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9-01 08:25:03 浏览: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热点地区,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许多地区基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将旅游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在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和地区特色农业的有机融合中发挥驱动作用,将本地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城镇化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从传统的追求规模扩张的城镇化向追求产业结构提升的新型城镇化转变,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驱动;城镇化;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作者】蒋志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成都,610031

【中图分类号】F2992;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5-0157-007

ON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Jiang Zhiyong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strategies has turned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into areas of a new round urbanization where many areas choose tourism as lead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ir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se resources should be employed effectively in promoting 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ourist industry and the relat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local agriculture, so that the resources can becom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s will definitely upgrade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seeking scale expansion to a new-type urbanization of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narrow the regional gap between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and eliminate the binary structure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n the endeavor to build an all-around affluent society.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一、引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日益临近,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的差距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原因,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缓慢,如何以最快的方式实现小康,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实施城镇化战略即是众多举措中整体推进较为有效的举措之一。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地区在产业的空间布局、农村人口的融入、土地资源的利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环境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同时,相关的制度机制、配套政策、利益格局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许多不适应,对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地区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影响,推进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印发,对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布局、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国家这一大战略的指导下,注重经济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工业驱动、商业驱动、服务业驱动、交通运输驱动、文化创意驱动、旅游驱动等多元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在全国拉开了序幕,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浪潮。西部民族地区更是成了这一轮城镇化建设的热点,旅游业因其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聚合力强、带动效应明显,成为较为典型和备受关注的经济发展驱动类型。面对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西部民族地区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好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引导各种资本、资源和要素有效聚集,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动力,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从传统的注重规模扩张的城镇化向注重结构提升的新型城镇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和城镇化相关研究及本文视角

随着旅游城镇化和城镇化旅游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和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旅游发展角度谈城镇旅游,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关系、城镇旅游规划、政府、社区与旅游的关系、城镇旅游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城镇的定义和分类、产生的综合效应及开发思路与发展模式等方面。[1]如邱云志(2005)从少数民族角度对旅游城镇化进行了研究,[2]东北师范大学李强博士(2013)从旅游城镇化模式发展要素的角度,通过一些评介指标体系,对其相关动力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3] ,余兵(2013)对农业旅游在新型城镇化下的新模式进行了研究,[4]刘佳、杜亚楠、张广海(2014)对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5]张位中(2014)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对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进行了研究 。[6]另一类是从城镇建设的角度来谈旅游城镇建设,国外主要通过具体案例,建立理论模型,并加以验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社区参与互动关系、旅游业对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小城镇的旅游规划理论探讨、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如何利用当地资源等进行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经济效益等方面。[7]如李柏文(2012)对中国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发展战略的研究,[8]王兆峰、余含(2013)分析了区域交通系统差异对湘西旅游城镇化的影响, [9]罗智兴、罗明义(2014)对新型旅游城镇化经济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10]

从国内对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来看,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并不多,刘旺、杨敏(2006)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了宏观分析 ,[1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2013)对推进“好的城镇化”中发展比较优势产业进行了论述,[12]孙哲峰、周茂清(2014)通过县域小微企业族群经济发展的调研,分析了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3]文章的研究比较分散,系统性不强,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发展进行分析,希望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三、理论回顾及关系分析

1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及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由18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发展而来的。比较成本学说通过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认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导致了比较优势,但比較成本学说无法解释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况下的比较优势来源。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尔特尔·俄林通过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无论是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都强调的是一种外生因素产生比较优势。到20世纪80-90年代,克鲁格曼(Krugman)、赫尔普曼(Helpman)、格罗斯曼(Grossman)、杨小凯和博兰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分别从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后来的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于由于专业化、技术进步等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并将其上升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经济理论,用于解释和指导社会经济发展。

