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东西方诗学中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3-03 10:20:07 浏览:

摘 要:意境论和有机整体论是东、西方诗学的传理论。然而,意境论与典型论的研究比比皆是,典型论主要是小说的研究范畴。作为西方基础文类是戏剧和诗歌的研究范式应是有机整体论。因此,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比较研究就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有机整体论;比较诗学;意境论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115-04

在一些中西比较诗学的论著述中,“意境论”与“典型论”经常作为中西诗学的核心概念被对举和论述。一般认为“意境论”是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研究范式,“典型论”是西方叙事文学的最高研究范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西最高层次的艺术审美理论,这主要是从美学理论的层面而进行的平行研究,正如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说:“诗、画(特别是抒情诗、风景画)中的意境,与小说、戏剧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美学中平行的两个基本范畴。”[1]325此后成果斐然,曹顺庆先生的《中西比较诗学》、饶■子先生的《中西比较文艺学》等都有专章对意境与典型论述。抒情文学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主体,叙事文学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流,因此将中西各自文学研究的核心观念“意境论”与“典型论”进行对举研究是也较为理想的研究范畴。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典型论”是戏剧和小说的研究范畴的话,那么,西方戏剧和诗歌最佳的研究范式是有机整体论。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是在中西基础文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批评思想,“意境”是中国诗歌所要追求的最高美学理想;“有机整体”是西方诗学戏剧和诗歌追求的最高美学理想。因此,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比较研究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意境论和有机整体论都是在长期创作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意境论诞生于唐代,经宋、元、明、清的发展而逐步成熟,近代王国维则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有机整体论诞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经过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浪漫主义时期柯勒律治的努力下成熟起来。两者都对20世纪文学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结构主义与新批评是有机整体论在20世纪的回响,宗白华的“三境层”理论更是意境说的现代阐释。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虽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理论主张、特点贡献等不同,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思想,以及外来的佛教思想是意境论的诞生的哲学思想基础。意境说诞生之前,关于“言”、“象”、“意”的文学关系论述就十分丰富。《周易·系辞》所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所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所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释慧琳所说“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佛学的境界说等都为意境论产生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有机整体论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的哲学非常发达,而且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密不可分,米利都学派天文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等为有机整体论的诞生打下了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有机整体论诞生的最直接根据。马克思称赞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他著有《动物志》《论动物起源》等,被后世尊为动物学的奠基人,因此,他以动物优美肢体比喻戏剧的结构就十分自然了。

从中西诗学的哲学基础看,意境论受到宗教思想哲学影响很大,儒家入世哲学思想、道家的出世哲学和佛教“境界”思想都被包含在意境论中;有机整体论的哲学基础中渗透着科学观念,尤其是生物学观念,这也成为西方诗学文化特点。

其次,自《诗经》《楚辞》至大唐时代的诗歌作品异常丰富繁多,这是评诗论诗的实践基础。由于唐代有大量诗歌作品的存世,加上唐代诗人辈出,意境论的诞生在唐代绝非偶然。

古希腊的戏剧创作演出都十分繁荣,尤其产生一大批著名戏剧家和作品,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对戏剧作品的研究和总结的巨著,“有机整体论”就在诗学中首次被提出。

最后,魏晋以来忽然兴起的文学批评为意境论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言”、“意”、“物”、“境”等关键的批评术语的关系在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被广泛论述。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意”与“物”的交融关系:“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诗学通论,432页),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也强调了“情”“物”的关系:“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尤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言辞都为作家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比可见,意境论有深厚的理论资源,是对“言”、“意”、“物”、“境”等理论总结与升华;有机整体论的“整体”与“有机”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己学术系统,不如意境论的理论基础深厚,这也造成有机整体论不能为西方诗学中显学的重要原因,而意境论却成为中国诗学当之无愧的显学。

二、理论形成史比较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有各自的理论形成史,这些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经历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一)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诞生

意境论正式诞生在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绝,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2]437这是“意境”在诗学领域首次被提及和运用,由此“意境”说诞生,但王昌龄只把“意境”作为诗歌的类型之一,与山水诗、抒情诗共同组成诗的三种境界。此时的“意境”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有机整体论诞生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诗学》包含丰富的有机整体论思想,他给悲剧下定义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3]26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的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比喻成一个动物,因为动物总有一个合适优美的结构。亚里士多德被后世尊为动物学鼻祖,以动物比喻文学作品的结构就很自然了。亚里士多德针对戏剧的情节提出“完整”和“有机”等要求,他说:“在诗里,正如在别的模仿艺术里一样,一件作品只模仿一个对象;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他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地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除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因其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3]19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艺术最重要的事,是悲剧的灵魂,那么如何安排情节就十分重要了;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就必须是有紧密关系的,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安排,这就是“有机的”。《诗学》中“有机整体”还没有作为批评术语被正式提出,但已包含丰富的有机整体论的思想。

