、多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能更有效地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去,成为其它课程的理论资源,因而大大提升了《文学概论》课程在当代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当然,就整体而言,对《文学概论》教学的知识结构更新,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文学理论课程的专业性,而是要将专业性与跨学科性结合起来,形成文学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理论课程之后,既具有深厚的文学理论知识结构,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从而成为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中文人才。

  二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了抓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明确的依托与导向,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了配套的、着眼于教学改革的教材。2005年以来,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7部,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2部、参编12部。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张荣翼教授任副主编的《大众文化导论》成为了全国通用的通识教育教材,他参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文学理论教程》成为了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反响最好的教材。冯黎明教授主编的《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成为了全国通用的通识教育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带头人李建中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成为了全国颇具特色、影响很大的教材,他的《<文心雕龙>讲演录》、《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颇受学生欢迎。冯黎明教授与李建中教授还参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导引》。作为教材建设的有力延伸,该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展了文化研究、中国文论关键词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李建中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唐铁惠教授的《西方文论专题》对中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张荣翼教授与李松副教授合著的《文学概论》进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创新型系列教材,冯黎明教授的《走向全球化》、李建中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关键词研究》(系列4本)、高文强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李松副教授参编的《西方文论史教程》都适应新的教学与研究需求进行了较为独特的探索。

  做好教材建设的同时,关键在于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延伸的两结合。武大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活跃学习气氛,主办文艺沙龙、文艺热点问题讨论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习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很多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利用

  武大的网络教学平台传递专业研究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些活动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使他们获得最合理的教学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并且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系统性环节之中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接受兴趣;实现文学理论知识的迁移,即输入与输出;最终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分析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

  三将文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把老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内讨论、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常性参与一些当下文艺、文化热点的关注和思考。凡学校组织的写作竞赛、学术活动周等活动,本课程老师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予以耐心指导。以文学院学生所办刊物《浪淘石》、《珞珈文镜》以及班刊《金盏草》为阵地,发表他们教学实践所获得的成果。经本课程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论文,有多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李松副教授指导的两名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随笔集。

  传统《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被限定在文学基本理论及实践层面。教学改革使多学科融合的《文学概论》课程所产生的效果也已不再局限于本课程之内,而将理论触角延伸至相关的众多课程中去,例如《西方文论》、《现代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概论》、《二十世经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美

  学原理》、《大众文化与美学》、《当代大众文化》、《写作》、《文艺美学》、《佛教与中国文学》等,使《文学概论》课程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

  贯通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外实践,“三个关系”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式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四处理好师生互动关系

  首先,有效地实现师生的互动式教与学,关键在于教师在某一领域有着专深的研究心得,并且将成果与学生进行沟通,具体做法是以科研成果的产出更新教学内容。随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省级等多项科研任务,在文艺学原理、西方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世界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为师生互动建设良好的交往平台。因此,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努力更新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条件。为了适应多学科视野中的《文学概论》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在教学形式上也进行了配套性改革。其重点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多学科资源为基础,开发了大量多媒体课件。现代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对多学科资源的融合更为便利,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一方面为教学内容

  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使这门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些都对本课程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中文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课件。为适应上述教学实践,目前该专业已经完成了《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与文学论著导读》、《文心雕龙研究》、《大众文化与美学》、《二十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等课程的课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再次,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创建良好的读书环境。率先利用校园网络开展互动式教学。2006年上学期成功实行了网上辅导答疑,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师生间的交流,成功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武汉大学文学院资料室辟有本学科点的专用资料室,拥有10种专业的外文期刊、120种中文期刊,以及近6万册本专业的图书。文学院的电脑室有25台电脑,均已互联网,可迅速获取国内外的最新资料,还有正在建设的本科生教学实验中心与本科自主实验室。