2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及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率先提出来的。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一书中指出较低的生产成本、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及目标集聚策略是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三种策略;1990年迈克·波特又在他的《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把企业战略和竞争力的研究上升到产业和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钻石体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几种主要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和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及竞争对手,此外,波特还在“钻石体系”模型里加入了政府和机会两个变量,将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理论。[14]22竞争优势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来看,比较优势强调的土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是一种先天的、静态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主要强调的是在基本要素基础上的知识、管理、技术、制度等更高层次的要素创新,是后天的、动态的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基础上的供给分析,而竞争理论是建立在环境变化上的需求分析[15]18。比较优势体现的是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竞争优势体现的是规模经济、产品异质、制度环境和战略差异;从联系来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内容上是相互融合和渗透的,李嘉图、俄林等人在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是基本要素的组成部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往往同时发生作用,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取消或相互替代,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并有条件地相互转化[16]40。就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而言,发展初期,比较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已经取得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拓展竞争优势比培育完全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更加可行,成本更低,同时,比较优势也只有借助竞争优势的发挥,才能最终确立和维持自身的优势。[15]18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转变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两者通常用于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就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来看,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该体系中主要因素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维持国家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14] 25

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发展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1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从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比较来看,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一方面,从旅游经济的发展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形式单一,导致旅游经济效率普遍偏低,旅游经济的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整体实力不强,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从城镇化水平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因素、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等的影响,各种要素资源很难实现大规模聚集和有效融合,协同作用和驱动作用发挥不出来,城镇化规模和水平相对较低。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限制,又很难像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一样,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从这一意义上讲,西部民族地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走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所谓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就是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和主要动力源,带动人口、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向某一地区积聚,形成一个高分工水平、高专业化程度和高生产效率的旅游关联产业集合,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升级、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地域不断延伸、功能不断完善的城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过程。

2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旅游驱动的比较优势

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这些要素实现快速聚集,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明显:第一,自然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独特的区位环境条件,使得山川、河流、森林、湖泊、草地、湿地、温泉、洞穴、峡谷、沙漠、冰峰、物种等地文景观、地貌地质、生物气象等旅游资源类别齐全,可开发潜力大,形成了比其他地区更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物质基础。第二,人文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聚集着我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居民,各种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使得各地的建筑风格、园林、民俗、服饰、配饰、习惯、传统、文物、宗教、古迹、遗址、历史事件、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成了与汉族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的、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独特的文化禀赋优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区位生态优势。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空中、陆路、水路等交通体系的不断形成,地区通达性增强,与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缩短,能源供给和通讯情况的不断改善,为人们追逐宁静、悠闲、健康、亲近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生态资源、舒适的气候条件、原生态的农牧养殖业和各种生态农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第四,劳动力资源优势。旅游产业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大部分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产品。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由于长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的传承,对本地区、本民族在环境、语言、历史、风俗等方面有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能带给游客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无法取代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区位生态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禀赋差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与其他地区相比,在驱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旅游驱动的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竞争优势是基于一定的要素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撑,与知识、管理、技术、制度、环境等因素充分融合、协调、互动形成的一种综合性优势。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通过长时期的积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显著增强,旅游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企业投资旅游的愿望和兴趣也不断提升,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逐步提升,人们对去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休闲和创业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强烈,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结构、企业实力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加之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将这些要素资源与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的制度机制等有机融合、有效整合,推进技术创新、环境保护、新产品研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系列旅游发展的智力成果,带动交通运输业、生态农业、餐饮娱乐业等多产业协调发展,则旅游产生对城镇化发展快速驱动的竞争优势必将凸显。

五、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准确分析优势、科学定位发展

对于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上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模式之间本身并没有优劣和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就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首先对本地区现有的资源条件、民族文化、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等情况进行准确分析,找准自身的优势,并放在县域、市域甚至更大区域范围来比较分析,确定和选择契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的发展方式。旅游是驱动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旅游驱动的基础来自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物无论是作为一种有形还是无形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规律,对其开发利用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如果规划不科学或定位失误,就可能缩短其生命周期,轻者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金、土地、资源、人力等的大量浪费,重者可能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样,如果地区产业优势定位不准确,选择不当,可能造成产业同构,导致有限资金的分散、资源的大量分流和转移,从而影响城镇化发展。所以,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而言,准确分析区域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2挖掘禀赋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生态环境、独特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的要素基础,也形成了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外生比较优势。其中一些独一无二的景观、少数民族唯一的聚居点和文化中心等独特资源,更是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绝对优势,可以迅速带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快速聚集,完成经济发展的初始积累,成为下一步培育竞争优势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这些资源禀赋要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要按照效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其比较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此外,禀赋形成的外生比较优势不是永恒不变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其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根据不同产品、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开发内容和利用方式,这样才能使禀赋资源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

