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思维”(6则)

发布时间: 2022-03-17 08:41:57 浏览: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思维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给全世界带来了机遇,而对于像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则更多地是带来了挑战!中国的企业如何改制,如何做大做强……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思考,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管理”问题是重中之重。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中国人的管理思维。这首先必须有一些真正针对中国企业“量体定做”的可操作性的管理理念来丰富企业家们的思想,从而带给他们走规模管理道路的启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权变与平衡——管理是如何运行的》一书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原创性思路,对许多管理者走出西方的管理理论丛林,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思维,是十分有帮助的。

本书从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平衡与权变出发,分析了保持平衡的世界和把握权变的先机对企业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在企业系统内平衡的分类、权变的内容等,特别是平衡与权变的演绎作为企业运行的原则,使企业在平衡与权变的动态循环中发展增长,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平衡观念对中国式管理的影响。

本书的文字生动而深刻,特别是对平衡和权变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如“完整不封闭,综合而不中间”、“灵活与弹性”,许多微妙准确的描述,将有益于管理者和学习管理者领略平衡、直觉、管理艺术、领导风格等难于把握的概念。不再贩卖流行的管理概念,不是简单重复西方的管理论点,不是堆砌各种管理上,也不是讲述日常的社会的传统权谋之道,本书把现代企业的环境和现实与中国的传统精神相结合,其中平衡与权变的演绎又绝对符合现代客观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又不拒绝现代理念,且是完全东方式的语言,表达了科学客观的创造性理论观点,这是本书的阅读价值所在。(何晓丽)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尚书大传·卿云歌》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话的意思是:日落月出,旭日又升。在大清乾隆朝,乾隆皇帝似日,他的公主如月,日月光华,煊煌一时。辛亥鼎革,清帝退位,日没月沉,光华俱失。200年后,透过小说、影视,乾隆皇帝及其公主的艺术形象重现,似日月光华,旦而复旦兮!

乾隆皇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帝25岁登极,聪慧睿智,博学多艺,能诗善墨,稽古右文,编修文化典籍,传承中华文化,是一位文化型皇帝。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国力鼎盛,天下太平。他自诩“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勤政事、求治道,承康熙、继雍正,诚中华之名君。

父优女秀,盖多如此。乾隆皇帝和他的公主就是一个史例。乾隆帝有10个女儿,其中早殇5人,成年5人。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皇后富察氏所生,17岁和亲蒙古科尔沁部色布腾巴勒珠尔,为皇后嫡女和亲第一人,后迁住京师,居和敬公主府,享年62岁。今北京平安大街和敬公主府址,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公主府第。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6岁下嫁福隆安,23岁死。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5岁下嫁蒙古喀尔喀策凌亲王之孙、领侍卫内大臣拉旺多尔济额驸,19岁死。皇九女和硕和洛公主,10岁指婚,16岁下嫁大学士兆惠之子札兰泰额驸,23岁死。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为受宠的惇妃,出生时乾隆帝已经65岁。按照清朝制度,皇后所生之女封固伦公主,妃嫔所生之女封和硕公主,但由于十公主深得皇父宠爱,所以她在12岁时被破例封为固伦公主。她长得很像皇父,乾隆帝曾对她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她被皇父视为掌上明珠,后被指配给宠臣大学士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名字是乾隆帝起的),15岁下嫁完婚。皇十公主下嫁时,乾隆帝赐给大量财物。据朝鲜使臣记载:“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时。自过婚翌日,辇送器玩于主第者,概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27日,皇女于归,特赐帑银30万。大官之手奉如意、珠贝,拜辞于皇女轿前者,无虑千百。虽以首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复不免云。”后和珅被抄家,十公主哭求,丰绅殷德免于一死,独留公主赡养之产,公主享年49岁。

乾隆帝五个长大成人出嫁的女儿,平均寿龄才34岁。这可能同她们在家娇生惯养、出嫁后生活落差太大不无关系。乾隆时联姻范围扩大到朝廷的肱股大臣之子。乾隆帝五位成年公主中,两位嫁与蒙古王公,三位分别嫁给了满洲大学士、军机大臣傅恒之子,大学士、军机大臣兆惠之子和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之子。其后,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的八位成年公主中,有三位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土默特部和奈曼部,其余五位均指配给近臣之子。由上可见,清代公主的婚嫁,初期重女真重要部族,皇太极及其后重蒙古王公,中期以后则多指配给朝廷重臣或其子。

