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伸筋祛瘀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4-07 10:31:20 浏览: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0-0242-01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塞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肢体运动障碍(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甚则出现神志昏迷。脑梗塞急性期在梗死灶周围存在着一个“缺血半暗带”,适时改善“半暗带”的血流灌注,阻断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减轻内源性神经毒素对细胞的损害,就可能使神经这部分细胞恢复正常。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并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学认为中风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密切相关。中风病的病机为肝肾阴虚,瘀阻脑络。

本研究应用伸筋祛瘀汤治疗急性脑梗塞,旨在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标准

1病例选择标准

1.1诊断标准

1.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⑴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⑵急性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

⑶病发多有诱因,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⑷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主症2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1.1.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中经络

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痰火闭窍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痰湿蒙窍证: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元气衰败证:突然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1.1.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发作;

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2)脑血栓形成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推-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CT检查发现脑梗塞部位。

(3)脑栓塞

①多为急骤发病;

②多数无前驱症状;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推-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⑤腰穿及脊液一般不含血;

⑥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4)腔隙性梗塞

①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②多无意识障碍;

③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④临床表现都不严重,常有纯感觉中风、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中风等;

⑤CT扫描发现梗塞部位。

1.1.4分期标准:

⑴急性期:发病在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

⑶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1.2试验病例标准

1.2.1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西医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的患者。

(2)症状和体征符合颈内动脉系统病变者。

(3)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的急性期患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4)符合中经络诊断标准者。

(5)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者。起点分不低于7分、不高于21分者。

(6)年龄在40岁以上,70岁以下者。

1.2.2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可逆性脑梗塞(RIND)、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的脑梗塞患者。某些特殊部位(如小脑梗塞、脑干梗塞)的脑血栓形成患者。

(3)中风病中脏腑患者。

(4)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它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

(5)年龄在39岁以下、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

(6)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7)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3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⑴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予以剔除。

⑵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盲法试验中非正常破盲的病例,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视为脱落。

⑶落病例均在CRF中详细记录脱落原因,疗程过半后脱落者视为可评价病例,疗程不到一半,只可作为不良反应评价,为疗效不可评价病例。

2观测指标

2.1安全性观测

(1)一般体检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血、尿、大便常规化验。

(3)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

2.2疗效观测

(1)患者的神志、语言及运动功能。

(2)神经系统体征(包括四肢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

(3)头部CT扫描。

(4)血液流变检查

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1中风病计分方法

1)神志状态:0分:神志清楚;1分:神志恍惚(嗜睡,唤醒后能与人言);2分:神志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3分:神昏;4分:昏愦(神昏同时兼有脱症)。(由于中经络无神志异常故可免去打分)

2)语言表达:0分:正常;1分:一般表达,命名不能;2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3分:不能说单词、词组;4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

3)上肢肩关节:0分:正常;1分:上举正常但肌力差;2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3分:上举不到肩;4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

4)上肢指关节:0分:正常;1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但肌力差;2分:能握拳伸指;3分:能屈指但握不成拳,不会伸指;4分:手指不能动。

5)下肢髋关节:0分:正常;1分:抬高45度以上;2分:抬高不足45度;3分:摆动能平移;4分:不能动。

6)下肢趾关节:0分:正常;1分:伸屈自如但力弱;2分:伸屈不全;3分:略能动;4分:不能动。

7)综合功能:0分:生活能自理,自由交谈;1分:独立生活,简单劳动而有部分功能不全;2分:可行走,部分自理,尚需人帮助;3分:可站立迈步,需人随时照料;4分:卧床。

3.2疗效评定标准

3.2.1中风病疗效:按中风病计分方法进行评定:疗前满分24分,起点分不小于7分,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计算公式:

1)基本痊愈:中风计分减分率≥85%

2)显效:中风计分减分率≥50%

3)有效:中风计分减分率≥20%

4)无效:中风计分减分率<20%

3.2.2其它有关检测指标的疗效判定:包括CT、血液流变学检查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作为疗效判定的参考项目。

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血管的突然狭窄或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发生脑细胞水肿、坏死等。在梗死灶周围存在着一个“缺血半暗带”,适时改善“半暗带”的血流灌注,阻断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减轻内源性神经毒素对细胞的损害,就可能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中风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密切相关。中风病的病机为肝肾阴虚,瘀阻脑络。肝肾亏虚,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蒙蔽神窍,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可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謇或失语,肌肤麻木不仁等症。

因此,我们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原则,采用滋阴熄风、祛瘀通络之伸筋祛瘀汤治疗中风病。

方中制首乌、熟地黄、伸筋草为君药。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功擅补益肝肾,滋养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止痒。《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功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伸筋草微苦、辛,温。归肝、脾、肾经。功善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本草拾遗》:“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三药相配,辛散与酸收结合,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养血柔筋,使筋络得通,阴血得复,故可治疗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肌肤麻木不仁。

方中山药、山茱萸、石斛、当归、白芍共为臣药。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功善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神农本草经》:“伤中,补虚赢,除寒热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本草纲目》:“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功善补益肝肾。《名医别录》:“强阴益精,安五脏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二药相配能够滋补肝肾,使气血得充、筋脉得养而尤擅治恢复期肝肾亏虚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山药偏于补脾以滋肾,熟地偏于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偏于补养肝肾。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功善养阴生津,用于胃、肾阴虚证。《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胃肠。”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善补血、活血止痛,用于血虚血瘀证,《名医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汗不出,湿痹,??????补五脏,生肌肉。”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善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用于血虚,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症。《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川芎、全蝎、蜈蚣、水蛭、地龙共为佐药。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全蝎辛、咸,性平,有毒,归肝经。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两药均能熄风止痉,通经止痛,解毒散结。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肺结核、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白血病、顽固性湿疹”等病。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功擅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神农本草经》说“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积聚。利水道”。地龙咸、寒。归肝、脾经,功善通行经络。《本草纲目》:“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四药相配,能够补血活血,化瘀通络,使气血得畅、经络得通而尤擅治恢复期瘀血阻络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异常,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肌肉萎缩,以上四药与熟地、白芍相伍使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

甘草、冰片共为使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缓全蝎、蜈蚣、水蛭药性之急。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功善开窍醒神,《本草纲目》曰:“通诸窍,散郁火。”

全方以滋阴熄风、祛瘀通络为主,滋补肝肾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则风熄而瘀散,经络气血通畅,脏腑筋脉得养。

针刺地仓、颊车、曲池、尺泽、外关、合谷、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关热词搜索: 临床研究 治疗 脑梗塞 伸筋祛瘀汤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