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3-15 08:16:42 浏览:

摘要: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颜正华教授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方剂分析等模块,分析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 就四气而言,温性药物频次最多(7998次),其次为凉性(7866次)、平性(6763次)、寒性(3942次)、热性(95次);就五味而言,苦味药物频次最多(15 260次),其次为甘味(10 810次)、辛味(10 453次)、酸味(2794次)、咸味(1651次)、淡味(1203次)、涩味(186次);就归经而言,肝经频次最多(14 237次),其次为肺经(10 452次)、脾经(10 061次)等。结论 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以温、凉药为主,甘、辛味药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与颜正华用药平和轻灵特点相吻合。

关键词:名医经验;颜正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数据挖掘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05

中图分类号:R2-05;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016-03

颜正华教授是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诊疗经验丰富。本研究收集整理颜正华教授临床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分析处方基本用药特点,探讨颜正华教授用药性味、归经规律,为继承颜正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10B01);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JJ-2010-7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12075);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1-CXTD-14)

通讯作者:张冰,E-mail:zhangbing6@263.net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本研究以颜正华教授2001-2010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处方为来源进行筛选,共计2332首,涉及药物521味。

1.2 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软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依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学》[2],对处方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中,并由2人负责数据的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4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软件中“统计报表系统”中的“方剂统计”功能,对所选择数据进行分析。在“方剂统计”模块中,对处方药物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将中医疾病、药物频次、科属归类,以及四气、五味、归经数据导出,结果以柱状图和表格的形式表示[3-4]。

2 结果

2.1 中医疾病频次统计

2332首处方共涉及46种中医疾病,频次排在前20位者见表1,其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是眩晕、咳嗽、胃痛、不寐、胸痹。

表1 2332首处方中中医疾病诊断出现频次前20位分布

序号病名频次序号 病名频次

1眩晕22911头痛66

2咳嗽18812淋证66

3胃痛17313痞满61

4不寐13314月经不调60

5胸痹12215腹痛53

6痹证10216腰痛51

7泄泻9017水肿47

8反酸8318便秘42

9胁痛7819心悸36

10感冒6820消渴35

2.2 药物频次统计

521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20位的见表2,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是赤芍、陈皮、丹参、茯苓、白芍。

表2 2332首处方中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分布

序号 药名频次序号药名频次

1赤芍121911甘草590

2陈皮102812龙骨560

3丹参101413枳壳512

4茯苓92714桑寄生469

5白芍90515牛膝424

6炒酸枣仁78116黄芪413

7首乌藤76017佛手404

8当归63918牡丹皮398

9牡蛎63819决明子396

10香附61520砂仁392

2.3 药物科属频次统计

521味中药科属频次排在前20位的见表3,其中排在前5位的是毛茛科、唇形科、芸香科、豆科、伞形科。

表3 2332首处方中药物科属出现频次(前20位)

序号科属频次序号科属频次

1毛茛科275611牡蛎科638

2唇形科247912桔梗科635

3芸香科229413莎草科615

4豆科165814葫芦科594

5伞形科151015禾本科563

6菊科137516蔷薇科553

7百合科107117苋科470

8多孔菌科98218桑寄生科469

9姜科84319鼠李科396

10蓼科83320木犀科386

2.4 四气药性统计

2332首处方使用药物温性频次最多,为7998次,其次是凉性(7866次)、平性(6763次)、寒性(3942次)、热性(95次),见图1。

图1 2332首处方中药物四气药性分布

2.5 五味药性统计

2332首处方中药物以苦味频次最多,为15 260次,其次是甘味(10 810次)、辛味(10 453次)、酸味(2794次)、咸味(1651次)、淡味(1203次)、涩味(186次),见图2。

图2 2332首处方中药物五味药性分布

2.6 药物归经统计

2332首处方中药物归肝经频次最多,为14 237次,其次是肺经(10 452次)、脾经(10 061次)、心经(8083次)、胃经(6248次)等,见表4。

表4 2332首处方中药物归经分布

序号归经频次序号归经频次

1肝14 2377胆2496

2肺10 4528大肠2206

3脾10 0619膀胱1476

4心808310小肠1132

5胃624811心包 867

6肾617212三焦 707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软件,系统分析了颜正华教授用药规律,着重分析了药物四气、五味和归经的出现频次。中药药性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其核心内容是四气与五味。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4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其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其具有热性。从临床功能分析,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本研究显示,颜正华教授处方中所使用药物温性最多,其次为凉性、平性、寒性、热性。由此可见,颜正华教授用药较少使用寒热性质突出之品,而多使用温凉平缓之药,体现了其用药平和轻灵之特点[5]。

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本研究显示,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以苦味频次最多,其次为甘味、辛味、酸味、咸味、淡味、涩味。苦具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其中能泄的含义包括: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苦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颜正华教授临床中善用通腑佐法治疗各类临床杂症,这与苦味药应用概率较高相符。甘味有能补、能缓、能和特点,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这与其平和的临床用药特点一致[6]。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性或靶向性。本研究显示,频次排名前3位的归经包括肝经、肺经、脾经,究其原因,与纳入本研究的疾病中证属肝阳上亢的眩晕和脾胃病、肺系病证比例较高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对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用药规律进行了挖掘研究,为颜正华教授临床经验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25.

[4] 李健,卢朋,唐仕欢,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4-257.

[5] 张冰,吴嘉瑞.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经验与用药思想探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2-745.

[6] 张冰,吴嘉瑞.颜正华治学思想探析[J].中医杂志,2012,53(7):550-552.

(收稿日期:2013-10-08;编辑:华强)

相关热词搜索: 国医 用药 临床 数据挖掘 规律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