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9-03 18:30:04 浏览:

摘要: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评价对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激励作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发展。现代教育背景下,大学阶段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评价是大学生个体构建价值导向、体验人生意义、进行目标选择的有效途径,因而对促进主体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尝试构建“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模式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评价对主体性发展的激励作用。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除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之外,还应具备有益于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的主体性发展这一要素。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长效性建设的重要支点。教育者认为主体性发展“主要从强化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等三个方面引导”[1],由此形成了第一课堂主导、第二课堂配合、第三课堂辅助的教育体系,走“贴近生活、用心服务、分层递进、自我提高、立体覆盖的行动模式”[1],致力于最终使个体成为“有时代感、能担当的社会主体”[1]。然而,受教育者却認为构建价值导向,体验人生意义,满足自我需要,形成个人习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感和价值感是主体性发展要义。前者是社会角度,后者是个体角度,两者的差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焦点问题。

21世纪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学科发展的必然、技术媒体对时效性提升的要求、“90后”大学生对实效性的拷问、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影响等多重作用下,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识”与“共识”的构建与深化成为又一应具备的要素。提出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者认为主体性发展是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实现平等的人际交往,进而在个体主体性发展上,达到智慧共建、意义共生、精神觉醒并最终获得能动发展的效果。教育过程中的评价环节进入焦点解决视野。现代教育评价[2]认为,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评定价值”,其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交流的作用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促进主体性的主动发展。

有研究[3][4]提出,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高低进行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兼具了解、评定学生水平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从作为系统教育工程关键环节之一,以及决定教育发展方向、前途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上理解,教育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人本化社会活动。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存在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重智能评价轻情感评价、重共性评价轻个性评价等弊端,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悖于“应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向导”的本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推动了教育评价中对学生评价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开始反思评价。在高校,评价从基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简单评价结构发展到基于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体系[5],基本实现了评价内容从对认知评价扩展为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方法由单纯考试向多元体系评价转移,评价功能逐步从总结性功能向教育性、发展性功能转移。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主动发展——自我评价非常重要。

从社会角度看,人的发展以主体性发展为基本前提。主体性不仅仅有与生俱来、生而有之的成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教育促进的结果。大学阶段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承担责任。就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首先,他们身处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快速更新的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变化,正值主体觉醒阶段的他们,需要给予及时的意识引导和知识整合。其次,他们经历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变异、价值多元,刚刚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牢固,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参照。最后,他们成长于必须承托长辈人生希望的家庭和社会,在呵护下成长,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给予足够的实践体验和能力培养。

从全人角度看,人的一生既是有机体自然生长的过程,又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过程,还是根据社会要求社会化的过程。自我包含丰富,主体—客体,生理—心理—社会,现实—理想,……“不是抽象和封闭的,而是与外界信息不断交换、彼此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6]。相应的,自我意识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评价贯穿其中。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评价的标准更多的是社会化的理想目标、预设价值,并通过与现实状态的比较,影响经验的获得和价值感的建立。“自我评价是个体理想自我社会化结果与现实自我社会化结果的比较和权衡,是个体按一定的理想目标、预设价值对自己存在方式的判断和估量,也是对自我状态的‘唤醒’和‘激活’,成为对理想自我实现路径的一种选择”[6]。

四、“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

(一)思想观点: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思想、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1.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思想[7]。基于教育教学本质,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及效能为中心,着力全面优化教学系统。其“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预期变化,使一定的心理得以形成和发展”,以及“提高教学的成效,必须依据心理结构形成、发展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的观点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并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具有指导意义。

2.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8]。基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及教育理论,在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炼而成。传统教育评价强调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注重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忽略了个体与社会的多元发展,难以实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自觉能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优势,掌握自身发展的方向,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协调发展。

(二)教育目标: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及其形成发展的思想条件和规律特性,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超越性,引导他们的主体性发展,使他们成为自我接纳、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完善,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其目标[1]大致有三。

1.引导主体意识,尊重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自我发展规律,满足大学生现实且合理需要,引导不现实不合理需要,加强他们的自我教育,培养他们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自觉意识,强化其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行为过程中的意识。