在诞生之初,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出现在批评著作之中,虽没形成各自的系统的理论主张,但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发展潜质。

(二)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发展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这是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这是理论诞生之后和形成之前的重要阶段,是量的积累期,是理论形成的最重要基础。

宋、元、明时期是意境论进一步被发展、丰富和深化的过程。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赞梅尧臣:“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2]502据此,他提出了“意新语工”与“意在言外”的观点,讨论了意、言、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意境论的内容。苏轼在诗学理论上主张诗歌要追求“自然”、“神似”和“远韵”,后者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提出的,“神似”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有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如能摆脱一切束缚,就能得于象外,做出有远韵的诗。严羽在《诗辩》中也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2]599“兴趣”是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之一,即引文中所说的“别才”、“别趣”,也即是“妙悟”,应属意境中“意”的范畴,上层诗作一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主要针砭当时宋诗之学究之风。元代的诗论家方回认为:“诗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语又工为上;意到语工,而格不高次之;无格、无意、又无语,下矣。”[2]704关于用“意”,方回主张要“清新”。“才力使之然者为俊逸,意味之自然者为清新”意思是说诗歌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要发肺腑之言,要率真自然,俊逸可无,但清新不可无。明代后七子之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详细分析了诗歌中情、景二要素。他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2]751可以看出,情与景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内外结合才能成为诗,才能浑然一体。

“景”、“情”、“神韵”等关键术语的提出和它们之间重要关系的讨论为意境论理论形成做好了准备。

有机整体论文学批评思想在古罗马的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努力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他们的理论对17、18世纪文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贺拉斯的《诗艺》开篇就用了一个譬喻“如果一个画家做了这样一幅画:上面是个美女的头像,四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有覆盖着各种颜色的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幅画,能不捧腹大笑吗?皮索啊,请你相信我,有的书就像这种画,书中的形象就如病人的梦魇,是胡乱构成的,头和脚可以属于不同的族类。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不错,我知道我们诗人要求有这种权利,同时也给予别人这种权利,但是不能因此就允许把野性与驯服地结合起来,把蟒蛇与飞鸟、羔羊与猛虎,交配在一起。”[4]157贺拉斯以画作喻,说明文学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首尾贯通一致,而不应像这幅画一样胡乱构成的。《诗艺》中提出了“合式”与“合情合理”的原则,这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阐发下有机整体论在被变异成时间整一、地点整一与情节整一的“三一律”,虽然这合乎了当时贵族为主体的观众口味,但成为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严重羁绊,“三一律”被奉为机械整体论的理论圭臬。

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说:“正如在人体,没有一个部分可以离开其他部分而独有其价值的。但是所有部分彼此配合则构成了一个尽美尽善的有机体;同样假如雄伟的成分彼此分离,各散东西,崇高感也就烟消云散;但假如他们结合成一体,而且以调和的音律予以约束,这样形成了一个圆满的环,便产生美妙的声音。在这圆满的句子中,雄浑感几乎全靠许多部分的贡献。”[5]127朗吉努斯很形象地道出了文学作品结构的关系和作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互离不开,部分脱离整体就失去其存在价值,整体的风格显现要靠部分;结构的作用在于把各种分散的崇高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一种崇高感,从而支配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朗吉努斯的眼里庄严和高雅的结构是崇高风格的最终决定因素。在论述崇高风格的五种构成要素中,朗吉努斯认为作者崇高伟大的思想是最重要的。这种看法主张除了针砭当时的形式之风外,还成为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文论的源头,为文学批评的转向埋下种子。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漫长发展过程为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而丰富的基础。它们都在基础文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意境论在形成过程中以关键术语和重要关系的探讨为主要形式,并没有脱离意境论的发展的正常轨道,稳重向前发展;有机整体论就不一样了,有时重形式,有时重内容,甚至还走向极端,如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可见中西诗学文化传统的大不同。中国诗学文化受到儒释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本身就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学内涵;西方诗学受到科学、神学和哲学等影响,体系思想较为严重,这往往容易产生对立和冲突,这也是西方诗学文化特点。

