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2023年最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与精准治理优质免费(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 2023-09-04 17:30:05 浏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与精准治理优质免费(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与精准治理优质免费(精选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分类管理的时代特征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历史性与时代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双一流”大学,首先要阐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方位。“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建设是在新历史起点上的持续探索,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新阶段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了让我国的大学能够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我国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办学水平。进而,十九大作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决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和“到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些策略与规划的出台,促进了国内的众多高校开始将办学的目标瞄准“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就这样,建设“双一流”大学也就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能力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发展性与创新性。我国区域间高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加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均衡区域间高校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各地区之间高校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问题。把高校分类管理和坚持精准施策纳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战略规划当中。有利于协调推进了区域间院校、不同层次的各类院校、双一流与非双一流工程院校之间发展定位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建设费用投入、资源分配上的问题。有助于合理定位地方高等教育优先发展,解决好普遍发展和特殊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精准施策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均衡统筹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高教发展质量。

2.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格局的挑战

(1)世界性与民族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已转化为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科技创新和人才质量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高校尤其作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无不受到各国的重视。例如美国“高等教育竞争力计划”、日本“全球顶级大学计划”等。这也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借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在国际化趋势下我们更应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开展符合人民需求的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融合性与竞争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参考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和学术领域的评价标准,需要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的特点及其行为。尽管各个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所基于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建设目标和使命存在差异,但各国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具有相似性。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各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的契机。随着全球化趋势推动着高等教育愈加国际化的同时,各国之间知识和人才竞争也更为激烈。而且,大学的全球排名愈加影响着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这种加速发展的步伐,给各国及其高等教育机构都发起了严峻挑战。

3.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目的性与规律性。目的性是指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基于我国国情的符大学治理制度;
规律性则是指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完善高校大学治理制度结构,克服在高校办学中可能出现的对“理想状态”的治理偏离。我国的大学治理制度建设应该致力于让大学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合规律性、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首先,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契合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总体思路。其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核心问题。

(2)使命感与服务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探索完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建道路;
另一方面,还应该明白我们要坚守什么,什么是我们的发展根基。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弄清楚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这就是我国大学的使命感与服务性:一是满足社会当前发展需要,引导社会的发展;
二是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针,配合“十四五”规划,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教育从培养人的本质上来说,是面向未来的国家振兴事业。无论是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还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高校都具有着服务人民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责任,并且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二、当前高校分类管理与精准治理面临的三种关系

1.处理好“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发展定位的关系

(1)“双一流”大学的定位发展问题。当前,核心技术创新已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会议公报指出,我国要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展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双一流”大学,首先更要肩负“创新”使命,为核心技术创新贡献力量;
其次,“双一流”大学要依据经济的变化趋势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规格、研究方向、专业课程乃至学科体系,向社会输送契合经济发展趋势状况的专业性人才。

(2)“非双一流”大学的定位发展问题。“非双一流”大学可以依据国家战略,明确办学特色。在“双一流”学科的评选学校中,一些学校不是一流大学,但却具有一流学科。纵观这些学校,基本都是行业顶级大学,这就为“非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即发展成为行业特色大学。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行业人才,它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与服务提供更为深度密切相关的人才输送。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大学评选中,更多的非“985”“211”高校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其中行业特色大学占了很大部分。因此,“非双一流”高校需要正确总结、凝练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围绕国家战略的要求和总体目标制定长期计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建设目标。虽然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但“一流”不是它们的专利,各类高校都要为“一流”的办学水平而努力。

2.处理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与高校微观治理关系

(1)宏观管理分类化。从本质上来讲,“分类”是一个寻求共性特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不同类型上的特征差异。但就同一类型来看,分类无法表现出同类型间的个体差别。对高校进行分类是为了避免同质化的发展,促使高校多样化,寻求高校自身特色。因此,分类的目的并不在于类别本身,更多是从宏观层面引导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政府可以引导各个学校追寻自身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探索自身优势所在,找准定位,集中优势,重点发展。换言之,高校分类管理就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就应该实施什么类型的管理与评价”。

(2)价值导向机制多样化。在价值导向机制下,政府更应该从观念上引导各个高校追寻自身特色化的发展。高校要探索自身优势所在,找准定位,集中优势,重点发展。追求“一流”的动机是没有错的,但是显然需要“有的放矢”。政府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设置不同的分类管理标准。换句话说,政府不能让高校采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进行同质化办学,而是要根据“什么类型的学校实施什么类型的管理与评价”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在大众教育、精英教育同时并存的社会,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承担所有的教育职能和属性,任何试图通过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来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尝试都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多样化及其分类管理,才是今后高校及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竞争机制市场化。为什么当前“双一流”建设会导致高校的发展“同质化”现象?我们应当认识到其背后宏观管理的体制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资源配置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个学校为争夺教育资源就会按照政府导向来办学。首先,政府要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有序竞争法则,调控同类型高校合理竞争。具体来说,是把实行省属高校预算拨款、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制度作为主要改革手段,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效率、教学质量、教师水平等。其次,要坚持“放管服”改革,“管办评”分离,给予高校自治更大的自由度。以往的高校资源配置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投入会根据高校分类层次来进行资源分配,“双一流”等高校享受优质资源、师资,无形中会加大“双一流”与“非双一流”大学的差距。而要实现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促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特色多样发展,高校经费与资源分配就要缩小差距。如果这种竞争只存在于同类型的高校间,问题还不算复杂,如果不同类型间的高校殾竞争“一块蛋糕”,将会使得竞争变成恶性竞争。例如,某些高校用“买引用”的方式提高学科排名被媒体曝光,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评价机制精细化。当前我国高校评价多以排名为取向,并且多以学校的综合水平排名为主要评价标准,很少根据学校的类型、职能来归类排名。综合排名是以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针对所有的高校,这样的评估体系无法做到精准评测,社会大众就不能够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实际水平。研究型高校就应该注重其研究成果的指标数量,关注研究成果对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转化的概率和实效性;
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机制要重点关注实践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就业是否满足了区域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
社会服务型学校在评价时应以对社会服务的转化率为重要指标。而只有从宏观管理上做到精准分类,才能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的精准化,才能给予高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促其争创一流。

