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商业银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再思考

发布时间: 2022-04-05 08:16:35 浏览:

从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81亿元,不良贷款率1.81%,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不良率小幅波动的大趋势没有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周期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的持续释放对于商业银行清收处置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随着银行业科技赋能战略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否可以开创商业银行资产保全工作的新蓝海?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现状分析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借助互联网金融概念持续升温。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不良资产的各类市场主体可有效降低交流互动时间,打破传统处置方式中的壁垒,包括地域、信息和时间等,市场资源得以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清收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不良资产这类非标业务很难完全通过线上经营,最初定位于处置互联网金融不良的各类平台模式,在承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不良资产信息发布平台模式

该模式属于单纯发布待处置资产信息的平台类型,是商业银行运用较早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投资者通过登录平台浏览不良资产相关信息,选择意向标的后,按照合法合规的交易流程要求进行线下交易。平台主要功能在于线上的不良资产信息展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满足监管信息公开的要求。例如商业银行各级机构通过官网、手机银行、自媒体等方式推介拟公开处置的不良资产,其中以司法清收过程中的房产等固定资产的拍卖为主,寻找意向买受人。

但该模式不良标的主要交易过程仍在线下完成,线上推介、展示不良资产的作用有限。一是由于不同不良资产项目差异性较大,无法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模式、合同文本和线上操作流程。达成交易前需要各方反复沟通,对线下工作依赖大。二是由于銀行在自建网络上缺乏不良资产板块营销投入和目标客户流量,存在推介方式单一、受众面窄、没有有效分离和定位目标客户等问题,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简单粗放复制难以满足不良资产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最终导致大部分浏览是无效点击,并不会转化为潜在客户。

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模式

该模式属于撮合买卖双方交易不良资产的平台类型,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一般由第三方建立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媒介,网络拍卖平台是该模式最典型的应用方式。201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应当采取网络拍卖的方式进行。此后,网络拍卖成为司法拍卖的主渠道。例如淘宝网旗下的阿里拍卖,基于淘宝网的巨大用户数量基础、优质的整合能力及管理能力,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网络司法拍卖的中坚力量,多家银行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了抵押物及抵债资产网络拍卖专区。

但该模式受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不良资产信息不对称性矛盾的冲击,经常出现“围观”多而“成交”少的情况。一是该类平台撮合买卖类似于一般的拍卖活动,但是出价人少且流拍率高的特点表明其实质还是更接近竞价转让。因此,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内在需求和平台服务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从而限制了该类平台承接银行不良资产的能力。二是各平台不良资产信息披露多以匿名或半匿名形式标示,且展示的信息缺乏标准化描述方式,对潜在客户来说,仅靠网页获得的有限信息,难以形成对资产价值和投资风险的有效全面评估并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

该模式属于向金融机构提供不良资产大数据服务的平台类型,是发展较快且结合金融科技最密切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平台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查询客户财产线索、工商企业数据和司法诉讼信息(服务范围涵盖失信被执行人、裁判文书、开庭公告、法院公告、案件流程等),形成较为全面的债务关联人“风险画像”,为商业银行清收处置团队提供详尽、高效的尽职调查信息服务,以此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例如“搜赖网”,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海量不良资产数据库服务,涵盖七大类的风险信息数据以及覆盖全国200个城市的房产评估数据等,各类信息的数据量均在千万级以上,数据总量在亿级以上。

但该模式下购买数据服务成本较高,需要银行资产保全团队进一步开展清收工作,无法带来直接现金回收效益。一是虽然该类平台数量越来越多,但数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拥有千万级以上各类信息的平台屈指可数。大部分平台仅能单独查询工商信息、企业黑名单、诉讼文书等信息,不具备一站式服务能力。二是该类平台盈利模式依赖向合作伙伴收取数据服务费。对于银行来说,仅掌握客户“风险画像”,增加了清收成本的同时,存在仍然无法实现现金收回的可能性,合作动力有限。

不良资产委托处置撮合平台模式

该模式定位于连接不良资产处置委托方和催收方的媒介,主要解决清收效率低、异地催收难的问题,是未来“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发展趋势。平台作为居间撮合和风控保障,发布催收需求,为每笔不良资产找到最合适的催收方。与第三方催收公司、委托方金融机构形成三方法律关系,保证回款资金安全。例如“资产360”,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资产定价、处置决策、匹配管理,并结合遍布全国的资产处置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清收外包服务公司等),为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全流程的不良资产催收、管理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标准化精准处置。

但该模式目前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委托处置,和商业银行合作较少。在互联网委托处置业务中,严格审查受托人资质、如何确定受托人门槛是当前的难点。一是对于声誉风险和清收成本的考量,委外催收并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清收处置手段。二是由于该模式还处于发展初期,多数平台仍处于简单形式创新向核心内容创新的过渡期,由于监管尚未明确相关制度法规,商业银行对该类平台仍持观望态度。

不良资产众筹投资平台模式

该模式通过互联网来解决不良资产投资所需大量资金的问题,将互联网的特点最大化融入到不良资产投资领域。

该类平台主要解决了两个难点:一是大宗不良资产流通或变现困难;二是互联网投资产品收益与安全难以两全的问题。例如“分金社”,通过线上众筹、分红,线下购置、处置来运作不良资产,利用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渠道资源,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各类瑕疵,通过互联网渠道破解不良标的购买门槛,采用零售拆分等方式解决变现周期长问题,实现了普通投资者、资产处置人、资产买受人等多方的共赢。该模式普遍具有投资理财功能,但由于不良资产投资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平,投资门槛较高,所以该类平台在当前发展初期受众面和普及度较低,由于政策法规限制,与商业银行合作概率较低。