乾隆帝的公主,留下史料太少。但她们的性格、爱情、生活,故事、传说,丰富多彩,极富传奇。如果将她们的故事和传说,依据历史线索,写成小说,编成影视,很有意思,也很好看。人们好奇,读者期待。

陈宁、张亮先生以乾隆皇帝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为主人公,撰写了《紫禁宫秘史三部曲》:《和敬公主》、《和嘉公主》、《和孝公主》。我从鸿篇大作的筹划中感受到作者的晶莹心血:谋思高远,布局宏阔,意境幽趣,结构谨严,故事生动,文采飞逸。(阎崇年)

紫禁宫秘史三部曲:《和敬公主》、《和嘉公主》、《和孝公主》

陈 宁张 亮 著

中华出版社2006.2

美国传教士独具慧眼看中国

卫三畏的名字,一般读者不一定很熟悉,可在西方汉学界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卫三畏(S.W.Williams),1812年生于美国,后成为美国基督教来华传教士。道光十三年(1833)到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43年,主编过《中国丛报》,在《中美天津条约》谈判中当过翻译,还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是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华期间,他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是美国第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

《中国总论》是卫三畏撰写的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晚清社会的名著。据称,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在西方读者中“为中国人民及其文明洗刷掉如此经常地加予他们的那些独特的几乎无可名状的可笑印象”,客观地评价中国文明,将它“放在适当的位置”。但他也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落后和愚昧。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中华文明的成就和落后之处,是他为本书确定的目标。本书初版于1848年,原名The Middle Kindom。1883年又出了修订本,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此次中译本由著名学者陈俱先生翻译,并经复旦大学陈绛教授认真校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26章,对中国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各地物产、法律政府、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工艺美术、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等,作了全方位的研究,称它为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绝不过分。同时本书还对发生在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作了叙述和评论,其视角与材料都比较新。尽管其中不乏可以商讨之处,但其力求客观的科学态度还是可取的。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传教士,作者不可避免地也有其局限性,但这与因个人喜恶而故意无视甚至歪曲事实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总之,理性地研究和解剖我们自己,客观地了解我们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是民族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了解外人对我们的看法,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则是其捷径之一。《中国总论》的独特视角和观点,以及其中时常出现的智慧的闪光,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不仅饶有兴味,而且颇富启迪。书中许多原著的插图,大都系西方学者、旅行家所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历史研究者来说,许多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当时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方面之广,研究之深入细致令今天的读者也大开眼界,叹为观止。鲁迅说:“中国人总不肯研究自己。”我想,《中国总论》的出版,也许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舒 申)

与经典的亲密接触

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经典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只存在于对凝固的过去的缅怀和崇拜中,好像与当代毫无关联。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众声喧哗,却只能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从未想过将这些作品与经典挂钩。而吴义勤编选的《2005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最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直截了当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力求真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

阅读这个短篇小说选本的过程,是与经典亲密接触的过程,是深切感受经典魅力的过程。编选者忠实于对艺术和美的选择和判断,阅读者自然会沉醉于对艺术和美的享受和领悟中。我们的灵魂被一下下叩击,我们的心弦被一次次拨动,这种感动与震惊来自小说本身,来自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生命的冷静思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作品充分显示出短篇小说的精悍、洗练,因而更容易贴近我们,更容易触动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最坚硬也最柔软的东西。

在这个选本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莫言、苏童这些文坛宿将的精心之作,也看到了麦家、哓苏、储福金、何大草等青年新锐的力作。在他们的视野中,有对古老土地上农民的生存困境的关注,有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生动诠释,有对都市社会底层女工的悲悯,有对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嘲讽,也有对逝去青春的温情缅怀,于是,世事的沧桑、人性的凉薄、亲情的温暖、精神的委靡,逐渐在我们面前露出了它们最真实的一面。

在当今时代,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和抚摩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而阅读《2005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这个选本,我们像是经历了一次震撼的心灵之旅,在精神盛宴的品尝中领略到了艺术经典的独特魅力,原来,经典并不遥远。正如吴义勤教授在前言中所说的:“我们所选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它们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代人或者后来者的批评或朝拜。”(王玲玲)

诗意的流淌

——读魏微小说集《姐姐和弟弟》

在我们的记忆中,形容“上世纪70年代”作家的大多是这样一些词汇:绝望、颓废、疯狂、性……而魏微与这些词汇毫无瓜葛;在我们的印象中,代表“70年代”女作家的总是这样一些评语:自恋的语调,张扬的风格,光怪陆离的生活场景,而魏微与这些评语格格不入。

