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发布时间: 2022-03-10 08:14:28 浏览:

【摘 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各类不同的上腹部症状,包括不适、疼痛、反酸、胀气、胀满、烧灼感或不消化等。消化不良可由很多食物、药物、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引起;一半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显的原因,这种消化不良被定义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对FD的研究报道及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认为中医对FD有较好的疗效和治疗优势。总结中医药防治FD的经验,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法;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29-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影响了全球1/4以上的人口。据国外统计,2010年在美国市场上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的处方药物达3.1亿美元,据估计每人每年用于诊治消化不良的费用为630-830美元。结合各地研究成果,并参考有关文献,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概述如下: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组症状:每例患者各不相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消化不良通常是指上腹部出现的疼痛或不适,可同时伴有胀气、早饱、餐后胀满感、恶心、纳差、胃灼热、反胃和嗳气,患者常常主诉数个症状。即使在临床研究者中,消化不良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研究进展。对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有一个全面的分类系统,即罗马3标准,已被全球的临床研究者所接受,并在不断更新。根据罗马3标准,消化不良为“定位在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不适可表现为上腹饱满、早饱、胀气或恶心,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可作为症状群的一部分,胃灼热如果成为主要症状,那么应该归类到胃食管反流病(GERD)而不是消化不良,即使存在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尽管如此,对于同时具有消化不良和胃灼热症状者,将GERD患者从其他原因的消化不良中准确区分开来是比较困难的。

消化不良可由很多食物、药物、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引起。大约40%前来就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可以找到器质性(结构或生理)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和GERD,比较少见的病因是胃癌。一半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显的原因,这种消化不良被定义为特发性或功能性。(1、)胃肠道腔内因素 食物不耐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胃或食管肿瘤;胃轻瘫(糖尿病、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硬皮病、慢性假性小肠梗阻、病毒感染后、特发性);浸润性胃疾病(克罗恩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结节病、淀粉样变);胃感染(巨细胞病毒、真菌、结核、梅毒);寄生虫(肠兰伯鞭毛虫、粪类圆线虫);慢性胃扭转;慢性胃或肠缺血;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2、)药物 乙醇;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茶碱;洋地黄制剂;糖皮质激素;铁剂;烟酸、吉非贝齐;麻醉药;秋水仙碱;奎尼丁;雌激素;左旋多巴;硝酸盐类;西地那非;阿卡波糖。(3、)胰胆疾病 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胆痛:胆石症、胆总管结石病、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4、)系统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腹腔内恶性肿瘤;妊娠。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

其病理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很多患者的症状与其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胃灼热、IBS\和非心源性胸痛的症状相重叠。高达2/3的IBS患者有消化不良;与之相似,高达2/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IBS的症状。此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常常有肠外症状和疾病,如偏头痛、泌尿系或妇科不适。

与其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一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果采用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可能更加容易理解,在这种模式下,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胃肠道异常、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复杂作用的结果,并最终引起胃肠道生理发生改变。通过脑-肠轴,高级神经中枢可能调整胃肠道的感觉、运动和分泌。为了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医师必须同时考虑可能导致症状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2.1 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高达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蠕动功能异常。有数种试验方法可以检查胃排空顺应性和肌电活动异常,但是这些异常对引起症状的重要性存在争议,一部份是因为还没有在这些异常和症状之间建立比较一致的可靠关系。

通过闪烁扫描术、呼吸实验或超声造影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5%-40%的消化不良患者有固体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更多见于女性和主诉有严重餐后胀满和呕吐的患者。尽管如此,其他研究并没有发现某些特殊的消化不良症状和胃排空延迟之间有何联系。治疗性的试验显示症状的改善和胃排空的改善之间关系不大,因此对于胃排空延迟在引起症状的重要性方面仍有疑虑。

