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 2022-04-05 08:32:40 浏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组探究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而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应相信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学生是能够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的。否则,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多渠道地探索交流,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适当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对比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1 在教学“二次根式的性质”时,我在所教的初二(4、5)两个班级进行了实验,在4班按传统的方法,老师讲,学生练,完成教学任务;而5班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采取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经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数先分别代入计算,由特殊到一般,按各组代入的数据所得的结果,探究一般情况时的规律,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整理,练习、总结,形成规律,整节课学生都学得主动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发、引导、启迪的作用,最后都进行了学习反馈,统计如下表: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掌握知识的过程,通过激烈的争辩,拓宽了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对比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提升欲望——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把枯燥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如把公式、原理、定义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有切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来教学,既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互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可以汲取别人的思想精华,集他人的智慧融汇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也是提升主体兴趣的有效方法。要优化课堂情境,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案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直接讲给学生坐标概念,而是问学生:你看电影时,拿到票后最关心的是什么?引出关心几排几号这个答案,继续启发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只有排号或只有座位号是否可以呢,3排6座与6排3座是否含义一样?得出有序对的概念,小组探讨活动的主题是设计一种方法,来确定班级每个学生的座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必要性。班级交流每个组的设计方法,分析每个方法的特点,在肯定的基础上,并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通过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再通过有效的探讨活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把握学生,合理分组——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在教学中按学生的性别、知识程度、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确保每一小组的成员在活动中合作积极,参与均衡,合作深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组也有所不同:

(1)异智类分组法。当教学内容偏向于动手操作较强时,我多采用好、中、后进生分在一组的方法。

(2)同智类分组法。当教学内容偏向于思考探究较强时,我多采用好与好、中等与中等、后进生与后进生分在一组的方法。

由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正因为贴近生活,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了合作的参与性;另一方面给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也给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强化了组内的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活动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必要而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发现的方法与结论,对他们来说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有超越于知识的东西,那就是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与团队合作,这些显得更为重要。

相关热词搜索: 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 小组 数学 活动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