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四个体系”为,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学习苏州科技创新工作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6-11 09:20:02 浏览:

6月9日至15日,按照市委党校第47期青干班教学安排,来到黑龙江省党校苏州基地,围绕苏州市经济转型、对外开放、园区建设、社区治理、城市规划等方面,通过教师讲授、实地参观、分组研讨等形式,进行了为期5天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考察学习。

苏州市201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万多亿元,同比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8.1亿元,增长10.3%。特别是gdp排名仅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之后,位列全国第七。是什么力量推动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超过了大多数副省级城市?带着这个问题,在苏州考察学习期间,着重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认为除了发展理念、区位优势、营商环境等因素,苏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是推动苏州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围绕苏州苏州市创新驱动,尤其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形成此次考察报告,以期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献计出力。

一、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创新研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也是核心。苏州市在科技创新成果研发上,不仅大力支持本地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生成,更是主动对接全世界前沿科技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一是强化企业研发机构的培育。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的内生动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苏州市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之一来推动,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展市级企业研发机构评估,助力全市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研发平台,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1200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3%。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深化与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先后举办大院大所苏州行活动、张家港中国汽车技术转移大会等各类科技合作交流活动220多场,服务企业超3500家,300多家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总合同金额超350亿元。三是强化与顶级大学合作。苏州市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21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13家,苏州成为与清华合作最多的城市。四是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崔占峰、美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等顶尖人才领衔建设了牛津大学苏州研究中心、天际创新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组建的13个专业性研究所,有9个建在苏州。2017年,苏州市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33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立项,占全省24%;120个项目获苏州市科学技术奖。

目前,我市已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企业技术中心21家(国家级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院士工作站8家,高校6所,科研院所8所,这是我们本地的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所在。

借鉴苏州经验建议: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方面,摸清现有高新企业底数,支持推动企业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对标国家、省级研究中心建设标准,深度挖掘我市内在潜力,推进省级研究中心晋升为国家级中心。同时,探索尝试建立新型研发中心。二是畅通成果引进渠道。紧盯国际、国内顶级大学完善产业联盟组成单位,围绕全市12大重点产业,特别是突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金属新材料、冰雪体育装备等优势领域,争取国内外顶级大学在我市设立研究院所。强化“科淘网”建设,对接12个重点产业,丰富顶尖科技项目。三是营造创新氛围。以工信部g7高校联盟论坛落户我市常态化举办为基础,紧盯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校、一重、中车齐车等大型企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技术转让大会、顶级专家游鹤城等活动,聚集高端人才更多了解我市,推动科技成果落户。

二、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创新驱动加速器

科技成果转化是把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苏州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上: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孵化机构。出台发展新型孵化器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办法,连续支持3年,每年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运行经费支持。全市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51家,省级众创空间148家,市级众创空间137家,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共孵育创新团队4000余个,孵育企业4000余家,带动就业人数超3万人。二是强化共享平台建设。在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主办下,将全市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苏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并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布。目前,入网仪器超8300台套,原值60亿元,覆盖了苏州所有行业领域。三是强化平台服务。累计组织成果转化对接会58场,征集科技项目3762项,企业技术需求2344个,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7.4亿,同比增长25.9%。

目前,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8家,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17.2万平,在孵企业总数达到267户,创业团队70个。其中,高新智谷入驻孵化器项目42个,孵化率达到33%;入驻加速器项目5个,加速率达到75%。特别是高端制造技术创新共享平台,以加速器车间为场地,配备世界先进、东北领先的高端装备,为全市企业中试提供了条件。