(5)内部治理精准化。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内部的治理理念也要进行革新,治理手段也要做到精准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治理手段已经普及各行各业,高校内部也逐步采用精准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治理效能。为从切实提高高校治理工作的效能,做到精准治理,就必然需要我们精准把握掌控当前高校治理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及其关键要素。

3.处理好高校普遍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1)高校建设多样化。如前所述,高校具有分类管理的逻辑,院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共同体现出两种不同管理层次的逻辑关系。首先,通过各种市场竞争手段获得红利,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学术研究名望等直接面向社会的质询,从而直接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由政府采取政策措施、财政拨款的方式可以赋予各个高校的官方管理职能、权力等,从而决定该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生态位。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分类管理中,这两种管理逻辑相互影响,相互配合渗透,影响着各级各类高校的学术地位、师资队伍和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效能和排行榜中的位置。总之,为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不同层次间高校管理的差距,促进高校各安其位、分类发展,避免竞相降级升格的尴尬现象,分类管理也就成为“双一流”背景下我国构建现代化大学体系的重要方法。

(2)高校发展特色化。高校分类管理下实现高校发展特色化已经成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首先要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定位,精准定位,安于本位,展开错位竞争,实现自身特色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高校类型分化加剧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高校更应冷静、理性思考未来发展规划,积蓄、扩大办学的优势,强化自身特色,找准发展目标以获取持续的立足之本。高校办学的特色主要集中体现于办学理念、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等方面。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的精髓,是高等院校建校之基,兴校之本,强校之魂,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定向作用,给予高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历史久远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历史特色寻求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可根据自己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学科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抓住学科特色也就抓住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与根本。具体而言,高校要从内部的学科完整性、外部的学科之间的协调性、学科间的适应性三方面来找寻学科特色。

三、精准治理体系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有效保障

1.针对国家区域战略协调的精准施策

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现代的突出问题,也影响了高校对“双一流”追求的积极性与公正性。东、中、西部高校之间、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仍然较大。“双一流”建设虽然开拓了我国高等教育及高校发展的新局面,但若不处理好区域间的平衡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则会造成“好的愈好,差的愈差”情况的发生,“双一流”建设可能将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前区域间高校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规模东部明显大于西部。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已经初步形成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但这与东部相比,尤其较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高等教育总量还是远远少于东部。第二,办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差距较大。第三,教育经费差距较大,东部区域经济发达,有较为充足的教育经费。这些差距都导致西部高校的人才资源不断地向东部高校流失。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健全中央层面教育治理统筹协调机制,扩大中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在研究构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体系时,首先要以京津冀、长江三角、珠三角这三个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大湾区作为经验借鉴。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中央政府拨款也可按照经济区来划分,而不仅是在高校间,学科间。再次,针对省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状,要以省域教育产业布局调整为发展依托,以人口经济规模增长为发展依据,实现从“粗放型的东部、中部、西部布局”发展到“精准化区域经济布局”的转变。最后,对于省部共建高校来说,应充分发挥其在“精准化省域施策”体系中的引领带头作用,将此类高校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由中央财政财政拨款,由“点到面”地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

2.面向省域经济需求的精准施策

省域高等教育除了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外,还要兼顾自身经济发展、区域规划特征,将高校发展与省域经济区发展相结合,以地区特色行业为依托,大力建设行业特色大学。首先,省级政府要发挥积极性与调动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的协调发展,将地方高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区的发展当中,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性功能,努力实现省域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与当地人口的合理化分配。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结构类型、课程设置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高等教育机构学科设置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协调。其次,西部省份高校要延续“西迁精神”的使命,加强与东西高校的交流合作,针对本地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地技术诊断,并有效利用东部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开发西部资源。

3.立足学校发展的精准施策

从学校层面来说,除了配合国家宏观战略发展,获得中央政府帮扶政策支持,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外,还要立足于自身的学科优势,找准定位,从学校微观治理层面来精准施策。高校在研究制定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时,第一要与自身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学科专业规划布局设计需要符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第二要精简职能划分,提升管理的效率。例如,高校要加强二级学院的自治能力,实现“一院一策”的差异化管理,通过二级学院的自治促进各学院间的竞争,激发办学活力。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社会口碑越来越成为高校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越来越成为缩小东西部高校发展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合作兴校,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共建、共商、共享学术资源平台。 

相关热词搜索: 精准 治理 高校 最新 双一流高校类别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