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不只摆事实,还得讲道理

发布时间: 2022-03-14 08:27:43 浏览:

编者按:

如何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本期刊发两篇中学老师的文章,它们从具体指导学生写作的角度探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是先教写作方法还是先让学生动笔写?施茂枝的文章探讨了先写后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突破作文教学困境的一种尝试。欢迎读者来稿参与讨论。

议论文的写作切忌空谈道理,当有“例”有“据”,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走向了极端:很多学生在作议论文时,“蛮横无理”,只是简单地不断罗列事例,然后将事例与观点生硬地“粘贴”在一起,罔顾二者是否具备逻辑上的一致性,认为只要摆出了很多事实就是完成了论证。其结果是,观点就是观点,事实就是事实,没能说清楚为何观点是正确的,文章缺乏说服力。从表面看来,这仅是关于怎样“摆事实”的问题,实际上它涉及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深层次病根:至今未能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弄透彻“摆事实”与“讲道理”在议论文写作的论证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议论文的三种常见类型及其成因

对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的议论文写作,可如此描述其基本特征:简单、反复罗列事例,致力于“事例扎堆”,像是在做原始素材搜集,而无意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概括,也缺乏支撑观点成立的理由阐述,始终停留在“从表面滑向表面”的层次,更谈不上对观点认识的梯度深入。这是第一种类型,也是基本形态。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这种基本形态,因为它相对较易辨识。反倒是另外两种变形(也可以说是针对“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写作的弊端,而采取的两种失败的补救办法)才更具迷惑性、更加有害。一种是抒情化、散文化。指在陈述事例时,一味追求抒情化的表达与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诚然,适度的抒情无可厚非,但议论文中掺人过多的抒情成分则会失掉文体特征,成为“四不像”,关键是还会干扰、妨碍对观点的阐说与论证。更为不可取的是,学生在超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范围之外去刻意抒情。通俗地讲,议论文就是说理文。因此,一味地刻意去抒情,只不过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还有一种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时下最流行的“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作文应试模式。原本应该清晰明了的观点,却往往躲在了由一大堆名人名言、花言巧语编织而成的迷魂阵背后,摇曳生“枝”,叫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面对如此繁多的所谓权威话语和典故,阅卷教师经常只好“投降”给分。在中、高考高分卷中,不乏此类文章。可怕的是,此种作文模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常说“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为了直观地表明论者观点的合理与正确;而讲道理,则是阐释“为何观点合理与正确”,直接支撑观点的成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不难看出,基本形态的“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写作显然是在孤立、片面地“摆事实”,而忽略了“讲道理”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抒情化、散文化的议论文写作所做的努力也仍是将着力点放在“摆事实”这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它多了华丽的包装,有看似优美的语言和跌宕回环的句式。一言以蔽之,从语言形式上把事例摆得好看,以此来掩饰在说明“观点为何合理与正确”方面的“硬伤”。再来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这种模式。此类写作的突出特点是堆砌大量名人典故和名人语录。相比前两种类型,这或许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毕竟已不再是只摆事实,而是通过引用名人语录,有了讲道理的部分。可遗憾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失败的方案。就算所有的引文都没有胡编乱造,也没有错误,但终归是他人的,“是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其内化,才能赋予其活力。但是,论者引用一味贪多,有些一知半解,有些又肆意混淆,不顾其原本意味,生拉硬扯,敷衍一番就算完事。此做法本身就是基于错误的信念——只要引用了名人名言,就能增强文章说理的力量;同时,文章就有了底蕴,有了文化味儿。上述常见三种类型的写作皆将功夫用在了如何“摆事实”上,而对“讲道理”则基本无所用心。

