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讲堂
自人类有交易活动以来,就有原始的货币形态。千百年来,货币形态随着交易形态的变化而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阶段。在信息网络技术普及后,又衍生出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形态。
实物货币
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性导致交易的发生,交易又促进分工的深化,最终又促进交易活动在更大范围内扩展。由于以物易物的不便衍生出作为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货币。一般等价物最早是以大家都需要和认可的实物(粮食、牛羊等)作为媒介的,这类交易媒介本身既具使用价值,也具有一致公认的市场价值。
金属货币
实物货币的更高形态是金属货币,即以较为稀缺、可分割、不易损耗的贝壳和金属作为价值符号,计数商品交换的价值。金银除了一般金属的特点外,还有不易氧化、不易取得和身份华贵等特点。贵金属的发现,使其成为最好的货币载体。因此马克思曾说,“货币天然是金银。”实际上,当使用金属货币时,货币已经有了符号的意义,而非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了。
代用货币
由于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后来产生了代用币,即在布和纸等材料上,以文字记载代表的货币量。这种代用货币只要解决防伪问题,就可实现汇通天下。发行者的财富支持着代用币的信用,而信用支撑着代用币的流通,传统而有效的防伪技术则是代用币的生命。于是票据通行天下,钱庄升级为票号,支付结算也成为票号的基本业务。
代用货币是货币的代表物,其价值是以其等量的实物(金属)货币流通作基础的。在纸币产生的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物而进入流通并履行货币的职能。用等量的实物货币(金属)向银行交换一张银行券,这张银行券代表了与其票面价值相等的金属量。基于银行的信用,任何时候都可以到银行兑现对应的金属量。此券一旦离开银行,它就在市场上流通起来,成为有效的交易媒介,交易双方均认可其等量价值。理论上,银行并不能在没有对应实物货币的情况下发行银行券。一旦银行出现兑付危机,银行券将迅速变得一文不值。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顾名思义,是不对应一定的实物货币量的一种信用工具,其价值源于发行者的信用。
企业信用可以创造货币。企业信用是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流通中所从事的信用活动。企业信用可划为两类,一是商业信用,信用工具是商业票据,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债务文书;二是企业融资信用,如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及其他各种创新性金融工具。企业信用可以解决与该企业相关的交易手段问题,其信用支撑是其偿债能力。
政府信用也可创造货币。政府可运用信用手段筹集公共产品建设的资金。政府信用也可创造调节货币流通供应量的工具,用以解决与政府相关物品和劳务的交易支付问题。政府的信用也靠其清偿债务的能力。当政府信用依靠中央银行来实现时,则是货币发行。实际上,从作为代用货币的银行券、支付票据到信用货币的过渡,源于中央银行的产生。
银行信用同样创造货币。商业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关系,载体或信用工具是货币。由于这一工具的通用性,银行信用具有强大的扩展性,能够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创造货币。因此信用货币是一种以债务关系为背景的货币,通过扩张信用就可以创造货币。
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
信用货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演变为电子货币形态。在信息时代,账户不仅是用户联通互联网的身份凭证,也是包括信息价值和货币价值在内的客户价值的综合载体。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对应于账户信息的运动。数字信息表征的账户变动反映着货币的运动状态。而所有的支付手段,如电子票据、信用卡、网银和电话银行都不过是输入输出账户信息的电子工具,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互联网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存在于物理介质中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即存储于银行账户上的一组数学符号。它没有原生的实物、贵金属、纸等货币实体,是一种形式虚拟的货币。账户之间互联互通的程度扩大,账户的功能就扩大,价值网络的交易主体的关系就紧密,这决定了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支付便利的程度。
于是就有了综合账户管理体系、超级网银、一账户多平台登录、金融资产综合账户一卡通等服务客户的现代手段,都是电子货币的应用方式。如平安集团金融服务优势的打造。又如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启动银行账户人群移动金融计划,对肯尼亚、巴西、南非等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发行了近百种电子货币。
虚拟账户系统正在纷纷打通与银行账户系统之间的支付通道,金融体系之外的宏大账户系统已悄然具备跨平台的转账支付等金融功能,通货的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趋丰富,货币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大量非金融机构(商场)发行的预付卡、互联网网络社团用于计价支付的類似于Q币的虚拟电子货币等,对所有的用户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商务部调查显示,大型商场发行的单用途预付卡,其中销售额已超过零售总额的1/10,对现行货币体系已产生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演进 货币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