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腹腔镜用于普外急腹症治疗的效果

发布时间: 2022-03-10 09:25:51 浏览: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用于普外急腹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急腹症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结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等指标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普外急腹症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了其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普外; 腹腔镜; 急腹症; 治疗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138-03

目前急腹症是普外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道感染、急性肠梗阻等[1]。急腹症是因为患者腹部发生了急性疼痛,其发病迅速,而且病情大多复杂,不易于诊断和治疗,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生生命危险。过去临床中治疗该病的主要外科方法为开腹手术治疗,但是其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多采用腹腔镜代替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外科急腹症,该方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2]。为此,本文对在普外急腹症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急腹症患者,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23~77岁,平均(44.3±4.6)岁;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25~74岁,平均(45.2±4.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行全身麻醉,剖腹探查,于患者腹部正中切口,然后将腹壁组织逐层分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腹腔疼痛位置的脏器进行检查,以便于明确病灶的具体部位,根据病变的程度和病变大小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处理,把腹腔内残留的积液吸取干净,最后关腹逐层缝合皮肤。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行腹腔镜检查,对患者行常规的术前检查,观察患者体征,为了安全的进行气管插管,患者行全身麻醉,体位取平卧姿势,在患者脐下进行10 mm大小的弧形切口,建立人工气腹,使腹腔镜进入患者腹腔进行探查,此時患者腹压应控制在12~15 mm Hg,使用腹腔镜探察患者腹腔出血部位和损伤的脏器,然后明确病灶位置,从而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依据患者实际的临床症状,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操作时还可根据患者的疼痛位置在微创镜下做出合理的调整。随之将标本经脐孔取出放置到标本袋内,把腹腔内积液吸取干净,消除人工气腹,最后缝合患者切口皮肤,术后防止患者感染可应用适量的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过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患者中1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普外科急腹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其特点是发病迅速、变化快、病情复杂,不易诊断和治疗,临床上若患者不能及时被治疗,其生命安全极易受到影响[4-6]。但临床上治疗常常通过患者的描述明确疼痛部位,了解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及病史和相应的辅助检查等方式,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诊。然而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加大了确诊的难度[7]。因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的不断成熟,在普外科急腹症的诊疗效果中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并成为外科微创手术诊疗救治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普外科全面向微创化手术方式进行发展,该手术方式为临床诊疗带来全面的升级[3]。而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其伤口较大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临床上一旦延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易造成脏器穿孔、病情恶化等情况,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住院时间长不利于患者。

随着腹腔镜器械设备不断地发展,在临床诊疗中经验地不断积累,技巧不断地提高,腹腔镜诊疗技术将成为普外科手术方式的新标准[8]。在普外科诊疗中应用腹腔镜是微创外科诊疗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使得普外科的诊断更为全面化和微创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渗透至治疗中的各个环节。在普外科急腹症中应用腹腔镜,其步骤如下:人工气腹制造→建立手术通道→链接光学影像→在腹腔镜下操作治疗。在普外科急腹症治疗中应用腹腔镜,其优点如下:(1)创口小。在普外科急腹症的诊疗过程中,腹腔镜下辅助治疗无需做手术切口,只需要在患者腹壁上行3~4个直径为0.5~1.0 cm穿刺孔。由于腹内手术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腹腔镜下手术操作对周围组织及脏器不会产生干扰,同时腹腔镜还可放大局部组织,对于手术操作者准确掌握病灶位置、范围,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很大帮助。(2)术后恢复快。由于手术操作对胃肠道干扰小,术后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恢复进食,腹壁创口术后1 d即可换药,如未出现感染,则不需要给予其他处理,术后恢复较快。(3)瘢痕小。根据随访结果,患者认为腹腔镜手术创口小,且切口愈合后无明显的瘢痕,并且多数开孔部位隐蔽,特别是年轻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较高。(4)术后探查范围广,利于手术操作。腹腔镜于脐孔附近进入,在腹腔中央位置,在探查过程中,只是需要改变进镜方向,进退镜头与微调光缆,便可多角度探查患者腹腔内脏器状况。同时,在急腹症手术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诊断时未发现的病灶,则只需要增加1~2个穿孔便可治疗。(5)患者痛苦轻也是腹腔镜手术的一大优点。根据相关文献报道,一般情况下,在腹腔镜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止痛药物使用量较少,或者不需要使用止痛剂。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照组55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了并发症,而观察组55例患者中出现2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腹腔镜技术能帮助及时确诊患者疾病,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延误诊治的最佳时间。通过腹腔镜镜头可放大缩小的作用,能够清晰手术视野,精准的找到病灶位置,避免损伤脏器,减小手术难度。此治疗方式切口小,术后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做好术前准备,严格把守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和适应证[9-10]。

综上所述,经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用于普外急腹症治疗中不但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同时还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患者痛苦小,切口愈合后瘢痕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恢复快,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史永光.腹腔镜用于100例普外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219-220.

[2]杨德彰.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普外急腹症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86.

[3]宋泽辉.120例普外急腹症患者应用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4):2075-2076.

[4]梁昌卫.腹腔镜在普外急腹症65例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533-535.

[5]吴坤远.腹腔镜技术在普外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5):560-561.

[6]李兴禹,席多宏,李青松,等.腹腔镜在普外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探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z1):124.

[7]何飞.腹腔镜在普外急腹症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9-20.

[8]卢政钢.普外急腹症中应用腹腔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144-145.

[9]甘国辉.腹腔镜在普外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6-18.

[10]邹守朴.普外急腹症中应用腹腔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8-69.

(收稿日期:2016-09-17)

相关热词搜索: 急腹症 腹腔镜 用于 效果 治疗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