是的,与时下那些夸张、时髦、性感的美女作家的时尚叙事相比,魏微的小说实在有些落伍甚至黯淡:不搞怪,不出位,不颓败,不矫饰,自然也就无法受到狂热的追捧,无从引起轰动效应。相反,她总是沉浸在自己诗意的叙事氛围里,以细腻、敏锐、充满质感的笔触,表达温暖、感伤而又有些失落、惆怅的怀旧情绪。曾有评论家指出:“相对于‘叛逆’,魏微是‘温良’的;相对于‘欣快’,魏微是‘愉悦’的;相对于‘新异’,魏微是‘怀旧’的;相对于‘纷乱’,魏微是‘沉静’的。她的个性建立在时尚之外,她的小说则醒目于正常的文学关注之中。”

在她的小说中,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夸张跌宕的情感宣泄,没有引人注目的情绪节奏,有的只是诗意伤感的语言,波澜不惊的叙述,弥散着淡淡的哀愁和忧郁,却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历经纷杂世事的神经,击中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微妙的部分。

《到远方去》写一个中年男子在下班回家路上的胡思乱想,《父亲来访》写父亲拖延多日最终未能成行的来访,《明孝陵乘凉》写三个少年外出去乘凉,《乡村·穷亲戚·爱情》写一场注定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爱情,《异乡》写在外打拼者心灵的孤独无依,《姐姐和弟弟》写少女在阴郁的青春期中和家人互相折磨,《大老郑的女人》写小城80年代风习演变中的人情世故,《薛家巷》写古城小巷各色人等的平凡生活……看似琐碎,却能穿透生活的表象,摈弃乏味和无聊,人性的丰富和微妙,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绽放出另人惊讶的光彩。

魏微的小说仿佛总是徘徊在挥之不去的过往的情感中,沾染了些许回忆的烟尘。正如魏微所说:“绝对一点讲,我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回忆’,有人说,我是那种喜欢把小说写‘旧’的人,这个评价其实很准确。”的确,魏微是在娓娓道来地回忆,调子舒缓,心态平和,平静的底色中有一种黯然神伤,似乎总是在慢慢地揭开生活中隐藏得最深的、最不易被人觉察的东西。也许,对她的小说而言,究竟写了什么人物、什么场景、什么故事并不重要,因为,她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人不曾提供的氛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对生命充满感激的爱怜,对生活不可避免的质疑,对人性不可把握的痛惜。

魏微小说集《姐姐和弟弟》最近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玲玲)

还原郁达夫的情感世界

《郁达夫的婚姻和爱情》是许凤才借助还原的方法,对郁达夫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部力作。该书通过对郁达夫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还原,揭示了他与很多女性产生感情纠葛的真实原因。作者在对郁达夫的情感世界进行还原时并没有停留在对其风流韵事的梳理叙述上,而是借助事实层层剖析,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郁达夫的泛爱女性心理。由于父亲英年早逝和两位哥哥长期在求学,郁达夫从三岁到十五岁便一直生活在以祖母、母亲等女性为核心的家庭世界里。由此,中国女性刚毅、善良、淳朴等性格特征以及行动、情感方式等就对郁达夫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他与邻家少女赵莲仙、倩儿等人的初恋,在使他领悟到爱情的力量的同时,少女赵莲仙作为圣洁美和崇高美的象征也永远铭记在他的心底,并成为他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柱。这就自然而然地使郁达夫对女性产生的一种依恋心理,进而上升为一种对女性的泛爱心理。也正是泛爱女性心理决定了他对女性主要是一种灵的追求而非肉欲的宣泄,并使他在遭遇坎坷时下意识地去到女性那里寻求精神慰藉,而后重新迸发出向上的力量与创作灵感。

《郁达夫的婚姻和爱情》就是通过对因情感波澜而创作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分析,来逐步还原郁达夫的情感世界的。作者通过对精神分析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传记批评等的巧妙运用,在对郁达夫作品的解读中见证了他对女性灵的追求,同时也证实了泛爱女性心理所引起的灵的追求对他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不但为我们审视郁达夫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加深了人们对其作品理解的深度。如以《毁家诗纪》等为代表的诗歌散文,既是郁达夫真实情感的倾诉,又见证了他对女性的灵的追求。

该书材料翔实、语句优美、叙述简洁、结构灵活且逻辑严密,不但能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和审美享受,而且能让读者自然又真切地体验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使读者看到一位符合历史真实和性格真实的郁达夫,从而廓清弥漫在郁达夫私生活领域里的迷雾,实现对其情感世界的还原。(席 格)

相关热词搜索: 自己的 思维 中国人 建立 管理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