3强化知识融合、培育竞争优势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来说,禀赋的自然资源对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来说只是一种外生的静态比较优势,本身还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竞争优势。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将已有的禀赋旅游资源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的制度机制、专业化的分工、高质量的服务等有机结合,不断推进禀赋资源与各种创新的服务方式和运营模式相互融合,创造和形成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满足和适应人们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提供更加优质和多元化的服务,并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有效组合,才能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的竞争优势,真正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

4促进产业协同、巩固发展优势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集聚,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聚合功能,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关联产业的聚集的有效融合,推动产业间形成互补互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要通过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模式的创新,将娱乐、餐饮、养殖、交通、通讯、房地产等关联产业聚集起来,形成产业集群,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要素的升级,形成合理的产业功能布局,实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未来城镇化发展,必然要走多元驱动的道路,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会越来越充分,所以在进行旅游产业规划的同时,要把地区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纳入其中,一同规划,通过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现旅游业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和关联产业横向面的拓展和纵向链的延伸,最终实现城镇化的多产业驱动。当然,旅游业在与关联产业实现协同的同时,要对不同产业涉及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人才保障等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形成发展优势。

5推动社区参与、促进利益共享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依赖的不仅是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经过千百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民俗民风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游客无法获得充分的文化体验和感知,就会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旅游产业就可能失去核心依托,也就更谈不上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所以,少数民族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载体。 [18]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的合法利益居于基础地位,应该予以优先考虑和保障。当然,政府、企业、公司、中介、社区等在城镇化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則,他们的利益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和保障,所以城镇化过程中形成均衡的利益格局,对于推动各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6调整政府角色、推动市场主导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将政府和机会作为两个重要变量纳入其中,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府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既是土地的拥有者,也是资源的配置主体之一,所以,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政府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首先,政府作为社会和谐的推动者,希望通过旅游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推动资源的流动,文化的交流,财富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其次,政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希望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既能满足城镇化建设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能节约土地,提高单位土地产出,还能保持生态平衡;再则,政府作为资源的配置主体之一,是希望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发挥最大效用。所以,政府无论作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土地的所有者,还是资源的配置主体,都会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城镇化进程。政府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各有各的优缺点,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常所说的政府角色定位问题,更多是指在资源配置中政府的职能职责发挥问题。政府职能发挥好了,可以推动市场机制更快的完善,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育起竞争优势,但是,如果政府作用没有发挥好,则可能限制或阻碍发展,削弱其竞争优势。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而言,应该是政府倡导、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的工作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建立合理的成果分享机制,对涉及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等。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分工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调节、资金吸纳、技术创新、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要避免大包大揽、与民争利,避免用政府意志和主观愿望代替产业规划,避免用行政命令代替资源配置,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作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分享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比如:财政收入的增加、就业率的提高、社会的安定团结、教育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俗文化的传承等。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休闲成了大多数人选择的业余生活方式。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城市的变化,同时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城镇和农村的变化,旅游导致的人口的流动、消费的转移、资源的重配,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并与先进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制度机制等有效结合,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强聚合力的特点,与当地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关联产业相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带动下的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在较高水平下实现协调发展,快速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6)

[2] 邱云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

[3] 李强 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余兵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6)

[5] 刘佳,杜亚楠,张广海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商业研究,2014(8)

[6] 张位中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

[7] 赵小云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8)

[8] 李柏文中国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

[9] 王兆峰,余含基于交通改善的湘西旅游城镇化响应时空分异与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3(1)

[10] 罗智兴,罗明义新型旅游城镇化经济的投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

[11] 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2] 林毅夫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推进“好的城镇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1-17

[13] 孙哲峰,周茂清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基于县域小微企业簇群经济发展的调研[J]中国市场,2014(11)

[14]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15] 姜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J]现代经济,2007(5)

[16] 胡俊文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4(2)

[17] 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bj/2014-03-17/c_126274610htm,2014-3-17

[18] 肖琼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區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陈家柳〕

相关热词搜索: 城镇化 民族地区 驱动 西部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