商业银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机遇

丰富了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手段。不良资产业务具有滞后性和逆经济周期的特点,每当经济下滑时都会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并在随后数年的时间里逐步释放。当前,面对数额庞大的存量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清收处置手段仍显薄弱。受制于人力、物力投入有限,银行自主清收水平早已见顶。呆账核销的条件虽然逐步放宽,但核销后不良清收、管理压力仍然存在。不良资产转让所带来的快速压降不良的效果和巨大的转让损失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审慎收取抵债资产、开展委外清收和贷款减免的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和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等“新型”处置方式还没成为主流,进一步拓宽不良处置渠道成为行业广泛共识和迫切需要。将模式创新和渠道创新相融合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与商业银行传统清收处置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丰富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良压力。

为银行处置网贷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抢占零售信贷市场,各家商业银行不断加快网贷产品的研发与投放。然而,“短、平、快”的网贷产品出现逾期甚至形成不良后,银行自主催收效果却难令人满意。一方面,由于网贷产品部分客户预留信息质量较差、有效财产线索较少、还款意识差、与银行管户机构的关联度不高等情况,导致银行清收人员不了解客户的具体情况无法深入开展催收工作,有效自主催收受到阻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网贷产品存在总行或分行原告主体身份不适格、客户真实身份信息和有效财产信息不易获取、电子签章和证据效力存在争议导致证据材料不足等情况,造成部分银行推进网贷业务诉讼进展缓慢,司法诉讼催收效果亦不显著。因此,在银行现有清收手段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形成债务关联人全面“风险画像”,搜集其真实有效联系方式和财产线索,或通过平台委托第三方催收,为银行处置网贷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符合银行科技赋能战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银行业生态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加速科技赋能脚步,打造智慧型银行,实现大数据应用全过程、自主化、智能化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围绕用户、数据、流量、场景、平台、生态等要素,推动金融科技应用不断深入。依托金融科技支撑,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三农”、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贷款投放,零售信贷业务在过去几年里快速发展,而随之产生的大量信用类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难题,以及如何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不良处置效率、实现处置效益最大化等问题,使得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力量,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资产保全工作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完全符合当前银行业科技赋能战略的发展方向。

完善商业银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建议

目前,在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类新型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正逐步推开,相关管理办法、实施规定陆续发布,各家银行机构正逐步试点和推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环境也日趋完善,这都有利于商业银行下一步运用新型处置方式化解不良贷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行业应从加快平台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网贷不良处置、搭建金融与科技桥梁四个方面,全面强化商业银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推动专业不良资产网络交易平台建设。从五类不同的平台模式来看,以“阿里拍卖”为代表的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模式依然引领着商业银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发展方向。但是,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模式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互联网建立的平台或不良资产的信息网络化。应牢牢把握“互联网+”的精髓,以开放、合作、共享的互联网思维理念广泛合作,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科技赋能趋势和客户流量优势,深度融合来自专业金融团队和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入评估公司、评级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功能,至少涵盖信息展示、交易撮合、资产估价、法律服务等不良资产处置的全流程。以专业化的不良资产交易金融服务为核心,不断建立可以提供综合服务的优质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发挥好互联网的“乘法效应”,使不良资产业务既能发挥其化解和防范经济金融体系风险的作用,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完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制度体系建设。监管方面,尽快将各类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纳入現有金融监管框架,出台相关办法,明确监管部门、行业准入依据、操作指引和信息披露标准,规范现有市场上不同种类的处置模式,通过监管和政策引导,促使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平台逐步退出市场,加快“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分化发展,优胜劣汰。商业银行方面,加强“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风险评价体系制度建设,对合作的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合理评估合作效果,越早发现问题,越快降低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国家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操作指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市场监督与行业约束作用,建立“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黑白名单。

强化网贷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一是在清收处置尽职调查阶段,加强与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的合作,查询债务关联人财产数据、工商数据、司法数据等信息,全面掌握其财产线索,有针对性的制定“一户一策”的清收预案,根据债务关联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同清收方式,提高清收效率。二是加强与不良资产处置委托撮合平台的合作,优化银行委外催收业务,明确市场准入、催收行为准则、风险控制等要求。通过该类平台催收管理系统,实现批量电话外呼,短时间完成初步催收。对于分支机构较少,又需要异地催收的银行,可通过该类平台依靠智能筛选催收公司模型,选择与业务匹配的催收公司,实现异地精准催收的同时以合作平台为催收公司背书,防范声誉风险。

搭建银行金融科技与“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桥梁。推动银行软件研发模式转型,推进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进行创新赋能,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向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业务驱动的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转型,加大“ABCD+5G”[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Data)]的应用。建立创新实验室,加强大数据应用,深化数据驱动的风险客户画像、大数据风控和决策分析。储备银行“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是支撑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处置不良资产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升研究人员比重,尤其是要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信贷业务全流程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复合型人才,将前沿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到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资产保全人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分析培训,逐步建立处置不良的互联网思维,从而为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触网”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资产保全部)

相关热词搜索: 商业银行 互联网 资产处置 不良 思考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