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传统汇兑结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了票据承兑、代理发行、信用卡等业务。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中间业务的品种、规模和收入方面都有了一定发展。2004年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为389亿元,而1995年仅为69亿元,年均增长 25.6%。但总体上看,国内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面不广,收益比例低,中间业务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无论从市场发展的需要,还是从银行自身发展的能力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中间业务技术含量低。在商业银行已开展的一系列中间业务中,可分为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两类产品。类似于代收水电费、代发养老金等代理业务属于劳务型品种,银行投入较大,获得的收益却不多。相比之下,那些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业务,则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如基金托管、个人理财等新兴业务,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方面,正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薄弱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卡业务类、结算类、电子汇划类、代理保险基金类这些技术含量小、收费比例低的业务,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信息咨询、投资理财、金融期货、代保管等中间业务较少。
二是中间业务规模小。2002-2004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3.8%提高到8%,中间业务占比仍然偏低。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14%,其他三家银行均在10%以下。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超过30%。据有关统计,2002年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从规模上、效益上,还是从社会影响上都不足以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三是中间业务效益较低。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目的是将中间业务作为吸引客户,增大存贷业务量的一个手段,有时甚至不计成本开展中间业务,因此效益不高。中间业务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银行宣传不力及客户金融意识淡薄等原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大多商业银行还没有给中间业务一个合理的定位。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影响了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其多方面原因:
首先,分业经营的规定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管理法规、金融管理政策对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严格分业经营,使银行难以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全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而提高业务的集约化水平和档次。中间业务的开拓受到法律法规限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次,对待中间业务的思想观念落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信贷管理体制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大多数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银行传统业务的辅助手段,没有把其摆到应有的位置,在人财物上投入相对少,起步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第三,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目前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中间业务的内部机制,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不健全。在中间业务的开展中,结算业务由会计部门管理,保管业务由出纳部门管理,代发行兑付债券由储蓄部门管理,信用证业务由国际业务部管理,而有的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事业费等,由储蓄、信用卡等部门共同管理。缺乏一个统一规划和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压低收费,无序竞争。删3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价格管制,规定除人民币开户、销户以及同城同行发生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大额以下取款不得收费外,其他中间业务都可收费。中间业务收费分为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仅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等基本结算类业务,其他的中间业务全部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各商业银行根据成本和目标客户自主定价。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对中间业务竞相压价,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大幅增加,而业务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我国在这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滞后,使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等业务品种得不到有效开展。电子化进程缓慢直接导致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电算化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网络系统,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开发和推行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
第六,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业开展中间业务的瓶颈。新兴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对策建议
1.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将沿着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品种方向发展。而这些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大多是交叉性业务,混业的性质非常明显,因此政府需要在中间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现有的分业经营框架进行修改,逐步放开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为拓展中间业务提供法律支持。
2.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定位于银行经营利润的支柱增长点,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同等看待,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当前,商业银行应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梳理和整合,对基础性中间业务的开展进行统一规范,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高附加值型业务品种的研发力度,并在适当的时机逐步介入企业并购、资产重组、项目融资、理财顾问、投资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逐步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
3.强化管理与加大投入并重。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种类多,专业技术性、竞争时效性都较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自上而下地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地发展。同时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资源投入,注重专业人才的开发,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素质。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08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根本。
4.加大产品研发与营销力度。商业银行现阶段应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认真梳理和整合,认真分析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现状、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研究。与此同时,要研究市场消费心理,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中间业务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市场营销,营销工作不到位,再好的中间业务产品也将会束之高阁。
5.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既然是利润增长点,势必会成为各商业银行必争之地。竞争的手段除了优质服务,就是价格合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有了法律方面的依据。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为了争抢客户,采取少收费或者变相不收费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加大了成本投入,却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不利于维护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组织的协调作用,约束各家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同标准的服务时执行相同的收费标准。对于差异化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则可以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自主定价收费。只要服务优良,价格合理,中间业务就会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
相关热词搜索: 商业银行 加快发展 思考 中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