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三)

发布时间: 2022-04-12 08:12:37 浏览:

第II卷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道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在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大地山河》是茅盾先生1941年写的散文。文章的主旨是歌颂祖国大地山河壮美多姿,抒写对象是西北高原。开篇从“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水乡的景象说起,引出一点感想;再一转,“没有到过西北”的人自然也难以“想象”西北的山河;接着就进入文章的主体,以一个亲见亲历者的口气介绍那里的“山河”气象。江南水乡的特点是水道“交错密布”,说到“西北”便也接着说“西北的河”;而“河”只是“西北高原”的一部分,要全面地了解它,“既要从空中飞过”,又要“从地上走过”,于是写“高原”;最后写“北方的雪”,这西北高原冬季特有的景象。写“河”,写“高原”,写“雪”,都贯穿着一个“感想”——大地山河不可凭空想象。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评析]本文依次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可以称之为“景象”,比称之为“画面”要好。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行文的线索”。这道试题及其答案表述都不够严密。命题者把自己阅读所得当作结论,先让考生必须接受这个结论,再让考生按既定思路演绎出“答案”,这样的命题思想、态度、作法实在不可取。这道题使我们不禁联想到2003年全国卷21题,两道题何其相似乃尔!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评析]这是一道好题。为什么呢?试题设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即作者强调的“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能够正确回答这道题,标志着读懂了这篇文章,这样的试题就叫做有效度,有信度,当然是好题。再看试题设置的角度:“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引导考生认真研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考阅读理解能力,本来就该这样设题。

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评析]考生只要对第9段中有关语句简单做些整合就能形成答案。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又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E。

[评析]A项反映了有些人阅读中的一种坏毛病:用拔高替代分析,用标语口号替代有理有据的评价。E项反映了阅读中的又一种坏毛病:用没有根据的赞美替代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把鉴赏庸俗化,“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是可怕的大话、空话,读过茅盾几篇文章竟敢下这样的断语?

六、(12分)

2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

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1: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例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例2: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例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

[评析]这道题从长句变短句的角度,综合考查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价值的试题。长句变短句,把合在一起说的话分开说,把复杂到叠床架屋的句子结构改成读来简洁清爽的结构,同时要做到“保留全部信息”。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考查。

从思维操作的角度看,完成这道题需要经过的步骤是:首先要把握长句的基本框架(古人类学是……一个分支学科),进一步思考,“古人类学”是什么的分支学科呢?从长句内容看,“古人类学”当然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要把握住长句的内容要点,长句用举例的方式介绍了古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构思短句结构及行文顺序。

23.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

[答案]示例一:说普通话,它是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歌。

示例二:说普通话,它是中华大地上最悦耳的乡音。

[评析]这是今年的新题型。按规定要求造句,也可以看作扩展语句。内容:说普通话,形式:公益广告词,符合这两点要求才算基本符合题意。这类题目难度不大,把答案写得很精彩却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为有才华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舞台。

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题例: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

第二题例: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评析]对对子,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用在高考试题中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测试的角度看,对对子既可以有效地考查应用“对偶”修辞方法的情况,同时可以有效地考查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设题,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诗文,积累语言素材有积极作用。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构思指导]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核心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二者的关系。作文的成败优劣,关键就在于对这二者关系的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深意。

可以这样进入构思过程:相信自己,是因为相信自己的认识、判断、抉择……是对的,但是,难道自己能永远正确吗?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因为相信别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益的,但是,难道别人的意见都是有益的吗?那么,该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思考到这里,你已经“入题”了,接下来需要把思考引向深入,通常的方式是把认识具体化,思考要逐层深入,思考的角度要善于变化。例如:我们中学生,阅历不广,涉世尚浅,急需知识的武装,急需成年人的帮助,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够满足于做知识的容器,学习,是为了学会思考,是为了探索真理,书本上的话永远正确吗?老师、家长的话统统是真理吗?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这一点,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再推进一步:自古英雄出少年,那些被称为“英雄”的少年,一定是胸怀大志,有主见、有个性、敢想敢干的好少年,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乖孩子”。——再推进一步: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有默默的耕耘者,也有高声呐喊的开路先锋,伽利略掌握了真理,却被反对、漫骂、诅咒包围,正是“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勇气和信念冲破重重黑雾,让真理之光照亮了宇宙!——还可以推进一步……

今年的作文题是个好题。

(完)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评析 试题 语文 全国卷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