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县域经济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2-05-06 13:05:01 浏览: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 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的社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63%左右
  。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
  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
  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
  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
  一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
  二是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
  的70%。
  三是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
  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
  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
  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
  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而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
  ,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
  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
  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
  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
  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
  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
  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
  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
  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
  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
  ,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
  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
  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
  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
  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
  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
  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
  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
  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
  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
  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
  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
  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
  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
  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
  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
  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
  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
  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
  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
  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
  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
  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是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
  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
  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
  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
  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
  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
  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
  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
  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
  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
  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是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
  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
  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
  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
  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
  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
  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
  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
  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
  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
  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
  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
  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
  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
  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
  观经济的衔接处。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
  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
  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
  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
  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
  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
  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
  ,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的社会
  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63%左右
  。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
  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
  、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
  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
  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
  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
  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
  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
  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
  特殊性。
  一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
  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
  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
  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
  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
  圈。
  二是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
  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
  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
  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
  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
  的70%。
  三是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
  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
  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
  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
  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而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
  ,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
  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
  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
  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
  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
  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
  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
  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
  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
  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
  ,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
  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
  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
  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
  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
  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
  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
  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
  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
  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
  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
  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
  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
  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
  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
  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
  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
  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
  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
  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
  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
  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
  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是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
  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
  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
  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
  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
  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
  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
  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
  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
  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
  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是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
  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
  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
  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
  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
  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
  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
  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
  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
  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
  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
  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
  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
  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县域经济 思考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