为何大多数学生议论文写作不会讲道理,甚至“蛮横无理”?这就涉及其根源症结所在:对论证核心架构的认识模糊以及论证意识的缺乏。依惯常的提法,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证”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是指“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学生也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当成无需证明的结论,缺乏论证的意识。或许,部分学生本来具有一定程度的论证意识,但苦于对论证的核心架构认识不清,而单凭几种所谓的论证方法或是更加抽象的“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又无法助其达成对观点的论证。进一步说,对论证的架构认识不清,反过来又会导致论证意识的继续缺乏。

二、日常会话与论证的核心架构

1.事实与理由

下面是一个日常会话中的片段:

(1)我们应该走了。(观点)

[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事实)

事实是指对于任何人(尤其是听话人)来说都显而易见、没有争议的确凿证据。比如例(1)中,你提出“我们应该走了”的观点或主张后,就可以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然而,假如对方不能很好地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在哪里(如,他可能会问:“‘乌云密布’与‘我们应该走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就可能会拒绝你的观点。此时,你就得陈述一个既能支持观点又能解释事实的理由,比如,“因为天要下雨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简单论证:

(2)我们应该走了,(观点)因为天要下雨了。(理由)

[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事实)

但我们不可能总是期待对方很轻易就接受你给出的理由。因此,我们会需要寻找更多的理由来支持它。例如:

(3)我们应该走了,(观点1)因为天要下雨了。(理由1,支持观点1/观点2,为理由2所支持)我可不想被淋湿。(理由2,支持理由1即观点2)

如此一来,前面给出的理由就变成了需要证明的观点。“天要下雨了”就不再仅是支持观点1的理由,它同时又成为了观点2,为理由2所支持。事实上,任何一句话可能同时既是理由又是观点,即它可能支持一个观点,同时又为另一个理由所支持。因此理由可以是以理由为基础的,但最后都必须落脚在事实的基础上。

2.理由与观点

“论证是一系列用以支持某种观点或思想的断言或陈述。所谓结论,是指为所有其他陈述所支持的断言。于是那些陈述就成为接受该结论的理由。”简而言之,论证就是用理由去证明某些观点的过程。对于我们日常的交谈来说,观点是要去断言一件事情是真是假,需要有理由来支持。换句话说是,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之上。

不过,就算对方接受你给出的理由,但如果认为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毫无关联,他仍会难以接受你的观点。此时,就需要补充一般都被省略了的论据。必须要澄清的是,这里的论据并非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据”包含“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无形当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放在了同一个层级上。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么是空谈道理、废话连篇,要么是“事例扎堆”“名人开会”。此处的论据是指我们从理由到观点的推理依据。这些推理依据大部分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各种假设和知识中,是一种常识性的概括,往往被视为不证自明,如“无风不起浪”,仅当被质疑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性时,才会出示。比如在例(2)中,就算对方接受你的理由“因为天要下雨了”,但他可能仍会问:“为什么天要下雨了,我们就应该走了呢?”那么,为了阐明“天要下雨了”和“我们应该走了”之间的关联,就还得补充我们的推理依据:一艘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被淋湿,所以都会选择躲避(走)。它包含两部分,“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被淋湿”(一般性前提)和“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躲避(走)”(一般性后果)。如果“一般性后果”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导而来,那么,“特定后果”也能由“特定前提”推导出来。尽管论据在对话和写作中一般并不直接出现,但是若没有这些前定的各种假设和知识提供推理的依据,我们将会出现认知和思维上的“超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连接理由和观点的论据是论证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3.反驳与回应

虽然例(2)论证的架构是基本完整的,但并不意味着对方就一定接受我们的观点。相反,他可能会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理由,甚至是质疑原本认为“确凿”的事实。比如,他也许会反驳道:“据天气预报,近几天不会下雨”“那不是会下雨的乌云,那只是……”

正如例(3)所展示的那样,理由是观点的不断后退。同样,事实也是理由的不断后退。两两之间形成一个有限递归的关系:其起点是说话人提出的观点或理由,而终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则取决于会话双方在认知和思维水平尤其是所拥有的信息量上的差异。借用伽达默尔的话说,会话就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为会话双方不断的反驳与回应。

