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5-31 14:35:03 浏览:

新牧区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支部书记作为村级领导班子的核心,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事关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当前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通过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三级联创”、“三培双带”等活动平台,我县广大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思想政治观念、理论水平、领导能力、整体素质等有了较大提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着力把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的领路人、“生活富裕”的带头人、“乡风文明”的推动人、“管理民主”的践行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正是由于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发挥作用较好,使得全县农村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但是,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前,广大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从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结构来看,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突出。就**来讲,全县72名农牧区党支部书记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名,占15.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1名,占72%。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能力偏弱,在工作实践中总处于“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境地,特别是受宗教、家族势力等影响,深层矛盾纠纷排解工作中能力不足、办法不多、怕得罪人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双重身份来看,个人致富与群众共富难处理。村党支部书记既是农(牧)民,又是村干部,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村党支部书记肩负着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份”责任。在农牧区农牧民群众最盼的是富裕,最想要的是服务,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忙于家业兴富,无暇顾及村集体发展;有的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增收、家庭创收,一届村干部当下来,不仅不能致富,而且有的沦为贫困户,要做到统筹兼顾确实不易。因此,就更难达到个人致富与群众共富相协调、相统一。所以党支部书记队伍中“不愿干事”、“不会干事”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从村党支部书记的社会地位来看,享有权益与承担义务难以对等。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干部,肩负着发展农牧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新农牧区、促进农牧区社会和谐等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在岗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较低,除了财政拨付的报酬之外,其它保障机制难于配套。因此,导致村党支部书记的付出与享有的权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序上降低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的“吸引力”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荣誉感。  

(四)从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来看,大局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投入的精力较大、谋划发展考虑的较多,但对村与村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方面看的不远、观念保守,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中协作联动意识不强,机遇把握不准。在草山、地界等纠纷中,依法维护集体利益的意识不强,用不择手段、不法行为维护本村、小集团利益的现象有时发生。推行村民自治的方式简单,随意性大。  

(五)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来看,作用发挥不够,党员管理工作滞后。相当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展农牧业生产,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能力较弱。在党员队伍的经常性教育工作中方式单一,旧的制度不管用、老办法不顶用、新措施不会用、创新举措不敢用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一些村还存在封建部落、家族、宗派等势力操纵村民自治,操控选举,操作民主理事的问题。  

二、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着力解决“选”的问题,创新选拔机制,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选拔村党支部书记要本着“选准一个人,带强一班人,致富一村人,巧解一村事”的工作定位,把公道正派、有心有力为民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选配的共性标准,结合农牧区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级班子整顿等活动强化能人治村理念,拓宽选人视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把听党的话、跟党走、思想好、致富能力和带头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村级事务从“有人管”向“能人管”转变。根据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区经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职业界限,采取内举、下派、直接任命等多种形式,加大从党员致富能手、外出优秀务工经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村级后备人才队伍中挑选村支部书记人选。鼓励原籍在本县的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担任本村的党支部书记。对于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可以从县直部门或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积极推行和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维稳工作队队长“三职一任”。改进选拔方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好人中的能干人、富人中的热心人、强人中的正派人,通过选举程序和党的组织工作程序,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应考虑到各村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同情况的村,群众所期望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要求也有所差别。因此,选配党支部书记时也要因村制宜、因时制宜,体现区域个性。如:几个村资源均等,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时,要采取强、弱整合,选配一个开拓创新精神强、市场经济意识浓的“当家人”;村与企业利益关系密切的,要采取村、企联合,选配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当家人”;村内社会矛盾复杂、社会治安不稳定时,选配一个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擅长处理复杂矛盾的“当家人”;村内的特色产业明显、产业初具规模时,要采取村与产业协会组合,选配具有开拓市场能力强、农产品流通经验丰富的协会成员中党员“当家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由单一的“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由“守摊型”向“创业型”转变的进程。  