  最后,为适应多学科融合的《文学概论》课程,武大文学理论学科改变了传统教学那种以讲述为主的平面化教学方式,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将影音声画等结合起来,制作了大量立体化教材(如《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与文学论著导读》、《文心雕龙研究》、《大众文化与美学》、《二十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从而形成一种立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处理好文学理论的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文学理论知识跨越古今,中国古代文论与现当代文论的言说方式、知识依据和价值立场都有所差异,怎样才能找到打通古今文论的突破口呢?古代文论很少作抽象的纯理论的阐述。批评家总是将理论批评贯彻于实际批评之中,指导创作实践,总结创作经验,纠正不良文风,这是中国古代文论所担负的主要任务。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教师从理论、创作和评论三位一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古代文论的当代实践进行了探索。李建中教授在讲授《文心雕龙》时,引导学生利用骈体文的体式和刘勰说诗论文的方法,对当代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和文学体裁进行评价分析、理论总结,涉及的方面有时尚、手机、短信、广告、博客等等。要使传统文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深入文本,以新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还原,这样更多的文学理论问题将随之而开启。李松副教授的教学程序是:首先介绍文论原典,然后分析文论观点产生的历史与文化等背景性因素,接着从理论的角度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对古人的文论观点与当代人的文论研究思路进行反思性的批判。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人与今人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美学趣味、价值信念等等方面断裂或延续的内在理路。

  六处理好文学理论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论的矛盾冲突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与观念进入东方,形成文化上的统治。进行文学理论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警惕文

  化交流中占主导地位的单向式的“送来主义”。真正的文化全球化,决不是消解东方文化的西方化,而是平等的交流和互补,向着更大程度的世界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目标切近。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中国现当代文论接受、阐释、应用西方文论与俄苏文论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教训与后遗症,反思民族文论创新、发展的可能途径。因而,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国本土文论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如反映论、人性论、形象思维、“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等等。

  七

  结语

  文学理论的教学并非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它应该是科学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在上述六个方面进行的教学实践,体现了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思想作风,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推动文学理论教学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篇二:学科融合贯通课堂教学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学科融合让小学低段英语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摘

  要:针对小学低段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课堂有效性的出发点和目标。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从学科融合于小学低段英语课堂的角度来阐述。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低段英语;有趣课堂;课堂有效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次强调兴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学艺术在于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低段的英语教学尤其如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多种趣味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各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则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无疑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新经验。对于小学低段英语教学,学生开始学习接触、理解、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语言,这需要一个轻松、有趣,而且贴近他们自己认知系统的环境,以克服英语的陌生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中高段英语学习打下牢固的英语学习情感基础。

  优美跃动的旋律(音乐),简洁生动的图画(美术),欢快协调的身体节奏(体育/舞蹈),还有数学语文的知识基础,在英语课堂上,如能加以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促进学生思维的整合发展,而且能使小学低段英语的教学更加真实立体,更加丰富多彩。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展现笔者是如何做到英语课堂上的其他学科融合的。

  一、让英语在优美音符上

  “唱”起来

  唱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使孩子们心理愉悦的方式之一。熟悉动听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歌曲歌谣内容的记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在粤人版《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会用熟悉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语句型,利用已学单词创造新的歌谣,或用词曲结合,唱歌谣,不再是停留在说歌谣的基础上。比如,教rhyme(Thewolfandthelamb)时,对于句型Wouldyoulike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totrymyham?我就会采用逐步上升的音调有节奏地重复将这个句型Wouldyoulike…?读3遍,最后一遍就接一个已学的食物名词,如Wouldyouliketotrymyapple/juice/hamburger?使学生记忆牢固。再如,教rhyme(singasong)时,我让学生们把singasong的英语句子[1]Sing,sing,singasong/Singtogether,singalong,/Comeandjoinus,littleTom,/Danceandsingahappysong作为歌词,用学生们刚从音乐课上学会的小羊羔这首曲子唱出来,效果非常明显,也帮助学生们很好地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句子。在课堂上,有时也会分组比赛,四人一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去编曲,再让学生小组上讲台来展示表演,加以表扬,这样学生体验了创造的快感,也变得自信了。

  二、让英语在欢快协调中

  “动”起来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之一,在英语课堂上需要将孩子的这种天性充分有效地引导好。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JamesJ.Asher)提出的TPR教学法,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广东人民版《儿童英语》教材就是以歌谣为核心的,所以TPR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英语知识。