借鉴苏州经验建议:一是建立孵化器联盟。向上对接国家级、省级,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孵化器,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我市土地资源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度引进高新成果入孵转化。二是做强高新智谷。集中全市科技优势,完善扶持政策,继续深化高新智谷建设,力争把高新智谷打造成东北地区服务质量最优、转化效果最好、产业带动明显的高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同时,要注重发挥我市一重、中车齐车的高新成果外溢优势,力争把向外转移的科技成果在本地孵化。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对我市科研设备进行整合。三是强化科技成果对接。定期举办域内外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组织本地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g7联盟单位,特别是国内顶级高校,到我市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创新驱动新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政策、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多年来,苏州市注重发挥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主导力量,把创优科技环境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保障支撑。为推进创新工作,建立了市领导牵头的科技创新每月例会制度,2017年听取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情况汇报17项(次),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工作。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姑苏知识产权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苏州市科技镇长团工作激励办法》《关于金融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苏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7年苏州市落实重点科技税收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xx亿元,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全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三是强化资金投入。2017年,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xx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2%。两项支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强化金融支撑。完善科技金融联动发展机制,设立了科贷通平台和科技金融超市,有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科贷通是交行苏州分行与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科技局合作搭建银政平台推出的贷款业务品种,以批量培育优质科技型企业为目的,向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银行共同审核同意的科技型小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提供风险补偿基金,发生风险后在额度内全额补偿。“科贷通”已累计帮助3689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xx亿元。五是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平台以科技金融扶持政策为引导,以科技财政资金为支持,以实体平台服务和虚拟网上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常态化的信息互通、业务互联的“沟通渠道”,打造银行、保险、创投、担保、租赁、中介“六位一体”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目前科技金融超市入库企业已达13612家,集聚150家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苏州市去年还新成立12支天使投资引导阶段参股基金,募资总规模xx亿元。同时,为了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苏州市设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xx亿元,首期xx亿元。六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顶尖人才“引领工程”、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紧缺人才“倍增工程”、国际化人才“汇智工程”、企业家人才“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支撑工程”、青年人才“储备工程”七大人才工程,并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支持。“千人计划”人才达到23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27人,继续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99人入选省双创人才,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姑苏领军人才达到1012人。加大校地合作,组建“科技镇长团”,将省内高校的教授、博士组成“科技镇长团”到县级市任副市长,或任乡镇或开发区党政副职,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七是强化园区支撑。一方面,以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成立了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与投资运营商”的战略定位主导高新区建设,公司直接控股子公司11家、间接控股子公司39家、参股企业22家,形成房地产、环保、先进制造、旅游、非银行金融五大业务板块,以企业运作园区,推动园区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苏州市加快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出台了打造苏南示范区核心区工作要点,建立了高新区科技创新指标通报机制,推动高新区取长补短、争先进位,常熟虞山高新园获批省级高新区,省级以上高新区达11家。2017年国家高新区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前进3位、位列第5名,苏州高新区前进2位、位列第17名,昆山高新区前进6位、位列第54名,常熟高新区前进39位、位列第87名。六是强化督查支撑。围绕“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进展进行月度通报,持续加大各项重点工程的组织推进力度,使创新工作扎实落地。

目前,我市在政策上,出台了《齐齐哈尔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若干意见》《齐齐哈尔市做强百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促进城区经济发展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政策》等扶持政策,并建立了xx亿元的齐齐哈尔市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在园区建设上,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工业园区4个。在人才支撑上,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0余人,省市学科牵头人154人。

借鉴苏州经验建议: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自上而下的推进机制,完善科技指标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检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落地生效。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在对照先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三是强化科技投入。在有限的资金下,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持续支持力度,重点围绕12大重点产业,强化科技投入,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成立金融超市,采取政府主导,对接商业性银行、社会资本等,以及本地企业,入驻金融超市,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做大基金规模,持续放大齐齐哈尔市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最大限度的争取社会资金注入基金。五是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人才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对标苏州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等七类人才政策措施,深化我市人才招引使用办法,强化本地人才挖掘和提升。六是深化创新园区建设。一方面,学习苏州经验,成立国有控股企业,直接参与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在明确园区分工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新经济平台“新九通一平”标准,持续做优园区发展环境,推进园区不断晋位。

四、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打造重点产业新动力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到产品上、落到项目上、落到产业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苏州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江苏省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苏州市制定了《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市科技局配套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入库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后补助扶持力度,对培育期内的入库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的研发投入后补助,对在培育期内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入库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研发投入后补助,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强化对企服务。苏州市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上做的实、细、准。针对重点高企,开展一对一宣传辅导,引导企业做好研发机构建设、研发项目组织立项、知识产权挖掘申请、内部管理规范完善等基础工作。四是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设。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已有会员单位500余家,全面涵盖苏州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发挥沟通、咨询、中介、服务的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每年市科技局都会通过协会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解读会,推动高新企业发展。2010年以前,苏州市是以纺织、钢铁、机械及各色代工企业为经济支柱,传统产业占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72%,新兴产业占28%,到2017年,苏州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0%,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6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3684家,均排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值1.53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2.3%。

目前,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新培育一定规模(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型企业116家,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借鉴苏州经验建议:一是强化高新企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围绕12个重点产业,精准推进我市“小升高”,构建12个重点产业高新企集群。二是提优服务质量。改进对企服务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保姆式”服务,全程式服务。三是成立高新企协会。发挥协会服务作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创新 动能 苏州 高质量 助推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