写作与日常会话还是有所不同的,它缺乏即时的、面对面的读者(听者)。学生在作议论文时往往不能觉察到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说服对方的重要性,其写作就容易成为一种无对象的情绪宣泄。当然,让学生完全掌握如何进行反驳与回应,是不切实际的,但它至少凸显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已确定了论证的四个基本要素:观点、理由、事实和论据。而论据大多是隐而不现的,所以论证的核心架构可表述为:观点建立在以事实为据的理由之上。出于简洁,也可表述为“观点—理由一事实”。

三、论证的核心架构——分析和调整议论类文本的有力工具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想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仅仅把论证的核心架构当成一个“死”的东西抛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来分析和调整自己的习作。我们先来看两个以“舍弃与获得”为话题的习作片段:

片段一: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舍弃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鄙视世俗的污利浊禄,才获得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逍遥与浪漫,成为不朽的诗仙。杨振宁若非终于抛开“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告别钟爱的实验室,岂会有后来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丁俊晖若不是毅然舍弃了升学这条众人认为的“正确道路”,又哪来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

片段二: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丁俊晖念初中时,在打台球上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际斯诺克大师,但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将来我能靠打斯诺克来养活自己吗?周围的人也都劝他:“还是读书吧,读书比什么都重要!”然而。最后他决定放弃升学,摒除一切杂念,一门心思专攻斯诺克,终于取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这些都源于他学会了舍弃,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从而最终获得成功。(理由)

在选材(事实)上,片段一共选用了四则材料,古今中外皆有涉及,看似丰富,实则都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也没有解释材料的理由陈述来支撑观点。片段二虽然只用了一个材料,但利用得比较充分,而且段末也结合该材料陈述了支持观点的理由。从事实和理由两个基本要素的角度来说,片段二优于片段一。

请看在片段二基础上再作的调整:

片段三: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1)丁俊晖念初中时,在打台球上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际斯诺克大师,但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将来我能靠打斯诺克来养活自己吗?周围的人也都劝他:“还是读书吧,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当初他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转而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回到学校继续念书,那还能有后来的成就吗?(事实1)如果他顾虑太多,便不能鼓起勇气走出校门,去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成功将只是奢谈。(理由1)然而,最后他决定放弃升学,摒除一切杂念,一门心思专攻斯诺克。终于获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2)因为只有舍弃不必要的顾虑,才能集中注意力,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理由2)所以,聪明的人往往善于把顾虑放到一边,把它当成登上成功台阶的垫脚石。(理由3/观点2)只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1)

可看出,片段三较片段二说理更加严密,也更有方法与策略。片段二只陈述了一条理由来支撑观点,而片段三则更进一步,将片段二陈述的理由作为“二级观点”,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另外,片段三还呈现出首尾圆合的文本结构,就算是在这个层次讲,它也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其次,对于同一事例的运用,片段三也比片段二更充分、更有效些。

在对上面三个片段的分析中,只提及了论证的三个要素:观点、理由和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另一个基本要素——论据。比如,片段二中暗藏的用来连接理由与观点的论据就是:成功是一种财富。同样,片段三的“一级理由(理由3)”与观点的连接也是基于这个常识。然而,这些常识是正确到我们可以连提都不提就直接运用的吗?不难想象有读者会反驳。难道只有成功才意味着财富?一生平淡,不也是一种财富吗?甚至就算失败也未尝不是一种财富吧?此时就需要重新去审视和检验所使用的论据(那些我们经常不加怀疑的“常识”),就像笛卡尔曾教导我们的那样去做,“凡是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或许,这才是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最后,需再次指出,只有有了充足的理由,才能支撑观点;同时,也只有在理由的指引下,才能找到合适的事例,也才能更好地知道该如何恰当、有效地“摆事实”。我们不只要“摆事实”,更关键的是,还得“讲道理”,讲出“为何观点合理与正确”的道理。

相关热词搜索: 还得 讲道理 摆事实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