  1.TPR在单词,句意理解记忆教学中发挥功效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TPR在单词,句意理解记忆教学中能发挥很高的功效。比如:在教单词,如动物类的cat,dog,mouse,wolf,rabbit…就模仿动物的特征动作,或发出动物的声音,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单词并觉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教rhyme和song时,学生这种动作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教Hello’sfunnybook这篇rhyme时[2],Theskyisred,thesunisblue/Alambiseatingabigbadwolf/Amouseisplayingwithcat/Apigisflyingoverthewolf.本歌谣的句子对于没有语法基础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句子难度大而且穿插现在进行时。学生在知道动物单词对应的基本动作后,再做出eat,play,fly这几个动词的动作后,边说边做操练几遍,基本上学生对这首歌谣的内容和含义就牢记于心了。之后,再加以游戏巩固延伸,将歌谣里面的动物变换,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做动作,如Amouseiseatingabigbadcat.下面的学生举手回答说出对应的句子。或者用同样的方法,将动词变换,如Alambisplayingwithawolf.英语课堂的这种活动营造了“真实”“自然”“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英语听说,动脑理解能力等到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2.TPR在phonics教学中发挥功效

  适当得体TPR在phonics教学中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教英文字母及字母音时,给发音配上一个感观上的小动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作,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比如教字母T时,双手平举齐肩高,以形表示字母本身的发音。在引入T在单词中的发音[t]时,将左手掌平方胸前,掌心朝下,右手掌垂直位置于左手掌下方,发[t]时,右后往前扇动,像发[t],舌头在口腔的动作。教[h]时,可以双手捂肚子,喘气[h]。其他发音根据形似,音似等特征,也可通过这种方法教授。

  另外,在身体素质发展这个层次来看,学生身体的节奏感,以及身体动作的协调度在这种快乐轻松自然氛围下,也释放得更加光彩夺目,天真烂漫,活力四射。

  三、让英语在抽象中“画”出来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词汇抽象和语法抽象。在英语词汇教学输入过程中,教师制作大量的教具,单词卡片或单词实物等,尽量在学生理解过程中做到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如颜色单词教学时,通过借助实物颜色的展示输入,运用直观手段,建立英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不用母语翻译;在学生英语知识输出这个层面,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说出涂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事物如动物、食物,涂上各自喜欢的颜色,然后介绍自己的作品。教身体部位的英语单词时,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而且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整合复习身体部位和颜色的单词。其实,也可以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制作手绘单词图片书。学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生在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乐于其中,之后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组织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通过口语表达来展示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静下来思考创造的能力。

  四、让英语在思维碰撞中“闪”出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3]。

  由此看来,掌握一种语言的基本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这种语言的思维模式来支撑。为了避免一些由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所造成中国式英语的思维模式,在平时课堂上还是需要给足够操练让学生换种语言环境去思考自己在母语环境下所熟悉的事物。比如,在教英语数字时,在教会学生认读,能用数字去数物体后,需再进一步深化,出一些数字加减法,数学找规律的填空游戏等,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潜移默化地用到了英语去思考所要的结果。广东人民版《儿童英语2》“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这首歌谣教学时,这句话本身是英语文化中的一句俗语,句子非常难,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句子,我先在教会apple和doctor这两个单词后,玩了一个用关键词讲故事的游戏,可以用中文,一当讲到给出的关键词时就要用英语。在学生理解后,给出apple和doctor,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讲述自己的所编的故事。故事充满想象和童趣,最后我给学生们讲了,一天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故事版本,学生很快就记住了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的这句俗语。

  五、结语

  周彬在《课堂密码》一书中提到,学科教学就是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辅助”二字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有趣味[4]。此处的趣味并不是在学习过程之外增添乐趣,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体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内化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设有趣课堂,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编.儿童英语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周

  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小学)

篇三:学科融合贯通课堂教学

  

  学科融合

  实践贯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许多新的学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德育与法制课的兴起,旨在从多个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德育意识,使其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使其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以这门课程的具体实施为切入点,以期对有关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

  前言

  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与其他的基础课程相比,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更多的是从精神上去培养学生。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益于自身未来发展的知识。此外,这一课程还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从而促进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从而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要学习多种科目,而德育和法制教育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实施了以学科整合为主的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但效果并不显著。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教师要注重多元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之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作用,使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双赢。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善于语言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这是一门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也更好。换个角度来看,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精力是很难保持高度集中的,如果只讲课本上的知识,那么就会造成教学的单调乏味,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兴趣,学习的质量也会相对平庸。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例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文化现象,通过与这些事件的比较,学生们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们进行适当的修正,最终,学生们就会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正,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这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重点。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运用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这堂课增添了一种新的思路,可谓是一箭双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辨别是非,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老师们在《一步之遥》课上,要求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讲述自己身边或周围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危险,然后由老师们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录像,将校园暴力、短信诈骗、网络造谣者等典型案例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并从心底里进行教育。