胃的顺应性是一种迷走神经介导的反射,指近端胃在进餐后出现的松弛来适应食物容积,避免胃内压力明显升高。这个反射的传入支位于分布在胃壁的机械性张力受体和胃或十二指肠的化学性受体。输出部分通过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抑制神经元释放的一氧化氮进行介导。这些神经元可以被节前交感a2肾上腺素受体和血清素5-羟色胺1(5-HT1)受体调节。超声造影、磁共振成像和胃内闪烁扫描术检查发现高达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近端胃的顺应性受损。胃底松弛性受损或早期胃窦的充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进餐后的消化不良。部分有胃顺应性受损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被证实存在迷走神经自主功能异常,如胃排空延迟、胃顺应性受损等。

2.2 内脏敏感性增高

来自胃肠道的主要刺激(源于顺应性、胃排空、扩张或收缩)并不会被有意识的感觉到,但是,这种感觉域值可能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降低,结果导致患者对一些微小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可以通过改变放置在胃内的恒压气球的体积、压力或张力直到患者出现感觉来检查初始感觉、不适或疼痛的阈值。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位于近端胃的气球扩张存在超敏现象。

2.3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生活应激在促发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症状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健康无症状社区个体相比,消化不良患者在近6个月内发生应激性或威胁生命的生活事件的数量增加(如家庭成员死亡、失业、严重疾病、离婚),这些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负面影响。

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优势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基于以上对FD中医病名的认识,结合罗马Ⅲ诊断标准,根据FD的两个不同亚型及其临床表现,规范提出餐后不适综合征属于“胃痞”范畴,而上腹痛综合征则属于“胃脘痛”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有别于西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综观FD临床辨证,差异较大,证候纷繁杂乱。

北京市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对565例FD患者进行了证候特点的研究,结果发现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这五种证候最为常见,占全部证候的95.2%。其中,脾虚及脾寒属于一个证候的不同阶段,脾虚日久寒化则为脾胃虚寒证,故临床常可将此二证合而统称为脾胃虚寒证。在此基础上,北京市中医医院消化中心提出以“寒、热、虚、实”为纲,将之辨证为虚寒证-脾胃虚弱(寒)证、实热证-脾胃湿热证、虚实夹杂证-脾虚气滞证以及寒热错杂证。该辨证思维模式主线清楚明了,思路清晰实用,方便临床掌握,值得进一步推广。

治疗重在健脾疏肝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FD的基本特色和优势,但就本病来说,除了传统的分证论治外,针对脾虚气滞的主要病机治疗并随不同的证候加减,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辨证施治。胃肠动力异常是FD的发病机制之一,而中医认为胃肠动力紊乱与中医“脾”、“胃”的气机失调关系密切。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是一升一降的对立统一运动,使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气主升,不仅能助胃进?D步消化,还能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津液。脾气健运是胃肠正常运动的先决条件,而胃气通降则是脾能升清的重要保证。脾胃运纳升降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坏,脾胃气机出现升降不及或升降反作,则可直接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而胃肠运动功能正常与否,一方面与脾胃的气机升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还与其他脏腑的功能紧密相连,两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活动主要依赖于肝的疏泄,才能维持消化活动的动态平衡。肝主升发,其疏泄和调畅气机的功能可协调脾胃气机升降。肝为之实,肝气易乘脾犯胃,若情志过激,肝气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胀满连胁、嗳气太息等症状。所以只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方能调畅,脾胃才能更好地发挥升降枢纽的作用。

有学者对肝主疏泄与脑肠肽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不能正常升发,以致局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肠肽改变终致消化功能紊乱。中医肝主疏泄理论与西医脑肠肽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均注重有机整体,相互关照,中医“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轴心。因此我们提出,在FD的治疗上,应重视健脾、疏肝和理气,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吴崑《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症者,宜以脾胃为主”,张璐《名医方论》:“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萌;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疏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可见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重视,同样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也是非常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严格进行科研设计,摸索中医证候的本质,阐释作用机理,以及更有效的药物。坚持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现代科技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斌,任蜀兵,段鲜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年02期

[2] 陆维宏,朱曙东,陆维承;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1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4年04期

[3] 张文康,邵义泽,陈克久,李方儒;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病理、HP及中医证型的关系[J];天津中医;1995年06期2

[4] 林连,史宗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福建中医药;1996年04期

[5] 吴谦,李雪石;名医方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出版

[6] 吴崑,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中医药 消化不良 概况 功能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