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土”里刨出来的“金子”

发布时间: 2022-09-07 13:20:02 浏览:

摘要:《包愣调》是流行在山东成武的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花腔女高音独唱曲,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其结构严谨,精练简洁,节奏鲜明,旋律俏丽、柔和。花腔中又透出一种民间的泼辣风情。由于衬词的关系,各个乐句长短不一,从而打破了常规的方整性,却赋予了乐曲一种新意。

关键词:山东民歌;包愣调;花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55-01

成武县位于黄河冲击平原的鲁西南部。自周朝以来,历代王朝在这里封国建邑,这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成武的梁王庙、白浮图、九女集、天宫庙、孙寺、纪河庙、玉皇庙、桑村寺等寺庙都有庙会。每逢庙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居多。一开始,庙前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被改成担子用半寸宽、五尺长的竹片制成,用布或绢制成莲花盆,与大鲤鱼分衬两头。也有的用手托着莲花盆,边舞边唱小曲,以招来香客,向进香人化缘求善,这种形式被称为“担经”。其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有的来自民间故事等。曲调有的是当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戏曲。《包愣调》就是其中的一首,当时人们把传唱《包愣调》叫唱小曲。《包愣调》在民间口口相传,属于社会传承。后经民间艺人、担经人在演唱中不断更新、充实、完善,使其具有一种风格淳朴的乡土气息①。

清朝晚期以后(1910年),随着担经人的越来越少,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包愣调》却在少数担经人和琴书艺人中传承了下来。1963年由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孙啸天改写填词并记谱的《包愣调》整理完成,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并广为传唱的《包愣调》,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了群众的艺术才能,在传唱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唱词

《包愣调》又叫《包愣戏》,歌曲因其衬词富有地方特色而得名。当时周金英演唱的《包愣调》共有六十四段,是有一首诗组成的词,这首诗是:晴空明镜 , 松峰凤鸣 , 星亭清净 , 景动风轻②。诗中有十六字,每个字组成四段词,共六十四段,每段都描述了不同的事物。有关于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西湖美景的传说;有颂扬岳飞、韩世忠、梁红玉、赵子龙等精忠报国、血染疆场的故事;有乐陵小枣、泰岳肥桃、谷雨牡丹、曹州耿饼等地方特产;有反映轻松古庙、佛前香火的宗教活动;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姜子牙钓鱼、杨广花天酒地祸国殃民的故事等等。例如,描写名胜古迹的词是:

黄山的云雾白楞楞楞,山中的芙蓉一点红,松涛云海半天星,星星云海紧包楞。燕山的冰雪白楞楞楞,长城的烽火一点红,长城连天接星星,星星长城紧包楞。描写山东特产和风光的唱段是这样的:

崂山的泉水白楞楞楞,乐陵的小枣一点红,蓬莱仙阁放光明,八仙过海紧包楞。 泰岳的肥桃白楞楞楞,肥桃尖尖一点红,月照桃园一片明,月光肥桃紧包楞。

《包愣调》这六十四段唱词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对景物、事物及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是唱词结构,即严密又特别:第一句末尾都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都是“一点红”,第三句末尾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末是“紧包楞”。例如由组诗中的《清》写成的四段词是这样的:

玉兰花开白楞楞楞,月季开花一点红,花映水中看得清,落花流水紧包楞。

鹅毛大雪白楞楞楞,雪中的新娘一点红,雪水烹茶甜又清,洞房花烛紧包楞。

露水滚珠白楞楞楞,花染水珠一点红,露水绿叶分外清,花噙水珠紧包楞。

深秋晨霜白楞楞楞,霜叶片片一点红,鱼翔浅底河水清,秋风落叶紧包楞。

歌曲中继续沿用了富有成武特色的语气词白楞楞楞,并由此发展出了和正词对应的长达八小节的衬句。演唱时首先要处理好歌词与衬词的关系,主词要清晰流畅,衬词要轻快明亮。 “紧包楞”在当地是紧相连的意思,《包愣调》这个曲名也是由此而得。

二、唱腔

《包愣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花腔女高音独唱曲。1964年5月,由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当时音乐界纷纷发表评论认为:成武民歌《包愣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一)唱腔中的花腔运用

《包愣调》是一首具有民间花腔的特色的歌曲,其旋律技巧较多。特别是花腔中大跳的运用更是惟妙惟肖。短促而跳跃的音符,华丽的旋律,音域主要在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灵活。演唱者需要有优秀的高音区演唱技巧,换气技巧,气量和耐力来表演在高音区的炫技演唱③。 例如歌曲中的:

; ;

这些纯四、大六、及纯八度大跳的运用恰当得体,使花腔显得干净利落,不仅使旋律中的强弱对比的关系生动形象,更能反映出当地的民歌色彩,透露出一种民间泼辣风情,使人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二)装饰音及滑音的运用

歌曲中装饰音及倚滑音的运用也非常丰富。 这些巧妙的运用使乐曲在俏丽多变中揉进了抒情的色彩,与头尾的花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使花腔显得轻快而俏丽。例谱:

(三)曲式分析

《包愣调》属于D大调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全曲由六个乐句和一个尾句构成。由于衬词的关系各个乐句长短不一,是乐曲的排列方式打破了民歌常规曲式的方整性,呈开放式排列,因此却赋予了歌曲一种新意。

歌曲中跳进级进进行与节奏的变化也非常突出。例谱:与等这些跳进与级进的巧妙运用赋予了乐曲旋律与节奏的弹性,跳进后的级进运动可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于尽情发挥之后,又巧妙的翻回到起跳音的位置上,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与享受。进而在翻到起跳音上还仍觉意犹未尽,笔下走龙,继续延伸,通过节奏的变化、顿音及十六分休止符的调节,而一气贯彻到底,把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深浅起伏、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的层次分明、细致入微,给人以耳目一新,达到曲尽其美的意境,从而推向活泼、跳跃、奔放、洒脱、独具风格的艺术高峰。

三、结语

《包愣调》在发展形成过程中与当地其它艺术门类联系紧密,据传承人周金英说过去的琴书艺人用古筝弹奏的《包愣调》更为动人。后来又改编陈成合唱歌曲、二胡曲、钢琴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可见《包愣调》与民间曲艺关系更为密切。

《包愣调》的传唱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价值。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已经把《包愣调》编入音乐教材,古筝曲《包愣调》已被全国民间乐器考级委员会指定为八级曲目。1980年,彭丽媛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演唱的《包愣调》博得了专家和听众的赞扬。1982年,彭丽媛首次在春节晚会上演唱《包愣调》,引起了学术界轰动。《光明日报》刊登了孙扶民题为《她唱出了民族之声》的评论文章。此后,彭丽媛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北欧六国,把《包愣调》介绍给了世界。一直以来,其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受到人们认同和喜爱。它经常出现在舞台和荧屏上,作为民间花腔代表性民歌,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高等艺术院校,它又是一首声乐花腔训练曲目,二胡、古筝曲《包愣调》更是为器乐演奏增添了新内容。它还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起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马华武.成武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458-550页.

②张玉萍. 菏泽地区文化艺术志[M].山东:明天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167页.

③刘晨然. 菏泽地区民歌曲调与演唱风格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08).

相关热词搜索: 金子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