  (二)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自信

  新课标强调:“纸、笔”只是一种考试手段,不能将纸、笔作为一种最终的、单一的知识性的测验,从而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评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还从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出发,指出了德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教学活动是幼儿生命经验、德育经验、知识学习和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这门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对学生的学习应该进行全面的评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注重学习成果,更要发掘和开发他们的各种潜力,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使他们认识自己,树立起他们的信心。”例如,“跳蚤市场”、“三好青年”、“校园之星”的评选,都与德育、法制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有利于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我将“三好少年”和“校园之星”

  的评选与“三好少年”的评选活动结合在一起,按照课本的要求,制定了“礼仪之星”、“阅读之星”、“敬老之星”、“科技之星”等相关内容。比如“礼仪之星”的内容:1、注意个人礼仪、形态礼仪,做到穿戴整齐、干净;举止礼仪:坐、站、行等动作要优雅大方;语言礼仪:讲华语,讲文明用语,不骂脏话。二是在家中要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关心家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帮助他人、有集体荣誉感;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注意卫生,尊重他人,不要大声喧哗。评估标准分为三个级别:一是态度严谨,二是能够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评估;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还需要改进,不能满足要求。除了在“校园之星”的评选之外,我还将校本课程的教学与“学雷锋”、“植树美化”、“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读书相伴成长”、“童心向党”等德育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客观、多角度的评价。通过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在高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充实高校的学科素养评估内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结合德育活动,丰富道德评价

  道德教育说到底,要最终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它的成效。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特点,多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向学生讲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成分等,借此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部编版一上《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单元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班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发展,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更加优秀的思想品质。同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愈多,对他们的创造性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当他们成长为高质量的人才时,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创造出自己的精彩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进而达到更好的自我价值。

  在小学生的德育和法制课中,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所具有的知识内容,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实践探索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道德教育的知识内容输入,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理想,从而保证他们今后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总之,德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初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它,运用这些方法去实施教育,才能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丽.学科融合

  实践贯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教育,2021(45):51-52.

  [2]王佩.新课程、新理念、新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方式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18):87.

  [3]陈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2(02):37-38.

篇四:学科融合贯通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的杰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课文内容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地理、历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就要加强同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课文《画杨桃》时,由于课文表现的主题较深刻,为了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学习这篇课文前与美术课相结合,按课文第一幅插图的样子摆上杨桃或其他棱角分明的水果,让学生进行写生。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我还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座位实际观察,体会“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在小学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科学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如《赵州桥》一文有这样的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那么是什么支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是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的图画纸,用两个长方形文具盒做桥墩。再让学生讲图画纸放在桥墩上,然后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之久凹陷下去了。接着,把纸握成拱形,嵌入两个桥墩之间,再将橡皮放在纸桥上面,纸桥却没有凹陷,连放橡皮两三块照样也能承受。通过对比,是学生明白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样学生即使没学过力学原理,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是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产能。

  三、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这样算一算:红四

  团完成任务的时间:从28日早晨到29日早晨,顶多20多个小时。完成任务:步行240里,抢在援兵的前面,赶到并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克服的困难:翻山越岭,击溃阻敌;顾不上吃饭;晚上下大雨时,还要冒大雨前进;准时赶到泸定桥,夺下这个天险。通过计算比较,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四、让学生倾心听一听

  《月光曲》一文叙述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的真情感动,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文中虚出的“月光海啸图”是穷兄妹俩静听贝多芬的演奏时产生的想象。它与弹琴的旋律相一致,体现了乐曲的层次和节奏感。透过“弱→中强→强”节奏,可以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变化经历了由“同情→激动→激烈”的过程。教学中,张云老师在教学着这课时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开掘内涵的目的。

  五、让学生放声唱一唱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同歌曲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游击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堂来,在音乐声中加深理解、领悟。

  六、让学生看一看地图

  在学习《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征的相关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看一看红军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从哪里开始出发,,经过了

  哪些高山,大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能使教材融会贯通,让学生放飞想象、个性飞扬、开拓视野,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学科融合贯通课堂教学 贯通 课堂教学 学科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