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生成”

发布时间: 2022-04-09 10:01:19 浏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依赖于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度。当前开放的环境倒逼思政课在多重冲击下面临“多变失衡”的困境,我们试图寻找“动态生成”的解决途径以促成教学优化,力求令思政课教学达到“动态—持续”的平衡状态。

关键词:多变失衡 动态生成 动态—持续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表明,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注重普通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和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按照生态分析,教学的实效性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平衡程度。传统教学侧重于静态的全面、整体的视角与价值取向,从而忽视了教育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持续”的典型特征,即动态的、多变的与可持续的。因此,这一特征综合地体现为三个生态环境的开放性,即宏观的全球化、中观的大众化、微观的信息化迫使环境的全方位开放。然而,开放的环境倒逼思政课教学在多重冲击下面临“多变失衡”的困境。为求令思政课教学达到“动态—持续”的平衡状态,我们试图寻找“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模式,优化思政理论课堂的教学环境。

教育学家叶澜提出,教学过程内在展开的逻辑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教学理念提出教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将之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则要求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具有三个特征:教师能捕捉新生资源、促进和把握生成;学生以创造性主体的身份参与;师生促成自由互动的“生态场”。针对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设计,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到教学优化。

第一,教师要捕捉新生资源、促进和把握生成,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上。教师是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关键。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不缺资源,缺的是资源整合的能力与技巧。如原理课第一章的“意识”问题,我们先围绕“人机大战”提问“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脑吗?”,安排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学生在阅读教材后,结合搜集的资料,各抒己见。教师利用矛盾分析法总结,全面地看“要么人类控制机器人,要么机器人控制人类”的两种后果,同时留下开放的问题“哪个可能更大些?”这些都是在预设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动态平衡”。

第二,学生以创造性主体的身份参与。多媒体的情境设计要贴近现实,多角度尝试从学生角度设问,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如原理课教材可按每节细化为一个重难点问题,一节课处理一个问题。设问要针对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解疑释惑,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回答学生随时出现的疑问。如“帝吧出征”、“魏则西事件”等。

第三,师生促成自由互动的“生态场”。

1.开放的生态环境要求师生的关系是现实而又平等的、自由而又民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态的平衡性。所以,我们要运用真理与逻辑的力量,论辩说理。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学生作为主体会围绕同一个时政热点话题,提出正负两种评论,而我们高校思政教师正要传递正能量,批判负能量。如在原理课第二章“真理与价值”中,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上设问“真的就是好的吗?”,学生课堂报告则会选取关于“自然美与整容”、“素颜与美图神器”、“真皮草与人造皮草”等材料来分析时下年经人的审美观。又如“邱少云真的违背生理学吗?”,部分学生也会像网络推手“作业本”那样去质疑。我们教师则要找到证据证明,人类的坚强意志力也有医学证据,奥运会赛场也会时常出突破生理極限的奇迹。我们再将问题进一步推进,质疑者“真的”是质疑生理学问题吗?教师要引导,这问题背后的要害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挑战,不是简单的科学真理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颠覆问题。

因此,我们思政教师很多情况下要做的是正视这些杂音,在疏导原则的指导下,坚持“理论自信”与之论辩,一方面是理论素养要硬,另一方面是逻辑思维要严密,以往“总-分-总”的结构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论证要符合要求,前提不包含结论,不能循环论证。唯有以理服人,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才能让学生开放的生态环境下有所生成,有所创新。

2.我们要拓展教学生态的时空维度,实现可持续平衡。首先,我们要让思政课回归经典理论本身。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的文化价值观是快餐式、世俗化、形式化,使不少人“疏离经典,告别崇高”,跟着感觉走。我们的思政课正要让青年学生回归理性。阅读经典,合理分析文本是重要途径。这样才能让他们作为创造性的主体参与到思政课中来。其次,我们要利用各类“微博”、“微信”建设思政课的“微平台”,在平台上讨论课堂未尽的问题,还能将师生互动延续到课后。再者,教学要着重情感目标。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通过对话沟通维系心灵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的思政教学名义上是理论课教学,但教学目标除了有认知与能力目标外,还有重要的情感目标。教育本身在于老师的言传身教,陶冶情操。假如从学生的角度看,“好老师”应该是能够关爱学生生命的老师,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他们进行激励,更会在平时接触中能够用自己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并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由此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我们思政教师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束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

总之,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学会面临多变失衡的困境。通过“动态生成”逐步优化,教学才能达到“动态—持续”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加强.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3]何宇红.基于“动态生成”理念的教学方案设计——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设计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7).

(本文系岭南师范学院校级专项(ZW1305),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基于“动态生成”理念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跃瀚,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理论 生成 思想 高校 动态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