(二)着力解决“育”的问题,建立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多渠道提高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村党支部书记要履行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牧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牧区稳定、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等五项职能,就要按照《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9-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工作,合理部署培训任务,在继续坚持村干部“一季一训”制和加强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把农牧区村党支部书记统一纳入乡、村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集中时间、整合培训资源抓好培训工作,力争通过教育培训,使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采取“三上三下一平台”的方式,提高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三上”,即:选派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致富能力的农牧区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赴省内外发达地区及省、州委党校进行集中脱产培训;组织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集中进行思想政治、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发展经济等业务能力的培训教育;选派农牧区党支部书记到党校、行政学院、职业学院等深造学习,多渠道提高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努力使农牧区党支部书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百事通”和“多面手”;“三下”,即:下派机关党员干部到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在帮助发展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培养村干部管理和服务能力;组织州、县联姻结对党组织、联点帮扶单位抽调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充当“指导员”,履行指导党建、维稳机制落实、村规民约制定、农牧业结构调整项目落实等职责,着力解决农牧区改革发展稳定中机制和措施不管用、不顶用、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组织宣讲团到一线为农牧区党支部书记开展讲座、讲课,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一平台”,即:用好用活村级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开设村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网络专栏,增设藏汉双语节目,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利用网络资源,抓好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三上三下一平台”的干部培养方式,切实提高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驾驭农牧区经济建设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着力解决“管”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岗位活力。一要抓住村党支部书记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担负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农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村级党组织星级目标管理办法,细化考核标准、优化考评办法、强化管理方式。在班子建设上,要求党组织班子健全,党建工作有目标、有特色,村干部有职责、有能力,民主管理有机制;在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求党员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好,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在科学发展上,要求村级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到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富有成效,村级各类农牧业产业协会党组织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好;在维护稳定上,要求党员信息“一线通”和维稳工作队作用发挥明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无刑事案件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在群众满意上,要求建立民主诉求机制,倡导移风易俗,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干群关系密切。从而引导村党支部书记纵向比,看自身是否取得进步,横向比,看自身存在哪些差距,有效地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实绩考核中存在的偏差、缺失,建立起务实、有效、重结果的工作导向。二要拓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渠道,让村党支部书记感到工作上有“劲头”、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充分调动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三要通过“以奖代补”机制,提高农牧区党支部书记工资待遇,要积极推行级别工资制,把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定为村一级最高级别,有意识地与村委会主任及“两委”班子其他成员拉开档次,从工资报酬中体现党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同时,村党支部书记“五星级目标管理”考核结果在“以奖代补”机制进行兑现,按实际绩效大小,加大“奖”、提高“补”,激发工作热情。四要在增收领域加大对村党支部书记的扶持力度,凡技术要求不高、群众能够参与的基建项目尽可能地由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实施。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创业基金、创业“绿色通道”等,创造条件先让支部书记富起来,然后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平台,带领更多的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走共同致富之路。五要建立健全慰问探望制度,凡是村党支部书记生病住院或家里有大事,乡镇主要领导要及时上门慰问,尽可能地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建立党内关怀帮扶基金,把救助帮扶基金与关爱村党支部书记慰问资金捆绑使用,提高救助能力和成效。通过有效的保障措施,使村党支部书记的基本报酬不低于当地农牧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要创造条件,逐步为在职村党支部书记办理社会养老保险。  

(四)着力解决“用”的问题,建立监督约束机制,确保村党支部书记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一要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村党支部书记要根据工作职责,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任期目标、年度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报经乡镇党委审核同意后向党员和群众公开作出承诺。制定切合实际的村干部考核办法,准确评价履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以奖代补”报酬的主要依据。二要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和监督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要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户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充分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推行“三议一表决”制度,做到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在党员和党组织中充分酝酿,经过党员大会形成决策建议,提交村民会议或“户代表”通过表决。三要建立健全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反映不好的,要及时批评教育,促其整改;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加强教育限期整改或予以调整。四要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管理监督,完善监管制度,结合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实际,建立完善《村党支部书记行为准则》、《村党支部书记管理办法》、《村党支部书记年度工作考核考评办法》等管理、教育、监督并重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激励人,最大限度地规范村党支部书记的行为,确保村党支部书记能明确使命、落实职责、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五要积极筹措资金,新建、改建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努力改善村党支部书记办公条件,使村党支部书记办公有场所,群众办事有去处,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地位和形象。六要建立完善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一事一议”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七要建立健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乡镇党委要配套建立领导点评、同级互评、群众测评制度,增强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八要采取检查工作、个别谈话、群众评议、民意测验等多种形式,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的管理和考核,确保村党支部书记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  

