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也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美育

发布时间: 2022-09-07 13:20:02 浏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这一名句道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乃是以美育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欣赏性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听”。悦耳的乐音和有节奏的声响会使人产生美感。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聆听,参与听觉体验。目前很多心理卫生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关系紧张疏远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聆听音乐可以适时地调节心理:对厌学的学生,让他们欣赏《校园的早晨》《快乐的小队》《让我们荡起双桨》等音乐,以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精神世界贫乏的学生,可让他们聆听《我爱我的家乡》《银色的桦树林》《爱的人间》等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到家乡的美好,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为音乐作品流溢的“情”所感动,学生感情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心灵之窗才能被打开。

二、情境性教学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自觉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在《忆江南》的教学中,虽然有白居易的点睛之词,但是直接学唱歌曲是机械的、匮乏的。为了唤起学生对江南的印象,更好地表现歌曲,教师首先用古诗词配乐吟诵《忆江南》,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江南迤逦的风光与歌曲范唱,为学生进一步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在教唱印尼民歌《划船歌》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印尼的岛国特征、宗教习俗、衣食住行,让学生“耳闻”,再播放印尼旅游视频,观看印尼风土人情,使他们“目睹”。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创作的环境、心情做了铺垫,有利于诠释歌曲。当然,教学中教师优雅的仪表、精炼的语言也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三、作品再创造教学

课堂音乐活动不仅是会唱的过程,还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除了听力、音准、节奏、发声方法等基本的训练外,在教学中,教师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呈现(示唱、范奏)出来,通过亲身示范形成学生对作品再创造的第一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歌曲。教学歌曲《西风的话》时,教师借“西风的话”讲述了四季的循环交替、时间的流逝。在连音线、强弱记号、四拍节奏特点的处理上,每位学生都是哈姆雷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表现不同的“西风”。教学歌曲《翅膀》时,教师除了强调顿音记号,理解3/8拍的含义,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歌唱自己的理想以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如第一乐段为齐唱或男、女生领唱,第二乐段从“啦”开始为合唱。这样的处理给演唱者与听众带来色彩上的变化,多侧面地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生动形象地让他们知道:只有插上“理想”和“知识”的翅膀,才能飞向更远的未来。

四、综合性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音乐常常赋予我一些伟大的思想”。音乐的魅力无处不在。正确地认识与把握音乐教育的特点,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学科间相互学习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效沟通,会对学生音乐能力及其他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表演来表现音乐,或是与美术融合,通过听觉、视觉有机结合来学习音乐,虽然每堂课的具体“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调动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此外,音乐与其他非艺术课程(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之间的密切联系:语文课音乐与文字融为一体搞配乐朗诵、英语课学唱英文歌等,使得学科的融合与渗透成为可能,并摩擦出新的火花。

五、创造性教学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其中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它是美育是否发展、心理结构是否成熟的标志。在音乐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完善音乐的欣赏水平,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其次要针对不同年级、年龄学生的爱好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用已学的音乐知识,在创编歌词、创造声音、自编动作、即兴表演方面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提高创造能力。刘朋俣同学在学习《打麦号子》时,模仿周杰伦,用自己的b-box与大家合作演绎了这首靖江民歌;在《杨柳青》的教学中,学生受扬州方言的启发,创造了自己家乡的《杨柳青》……

虽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相信:从美育的本义出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那样,我们离美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就更进一步了。

相关热词搜索: 美育 也谈 音乐教育 小学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