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家乡戏·童年忆

发布时间: 2022-05-17 15:25:02 浏览:

家乡戏·童年忆  

   

我从记事起,便对家乡的戏曲艺术情有独钟,刚正不阿的包文正,坚强执着的秦香莲,飒爽英姿的花木兰,调皮可爱的小红娘,勇敢善良的白素贞……,每一个戏曲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每一个戏曲故事都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都曾令我感动不已。  

我出生在70年代末,那时的家乡还比较贫穷、落后,但家乡人对于戏曲的热爱却是有目共睹的。听父亲讲,村里早在四、五十年代就成立了剧团,虽然是自娱自乐式的,但一唱一和、一板一眼也是很像回事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解散了。到了父亲这一代,尽管村里还是不富裕,但仍旧凑钱添置了戏箱,组建了乐队,成立了村剧团。父亲便是剧团中的一员,因此,每当父亲谈论起剧团的时候,总是眉飞色舞,无限的自豪、幸福。受父亲的影响,我是从小在听戏、看戏中长大的。  

记得小时候,我是最喜欢过年的,因为过年不仅意味着有新衣穿、有美味吃,更重要的是有家乡戏看。古装的、现代的、家乡人用自己真挚朴实的情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渐渐懂得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村剧团排演了《红灯记》这部戏,其中有这么一段唱:“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他,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当时就很不理解,问父亲:“为什么铁梅小小年纪就要干这么多活儿,她的奶奶、爸爸难道不疼她爱她吗?”父亲笑了,摸着我的头和蔼的说:“傻孩子,自古以来,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要吃苦的,穷则思变,长大后你会明白的。”父亲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关于家乡的村剧团,每当回忆起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溢满全身。那一年,村剧团排演《孙成打酒》,可是却没有用作道具的酒坛,父亲听说了便把我家的一个装盐的坛子捐献出来,还亲自用毛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酒”字贴了上去。后来,正式演出的时候,台下有人看到了,便说“哎,那是谁家的酒坛啊,还挺像回事的”“是我家的”我正好在一边站着,便自豪的说。那时的感觉,是骄傲,是幸福,就像心中喝了蜜一样。  

同许多小孩子的愿望一样,儿时的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穿上那漂亮的戏装,戴上美丽的头饰在戏台上臭美一下,哪怕是扮演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呢,可是,终究没有这样的机会,为这事儿,我还曾偷偷的央求过父亲,让他给那些演员阿姨说一下,允许我在剧中演一个小角色,可父亲却批评了我,说艺术是很严肃的事情,不是让小孩子随便玩耍的。既然父亲不同意加入他们的剧团,我便只好组建自己的“剧团”了,邀上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各自穿上家里大人的衣服做戏袍,头上戴着我们自制的用糖纸做成的“蝴蝶花”,便依依呀呀的唱将起来。现在细想起来,那些事很可笑,可当时,我们竟是如此的乐不思蜀,这样的游戏也几乎伴随我们度过了整个童年时代。  

后来,我上学了,再后来,我工作了。偶尔回老家的时候,我也会和父亲聊聊关于村剧团的往事,父亲说他们都老了,没有了年轻人的热爱与加入,村剧团早已渐渐的散了,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几个老伙计们还会各自找出自己的家什(乐器),在一起痛快的热闹一番。  

哦!难忘的家乡戏,难忘的快乐童年。  

   

   

   

 

相关热词搜索: 童年 家乡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