(五)着力解决“退”的问题,建立健全完备的保障机制,增强支部书记队伍的纯洁性和吸引力。一方面,解决在职村党支部书记存在的问题。认真解决农牧区村党支部书记“不愿干”的问题,要对工作上不专心、不愿意奉献的在职党支部书记,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按照组织程序及时清理,保证农牧区工作不延误、不滞留;认真对待党支部书记“不想干”的问题,通过征求个人意见、了解和掌握“不想干”的原因、由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多数群众的意愿,做出合适的处理;妥善解决好党支部书记“干不了”的问题,对因村党支部书记责任问题,失信于民、工作打不开局面的,乡镇党委做好群众的引导工作,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村党支部工作不出现“真空”现象;果断处理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干”的问题,要对村党支部书记涉足村内帮派、利益之间的争斗、触犯村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及时给予组织调整或处理,保持支部书记队伍的纯洁性。同时,对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作风不实、履职不到位的村党支部书记及时批评教育,帮助改进;对违反政治纪律,以权谋私的村党支部书记严肃处理。通过教育仍然成效不够明显的,按照组织程序及时清理整顿,使村党支部班子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要稳妥地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卸任后生活补助待遇问题。要对连续任职年限达10年,累计任职15年,年龄达到55周岁的卸任党支部书记兑现生活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州、县三级财政统筹解决,补助标准从现行的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同时,对任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荣获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先进集体的按省、州、县、乡(镇)不同的级别,落实卸任奖励补助,做到应补尽补。落实卸任党支部书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通过党内关怀加强对卸任党支部书记的关爱与扶助,确保卸任党支部书记家庭生活水平不低于农牧区平均水平,让卸任党支部书记心中有“党的人”的概念。  

(六)着力解决“备”的问题,建立更新机制,保证支部书记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一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努力储备一大批“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可靠可用”的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坚持“眼睛向里”,要把本村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党员纳入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工作中大胆地交任务、压担子,促进后备队伍的成长。同时,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围绕“三级联创”、“三培双带”活动,着力把本村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纳入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适时补给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坚持“眼睛向外”,要在本村以外的村、社区、企业及大学生“村官”党员中物色后备村党支部书记人选。通过村与村联动、村与社区联动、村与企业联动,积极“储备”一批质量优良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要在村、社区、企业共同的工作平台上选好、配强有利于推动共同发展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通过整合培训资源,缩短成长周期,加快优化村党支部书记进程;坚持眼睛向上,通过联姻联对、联点帮扶等工作平台,把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三农”服务、善于调解矛盾纠纷、善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机关党员,通过上下衔接,纳入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重点培训。二要加强后备村党支部书记动态管理,推动后备队伍健康成长,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下大力气解决以往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开发使用中“备而不用”、“近亲储备”的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坚持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原则,通过定期考察、结合实践锻炼的实际表现,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进行调整,取消后备资格,保证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水源”充足,“出口”畅通。在后备村党支部书记建设布局上,要打破以行政村为单位“储备”的传统模式。围绕区域经济整体构架,以培育具有引领特色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对现有后备村党支部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使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逐步实现由基础性向特色性转移,由数量扩张向结构调整、层次提升转移。建设导向上,要打破单一的目标,瞄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农牧区、巩固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带头发展农牧区生产、引领农牧民持续增收、推动特色产业示范带头等方面进行培育。打破村党支部书记培育体制性障碍,村、社区、企业、行业、党政机关共同联手,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路,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进行跟班、挂职培训,炼就一大批后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带头人 党组织 队伍建设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