2.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实践能力。贯穿“知行合一”的思想,从社会人主体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能力并提高素质,促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变为积极、从他律变为自律,提高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力。

3.塑造主体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忧患意识,引导他们全面思考和辩证思维,鼓励他们的质疑勇气和创新动力,让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认识自己,作出取舍选择和价值判断,真正塑造出社会人的主体人格。

(三)教育时空:环境熏陶、能力培养、亲身实践。

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大学生引向社会人的生活世界,引导其积极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主体性的完满。生活存在于立体时空中,因此,意在引导主体性发展的教育途径也是立体的。

1.环境熏陶。环境无处不在,校园各处的景观、媒体,大楼内外的空间、场地,教师的教法、气质,职工的管理、服务,每时每刻每度都提醒大学生“成年人”、“公民”的身份,叩开他们作为时代青年、社会公民的心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能力培养。尊重个体的价值感,在教学、教育、服务、管理中充分挖掘并展示主体性对于成人、成才、成功的意义,融主体性教育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能力本位选择每个专题,同时在课程考核中,确定一定的分数比例,形成课程的结构性学分,引导学生自身主体性的能动发展。

3.亲身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必须经过实践,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真实体验主体性的存在意义,才能激发对自身主体性发展的追求,进一步自觉融入社会生活,确立个人理想并努力实现。

(四)教育角度:学业生涯、职业生涯、生活生涯。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是这种主体意识是个性的而非社会性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成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职业人,而他们永远是社会人。教育者应该着眼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主体发展”,面向他们的三个生涯。

1.学业生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学业中必不可少,不仅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公民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素质教育,而且因为在科学分类中,思维科学是等边三角形的重要一角,知识是相通且互补的,教学设计必须引入专业旁类,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多元信息的沖击碰撞中培养主体思维能力。

2.职业生涯。广义的职业生涯涵盖就业、职业、事业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指向就业是“生产工具”,指向职业是“驯化员工”,指向事业才是“培养人才”。社会责任在肩,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眼观“学生”和“社会”,这有利于提高“社会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转换能力,对事业生涯发展进阶进行指导。

3.生活生涯。生活对每个生命体都是必然的,大学生向往独立个体的社会生活,但如果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脱离时代现实,就只是贫乏、生硬和可有可无的,全世界都在谈论和研究“幸福”,“幸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生活问题,真正“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会“准成人”真实理解、体验、掌握幸福的教育。

(五)教育评价:结构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

教育有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无论评价的对象是哪一方,最终指向的都是整个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和双向反馈意义,这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倡导重视的主体间性。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在关乎主体性发展问题的师生双向认知和民主平等交流的各方取得“互识”,达成“共识”。

1.结构评价。如前所述,引导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主要是从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个方面,据此理解所设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时候,就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各自分别体现在课程成绩、学业活动、社会服务中,三者比例相当,暗示社会化发展目标必须是全面的。

2.过程评价。发展容易出现波动、反复,偶尔也会间断,所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面向每个学生,基于他们的过去,重视他们的现在,着眼他们的未来,面向他们的每个方面,让每个个体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获得“相对”成功,最终实现自己预定的个体化发展目标。

3.自我评价。教育评价一直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他人评价,缺失了学生自评。但就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点而言,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建构认知结构的能力”,因此,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其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调节”[8]学习实践活动,会使他们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的主体性发展目标。

大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引导,大学生的成才与自我设计,大学生的成功与自我激励都离不开自我评价的影响,自我评价为大学生个体的行为提供自我导向系统,为自己设置行为标准,并激发对目标追求的动力”[6]。重视自我评价对主体性发展的意义,将“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模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之成为大学生个体构建价值导向、体验人生意义、进行目标选择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琳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02):54-58.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戎.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析.新西部,2010,(06):159-160.

[4]马运超,孙勇.大学生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72-72.

[5]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07):4-8.

[6]李彬.自我评价与大学生发展[J].江苏高教,2004,(04):101-103.

[7]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王伟忠.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探索,2008,(06):84-85.

相关热词搜索: 主体性 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发展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