(三)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理论形成

清人王国维(1877-1927)和英国的柯勒律治(1772-1834)分别为意境论和有机整体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近代,学贯中西的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境论的理论资源,并专心研究批评各代诗词,又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影响下,他逐步建立了“意境论”理论体系。他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6]43王国维在此明确提出意境说,并把作品分为两大类:最优秀的作品,即意与境浑者;其次,以境胜者或以意胜者,因此,意境有深浅之说,深者为上层。他还强调说,苟缺“意”或“境”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此处,“意”已与王昌龄《诗格》中的“意”的内涵大不相同了,扩大了“意”的内涵,使之成为“主观”的代名词,是与代表客观的“境”成为相对原质,这是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对他影响的结果,使他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文学。在《文学小言》第四则中他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6]127可见,王国维已经具有国际视野,开始用西方的哲学思维来研究中国文学,成为中西比较诗学的先驱。如果说王国维意境论中“意”有外来思想的因素,那么“境”更多是对传统文论的继承与发扬。他对“境”进行了界定:“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6]3在词论中,王国维更喜欢用“境界”一词。他在《人间词话》定稿第一则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6]1对“境界”,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境界分为大小和深浅,各有情趣,不分优劣;境界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为上;有造境和写境,为浪漫与写实两种手法。王国维在继承中国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的观念和方法,有创造性地对中国文学进行着实的批评,把意境论发展到新的高度,也成为后来者研究鉴赏诗词主要理论依据。意境论认为“意境”绝不是“意”与“景”的简单组合,而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意境论已成为中国文学最高审美范式,有无意境、意境之深浅成为中国诗歌评价的标准。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柯尔律治把在德国广泛流行的“有机”思想引进英国,形成独特的以植物的生长为喻的有机整体理论。他从有机主义美学视角来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向人诠释了莎士比亚天才的原因,扭转了莎士比亚研究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使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一部文学作品有机整体性的形成要归功于“想象”的神奇的综合能力,找到有机整体的形成内在原因。他在《文学生涯》中由衷地赞叹:“理想中完美的诗人能将人的全部灵魂带动起来,使它的各种能力按照相对的价值和地位彼此从属。他的身上会散发出统一性的色调和精神,能借助那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使它们彼此混合或融化为一体。这种力量我专门用了‘想象’这个名字来称呼,这种力量,首先为意志与理解力所推动,受着它们虽则温和而难于察觉的却不放松的控制,在使对立的、不调和的性质达到平衡或变得和谐中来显示自己……”[7]139柯尔律治强调“想象”是诗的灵魂并贯穿其中,想象是有机整体构成的缘由,想象能使对立的、不调和的事物变得和谐。柯勒律治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论,强调想象的神奇作用,这也就是对作者极大地重视和发现,改变了传统的戏剧观。柯勒律治在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基础上,又结合当时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经验使有机整体论成熟起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有机的花草,是从内部的心灵的种子发展而成的;它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空气、土壤、阳光等影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因整体存在而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支持与说明。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形成终于结束两种理论长期零散的研究状态,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理论体系。两种理论最终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前人理论;大量研究作品;结合自己创作经验;均受国外哲学影响;用于批评实践;均有局限等。这或许任何一种理论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影响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研究虽已成熟,然而它们后来的命运是大不一样的。意境论,尤其在20世纪朱光潜、宗白华等大学者的进一步完善下,在中国已成为古典诗学研究的最高范式和美学标准,并已升华到哲学和美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多种艺术共同标准和范式。有机整体论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在柯勒律治时代就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还是新古典主义批评。直到19、20世纪结构主义和新批评的兴起,有机整体论才又得到重视,并焕发了生机。美国新批评派著名文学批评家布鲁克斯和沃伦等继承了有机整体论文学批评思想,他们把诗歌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布鲁克斯在《理解诗歌》认为:构成诗的韵律、比喻性的语言和思想等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整体性的;不是机械性的,而是更加亲密和根本性的,就好像有生机的花草,而不能是想当然的一些有诗意的东西堆积,或隐藏着真理或情感的盒子,更绝非是用砖、钢筋、水泥等东西砌成的墙[8]11。布鲁克斯把有机整体论文学批评思想运用到诗歌的研究中,使其研究范畴扩大到诗歌的领域,有机整体论成为戏剧和诗歌共有的研究范式,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形成交集,那就是对诗歌的研究。这也是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即尝试用意境论来研究西方诗歌,用有机整体论来研究中国的戏剧和诗词,这样或许对戏剧和诗歌的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57

[5]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布鲁克斯沃伦.理解诗歌(第四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相关热词搜索: 诗学 东西方 意境 有机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